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無錫市 > 宜興市旅游

宜興市文物古跡介紹

吳仕楠木廳
  吳仕楠木廳,原址在宜興市宜城鎮(zhèn)白果巷,1985年1月宜興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吳仕楠木廳建于明正德年間,為邑人吳仕的私宅。吳仕,字克學(xué),號頤山。明正德九年(1514)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任山西、福建、廣西、河南四省提學(xué)副使,四川布政司參政等職。著有《頤山詩稿》十卷。楠木廳面北座南,北臨西廟巷,南接白果巷,共有建筑三進。其中第一進于抗日戰(zhàn)爭中被焚。第二進為朱萼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檁。其東側(cè)建有“太樸樓”,廳上懸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書“眄柯閣”匾額(現(xiàn)匾收藏于宜興市文管會)。第三進面闊四間,進深七檁,硬山頂,其柱、梁、枋、椽等均系楠木結(jié)構(gòu)。1994年因市政建設(shè)之需,楠木廳被移至氿濱公園內(nèi)保護。移建后的楠木廳僅保存了原建筑的第三進。建筑面南座北,面闊五間24.50米,其東側(cè)設(shè)一條穿弄,進深七檁11.30米,其前后一架為軒廊。建筑前后均建有圍墻,形成前后天井,南側(cè)院墻正中建磚雕墻門一座……[詳細]
42、西溪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溪遺址
  西溪遺址西溪遺址,位于宜興市芳莊鎮(zhèn)溪東村西溪自然村(又名西村)。該遺址于1984年文物普查中發(fā)現(xiàn),2002年10月公布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西溪遺址中心區(qū)域為一高出四周農(nóng)田2米的長條狀高地,面積近5萬平方米。遺址的南、北、西三側(cè)有河流呈半環(huán)狀環(huán)繞,為西溪遺址的先民在生產(chǎn)、生活、對外交流等方面提供了極為便利的自然條件。目前共發(fā)掘清理出了13座建筑遺跡、28座灰坑、150余件石器、陶器、玉器、骨器以及大量石料、陶片標本,并首次發(fā)現(xiàn)了類似吊角樓的干欄式建筑、釜和鼎兩件器物等。證實了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一處大型聚落遺址,主要遺存形成于距今約7000-6000年,且表現(xiàn)了多個方面的重要價值。據(jù)考古專家介紹,遺址呈現(xiàn)生活區(qū)與公共活動區(qū)各有分工,譬如傾倒生活垃圾的巨大灰坑、用來研磨谷物的石臼、被猜測用來暫時放養(yǎng)活魚的深坑、用來防潮的大面積螺螄貝殼堆積,展現(xiàn)了地勢低平、水網(wǎng)稠密地區(qū)古代先民生產(chǎn)生活的……[詳細]
宜興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位于宜興市屺亭街道屺亭橋塘河西側(c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因河道拓寬,徐悲鴻故居被拆除,F(xiàn)在的故居是1994年屺亭橋鎮(zhèn)政府通過民間集資按原樣復(fù)建的。故居座西向東,面向運河。大門的右側(cè)掛有“宜興徐悲鴻故居”豎匾。整座故居面闊三間二進,江南普通民居風(fēng)格的二層矮樓。主房門上方掛悲鴻夫人廖靜文書寫的“悲鴻故居”匾額。兩側(cè)墻上分別掛著宜興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無錫市青少年教育基地”兩塊銅牌。正廳上方掛著一塊周恩來題寫的匾額“悲鴻故居”,字跡蒼勁凝重,飽含深情。下面擺放著徐悲鴻的半身雕像,墻壁上掛的是徐悲鴻生平事跡介紹。左側(cè)一間屋前半間墻壁上掛的是廖靜文和她的兒孫們歷次參加紀念徐悲鴻活動的照片。后半間屋是灶間,一座兩眼磚灶,保留了過去江南農(nóng)村的生活氣息。二進只有一間矮樓,其余是院子。小樓的前半間是徐悲鴻父親徐達章辦的私塾,五、六張破舊的桌子和幾張凳子。正面墻上掛的是徐悲鴻為父親畫的像。后半間屋……[詳細]
