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南海神廟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海神廟
  南海神廟又稱波羅廟,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qū)南崗鎮(zhèn)廟頭村,是古代皇帝祭祀海神的場所,也是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地。始建于隋朝開皇年間,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我國古代海神廟中惟一遺存下來的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的建筑群,也是西漢以來海上絲綢之路發(fā)源于廣州的重要見證。自隋唐以來,歷代皇帝都派官員到廟中舉行祭典。經歷千百年的滄桑,神廟留下不少珍貴的碑刻,有“南方碑林”之稱。古廟地處珠江出海口,廟前波濤浩淼,中外海船,出入廣州,按例都要到廟中拜祭海神祝融,祈求海神保佑,出入平安,一帆風順。所以古廟又是中國古代海上交通貿易的重要遺址。南海神廟現(xiàn)占地30000余平方米,規(guī)模宏大,從中軸線計起由南向北建筑有:海不揚波石牌坊、石華表、石獅、頭門、儀門(和復廊)、禮亭、大殿及昭靈宮等。廟內現(xiàn)存碑刻45塊,較重要的有唐韓愈碑、宋開寶碑、明洪武碑、清康熙碑。廟內還保存有東漢大銅鼓、明代玉印和鐵鐘等文物,還有木棉樹、紅……[詳細]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陵園(黃花崗公園)
  位于市區(qū)北面的白云山南麓,面積16萬平方米,是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在廣州起義戰(zhàn)役中犧牲的烈士而建的。1911年4月27日,同盟會在廣州舉行起義,起義失敗后同盟會會員潘過微冒著生命危險把散落的七十二位烈士遺骸收殮安葬于紅花崗,后將此地改名為“黃花崗”,黃花即菊花,象征節(jié)烈。黃花崗墓園北向南,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魄雄偉,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始建于1912年,孫中山書“浩氣長存”四字鐫于墓坊。烈士墓構筑在崗陵之上,紀功坊峙立墓后。墓道兩旁蒼松翠柏,烘托出滿園黃花輝映碧血的莊嚴肅穆氣氛。園內還建有八角亭、四方池、石橋等。建國后政府在墓園外筑起圍墻,1961年這里被國務院第一批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11年4月27日(農歷3月29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為推翻清王朝的統(tǒng)治在廣州舉行起義,結果失敗,喻培倫等86人(一說100余人)英勇犧牲,其中華僑29人。同盟會會員潘達微,冒著生命�!�[詳細]
廣州黃埔軍校舊址
  黃埔軍校舊址位于中國廣州市黃埔區(qū)長洲島內,原為清朝陸軍小學和海軍學校校舍。民國13年(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lián)顧問幫助下,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軍事干部的學校,為名“中國-陸軍軍官學�!倍蟾麨椤爸腥A民國陸軍軍官學�!逼�。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州黃埔長洲島,是大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中國0和蘇聯(lián)的幫助下建立的一所新型軍事學校。孫中山-以創(chuàng)造革命軍,來挽救中國的危亡為辦校宗旨,以親愛精誠為校訓,學習蘇聯(lián)的建軍經驗,培養(yǎng)革命的軍事人才。軍校群英薈萃,名將輩出,在中國近代史和軍事史上具有重要意義。軍校在黃埔辦到第七期,1930年遷往南京。1938年軍校校本部被日軍炸毀。1988年舊址被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黃埔軍校大部分建筑物于1938年被日軍飛機炸毀。1965年,做了一次較大修繕,基本恢復原貌。19……[詳細]
4、陳家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lián)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熬圪t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huán)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建筑風格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詳細]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
