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江蘇省 > 揚州市旅游

揚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21、揚州城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揚州城遺址
  現(xiàn)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今揚州老城區(qū)及西北郊,為隋、唐、宋時期揚州城池遺址,面積約16平方公里。揚州歷代城池相互疊壓,隋、唐、宋城遺址保存相對較好。1987年以來,經(jīng)過科學、系統(tǒng)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基本查清了隋、唐、宋揚州城遺址的規(guī)模、布局、建城年代及其沿革關系。隋代揚州城位于蜀岡之上平山鄉(xiāng),系利用漢廣陵城基礎修筑而成,由隋江都宮城、東城組成,另毗鄰蜀岡可能存有羅城。江都宮城平面近方形,地表以下夯土墻體保存高度達4米,周長5.1公里,面積約1.8平方公里。南城墻西起觀音山向東至董莊,西城墻由觀音山向北至堡城村西河灣,北城墻由西河灣向東經(jīng)李家莊再折向至楊家莊,東城墻界址未探明。東城平面呈不規(guī)整多邊形,由宮城向東至鐵佛寺東側(cè),周長約4公里,面積約1平方公里。唐代揚州城由子城和羅城兩部分組成。子城為官府衙署區(qū),利用隋江都宮城、東城修筑,平面呈不規(guī)整的多邊形,局部城垣保存高度約10米。城垣為土……[詳細]
22、普哈丁墓園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普哈丁墓園
  普哈丁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伊斯蘭教先賢古墓。俗稱“回回堂”,亦名“巴巴窯”。在今揚州市解放橋南堍、運河東岸回回堂內(nèi)。據(jù)傳,普哈丁系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女婿阿里支系第16世裔孫。南宋咸淳年間(公元1265年—1274年)來揚州傳教,德祜元年(公元1275年)7月20日病逝于由天津南下的舟中。遵其囑葬于揚州城東古運河畔高崗。墓園原是專為安葬普哈丁的,后又陸續(xù)安葬了一些阿拉伯人。墓園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式建筑,初建于公元十三世紀的我國南宋時期,明永樂皇帝視墓園為國寶,下詔予以保護。清政府也對墓亭進行了多次修建,亭壁上還嵌有光緒三十四年重修墓園時建立的“先賢歷史記略碑”,碑文用漢字刻定,簡要記敘了普哈丁在我國傳教的情況。整個墓園建筑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墓域,內(nèi)有普哈丁墓及其他阿拉伯人的墓碑;第二部分為清真寺,是教徒們做禮拜的活動場所;第三部分為東郊公園。此外墓園里還集中保存了一些我國元代……[詳細]
揚州天寧寺
  位于揚州市邗江區(qū)豐樂上街3號,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相傳為謝安別墅,后由其子司空謝琰舍宅為寺,又名謝司空寺。宋政和二年(1112),徽宗賜名“天寧禪寺”。元末,寺毀。明洪武十五年(1382)重建,仍稱天寧寺,清代列揚州八大古剎之首。天寧寺極盛時期是在清代康乾年間?滴鯙樘鞂幩骂}“蕭閑”、“皓月禪心”、“寄懷蘭竹”、“般若妙源”、“凈因”等匾,并寫了《天寧寺》、《幸天寧寺》、《憶揚州天寧寺竹》等詩以及“珠日春日永,碧淑好風多”聯(lián);乾隆二十二年(1757)寺內(nèi)建造行宮、御花園和御碼頭,乾隆先后為天寧寺題寫了“淮南香界”、“浮山華!薄ⅰ吧裢䲟碜o”、“省方設教”匾額和“花雨南天 靈文傳妙諦,香云蜀阜 舊墅表名區(qū)”等十余副楹聯(lián),以及《天寧寺小憩》等十余首詩?滴跛氖哪辏1705),《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時任江寧織造兼兩淮巡鹽御史的曹寅,奉康熙之命在揚州刊刻《全唐詩》,設“揚州詩局”于寺內(nèi),……[詳細]
揚州高旻寺
