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旅游

寧波市文物古跡介紹

241、伏龍寺
伏龍寺
  伏龍寺始建于唐咸通三年(862年)。當時伏龍山四周皆海,鑒諸禪師發(fā)現(xiàn)此山狀如蛟龍,云浮霧繚,并離南邊的大陸和達蓬山不遠,便看上了這塊能興旺佛業(yè)的風水寶地。于是系纜攀緣,憑著一個佛門弟子對信仰的執(zhí)著,風餐露宿,披荊斬棘,終使一座寶剎聳立于山巔。這座凈土宗早期的禪院,依托山勢,遞進而上。結構嚴謹,主次分明,充分體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特色。鼎盛時,梵宇集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及左右兩廂偏殿等六十余間,營林面積達700多畝?上н@樣一座千年古剎在1941年毀于日寇兵燹之中。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曾多次造訪,抗倭名將戚繼光在寺前曾留下名1129885393.gif詩,弘一法師在寺內(nèi)完成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墨寶《佛說阿彌陀經(jīng)》16頁。這些內(nèi)容都已成為伏龍寺迷人的文化積淀。伏龍寺與寺前的蓮花池,兩者唇齒相依卻各領-。蓮花池是一口長方形的水池,面積約350平方米,巖石繞池而砌,清代宣統(tǒng)年間修建,為放生池。池……[詳細]
南岙、山廠古墓葬群
  南岙、山廠古墓葬群,位于奉化市西塢街道南岙村、山廠村,1987年11月被奉化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南岙在白杜以北約兩公里處。從南岙開始沿著金巍山腳向南,一直到山廠,在一塊縱約兩公里深、寬約兩百公尺的狹長坡地下,埋藏著眾多的古墓,稱古墓葬群。這里曾經(jīng)有過幾次古墓葬的正式發(fā)掘。1973年山廠梁天監(jiān)墓的發(fā)掘,出土了不少青瓷。1978年南岙一座有“熹平四年”紀年磚古墓的發(fā)掘,出土了青瓷罐,它把我國燒制青瓷的歷史至少向前推進了二百年。該罐瓷澤光亮,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曾被作為出土珍品在“全國出土文物珍品展”上展出,并被收入《全國出土文物珍品集》。1991年一座漢墓的發(fā)掘,出土了銅鏡、古錢、鐵劍,還有一只較大的少見的罍。在一座約漢末至三國的古墓發(fā)掘中,出土了數(shù)十件文物,其中一對鳥形杯,造型別致,為浙東地區(qū)所少見。 另外,這一帶還發(fā)現(xiàn)了有冶煉痕跡的遺址。這一帶的山岡,幾乎隨處可看到秦……[詳細]
243、摩訶殿
摩訶殿
  摩訶殿是蔣家的私庵,因蔣氏0摩訶太公是個佛徒,所以這個私庵稱為“摩訶殿”。這里面供奉著蔣家0,蔣經(jīng)國的生母毛福梅也安葬于此,1931年,由蔣經(jīng)國母毛福梅出資建造,作為她與蔣家女眷拜佛誦經(jīng)的佛殿。摩訶太公蔣宗霸是五代后梁時人,篤信佛教,拜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為師,常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自稱“摩訶居士”溪口人尊稱他是“摩訶太公”,晚年在寧波東鄉(xiāng)小盤山創(chuàng)辦了彌陀寺,死后葬于寺旁,筑有塔墓,蔣介石曾多次前往祭掃。坐東朝西的摩訶殿,黃墻青瓦,粉壁赭廊,兩廂置樓屋各11間,殿后天井,卵石鋪面,1989年修復。旁古樟3株,大殿內(nèi)正面塑著蔣宗霸的立像,兩邊墻上懸掛著摩訶殿史跡及蔣介石祭祖掃墓的照片。東邊的一幢平房內(nèi),陳列著毛福梅與蔣氏父子的生活照片。摩訶殿的東側空地,是毛福梅的墓地。毛福梅(1882年至1939年),奉化巖頭村人。1901年與時年14歲的蔣介石成親,一生勤勞賢惠,辛苦持家,支持蔣介石……[詳細]