  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位于越秀山西側的象崗山上,是利用1983年在象崗發(fā)現(xiàn)的第二代南越王趙昧的陵墓而建成的,也是廣東省第一座古墓博物館。館內可分為三部分,一是面向解放北路的綜合陳列樓,主要陳列香港楊永德伉儷捐獻的歷代瓷枕和其他臨時性展覽。二是南越王墓墓址,按原狀保存,并對外開放。三是于墓室西側的主體陳列大樓,陳列南越王墓0土的文物珍品。1983年6月,在廣州象崗發(fā)現(xiàn)了一座大型南越國古墓,同年8月25日至10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由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廣東省博物館聯(lián)合組成象崗漢墓發(fā)掘隊對該墓進行發(fā)掘,墓0土“文帝行璽”金印等一千余件珍貴文物,證明墓主就是第二代南越王趙?。發(fā)掘結束后,廣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墓址就地保存并在此籌建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南越王博物館的籌建,得到國家文物館的大力支持并撥出�?顚α昴惯M行維護和保護,還派出文物專家共商博物館的籌建和文物保護工作。廣東省和……[詳細]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
  廣州起義烈士陵園,位于廣州市中山二路92號,占地18萬平方米,是解放后為紀念1927年12月1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州起義犧牲的烈士于1954年修建的紀念性公園。主體有正門、廣場、陵墓大道、廣州起義紀念碑和圓形的封土�,F(xiàn)有景點和游樂場所16處,集紀念、游覽、科普于一園。墓道兩旁有20個大花壇,四季鮮花不斷;墓上密鋪青草,四周松柏常青;陵園東部有中朝人民血誼亭和中蘇人民血誼亭。園中人工湖還有湖心紀念亭,橫匾上 書-“血祭軒轅”,為董必武所題。被列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和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中文名廣州起義烈士陵園建立時間1954年陵園性質紀念1927年12月廣州起義公園陵園鐫刻周恩來手書陵園評比廣州市“十佳旅游景點”之一陵園宗旨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錄1陵園位置2基本信息3歷史事件4歷史意義5詩文悼詞6陵園構造7建筑特色8公交路線1陵園位置廣州起……[詳細]
石室圣心大教堂
  石室圣心大教堂坐落于廣州市區(qū)中心的一德路,是天主教廣州教區(qū)最宏偉、最具有特色的一間大教堂,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歷時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歷史。由于教堂的全部墻壁和柱子都是用花崗巖石砌造,所以又稱之為“石室”或“石室耶穌圣心堂”、“石室天主教堂”。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教堂建筑總面積為2754平方米,東西寬35米,南北長78.69米,由地面到塔尖高58.5米。教堂屬“哥特”式建筑,可與聞名世界的法國巴黎圣母院相媲美。石室天主堂四周,一年四季樹木常青,鮮花簇擁,五彩繽紛。目前世界各地的信徒和游人都到石室觀光。教堂正面是一對巍峨高聳的雙尖石塔,高插云霄。石塔中間西側是一座大時鐘,東側是一座大鐘樓,內有四具從法國運來的大銅鐘;堂內是尖形肋骨高叉的拱形穹窿;正面大門上面和四面墻壁分布的花窗欞,都是合掌式,所有門窗都以法國制造的較深的紅、黃、藍、綠等七彩玻璃鑲嵌。這玻璃可避免室……[詳細]
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農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于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黨人彭湃等倡議,經中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有關農民運動、軍事、政治等課程,進行軍事訓練,并到農村實習。學員畢業(yè)后奔赴各地從事農民運動,對中國革命作出了很大貢獻。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宏偉的古建筑,是一組……[詳細]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qū)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請盡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六屆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提案:請從速修復開放孫中山先生在廣州的大元帥府大本營舊址。1992年,使用大元帥府舊址的廣東農業(yè)機械供給公司作了為……[詳細]
