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貴州省旅游

貴州省文物古跡介紹

221、印浸寺石林
印浸寺石林
  印浸寺石林 這是喀斯特作用營造的一片石頭的森林,這是造物主賜給綏陽的一座奇石名苑。方園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奇峰聳峙崢嶸,異石玉立秀美。那些斷裂,那些隆起,記錄著大自然分娩這些石頭嬌子時,撕裂地殼,震撼天宇的劇烈陣痛;那些槽痕,那些紋理,讓人感觸到風(fēng)刀雨銼雕琢地球的神奇力量和蒼涼歲月……。 在這里,可以看到中世紀的古老城堡,圣經(jīng)里的尖頂教堂;可以瀏覽獨立的無字豐碑,成卷的巨制天書;可以觀賞斂翅峰巔的巖鷹,放牧洪荒的豬群……而那些一時叫不出名兒的石體,也是一片提供想象的素材,當你的靈感與那些裸體相觸,便會碰撞出簇簇美的火花…… 石林在茅埡鎮(zhèn)與旺草鎮(zhèn)接壤的印浸寺,距綏陽縣城42公里。有公路連通雙河洞國家地質(zhì)公園的寬闊水自然保護區(qū),行程僅為6公里。 ……[詳細]
玄天洞石刻
  玄天洞石刻分布于玄天洞口頂部巖上,高約3米,寬約15米,多為民國及以前各代名人所題,刻字或古樸端莊,或龍騰鳳舞,筆力功底深厚,字體楷書居多,行、草、篆書均有,整個布局頗有層次?套止9組,均為陰刻,字大小不等。從左至右為:右橫刻“玄洞口云”4字,左豎刻“陳振聲題,古播張維遠刻”,楷書;右橫刻“峭壁深幽”4字,左豎刻“里人王佐題”,楷書;右橫刻“探玄索奧”4字,左豎刻“大坪徐篤光題”,楷書;右橫刻“仙源”2字,左豎刻“徐映輝題”,楷書;右橫刻“口口口口,4字,左刻“口口口題”,草書,字跡已不清;中橫刻“玄門洞天”4字,左豎刻“口口貧后仁題”,右豎刻“民國廿一年五月”,行書;橫刻“樊中圣賢”4字,篆書;中橫刻“木皮庵,,3字,左豎刻“古口口題”,右豎刻“銅仁萬口欽題”,楷書;橫刻“玄機”2字,行書?套只就旰。用時參考1小時交通在貴陽金陽汽車客運站坐到息烽的汽車(票價26元,10分鐘一趟,車……[詳細]
尚嵇陳玉壂祠
  尚稽陳玉壂祠位于遵義縣尚嵇鎮(zhèn)內(nèi)。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1942年、1965年兩次維修。祭祀清代發(fā)展地方蠶桑業(yè)的遵義府知府陳玉壂。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祠由山門、兩廂、主閣、陰陽雙閣、走廊、客房等建筑組成。主閣四重檐六角攢尖灰筒瓦頂,平面邊長5.6米,通高30米。翼角懸掛銅風(fēng)鈴。寺內(nèi)后檐存清代建廟石碑1通。陰陽雙閣又稱藏書樓。陪襯于主閣南北兩側(cè),雙閣對稱、形制相同。閣為二層,底層面闊三間、通面闊4.8米,進深1間,通進深6米,建筑面積30平方米。二層居底層明間上,面闊一間4米,進深1間5米。穿斗式歇山灰筒瓦頂。正脊剎為一站立羅漢。建筑博采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建筑之長,六角飛檐,銀牙高啄,流丹溢彩,寶頂凌空,直插宵漢。其主閣、襯閣布局錯落有致,近百處雕塑圖案各不相同,于相互對襯中展示不對襯的自然之美。無論是建筑工藝,還是文化內(nèi)涵,都堪稱黔北一絕![詳細]
224、老東門遺址
老東門遺址
  老東門遺址,位于貴陽市市東方向。據(jù)清乾隆《貴州通志》記載:貴陽府城,即元順元城,順元舊設(shè)土城,東、西、南三面與今城同,北面僅至鐘鼓樓(今王家巷口)。真正形成貴陽老城基本格局的是明朝兩次修筑的貴陽石城。第一次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修建貴陽的內(nèi)城,周圍九里七分,共建五座城門,東稱武勝門,南稱朝京門,西稱圣泉門,北稱柔遠門,次南稱德化門。第二次是明天啟六年(1626年),云貴總督張鶴鳴、貴州巡撫王瑊在北門外增砌外城600多丈,設(shè)威清門、六廣門 、洪邊門、小東門四門。清初,為了抹掉前朝痕跡,樹立清王朝正宗思想,地方政府將明朝的城門名稱進行了更改。康熙《貴州通志》記載:門五:東曰昭文,南曰迎恩,西南曰廣濟,西曰振武;北曰布德。水關(guān)二:東北有池,西南一帶濱河。景點位置貴州省貴陽市云巖區(qū)中山東路……[詳細]
