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介紹

  云從龍夫婦墓位于廣州市五仙橋白云山麓馬嶺。原墓園甚寬廣,有墓道、石人、石馬、荷池,現(xiàn)已不存,F(xiàn)墓園面積3000平方米。云從龍與夫人許氏合葬墓為1985年重修的圈椅形墓,寬16.3,深11米,當中嵌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重修的墓碑。墓前有新建的涼亭。原建于民國初年的碑亭中,在墻壁上嵌有族人修墓碑和歷代廣東省地方官府關于保護墓園的布告碑共6方。墓道東西各有一座牌坊,坊額正面文字為“元參知政事云公墓……[詳細]
  蘿峰下的玉巖書院為南寧進士鐘玉巖讀書講學遺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題詠和書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節(jié)”題字,以及相傳文天祥手書的絕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鄭板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況玉巖書院位于蘿崗區(qū)蘿崗街道辦(前白云區(qū)蘿崗鎮(zhèn))。初名蘿坑精舍,辟于南宋寧宗嘉慶十二年(1219年),是當?shù)剡M士出身的紳士鐘啟初所建。入元以后,鐘家后人鐘復昌(一說鐘彰義,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擴建……[詳細]
  金鎖排燈塔位于上橫檔島東側金鎖排礁(即上、下橫檔島之間橋墩下)。該礁石在-戰(zhàn)爭時稱飯?zhí)}排,-戰(zhàn)爭前,林則徐在上橫檔島和此礁上與東莞靖遠臺間安設木排鐵鏈,可開可合,成為虎門要塞攔江截艦的“金鎖銅關”,后因在其上安樁建攔江鐵排而被后人稱為金鎖排,面積約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帶,小的礁石被稱為“排”,大一點則稱呼為“礁”,再大點則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圍”“沙”。金鎖排燈塔始建于……[詳細]
  五岳殿位于神崗鎮(zhèn)木棉村東閣,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始建時間不詳,木結構和外觀仍保留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筑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殿內(nèi)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王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另有水神洪圣、車公、太保、土地等諸神。五岳殿坐西向東,整體建筑坐落在一花崗巖石砌臺基上,建筑外觀低矮,主體建筑進深二間11.7米,闊三間11.5米,磚、……[詳細]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xiàn)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qū)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原位于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筑,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特色,館內(nèi)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碑刻等。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yè)股東公會,1949年后改為民宅,其……[詳細]
  增城萬壽寺位于廣州市增城市荔城鎮(zhèn)鳳凰山南麓。佛殿始建于南宋嘉熙元年(1237年),元末毀于兵燹,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重建,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和道光二年(1822年)均有重修。隨著歲月變遷,萬壽寺原有的布局、建筑被毀,僅存大殿。大殿面寬、進深各三間11.8米,歇山頂,十三架梁前后雙步四柱,角柱有升起,柱頭施普柏枋,枋上施三跳斗栱承托檁子;步梁、三架梁、五……[詳細]
  民國廣州白云樓魯迅故居位于廣州市白云路白云樓。該樓為鋼筋混凝土結構3層樓房。面向東南,長度因地形關系,前后不同,前約93米、后約74米、深約28米。西南和北面墻壁上刻有多處用水泥制作的“白云樓”匾額,建于1924年。原為郵政部門職工宿舍,魯迅租賃了西側第一道門2樓的1廳3房,于1927年3月29日從中山大學鐘樓遷到這里居住。當年,魯迅和他的好友許壽裳各住一房,許壽裳的女兒許廣平和女工合住一房,會……[詳細]