張渚城隍廟戲樓
  城隍廟戲樓,在宜興市張渚鎮(zhèn)下場街。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戲樓為張渚城隍廟的一部分。張渚城隍廟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原在新街河口,太平天國時期毀于兵火,后移建今址,F(xiàn)存建筑建于清光緒七年(1881),有門樓、戲樓、大殿等組成。通面闊17.50米,進深44.25米。戲樓面北座南,單間,歇山頂,面闊7.50米,進深5.60米,臺口高2.60米。檐下正面飾斗拱6攢,側(cè)面設(shè)斗拱4攢,其檐枋上浮雕戲文故事,現(xiàn)均已毀于“文革”。臺下墻面以方磚駁面,制作十分精良。其南側(cè)緊靠戲樓有二層門樓五間,面闊17.50米,進深六檁9米。其中保存清光緒七年《重建城隍廟碑記》和清道光二十九年告示碑各一塊。戲樓北側(cè)為城隍廟大殿,硬山頂,面闊三間13.50米,進深十二檁15.40米。2001年城隍廟住持募資重修大殿。2003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張渚鎮(zhèn)人民政府等撥款重修戲樓……[詳細]
宜興邵氏宗祠
  邵氏宗祠,位于宜興市和橋鎮(zhèn)閘口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邵氏宗祠,建于清代,現(xiàn)存建筑共三進,通面闊9間23.60米,進深41.20米。第一、三兩進改建較多,僅第二進保存較好。一、二進之間天井進深8.3米。第二進面闊7間18.70米,進深8架9.40米,有雕花梁。二、三進之間天井進深7.80米。邵氏宗祠,曾為中共太滆地委駐地(1940-1943)。1940年3月,中共太滆工委在閘口成立,9月,太滆工委改為太滆中心縣委,1941年11月,太滆中心縣委改建為太滆特委。1942年5月,太滆特委改建為太滆地委。太湖行動委員會(1940年3月),錫宜武三縣行政委員會(1941年8月)、錫宜武人民抗日義勇軍總隊(1940年9月)、新四軍獨立二團(1940年10月)、新四軍十六旅(1941年4月)均在此成立,F(xiàn)邵氏宗祠為村敬老院。……[詳細]
宜興萬安橋
  萬安橋,位于新街街道陸平村南儒圩林家橋1號邊。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安橋建于民國六年(1917),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南10°),花崗巖、青石混砌,其中橋身、花券為青石,枕石、拱券、橋面、趟石、扶欄為花崗石。橋通長23米,橋面(橋銘石)長1.95米,中寬3.60米,凈跨6.09米,矢高3.50米。坡長10.40米,堍寬4.07米,臺階25級,坡度13°,平堍長2.76米。枕石長4.70米,枕石間距4.78米,外間距5.69米;ㄈ0.16米,拱券厚0.22米,扶欄高0.55米,厚0.19米。橋銘石厚0.28米,橋銘:歲次丁己重建萬安橋民國六年。橋銘石長1.95米,厚0.28米。橋東側(cè)房屋(門牌:林家橋1號)外墻邊有民國七年(1918)“重建萬安橋碑記”一方,碑高1.90米,寬0.81米,厚0.17米![詳細]
47、施塘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施塘橋
  施塘橋,位于宜興市丁蜀鎮(zhèn)大浦張澤街東南約500米。2003年3月19日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文物控制單位。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施塘橋建于清代,俗稱北施蕩橋,單孔石拱橋,東西向(東偏南30°)。橋通長24.80米,橋面長2.05米,中寬3.58米。凈跨6.90米,矢高3.9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4.40米。西坡長12.30米,堍寬4.60米。東坡長11.40米,堍寬4.60米,平堍長3.30米。東西各有石階17級,坡度14°。枕石共四塊,長4.25米,寬0.30米,厚0.23米,間距3.80米。橋銘石長2.08米,寬0.58米,厚0.35米。券石厚0.25米,花券厚0.15米。第二塊枕石(橋聯(lián)石上方)寬0.40米。龍門石直徑0.72米,旋渦紋。橋聯(lián)石長2.20米,橋聯(lián)石間距8.30米(第2塊整石間距)![詳細]
