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堡,俗稱“大興土樓”,巍然屹立在德化縣三班鎮(zhèn)三班村,距鎮(zhèn)址后房街約一箭之遙,北枕大興山之險,西南望天馬山之雄,南以大云溪為襟帶,東扼五德公路咽喉,系鄉(xiāng)人、邑庠生、大富戶鄭展樞(公元1679—1758年)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端月所鼎建。堡民系碩杰鄭氏族人,多從事農業(yè)和陶瓷業(yè)。大興堡大門坐西面東,為單檐歇山式之石木結構,建筑規(guī)模宏大。平面呈長方形。城墻東西最長為64.5米,南北最寬為……[詳細] |
富美宮供奉我國西漢名臣蕭(望之)太傅,俗稱蕭阿爺,白鬃公。配祀廿四司、文武尊王等。原為屬地保護神、后逐步發(fā)展成為泉州唯一的“王爺行宮”,香火興盛、分靈遍各地。富美古渡,是古代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渡頭之一。是連接內地與出海貿物集散的重地,鄰近的“聚寶街”在宋元時是外國商賈經商貿易之所而得名。明代永樂三(1405)年附近的車橋村,建有“來遺驛”專為接待國外使者、客人之用。清代,民國期間城南仍是泉州經貿金……[詳細] |
東關橋東關橋在永春縣東關鎮(zhèn)東美村的湖洋溪上,民間盛傳此處觀音十分靈驗,建橋后年年香火不斷,故又名通仙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于南宋紹興十五年(1145年),清光緒元年(1875年)復建,民國18年(1929年)里人李俊承母子重修。該橋較完整地保留宋代橋梁的建筑特點,為福建少見的長廊屋蓋梁式古橋。泉(州)永(春)公路通車以前,這里是大田、德化、永春通往泉州的必經之地。橋長85米,寬5米,用輝綠……[詳細] |
蚶江海防官署碑記蚶江海防官署碑記,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泉州城東南石獅市蚶江鎮(zhèn)原清代海防官署內院。俗稱“蚶江對渡碑”,清嘉慶十一年(1806)立。花崗巖石質,長方形,圭首,高2.34米,寬0.86米。碑額陰刻篆書“新建蚶江海防官署碑記”10個大字。正文陰刻楷書,記載清代蚶江的海防設施及與臺灣鹿港對渡之事,系泉州府海防通判鄭奎撰,候選教諭許溫其書。該碑在“文革”初被砍為兩截,分別放置于廁所墻上和水……[詳細] |
良山洪氏民居位于南安市英都鎮(zhèn)良山村坂埔自然村,年代為清。簡介:洪氏民居由頂點金、封君祠、思源居、若蓮居等建筑組成,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磚石木構筑,均為典型的閩南傳統(tǒng)建筑。頂點金:坐東朝西,由水池、石埕、下落、天井暨兩廂、上落、南護厝、北護厝、棋盤厝等組成,建筑面積750平方米,主座面闊五間,抬梁穿斗混合式木構架,硬山頂。封君祠:坐東南朝西北,由磚埕、下落、天井暨兩廊、上落等組成,……[詳細] |
奎霞建筑群位于南安市石井鎮(zhèn)奎霞村,年代為清至現代。簡介:由奎霞林氏族人于清末、民國、建國初期先后在家鄉(xiāng)建造上百座的閩南傳統(tǒng)建筑和南洋風格建筑。建筑大多沿東西走向的奎霞古街兩側錯落排列,形成了古村落的街巷交通體系,F保存較好的清末建筑有林氏宗祠、林文質故居、代庵大厝、四祧大厝、遠勝大厝等5座建筑,均為磚石木構筑,單進兩落三開間或單進兩落五開間,抬梁式或穿斗式木構架,硬山頂,燕尾脊,F保存較好的民國建……[詳細] |
五店建筑群位于晉江市五店街,年代為明—民國。簡介:由莊氏家廟、蔡氏家廟、莊用賓故居、三角內朝北大厝等組成。莊氏家廟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幾經維修。坐南朝北,前后兩進,建筑面積925平方米,面闊七間,抬梁式梁架,硬山頂。蔡氏家廟,始建于宋熙寧年間(1068—1077),幾經維修。坐南朝北,由照璧、石埕、下落、廡廊、頂落等組成,建筑面積537平方米,主座面闊五間,磚石木結構,硬山頂。莊用賓故居……[詳細] |
花橋慈濟宮始建於宋紹興年間(1131-1162年)。祀北宋泉州名醫(yī)吳本(979-1036軍)字華基、號云沖。閩臺尊稱吳真人、大道公、花橋公、保生大帝。據史志載,其一生“以醫(yī)名天下,以濟人救物為念,而義不取人一錢”、“業(yè)醫(yī)無貴賤,按病授藥,如矢破的”;驗槠渖靶嗅t(yī)故址。清光緒四年(1878年),泉州紳士及商民于花橋宮內倡設泉郡施藥局,博采藥源,廣施民眾,以弘揚吳真人業(yè)醫(yī)濟世、扶危濟困之精神。光緒……[詳細] |