秦溪白塔
  秦溪白塔秦溪白塔,也稱秦溪凌云塔,位于貴州省黎平縣城西35公里,坐落在敖市鎮(zhèn)西南4公里的秦溪村。塔的四周用土磚、青磚環(huán)砌成封閉式的四合大院。青磚砌筑的塔體聳立在四合院正中。大院左側(cè),秦溪流水潺潺;右側(cè),無限延伸的林區(qū)公路直穿秦溪村。左側(cè)小門邊的圍墻上,有紅軍長征留下的標語:“武裝起來,行動起來,要打倒土豪分田地”,十分醒目耀眼。秦溪白塔高約30米,面墻高7米。方墻內(nèi)鑲嵌一方長3米、寬1.2米的青石橫匾,行書“秦山保障”4字。塔的第一層往上鑲嵌著一方豎匾,行書“凌云塔”3字。門楣有聯(lián)一副:鎖水口,禎凌塔巍峨,從此一鄉(xiāng)蔚起文人登鳳閣妝沙腳,有云宮聳秀,至今諸佛經(jīng)扶士子步龍樓秦溪白塔是黎平縣境內(nèi)現(xiàn)存的唯一一組塔式建筑。1984年4月,黎平縣人民政府將秦溪白塔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地處雷山、榕江、臺江、劍河四縣之間,烏蒙山脈苗嶺的主峰,最高處是黃羊山,海拔2189米。景區(qū)內(nèi)原始森林成片,眾山環(huán)拱,峰巒起伏,飛瀑流泉,猶如百練懸空、銀河瀉地,尤以響水巖瀑布、烏茫溝瀑布最為壯觀。是著名的省級自然保護區(qū)。特別提醒:由于沒有接待條件,登雷公山需要攜帶野外露營裝備,山頂很寬,可以扎營的地方比較多,營地附近有水源。但下山途中水源較少,需要提前準備充足。交通從凱里坐汽車到西江10元/人,大約一個小時。到了西江后徒步進山,約15公里的路程,其中有8公里為上坡路,前半段岔路較多,可以請一個當?shù)匕傩兆鱿驅(qū)ВㄙM用30-50元)。特別提示由于沒有接待條件,登雷公山需要攜帶野外露營裝備,山頂很寬,可以扎營的地方比較多,營地附近有水源。但下山途中水源較少,需要提前準備充足。門票門票30人民幣景點位置貴州省黔東南市雷山縣境內(nèi)雷毛公路7公里處……[詳細]
白巖關(guān)戰(zhàn)斗遺址
  白巖關(guān)位于縣城東7.5公里之崖山丫口上,建筑為古城堡式,整個建筑都用白棉石砌成。城樓長5.2米,高4.3米,城門高4.4米,寬2.3米,門坎高、寬約0.2米,拱門額寬0.4米,長0.9米。正中橫行陰刻“白巖關(guān)”三個大字,右直行陰刻“光緒癸卯年”五字,左直行陰刻“知貞豐州事徐德修建”九字。關(guān)隘兩邊,依山修筑城垣,總長75米,墻身高1.6米,厚0.9米,墻脊有垛口十數(shù)個,間距約3米。1935年4月18日,中國工農(nóng)紅軍紅五軍團和軍委縱隊前梯隊,與當時駐守白巖關(guān)的黔軍常和笙部張紅-生短促遭遇戰(zhàn),雙方均有傷亡。該關(guān)附近有紅軍陣亡戰(zhàn)士墳塋數(shù)座,當?shù)匕傩罩两穹Q白巖關(guān)為“紅軍丫口”。1987年11月2日,貞豐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貞豐縣城——白巖關(guān),途徑s309省道,駕車約行駛15分鐘,無門票![詳細]
青藏公路建設(shè)指揮部舊址(將軍樓)
  將軍樓公園座落于格爾木市將軍樓遺址。將軍樓始建于1956年10月,是“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將軍居住、辦公的地方。其前身為青藏公路建設(shè)指揮部。為了深切緬懷和紀念50多年前慕生忠將軍和他率領(lǐng)的筑路大軍,該公園以將軍樓舊址及慕生忠將軍紀念館為核心,以紀念青藏公路、軍墾拓荒戍邊及格爾木發(fā)展歷史,展現(xiàn)了歷代建設(shè)者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幕生忠,1910年生于陜北吳堡縣赫家山村,1930年參加陜北紅軍。