  高旻寺位于揚州市南郊古運河與儀揚河交匯處的三汊河口,是馳名中外的清代揚州八大名剎之一,它與鎮(zhèn)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全稱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1983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之一。高旻寺創(chuàng)建于隋代,屢興屢廢,且數(shù)易其名,清初重建為行宮?滴跛氖辏1703)康熙帝第四次南巡,登臨寺內(nèi)天中塔,有高入天際之感,書額“高旻寺”。康熙四十四年(1705)第五次南巡,曹寅與他的舅爺李煦各捐銀二萬兩,李燦捐銀一萬兩,修繕塔灣行宮。規(guī)模數(shù)倍于寺?滴跷、六次南巡,乾隆首次南巡,均曾駐蹕于此。它與鎮(zhèn)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寧波天童寺同稱為我國佛教禪宗的四大叢林,不僅在國內(nèi)享有盛名,而且影響遠及東南亞各國。1983年,國務院宗教事務局正式將高旻寺列為全國重點寺觀。今寺廟山門嵌有康熙手書“敕建高旻寺”石額。現(xiàn)有老禪堂、念佛堂、藏經(jīng)樓、……[詳細]
胡筆江故居
  胡筆江故居坐落在揚州廣陵區(qū)沙頭鎮(zhèn)北洲中學內(nèi),始建于1921年,占地面積近80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共分七進兩偏房一小樓,計有房屋百余間,俗稱九十九間半。故居分南、北兩處宅第,主建筑南宅第,次建筑北宅第,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是揚州沿江圩田地區(qū)代表性建筑。胡筆江故居為省級文保單位、江蘇省名人故居、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胡筆江,名荺,字筆江,1881年4月出生于江都縣胡家墩(今揚州廣陵區(qū)沙頭鎮(zhèn))。胡筆江少年時期好學上進,受過良好的私塾教育。1889年到姜堰鎮(zhèn)裕隆元錢莊當練習生。1900年到揚州仙女廟義善源銀號當?shù)陠T,通過幾年磨煉,積累了金融業(yè)的工作經(jīng)驗。后結(jié)識了李鴻章之子及不少有名人物。不久經(jīng)人介紹,進交通銀行北京分行,任調(diào)查專員。后經(jīng)提拔,從總行稽核、北京分行副理到1914年任北京分行經(jīng)理。他主持行事,井井有條,營業(yè)猛增,成績斐然。1921年離開交行,結(jié)識了南洋富商黃奕住,合議集資籌……[詳細]
26、五亭橋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亭橋
  五亭橋位于我國江蘇省揚州市,五亭橋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吧辖ㄎ逋ぁ⑾铝兴囊,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建筑風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中秋之夜,可感受到“面面清波涵月影,頭頭空洞過云橈,夜聽玉人簫”的絕妙佳境。五亭橋是瘦西湖的標志,其最大的特點是陰柔陽剛的完美結(jié)合,南秀北雄的有機融和。五亭橋是仿北京北海的五龍亭和十七孔橋而建的!吧辖ㄎ逋ぁ⑾铝兴囊,橋洞正側(cè)凡十有五!痹摌蚪ㄓ谏徎ǖ躺希乔迩《辏1757)巡鹽御史高恒及揚州鹽商為迎奉乾隆帝而建,是因為建于蓮花堤上,所以它又叫蓮花橋。地址:揚州市邗江區(qū)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風景區(qū)內(nèi)類型:古跡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5-30分鐘電話:瘦西湖電話:0514-87357803開放時間:7:00-17:30門票信息:無需門票。包含在瘦西湖門票內(nèi)![詳細]
崔致遠紀念館
  崔致遠紀念館位于揚州唐城遺址博物館西南角,占地十八點六畝,總建筑面積為一千九百五十六平方米,采用唐代建筑風格,與唐城博物館及周邊環(huán)境融為一體。該館主要由三大部分組成,即紀念堂、展廳和研究中心。紀念堂內(nèi)塑造崔致遠塑像,并展示崔致遠在揚州的有關場景和他的著作《桂苑筆耕集》及唐代揚州城模型等;展廳主要展示崔致遠在揚州供職、筆耕、交游等歷史資料;研究中心主要用于征集、收藏、展示各國專家學者研究崔致遠的成果、論著、史料和文物![詳細]
揚州石塔寺