時代:清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林氏民居(林路厝)系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泉州市十佳古民居,南安縣委黨校原址,為著名華僑建筑家林路回故里設計興建的民居建筑群。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竣工。大厝的創(chuàng)建者林路是當時新加坡著名的華僑建筑家。他承建當時新加坡最宏偉的建筑一維多利亞紀念堂。林路厝主體為宗祠、住宅和書房等4座并列,占地達3000平方米,前有石埕、水榭和水塘。建筑風格以泉州紅磚、硬山頂、四合院……[詳細] |
大演洪氏民居年代:清座落地點:南安市蓬華鎮(zhèn)大演村簡介:清嘉慶(1796~1820)至道光(1821~1850)年間,由海外謀生的洪氏族人先后回鄉(xiāng)建造。建筑多為二進或三進,五開間,帶單邊或雙邊護厝布局,懸山或硬山式屋頂,抬梁或穿斗式木構梁,燕尾形屋脊。宅第中以“瑞義堂”、“鰲騰堂”、“福林堂”最具特色,建筑規(guī)模大,內外裝飾富麗堂皇。保護范圍:瑞義堂:東、西兩面各至巷溝,南至埕前園地,北至圍墻;鰲騰堂……[詳細] |
豐州古墓群年代:西晉~唐座落地點:南安市豐州鎮(zhèn)旭山村、桃源村等簡介:西晉、東晉、南朝、隋唐時期墓葬群,分布于豐州華僑中學附近獅子山。兩晉及南朝古墓大多為券頂磚室墓,唐墓有土坑和磚室兩種。磚室墓平面有長方形、刀形、凸字形,墓磚紋飾多樣,出土遺物以青瓷器為主。紀年墓磚有“太康五年(284)”、“咸康元年(335)”、“咸安二年(372)”、“寧康三年(375)”、“太元三年(378)”、“元嘉四年(4……[詳細] |
西坪土樓年代:清座落地點:安溪縣西坪鎮(zhèn)赤石村、平原村簡介:包括聚斯樓和映寶樓。聚斯樓,生土夯筑,明末始建,建筑保持清中期風格。坐北朝南,占地面積9048平方米,外墻為巨形溪卵石堆砌,內為回形三層建筑,由主體建筑、“虎牙”、池亭(丹池)、蜈蚣須護翼組成,通高10.2米,長31.4米,寬31.2米,墻基厚2.2米。映寶樓,生土夯筑,墻基厚2.3米。二層,計72間。院中有亭,正門石拱,上鐫“映寶樓 雍正……[詳細] |
長順建筑群位于晉江市龍湖鎮(zhèn)南潯村,年代為清。簡介:“長順”系清代里人施至扇在臺灣鹿港的商號,經商發(fā)達后于清光緒八年(1882)回鄉(xiāng)營建,由大厝、公媽廳、當鋪和通瀛書舍四組建筑組成,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開有池塘、溝圳通海,小船可運貨至厝前石埕。大厝由前廳、主堂、后樓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公媽廳由前廳、主堂和右護厝等組成,主堂面闊五間,進深五柱,穿斗式梁架,硬……[詳細] |
市舶司遺址,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其職能是!罢品浐2罢魅顿Q易之事,以來遠人,通遠物”,是我國現在重要的古海關遺址。根據考古發(fā)掘,參照市舶司設置規(guī)模,結合泉州市舶司/務遺址周圍水系、道路的構成等因素,推測泉州市舶司遺址的范圍大致為西南依竹街,東北到馬坂巷西側道路和馬坂巷之間,東南至水門巷,西北靠八卦溝,院落整體在面闊89.4米(方向72度)、進深134.1米(方向162度)的區(qū)間之內,面積……[詳細] |
“惠安暴-動-”舊址年代:1930年座落地點:惠安縣山霞鎮(zhèn)后洋村、東橋鎮(zhèn)嶼頭村簡介:由飛鳳寺和嶼頭山土地廟組成。1930年9月14日,紅軍獨立一師二團在飛鳳寺部署“惠安暴-動-”方案。16日晨,二團在后洋大埔舉行授旗誓師儀式后,向山柄村民團發(fā)起攻擊,一舉攻下民團炮堡,打響了惠東暴-動-第一-。閩南地區(qū)第一個鄉(xiāng)級紅色政權——五陳鄉(xiāng)蘇維埃政府也同時宣告成立。之后,二團轉戰(zhàn)嶼頭山,以土地廟為臨時戰(zhàn)地指揮……[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