張公洞石刻
  張公洞石刻,位于宜興市湖氵父鎮(zhèn)盂峰山中,為宜興主要旅游景點之一。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入口處碑亭內(nèi)碑,寬1.06米,高2.70米,厚0.25米,青石質(zhì)地。正反兩面都有字,正面落款為:天啟甲子秋。反面碑名為:朝陽道院開山碑記。洞口入口處有碑2塊,高、寬0.64米,款:民國二十一年。洞口墻上有碑高0.65米。離后洞不遠有“洞天福地”碑,唐青城山人杜光(款)。寬0.78米,長3.20米。后洞出口有“云梯”,0.30×0.40米(字的大。!耙欢刺臁0.36×0.74米!吧愁伩0.6×0.6米!昂(nèi)奇觀”,寬0.73米×3.20米,款:元詩人楊維楨題!懊駠锖ツ辍保1.10米×0.30米。漢天師張公府第,寬1.10米,長2米。天門1米×0.50米,儲煙書(儲南強女兒)。2006年6月5日,張公洞石刻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49、新瀆永安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新瀆永安橋
  新瀆永安橋,位于宜興市高塍鎮(zhèn)塍西村新瀆自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新瀆永安橋,俗稱新瀆橋、上新瀆橋,建于清光緒年間,為單孔石梁橋,花崗巖質(zhì)地,東西向(西偏南20°)。橋通長24米,橋面長6.25米,中寬2.75米。凈跨5.30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70米。西坡長5.40米,堍寬3.35米,臺階12級,坡度14°;平堍長2.60米,寬4.10米。東坡長5.50米,堍寬3.38米,臺階12級,坡度14°;平堍長4米,寬4.15米。枕石長3.60米,寬0.53米,厚0.53米,橋樁立柱高2.80米。橋銘:永安橋光緒八年(?)(1882)。永安橋現(xiàn)保存較好。新瀆永安橋南有永安橋碑,高1.50米,寬0.89米,厚0.25米,字跡有部分不清,楷書。落款:伯城沈若愚書![詳細]
50、歸徑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歸徑橋
  歸徑橋,在宜興市新街鎮(zhèn)歸徑老街。1996年1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歸徑橋碑記》記載,此橋始建于東漢建安年間,初為木橋,南唐時易木為石。其后歷代曾多次修建。清咸豐年間又毀于兵災(zāi),同治十三年(1874)復(fù)重建。歸徑河在歷史上為宜城通張渚的交通要道,舟船往來不息,十分繁忙,F(xiàn)橋兩端建筑仍保持著明清時的老街風(fēng)貌。南側(cè)橋樓下存有清代修橋碑記五塊。歸徑橋為單孔石拱橋,南北向(北偏東5°),南坡有石階16級,北坡為15級。青石、花崗石混砌,青石長條形欄板,蓮瓣紋望柱。橋長17.18米,橋面長0.95米,中寬3.50米,堍寬4.05米。橋孔凈跨8.10米,矢高4.60米。北坡長7.50米,堍寬3.90米,坡度9°,平堍長3.70米,平堍上寬3.30米![詳細]
宜興南岳寺
  南岳寺,位于江蘇省宜興市郊西南七公里的南岳山。南岳寺建于齊代永明二年(484),時謂“南岳禪寺”,為江南一座古老名剎。南岳寺稱為“南岳攬勝”一景,是古時荊溪(宜興舊稱)十景中“銅峰疊翠”、“陽羨茶泉”兩景的組成部分。南岳寺近周名勝古跡尤多,宋代岳飛與金兵大戰(zhàn)一百余合的“百合場”,遺址即在寺麓坡下,宋代名將狄青墓址華表猶存,現(xiàn)為宜興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有唐代宰相陸希聲的足跡與詩文;有晉時周處射虎的“流環(huán)橋”、“射虎墩”等。南岳古寺歷經(jīng)兵火摧殘,抗日戰(zhàn)爭時期幾為日軍燒盡。改革開放后,經(jīng)宜興市人民政府批準,加以修繕后于1988年9月對外開放,成為中外游客和佛教信眾所向往進香游覽的場所。交通指南景區(qū)地址:江蘇省無錫市宜興市南岳路南端乘車線路:宜興市內(nèi)乘出租或小巴車至南岳路南端可至![詳細]