  揚州石塔寺 提到石塔寺,會隨之想起唐代王播“飯后鐘”的故事。據(jù)《唐摭言》載,王播少年孤貧,寄食于惠昭寺,每當吃飯鐘響,王播即隨僧齋粥。日久諸僧厭怠。一日,僧故意先餐,然后敲鐘,播往,飯事已了。乃于壁上題詩二句:“上堂已了各西東,慚愧阇黎飯后鐘!焙笸醪ルx寺他去,發(fā)憤攻讀,于貞元年間中進士,出任淮南節(jié)度使,開府揚州。重訪惠昭寺,見當年壁上題詩已籠之碧紗,對世態(tài)炎涼感慨至深,又續(xù)題二句:“二十年來塵撲面,如今始得碧紗籠!笔乱惨虼顺雒。   石塔寺在石塔路北側(cè)。原在揚州西門外,本晉代遺剎,名蒙因顯慶禪院。南朝劉宋元嘉十七年(440年),改為惠昭寺(一作慧昭寺)。唐先天元年(712年)改名安國寺,乾元中(758-778年)始更名“木蘭院”,開成三年(838年),得古佛舍利于木蘭院,建石塔藏之,易名石塔寺。南宋嘉熙年間(1237-1240年),始移建于揚州城內(nèi)浮山觀之西,其址即今之石塔路北側(cè)、……[詳細]
寶應學宮
  寶應學宮位于寶應縣安宜鎮(zhèn)小新橋25號。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明、清均重建。大成殿于1992年重修。主要建筑有迎秀門、狀元橋、泮池、欞星門、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jīng)閣、鼎甲坊等,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寶應縣城的孔廟、大成殿,歷經(jīng)宋、元、明、清四代,曾兩度毀于戰(zhàn)亂,后經(jīng)重建、增建,直至清代中葉巳成為一組完整的、規(guī)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其范圍東抵朱家巷,西至縣南街,南臨迎秀門,北止學墩巷,占地共約五十多畝。其周圍城河環(huán)繞,石橋臨空,南頻秀水,北倚“高峰”。當時的迎秀門、狀元橋、泮池(即孔子的硯臺池,后又稱做養(yǎng)魚池)、欞星門、鼎甲坊、戟門、大成殿、明倫堂、磊英堂、文昌祠、尊經(jīng)閣、天魁亭等建筑,依次排列中在軸線上。東為副學署,西為射圃廳,布局對稱,各得其勢。副學署的大門為一高兩低三楹古牌樓,中樓楣上有“鵬搏九萬”四字;其下三楹上楣分別為“狀元”王式丹、“榜眼”季愈、“探花”馮煦的匾額,巍……[詳細]
揚州瘦西湖白塔
  揚州瘦西湖白塔:位于瘦西湖畔。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式樣與北京北海白塔相似。塔下筑長方形高臺,四周圍有欄板,前有小臺,小臺北面和兩側(cè)均筑階梯,可以登人。塔位于高臺中央,底為磚雕須彌座,上為塔肚(亦稱寶瓶),塔肚上是塔脖子,再上是十三層瘦長的圓圈,稱“十三天”,頂上蓋圓盤,最上是銅質(zhì)葫蘆塔頂。此塔用磚砌成,為-塔的一種形式,因刷白色而得名。是瘦西湖著名景色之一。景點位置揚州市瘦西湖景區(qū)內(nèi)……[詳細]
31、徐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徐園
  徐園是一處始建于清代的漢族古代園林建筑。位于江蘇省揚州市瘦西湖公園內(nèi),“園中有園”是瘦西湖的特色。徐園構(gòu)筑于“桃花塢”舊址,位于瘦西湖長堤春柳北端,原清初韓園桃花塢故址。園中有黃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內(nèi)有池塘,池水與湖水相通。過池是館軒,取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意,而稱聽鸝館。整個院落工整而又具變幻。繞過徐園,立于小紅橋,小金山聳立,湖面陡然放開。徐園規(guī)模不大,占地0.6公頃。但結(jié)構(gòu)得體,庭院起承轉(zhuǎn)合,錯落有致。內(nèi)有聽鸝館、春草池塘吟榭、疏峰館等景,集精巧的建筑結(jié)構(gòu)和精湛的雕刻藝術于一身,充分體現(xiàn)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聽鸝館前陳列鐵鑊兩具,相傳為南朝簫梁時鎮(zhèn)水之物,并立有《鐵鑊記》碑文,相傳是南朝梁時期的遺物,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地址:揚州市邗江區(qū)大虹橋路28號瘦西湖景區(qū)內(nèi)類型:園林/花園古跡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20-30分鐘電話:0514-8735780……[詳細]
竹西公園