廣州鎮(zhèn)海樓(廣州博物館)
  這座絳紅色的建筑就是鎮(zhèn)海樓,它是廣州文化史跡引人注目的一顆明珠,被譽為嶺南第一勝景。鎮(zhèn)海樓因其樓高五層而稱其為“五層樓”。此樓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樓”,后又題名為“鎮(zhèn)海樓”,有雄鎮(zhèn)海疆之意。1956年改為廣州博物館。關于鎮(zhèn)海樓的興建,有一段有趣的傳說。朱元璋得了天下,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一天,他和鐵冠道人同游南京鐘山,游興正濃之時,鐵冠忽然指著東南方對朱元璋說,廣東海面籠罩著青蒼蒼的一股“王氣”,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須立刻在廣州建造一座樓鎮(zhèn)壓住“龍脈”,否則日后必成大明的禍患。朱元璋聽后,游興頓失,急忙派人到廣東查詢,發(fā)現(xiàn)廣州的越秀山上現(xiàn)王者之氣。朱元璋立即下詔,命令鎮(zhèn)守廣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樓將王氣鎮(zhèn)住。圣旨下來,朱亮祖自然不敢怠慢,于是,在越秀山上興建了這座“樓成塔狀,塔似樓形”的鎮(zhèn)海樓。該樓呈絳紅色,據(jù)說亦有辟邪鎮(zhèn)王之意。鎮(zhèn)海樓……[詳細]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位于廣州市番禺南村。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建,同治十年建成。坐北向南,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著稱,為清代粵中四名園之一。進門過小院,便到余蔭園門旁,懸掛點題的“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的木聯(lián)。園門前右邊植夾墻竹,頗有特色。園中建筑沒有中軸線,自由散點布局,以石拱風雨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區(qū),東有玲瓏水榭、臥匏廬、楊柳樓臺、孔雀亭和來薰亭;西有深柳堂、臨池別館。園內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瓏典雅的嶺南園林特色。深柳堂、玲瓏水榭是園中的精華所在。深柳堂在園內臨池北岸,歇山頂,面寬12.55米、進深9.55米,臨池有抱廳廊,檻墻上套滿洲窗,中設隔扇。堂內中央雕蟠龍、蝠鼠藻井。明間設“松鶴延年”落地罩,正中懸“深柳堂”木刻匾,西次間設“葡萄香貍”落地罩,兩側的四幅雙面木刻條屏,陰刻劉庸、陳恭尹、翁方綱等清代名家書法,為木刻精品。玲瓏水榭在風雨廊橋東畔……[詳細]
12、洪秀全故居 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洪秀全故居
  國家AAA景區(qū)洪秀全故居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花都區(qū)新華鎮(zhèn)大布村官祿布,位于新華鎮(zhèn)西北面8公里處,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是洪秀全成長、耕讀和從事早期革命活動的地方。洪秀全故居紀念館是洪秀全成長、耕讀和從事早期革命活動的地方。原故居于金田起義后被清軍焚毀。1961年廣州市文物考古隊發(fā)掘出房屋墻基,參照客家民居形制重建。洪秀全故居紀念館建筑為泥磚瓦木結構,一廳五房,六間相連,客家人稱為“五龍過脊”;坐北向南,東西寬16.5米、南北深5.5米,每間房子約13平方米。西端第一間為洪秀全夫婦住房,室內陳設簡陋,僅有仿客家樣式的床、桌子和凳子。第二間房子正面掛洪秀全太祖洪英綸夫婦畫像,畫像有洪秀全的親筆題詩。洪秀全紀念館是為紀念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而建立的紀念性博物館,洪秀全故居紀念館位于花都區(qū)新華街新華路52號。1991年11月對外開放。洪秀全故居紀念館為青磚琉璃瓦仿古建筑,洪秀全故居紀念館主體館為二層……[詳細]
鄧世昌紀念館(鄧氏宗祠)
  鄧世昌紀念館落址于廣州市海珠區(qū)鄧氏宗祠內。軒昂氣派的嶺南祠堂建筑,占地4700平方米,碧墻灰瓦,掩映在尋常巷陌的榕蔭中。庭院呈船臺狀,三路兩進三院的格局風情典雅,通敞透亮,移步換景。有石額楹聯(lián)、通花木雕點綴,更兼重門納畫、木石風神,端莊肅穆,古樸洗練�;▓@存有鄧世昌手植蘋婆樹一株,枯木逢春的靈芝兩枚,古樹婆娑數(shù)棵。“云臺功首、甲午名留”,睹物思人,英雄精神養(yǎng)育著中華民族無數(shù)風流人物之人格襟懷,激濁揚清,重塑民族大義。鄧氏宗祠始建于1834年,鄧世昌在中日甲午海戰(zhàn)中英勇殉國后,其族人用清廷撫銀擴建為現(xiàn)今規(guī)模。19民族英雄鄧世昌94年建館,經全面修葺,舊貌新顏,昔日風采重現(xiàn)。鄧氏宗祠已被列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民國38年(1949)秋,鄧氏族人字祠堂內創(chuàng)辦“世昌小學”。后曾改作婦產院。1957年開始,鄧氏宗祠為廣州市結核病防治二所使用�!�0”期間,祠內不少文物散失,附屬建筑物受到不同程度破壞,……[詳細]