錢松喦故居
  錢松喦故居,位于楊巷鎮(zhèn)黃家村。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錢松喦(1899-1985),宜興楊巷鎮(zhèn)人,筆名芑廬主人。我國著名國畫家,擅長山水畫,且工詩善書,常詩畫一體。曾多次舉辦個人畫展,并赴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展出,受到國內(nèi)外行家的好評。出版過作品專集多種,并有美術(shù)理論著作《硯邊點滴》傳世。錢松喦世居楊巷鎮(zhèn)湖墅村(今黃家村),出生于七代秀才的書香門第。祖上宅第較宏偉,清咸豐年間遭兵燹,現(xiàn)存建筑系其祖父在原址重建。錢松喦故居建于清末,建筑面南坐北(南偏西22°),共一進,為二層0-式建筑,第二層較矮,南北各有三個墻門。原建筑面闊八間,其東面兩間為原錢松喦居住的房屋,已經(jīng)被拆。通面闊六間19.70米,進深七架8.30米,建筑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詳細]
53、東倉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倉橋
  東倉橋,位于宜城街道東風(fēng)巷(舊稱“東域里”),橫跨于舊城河上,1985年1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江蘇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倉橋始建于南宋寶慶年間(1225—1227),由縣尉趙汝邁發(fā)起興建。明代重建,清咸豐年間重修,抗日戰(zhàn)爭期間又遭日寇破壞,抗戰(zhàn)勝利后才修復(fù)。1997年宜興市人民政府又對橋面、護攔等進行了整修。東倉橋系單孔石拱橋,主體建筑仍為明代風(fēng)格,由花崗石、青石混合構(gòu)筑,橋長30米,頂寬3.60米,堍寬4.70米,橋欄高0.75米。東西向(南偏西28°)。凈跨8.30米,矢高5.50米。南坡臺階28級,北坡34級,其中12級臺階在199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現(xiàn)改為水泥臺階。坡度16°。橋南堍與東風(fēng)巷明清老街相連。……[詳細]
黃龍山紫砂泥礦井
  黃龍山紫砂泥礦井位于丁蜀鎮(zhèn)黃龍山,共有大水潭、臺西井、五號井三口井。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黃龍山紫砂泥礦井-大水潭,位于丁蜀鎮(zhèn)中心廣場。大水潭馬路北面山地剖面,可見紫砂礦巖石的脈絡(luò)。大水潭據(jù)說為明代泥料礦,挖掉后便留下的水潭。面積約6503平方米。黃龍山紫砂泥礦井-臺西井,位于宜興市丁蜀鎮(zhèn)白宕社區(qū)。臺西井,井口朝北,坑道內(nèi)寬2.30米,高2.20米。其西面為挖泥料后形成的水潭。黃龍山紫砂泥礦井-五號井,位于宜興市丁蜀鎮(zhèn)白宕社區(qū),臺西井東50米。五號井建于1979年,井口朝東(東偏北15°)。有兩個井口,一為走人,一為走料,F(xiàn)存軌道寬0.66米![詳細]
55、桐梓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桐梓橋
  桐梓橋,位于宜興市楊巷鎮(zhèn)壩塘村桐梓自然村(新芳東,東洲電纜對面的小路走到底)。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桐梓橋建于清康熙年間,單孔石拱橋,東西向(西偏北25°),青石質(zhì)地。橋總長14.50米,橋面長1.25米,中寬2.96米,坡度15度。枕石長3.15米,寬0.23米,厚0.18米,間距2.75米,東堍寬3.60米。凈跨4.30米,矢高3米,橋底面到水面高度3.60米。券石厚0.18米,花券厚0.12米。橋銘:桐梓橋。橋銘石長1.25米,寬0.48米,厚0.22米。橋東側(cè)有重建桐梓橋碑。長1.60米,寬0.715米,厚0.31米。碑名:“重建桐梓僑碑記”,內(nèi)容有:“……康熙三十八年重建……”落款:“道光七年孟夏初吉”![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