1951年8月出任西藏工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兼進藏支隊政委,率領(lǐng)1663人,經(jīng)過四個月的艱苦跋涉,最終到達拉薩。1953年,幕生忠率糧草隊從格爾木出發(fā),先后兩次進藏。1954年,青藏公路通車,從此結(jié)束了西藏不通公路的歷史。在此,在青藏公路的通車中,幕生忠將軍最功不可沒,后人稱他為“青藏公路之父”。2013年5月,青藏公路建設(shè)指揮部舊址(將軍樓)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黃平飛云崖
  飛云崖景區(qū)系國家級舞陽河風(fēng)景名勝區(qū)十大景區(qū)之一,距黃平縣城12公里,以其有懸空石崖形如飛云而得名,歷來為黔中一大名勝,史籍記載詳盡和歷代文人題詠之多,在中國、在貴州頗有盛名。明代哲學(xué)家王陽明贊之曰:天下山水之奇聚于黔中,黔中山水之奇聚于斯崖。景區(qū)內(nèi)古建筑建于明代正統(tǒng)八年(1443)年,后經(jīng)不斷增修保存至今。現(xiàn)為貴州省重點保護單位,省民族節(jié)日博物館。漫步飛云崖、觸目蒼苔橫嚙、古意盎然,橋東石坊上清人鄂爾泰所題黔南第一勝景,真是誠哉斯言。從施秉前往黃平,汽車沿湘黔公路而行。在黃平縣城東約10公里處,嚴車嘎然而止。飛云崖到了。下車但見古樹參天,流水瀠洄,-座拱橋橫跨溪上,橋東石坊巋然。過石坊拾級而登,便是飛云崖。它似洞非洞,內(nèi)甚寬敞。頂上崖檐覆出,石乳倒垂;其下澄潭邃谷,幽深無底。巖半立大士像,有水出崖左,瀉為瀑布,崖前石峰塞立,上建圣果、滴翠二亭。《圣果亭記碑》傳為王守仁所書,筆勢蒼勁。陪同介……[詳細]
城隍廟東岳殿
  位于老城東之城隍廟內(nèi),坐東北向西南。始建年代待考。從現(xiàn)存梁架結(jié)構(gòu)看,未發(fā)現(xiàn)拆換情況,可見建后未作過大改修。城隍廟為水城較早寺廟之一,現(xiàn)已部分拆毀。東岳殿系廟內(nèi)保存較完整之古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主要構(gòu)架全以優(yōu)質(zhì)絲梨木做成。九架檀,通面闊三間13.83米,進深7.86米,座落在2.8米高月臺上,兩層單檐懸山頂;屋面蓋小青瓦,底層和二樓之明間均為一進,次間均為二進;明間為抬梁式,兩山為穿斗式。占地面積為108平方米,經(jīng)多年風(fēng)雨不毀。門前踏垛為19級,無垂帶,縱6米,橫4米。月臺正面兩側(cè)砌有青石月宮門,高2.8米,與月臺平,可容兩人對過。東岳殿挺拔雄偉,可體現(xiàn)當時建筑水平與技術(shù)成就,具有較高文物價值,為本區(qū)不多之古建筑遺物,更顯珍貴。1987年12月28日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遵義龍坑場牌坊
  位于遵義市播州區(qū)郊龍坑鎮(zhèn)的石牌坊,建立于清朝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至今120余年。在舊社會,立牌坊純粹是為封建統(tǒng)治者--。不過,牌坊上面的石刻藝術(shù)卻非常精彩。龍坑牌坊,它完全是由白砂巖砌成的。抬頭仰望,完全可以想像當年的建造規(guī)模。牌坊為4柱3門5樓的結(jié)構(gòu),面南背北。讓人稱奇的是牌坊完全采用了仿木工技法的效果,并且仿得非常逼真,初看會認為是座木牌坊。其實不然,因為牌坊中包括了木建筑常用的梁、坊、門、樓、脊等構(gòu)件。更令人稱奇的是石頭雕花大量的模仿了木雕上常用的鏤空雕效果。從雕刻的技法上看,其熟練的運用了高浮雕、淺浮雕、透雕、圓雕、陰刻等技法。從雕刻的內(nèi)容上看,牌坊雕刻包含了植物、動物、山水、神獸、圖案、書法等等。充分展示了豐富、完整、和諧的藝術(shù)美![詳細]
吳學(xué)禮烈士辦報遺址