14、十香園 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香園
  十香園紀念館位于廣州市海珠區(qū)懷德大街3號,建于清道年前后,是晚清廣東著名畫家居巢居廉的故居及作畫之所。因院內曾植有素馨、瑞香、夜來香、鷹爪、茉莉、夜合、珠蘭、魚子蘭、白蘭、含笑等十種香花,故名十香園。居廉在此設賬授徒,培養(yǎng)了一大批近代美術人才,當中以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高劍父和陳樹人為代表,因此十香園又被譽為嶺南畫派的搖籃。2007年,十香園紀念館依托十香園成立,現(xiàn)分為遺址區(qū)域和美術展覽區(qū)域,總站地面積為3879平方米。遺址區(qū)域包括今夕庵、嘯月琴館、紫梨花館三座主體建筑,以《居巢、居廉與十香園》為固定展,介紹二居的藝術成就及十香園的歷史沿革。美術展覽區(qū)包括兩層美術展館及藝術家交流廳和園林水榭、親水平臺、休閑廣場等配套設施,以《詩情畫意溯流源--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先師紀念展》為固定展,通過一人、一畫、一史的形式系列地介紹隔山畫派及嶺南畫派的發(fā)展和傳承脈絡。十香園紀念館致力于展示嶺南書畫文化的……[詳細]
中共“三大”會址
  中共三大會址紀念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恤孤院路3號。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是迄今中國共產黨唯一在廣州召開的、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革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79年,中共三大會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7月1日正式修復開放。中共三大會址原為1幢兩層高、每層2間相連通的普通房屋,為人字瓦頂?shù)拇u木結構,是設有騎樓的典型舊式廣州民居形式。但房屋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軍飛機炸毀。經過新建后,新建紀念館分為地下一層和地上兩層,全部用于陳列展覽;舊民居5號樓將作為臨時展廳,展出與中國共產黨歷史有關的專題展覽;5號樓和新館通過兩層的走廊連成一體。1923年,中國共產黨在廣州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tǒng)一戰(zhàn)線。會上確定了合作方針: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同時保持共產黨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組織上的獨……[詳細]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妫橀柣鐔稿绾偓 闂佺ǹ绻愮粔鐑芥儗濡や胶鐝堕柣妤€鐗婇~锟�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瑙﹂柛顐g矌缁嬶拷
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喖瑙﹂柛鏇ㄤ簽缁夊绱撻崘鈺佺仴鐎殿喖鎽滅划鏃堫敍濞戞埃鍋撻鍕煑闁稿本鐟ч悷銏ゆ煥濞戞ǹ瀚伴柛娆欑節瀹曘儳浠﹂挊澶屼画閻庣偣鍊楅崕銈夊垂濠婂嫮顩锋い鎺戝€诲▔鏇炩攽閸屾粍娅曟繛鍫熷灩閳ь剛顢婂▔娑樏洪鐐参ラ柛灞惧嚬濞层倝鏌$€n偆鐭嬮柛瀣Ч瀵灚寰勬径宀€鐓撶紓鍌欑缁夋挳顢欏鍡欌枙闁跨喓濯Λ鎴︽煕韫囨搩妲烘繛鍫熷灴瀵剟宕惰閹界喖鏌曢崱鏇狀槮婵炲瓨锕㈤幃褔宕舵搴n槷濠电偛妫庨崹鑲╂崲鐎n偆鈻旈幖娣灩閻忓霉閻欌偓閸撴繃绂掗崼銏犲闁跨噦鎷�
婵犵鈧啿鈧瓕銇愰崒鐐村仢闁绘鐗婇弶鐑樼箾瀹€鈧划顖炲焵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妞嬪海娈ら柣搴℃贡閸嬬偤鍩€椤戭兛璁查崑鎾存媴閻熸嫈妤呮煛閸偄鐏¢柍褜鍎搁崘鈹炬灆闂備焦瀵ч悷銉╁箯娴煎瓨鍋嬮柛顐ゅ枑缂嶁偓闂佸搫鍊哥紞濠傖缚娴煎瓨鍎嶉柛鏇ㄥ灡閿涙牕螞閻楀煫顏勵嚕闁垮鈻旂€广儱鐗嗛ˉ灞角庨崶锝呭⒉濞寸厧鎳橀弫宥呯暆閸愭儳娈查梺鍛婄懃閿曘儱顪冮崒娑氣枖閹兼番鍨归悘澶娒归悪鈧崜婵囩閸垹瀵查柨鐕傛嫹 闂佽壈椴稿濠氭焾閹绢喖绠i柟瀛樼矋缁箓鏌ㄥ☉铏 Email闂佹寧绋掗悺鐟坱ravel666*163.com闂佹寧鍐婚幏锟�*闂佽 鍋撻梺顐g缁€濠¢梺鎸庡喕閹凤拷
闂侀潧妫岄崑鎾绘煏閸″繐浜鹃梺鍝勬噹閳瑰P婵犮垼顔愰幏锟�2023016012闂佸憡鐟遍幏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