  清廣州昇平社學舊址位于廣州市石井。坐西向東,寬31.46米、深51.62米,三路三進的硬山頂建筑,F(xiàn)址為石井鄉(xiāng)舉人李芳等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倡議興建。正門上有兩廣總督祁手書“昇平社學”署“道光壬寅八月”的石額。-戰(zhàn)爭前,社學為“延師儒以教弟子”、“敦教化”、“厚風俗”的“紳耆講睦之所”。-戰(zhàn)爭中,昇平社學成了各鄉(xiāng)社學和愛國民眾反侵略斗爭組織的領導團體。在1842年廣州人民火燒洋館、1844……[詳細]
  廖仲愷何香凝紀念館由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王震同志提議,經(jīng)中共中央書記處批準,由廣東省人民政府設立。1982年8月30日正式開館,葉劍英同志為本館題寫?zhàn)^名。1984年5月,聘請廖仲愷、何香凝之女廖夢醒擔任名譽館長,F(xiàn)館址為原仲愷農(nóng)工學校辦事處舊址,是一座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落成于1928年,1982年10月12日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列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本館最初主要展覽廖仲愷、何香凝的革命和愛國事跡,……[詳細]
  清番禺蓮花城位于廣州市番禺蓮花山的第二峰,地處珠江獅子洋水道西岸。城的平面略近橢圓形,面積約1400平方米。城墻以石作基礎,里外用青磚砌筑,中間填土。高5.66米、厚2.34米。南、北面各有一石券拱門。城內(nèi)原有墩臺、兵房、馬廄等,城外有烽火墩及20門炮位,今已湮沒。蓮花城是清政府為禁海移民而設,建于康熙三年(1664年)六月,作為哨所之用。-戰(zhàn)爭期間,兩廣總督琦善與英方代表義律在此密議《善后事宜章……[詳細]
  廣東省財政廳大樓,在北京路北端。是一幢仿歐洲流行古典建筑風格的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大樓。建筑工程分兩期,首期工程建三層,民國四年(1915年)奠基,民國八年(1919年)竣工。大樓門頂部石匾書有“廣東財政廳中華民國八年六月吉日”字樣;第二期工程建四、五層及穹窿頂。大樓坐北向南,高28.57米、面闊37.14米,平面呈凹形。原一、三層為鋼筋混凝土樓板,二、四、五層木樓板。首層作基座處理,開平緩的旋……[詳細]
  陳氏大宗祠俗稱善世堂,位于番禺市石樓鎮(zhèn)一村。始建于明嘉靖年間,萬歷年間擴建,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宗祠由頭門、牌坊、正堂、后寢和襯祠組成,進深共四進,建筑面積為2472平方米。頭門面寬三間17.84米、進深兩間9.3米。前后廊設塾臺,前廊梁架駝峰、斗拱均雕有花紋,額枋上承十七攢如意斗栱,正門上匾額刻“陳氏大宗祠”,額枋刻壽字紋飾和八仙獻壽圖。大門兩側各立一砂巖石獅,花卉回字紋石基座。牌……[詳細]
  塱頭村始建于南宋,定型于清末,擁有完整的明清建筑風格古建筑群。初次來到塱頭村的人都會為村口巨大的風水塘,和幾十間一字排開的祠堂、書院所震撼。這是一個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有380余座古建筑,其中明清年代的青磚建筑有近200座,是目前廣州市保存規(guī)模最大、極具嶺南特色的古村落。塱頭村被認為是“耕讀傳家”傳統(tǒng)思想和宗族文化的典型體現(xiàn),歷史上,塱頭村有云南左參政黃皞等15名進士、10……[詳細]
  中央銀行舊址位于在沿江中路193號。是民國十三年(1924年)8月15日孫中山親手創(chuàng)辦的中央銀行。大樓高兩層,鋼筋混凝土結構,正中大廳的外墻由花崗巖石構筑,門口兩側置兩只西式風格的石獅,步上石臺階進入是營業(yè)大廳,大廳上空是橢圓形的透光棚頂藻井,沿藻井四周的樓道建有仿歐式的斯林科式柱子和羅馬式柱子,其余外墻刷水洗石米,墻面飾以橢圓形圖案,樓頂是低矮的女兒墻,大樓-建有圍墻。后在大門的上端新建了一個遮……[詳細]
  譚氏宗祠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qū)炭步鎮(zhèn)藏書院村,始建清咸豐元年,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重修。譚氏宗祠坐西南朝東北,廣三路,深三進,總面闊23.6米,總進深39.1米,建筑面積約900平方米。人字封火山墻,灰塑博古脊,碌灰筒瓦,青磚墻,紅泥階磚鋪地。中路建筑頭門共十一架;中堂共十七架,前設四架軒廊;后堂共十五架,明間設有譚氏祖先牌位;中路前帶兩廊,六架卷棚頂左右路建筑為襯祠,各面闊4.2米,與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