  吳學(xué)禮烈士辦報遺址營盤鄉(xiāng)位于長順縣西部,總面積68平方公里。距縣城23公里,屬山地地形。這里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宜人,全鄉(xiāng)森林覆蓋率為89%,空氣清新宜人,可說是天然氧吧。革命烈士吳學(xué)禮曾在這里生長和進行革命活動。他創(chuàng)辦的《大眾報》是黔南最早的進步報刊;這里,曾是紅軍長征時駐扎過的地方,在松港村幾面斑駁的民房墻壁上,當年紅軍書寫的大紅標語至今依稀可辨。那鮮紅蒼勁的字跡,像一簇熊熊燃燒的火苗,像一個毫不動搖的信仰,更像一粒飽滿的種子,在老百姓心中生根發(fā)芽。紅軍經(jīng)過這里發(fā)生的一個個感人故事,村里的長者如數(shù)家珍。這里至今還保留著的一整套古法造紙術(shù),見證著人類從文明走向文明的堅實足跡;走進這里,你會感受到在這里生生不息奮斗的人們的那種淳樸、善良和勤勞的良好品質(zhì)![詳細]
都江古城遺址
  都江古城遺址位于都柳江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上江村,坐落在都柳江與排長河環(huán)繞的山坡上,是貴州最悠久的的歷史古城。早在唐代貞觀三年就在此設(shè)應(yīng)州府,唐天寶三年(公元744年)降為羈縻州;清朝雍正八年改設(shè)都江廳,并于清代雍正九年修筑土城墻。次年,貴州布政使常方伯察其地勢,以“苗初歸附,土城易圮,難以震懾”為由,呈準改建石城。雍正十一年開工,十二年竣工。城垣平面布局呈橢圓形,周長1915米,墻高因地勢7米不等,厚2.5米。設(shè)東南西北四座城門,四大城門上設(shè)有文昌閣,安放炮臺8座,大土炮8門,小土炮10門。城內(nèi)建有通判署、文昌閣、關(guān)帝廟、萬壽宮、炎帝宮、孔子廟、觀音廟、湖南會館、江西會館、接招館、接宗館、水師營等。該城垣系清初貴州實行改土歸流時期設(shè)置的“新疆六廳”城遺跡之一。……[詳細]
梅林寺火山溶石石林
  梅林寺火山溶石石林梅林寺火山溶石石林:整個溶石石林地處于美麗的田園風(fēng)光與古老村寨之間,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景區(qū)地勢西高東低,斜面延伸,斜面多為石層鋪就,石面凹凸不平,如漿狀下涌,據(jù)專家鑒定該景區(qū)為火山爆發(fā),噴巖漿所致,石林呈環(huán)狀分布,奇石林立,目不暇接,有的連成一片,綿延數(shù)百米,有的孤峰獨立,自成一景,千姿百態(tài),妙趣橫生。遠觀之似天女散花,閃閃金光,給人如癡如夢的感覺。四周奇石林立,目不暇接,有的連成一片,綿延數(shù)百米;有的孤峰獨立,自成一景。石中有松,松中有竹,景觀甚多,有如定海神針,有如敦實魁偉的將軍,有如慈祥的老人,有超渡眾生的佛陀,有翩翩起舞的少女,有活潑的神童,有直刺天宮的寶劍,有高約30米的一線天。一幅幅畫面活躍、栩栩如生、千姿百態(tài),令人陶醉![詳細]
普安銅鼓山遺址
  時代:商、春秋銅鼓山遺址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州普安縣青山鎮(zhèn)營盤村陳家龍灘東約500米的銅鼓山山頂,遺址總面積4000平方米,保護范圍總面積41420平方米。在兩次中發(fā)掘共清理房址4座、窯址1座、灰坑11個和活動面、火塘、大量零散柱洞等遺跡,出土較完整陶器、石器、青銅器、鐵器、玉器和冶鑄青銅器的陶石范模500余件,陶器碎片1萬余片。尤其重要的是,冶鑄青銅用具除部分陶坩堝外,出土的范模包括戈范、劍范、鉞范、鏃范和魚鉤范等。發(fā)掘者認為:銅鼓山遺址是一個鑄造銅器(以兵器為主)的手工作坊遺址,其北半?yún)^(qū)主要是鑄造銅器的作坊區(qū),南半?yún)^(qū)主要是生活區(qū)。遺址時代為戰(zhàn)國~西漢時期。它是貴州境內(nèi)經(jīng)過正式發(fā)掘的唯一一處戰(zhàn)國秦漢時期青銅冶鑄遺址,具有重大的學(xué)術(shù)科研和保護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