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著名的園林、紹興古城內(nèi)的一處重要景區(qū)。修復、重建和擴建后的沈園占地57畝,分為古跡區(qū)、東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鶴亭、半壁亭、雙桂堂、八詠樓、宋井、射圃、問梅檻、琴臺和廣耜齋等景觀,依據(jù)歷史面貌或沈園文化內(nèi)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園三大區(qū)內(nèi),形成了“斷云悲歌”、“詩境愛意”、“春波驚鴻”、“殘壁遺恨”、“孤鶴哀鳴”、“碧荷映日”、“宮墻怨柳”、“踏雪問梅”、“詩書飄香”和“鵲橋傳情”等十景。沈園……[詳細] |
蘭亭AAAA 蘭亭,位于紹興西南蘭渚山,是中國浙江紹興的重要文化古跡和旅游勝地。東晉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王獻之等40多位名士在此舉辦修禊-,王羲之“微醉之中,振筆直遂”,寫下了著名的《蘭亭集序》,而蘭亭也因此而著名。蘭亭,春秋時越王勾踐種蘭于此,東漢時建有驛亭,蘭亭由此得名。東晉永和九年,會稽內(nèi)史兼大書法家王羲之邀請了42位國家軍政高官士族在蘭亭舉行盛會,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詳細] |
會稽山千年香榧林AAA “會稽山千年香榧林”景區(qū)位于紹興縣南部山區(qū),距離紹興市區(qū)35公里處,位于“中國香榧之鄉(xiāng)”的稽東鎮(zhèn)---占岙村,是以千年香榧樹和四季常綠生態(tài)林為特色,融登山、攀巖、爬樹等休閑旅游、度假、采摘游等娛樂為一體的生態(tài)旅游好去處。有“天然氧吧”之稱。在“會稽山千年香榧林區(qū)”,既有姿態(tài)奇異、觀賞價值極高的古香榧樹,有的盤根錯節(jié),有的內(nèi)膛空虛,有的折肢斷臂,形成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如“夫妻恩愛”、“兄弟連心”、“……[詳細] |
嵊州馬寅初故居AA 嵊州馬寅初故居占地628平方米,建筑面積1228平方米,坐南朝北,共三進,四周外墻磚砌、內(nèi)墻板筑。門廳三開間,臨街建筑,條石門框,實榀門。第二、三進五開間,均為五柱七桁的梁式架頭結(jié)構(gòu),硬山頂,南單檐、北重檐。三進之間各有廂房連通,中有二個天井,前小后大,空氣流通,光照充沛。第二進底層中間是廳堂兼作通道,東兩間為小客廳與賬房間(會計室),西次間是馬寅初父母臥室,也是馬寅初出生處。西盡間為馬家廚房。第……[詳細] |
周恩來祖居,在浙江省紹興市區(qū)保佑橋河沿即今勞動路東首,是一幢坐北朝南具有明代建筑風格的磚瓦房,富有傳統(tǒng)特色的黑色竹絲臺門。祖居外觀古樸莊嚴,共三進,每進三間房。兩進之間各有天井相隔,天井兩側(cè)有小廊對拱。第一進中間為臺斗門,左右為耳房。第二進為大廳。第三進原為樓房,倒塌后,改建平房,F(xiàn)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紹興市學校德育基地。周恩來生前多次說“我是紹興人”,稱紹興為自己的故鄉(xiāng)。據(jù)方志記載,保佑橋……[詳細] |
今浙江紹興城區(qū)勝利西路,緊鄰大通學堂。清末徐樹蘭(1837年至1902年)創(chuàng)辦。古越藏書樓,是我國圖書館史上最早對公眾開放、第一家具有近代公共圖書館特征的藏書樓。古越藏書樓的創(chuàng)辦人是山陰人徐樹蘭。徐樹蘭是位賦閑的兵部郎中,在西方文化的啟迪和維新改良主義的影響下,參照東西方各國圖書館章程,以存古和開新為宗旨,捐獻私人藏書7萬余卷,于1903年在他的家鄉(xiāng)浙江紹興購地一畝六分,耗銀三萬二千九百六十兩建造……[詳細] |
位于紹興市區(qū)城市廣場東南隅(原西營大善寺內(nèi))。大善塔始建于梁天監(jiān)三年(504年),南宋慶元三年(1197年),寺、塔焚于火。明永樂元年(1403年),重建寺、塔。今塔為明代建筑,高40米,六角七層,磚木混合樓閣式。塔頂為圓形大藻井,其上用鑄鐵覆缽蓋頂,重約5000斤。緣梯登高,可鳥瞰紹興古城全景。清咸豐年間,塔剎、腰檐、樓閣均毀于兵燹,塔身猶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原建于大善寺內(nèi),故名。今寺毀塔存![詳細] |
董村水晶礦摩崖題記,位于新昌縣城東六十五里的沙溪鎮(zhèn)下董村口公路下方懸崖中,背倚石廠山,下臨龜溪,海拔為280米。此題記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記載了元大德二年(1298)十一月浙東宣慰使哈刺䚟奉旨來此,采得11374斤水晶礦石。次年正月,哈刺䚟將開采水晶過程擬書,刻于此崖壁之上。題記面朝南,分為左、右兩塊,左右文字共12豎行,每行字數(shù)不等。書體為行楷,陰刻,全文共130……[詳細] |