  竹西公園位于竹西路30號黃金壩橋東北角。占地面積8.67公頃,其中水面約占60%。公園1989年7月22日破土動工,1990年9月26日對外開放,是具有揚州園林特色的城郊農(nóng)民集資創(chuàng)辦的第一家古典園林。1999年5月,被省建委確定為二級園林綠化企業(yè)。唐代竹西寺又名禪智寺。唐代詩人張祜“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以及杜牧“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的詩句,都是描繪的這一帶美麗風光。竹西寺也是歷史上帝王賞游臨幸之地。隋煬帝三下?lián)P州,在此建造行宮。乾隆爺三游竹西寺,留有詩作,并為竹西寺題寫“竹西精舍”匾額。鄭板橋還有“二十年前載酒瓶,春風依醉竹西亭”的詩句。清代后期荒廢,原址在今竹西公園東北1公里處。竹西公園門廳五楹,上懸著名書法家林散之書“竹西公園”匾額。門廳以北聳立一座高大的景屏,透過方窗,綠竹青翠,亭榭朦朧,全園景色隱約可見。公園中部是竹西精舍,四周環(huán)水,有廳堂三楹,室內(nèi)懸“竹西佳處”匾……[詳細]
蘇中公學紀念園
  蘇中公學紀念園位于寶應縣曹甸鎮(zhèn)金吾莊。1944年2月, 蘇中區(qū)黨委、蘇中軍區(qū)根據(jù)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精神,決定以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第九分校為基礎,成立蘇中公學。1944年4月,蘇中公學在《蘇中報》上刊登了招生消息。招生簡章上明確: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建國人才,招收初高中畢業(yè)的有志青年入學。學校設有政治、文化、軍事、財政、民主等專業(yè),學制半年。軍事系只要求初中畢業(yè),其它系需要高中畢業(yè)。這條消息使大批的熱血青年大為動心,紛紛決定報考相關專業(yè)。1944年5月初,從蘇中各地區(qū)分批來到蘇公的學員,先后到達寶應縣東北地區(qū)的曹甸安豐一帶,蘇中公學的學生主要有三個方面的來源,一是各分區(qū)、縣選送的干部;二是通過招生簡章向社會上招收的學生;三是淪陷區(qū)地下黨組織輸送來的進步知識青年,其中也有地方黨政干部、地下黨員和一部分小學教師。學生中以蘇南來的初中生為最多。入學考試分初試和復試。初試只考政治和語文,政治題目考的是民主……[詳細]
界首護國寺
  界首護國寺位于高郵市界首鎮(zhèn)石橋街東側(cè),清代為高郵八大名寺之一,現(xiàn)為市文物保護單位。 護國寺,始建于北宋初年,原為三間小廟,是稱關帝廟,后幾經(jīng)衰敗,幾經(jīng)修葺。明代宦官魏忠賢專橫跋扈,權傾朝野,此廟也一度改為魏公生祠,后隨魏忠賢受誅,生祠又改為關帝廟。清代康熙年間,住持戒如和尚重修殿宇,現(xiàn)有“關對殿”石碑一塊,刻有“康熙甲午年仲春月重修”字樣,可資考證。乾隆九年,紳何湘宜因中年喪妻和老年喪子而皈依佛門,拜高郵天王寺智慧和尚為師,法名廣成,住持護國寺。廣成和尚捐田200余畝作為廟產(chǎn),實施農(nóng)禪并重、站關募化,經(jīng)營十多年,至乾隆二十四年,建成廟房四進,共100余間,山門朝西,頭進去天王殿,二進為關圣殿,三進為在雄寶殿,四進為法堂和方丈室,兩個廂有禪堂、念佛堂、客堂,后苑廣植松竹。其時寺廟頗具規(guī)模,殿宇巍峨,氣象森嚴。廣成和尚改寺廟為擴國寺,從此,該寺由多名高僧先后住持,他們信奉和踐行著“將此深心奉塵……[詳細]
高郵侵華日軍投降處舊址
  新四軍受降地舊址位于高郵城區(qū)熙和巷70號。1945年12月19日,華中野戰(zhàn)軍打響了高郵戰(zhàn)役,第八縱隊指戰(zhàn)員在司令員陶勇指揮下,向高郵城拒不投降的日偽軍發(fā)起進攻。至12月25日夜,攻城部隊經(jīng)過激烈的戰(zhàn)斗,攻進日軍城防司令部,日軍大隊長巖崎眼見敗局已定,遂同意投降。隨即舉行駐高郵日軍受降儀式。受降儀式是在日軍“洪部”(現(xiàn)公園禮堂)燈光黯淡的大廳里舉行的。12月25日深夜11時,新四軍第八縱隊政治部主任韓念龍、副主任謝云暉在部隊護衛(wèi)下,威嚴地進入日軍司令部,以新四軍代表身份,命令日酋巖崎大佐傳令各部,立即解除武裝,交出武器,無條件投降。巖崎大佐解下身上的指揮刀放在桌上,向韓念龍行軍禮后,雙手捧著日軍花名冊和軍械、軍需登記冊畢恭畢敬地呈送給韓念龍,然后退回站立一邊。韓念龍接過名冊,略加審閱,即命令日軍大佐指定專人陪同我軍人員到被圍各據(jù)點下令繳械投降,去廣場和倉庫清點交接武器等物資。韓念龍向參加受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