新昌城墻位于新昌縣南明街道,年代為明。新昌古稱剡東,唐代以前屬剡縣,后梁開平二年(908)建縣,并無城墻。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宋有舊城。而至南宋末,已無存,僅有迎恩、鎮(zhèn)東、侯仙、共仁四門之名。明成化《新昌縣志》引《東堤記》(南宋時縣人俞公美撰)說:“余方輯《南明錄》,嘗疑《會稽志》載:邑城周一十里,其高十尺,厚十有二尺。今環(huán)邑固無是城基也。”明萬歷《新昌縣志》記載:“至弘治十八年(1505)知縣……[詳細] |
虹明橋位于紹興市柯橋區(qū)福全鎮(zhèn),年代為清。西跨湖橋始建于南宋,明萬歷年間重建,清嘉慶元年(1796)重修。整座橋由單孔拱橋與三孔梁橋組成,全長61米。其中拱橋長30米,拱券凈跨5.5米。橋欄板處刻有捐資重建者姓名、年月等。三跨梁式平橋全長31米,均分三跨,現(xiàn)橋面已覆水泥。拱橋以北5米處有小型單孔梁橋一座,名“同堰橋”。與西跨湖橋平面呈“7”形。兩側(cè)座欄上刻清干隆、嘉慶年間重修字樣。2011年浙江省政……[詳細] |
位于嵊州城內(nèi)鹿胎山南麓,是一座江南一帶很有名氣的建筑。該廟初建于1345年,由于年代久遠,建筑遭受多種自然災害的侵襲,尤其是白蟻的蛀蝕,歷史上曾十一次修建。近幾年又經(jīng)大規(guī)模重修,現(xiàn)已修竣對外開放。南宋朱熹游嵊州時曾到鹿胎山登城隍廟,題“溪山第一”四字,故嵊州城隍廟又有“溪山第一樓”的稱號。城隍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選材講究,雕刻精湛,裝飾協(xié)調(diào),整體和諧,稱譽江南,堪稱一絕。嵊州城隍廟位于城關鎮(zhèn)百步階9號……[詳細] |
窯寺前古窯址位于上虞市上浦鎮(zhèn)甲仗村。窯群的主體分布在一個山岡上,整個低矮山岡均為瓷片所覆蓋,其四面為農(nóng)田,西面隔農(nóng)田即山,山腳旁瓷片都有分布。從窯寺前窯址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可以看出,丘陵地帶的燃料資源豐富,為燒窯提供了充足的燃料,周圍溪流環(huán)繞,水力資源較為充沛,為水碓的使用提供了條件,有利于制瓷業(yè)生產(chǎn)效率的提高。窯址周圍瓷土資源分布廣泛,蘊藏量相當豐富,距窯寺前窯址不遠的窯湖,據(jù)傳由于大量挖掘瓷土,遂……[詳細] |
樓家橋遺址位于浦陽江支系鳳桐江畔的諸暨次塢鎮(zhèn)樓家橋村。遺址依山臨江,受錢塘江潮位影響明顯,春夏多雨時節(jié),潮水頂托,江水回流倒灌,遺址常遭水淹,受澇嚴重。1999年~2000年連續(xù)3期發(fā)掘,發(fā)掘總面積約1500平方米。堆積厚2~4米,上部屬商周時期堆積,良渚文化遺存內(nèi)涵不甚豐富,主體堆積的內(nèi)涵具有河姆渡文化和馬家浜文化雙重性。一如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屬寧紹平原邊緣一樣,文化面貌也呈現(xiàn)邊緣的特征,即這里是……[詳細] |
何文慶故居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年代:近代 公布時間:1963年3月11日位于趙家鎮(zhèn)泉畈二村。何文慶(1812-1863),字周重,國學生,諸暨趙家泉畈人,諸暨蓮蓬黨農(nóng)民起義領袖,太平天國后期的重要將領。何文慶“知外科醫(yī),善拳勇”,好見義勇為,他聯(lián)絡諸暨本地及鄰縣紹興、新昌、嵊縣一帶佃農(nóng),組織了蓮蓬黨,參加者以佩戴錫鑄蓮葉捧荷花一枝為標志。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秋,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部進入金……[詳細] |
竺可楨故居在東關鎮(zhèn)大木橋頭,臺門坐南朝北,前臨市河,現(xiàn)已作為上虞市文物保護單位對外開放。竺可楨,字藕舫,又名紹榮、兆熊、烈祖、上虞東關人。先后求學紹興東湖通藝學堂、復旦公學、唐山路礦學堂學校。1910年留學美國,學習氣象學,1918年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后回國,先后任教武昌高等師范和南京高等師范,講授地理學和氣象學。1925年到上海商務印書館任《國際百科全書》編譯室主任。一年后又到南開大學教書。19……[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