東錢湖墓葬群
  1、東錢湖石刻群位于浙江省鄞縣東錢湖北岸郭家峙至天童公路沿線。于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前后至明萬歷十二年(1584年)前后建成。主要是指南宋史氏望族和明代太子余有丁墓葬神道的地面石刻群體。 南宋時期的史氏望族墓道石刻群,是融古代哲學、美學、生態(tài)學等于一體的石刻藝術精品,它包括宋冀國夫人葉氏太君墓道、宋太師越國公史詔墓道等。這些墓道長50米至數(shù)百米不等,現(xiàn)存較為完整。石刻造型比例適度,線條流暢,生動傳神。 石刻群的元明墓道中以明代少傅兼太子太傅余有丁墓道為核心。其墓道長200米,寬25米。整組石刻氣勢雄偉,刻劃精致,在中國現(xiàn)存發(fā)現(xiàn)明墓中較為罕見。 東錢湖石刻群中的南宋墓道石刻成為中國南宋時期規(guī)模最大、數(shù)量最多、雕刻最精的墓道石刻遺存,填補了中國南宋時期美術史、文物考古史、雕刻藝術史的空白。其元明石刻部分也是研究元明職宮、衣冠、雕刻、墓葬等內(nèi)容的重要實物。2、燕子窩墓道石刻、余天任墓道石刻……[詳細]
浙東運河河道——西塘河
  西塘河自高橋入寧波市區(qū)西門口(望京門),全長12公里,平均寬度32米,平均水深3.12米。西塘河原是廣德湖北岸,宋政和七年(1117),明州知州樓異開墾廣德湖為田,為盡可能地彌補由此造成的對水利系統(tǒng)的破壞,在原廣德湖西邊修西塘河,并連接廢湖之前的兩段塘河,形成了現(xiàn)在完整的西塘河。據(jù)《甬江志》(2000年版),1990年,通航能力為30噸。西塘河連接寧波城和姚江,作為避開姚江咸潮,進入寧波古城的一條重要航道,西塘河是人-河進入寧波城的最后一段里程,也是經(jīng)由水路離開寧波城前往杭州、北京等地的起始點,是浙東運河乃至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通江達海大通道的“重任”。2011年1月,作為浙東運河河道組成部分,被公布為第六批浙江省文物保護單位。西塘河歷來是寧波對外文化行政往來交流的交通要道。明初學者張得中所作《兩京水路歌》(載明代文獻《北窗瑣語》):“鄞江布衣泰英薦,蒲帆早駕長風來。長風順帆過……[詳細]
瑞光樓遺址
  瑞光樓遺址,位于寧波市海曙區(qū)石碶鎮(zhèn)星光村,該樓早于民國時期廢圯,其遺址地基在七十年代掘河拓寬時,部分成了河道,部分建為街路。 瑞光樓為明代劇作家高則誠撰寫《琵琶記》時的故居。據(jù)史料記載:高明(1350-1359)字則誠,浙江瑞安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曾在杭州、處州等地任幾年小官。中間為避元末戰(zhàn)亂,客居鄞州區(qū)石碶沈家十多年。在此期間,寫成了著名戲曲《琵琶記》。 瑞光樓原稱沈氏樓,俗名八間頭。據(jù)傳高則誠當《琵琶記》完稿之夕,不勝欣喜,時值深秋,獨自伏案吟詠劇中曲牌:忽見桌上并插之雙燭火焰相向彎曲,交合一起,形成一條美麗的焰虹。這一罕見現(xiàn)象,高則誠視為瑞祥之兆,不禁高喊“瑞光!瑞光!睆拇松蚴蠘羌锤姆Q“瑞光樓”。該樓舊時地方志把它列入浙東名樓之列。歲月悠悠,瑞光樓今天已不復存在,僅有遺址可尋。1983年文物普查時,在近旁弄內(nèi)發(fā)現(xiàn)一所小堂房,堂內(nèi)有一塊黑底金字“瑞光堂”匾牌,它與瑞光樓有無聯(lián)……[詳細]
和豐紗廠舊址
  和豐紗廠舊址位于寧波市江東區(qū)江東北路317號,據(jù)《寧波市志》記載,和豐紗廠創(chuàng)建于1905年,由戴瑞卿等21人組成“和豐紡織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和豐紗廠),設廠于寧波江東冰廠跟,占地5.3萬平方米。現(xiàn)存建筑有辦公樓和成品車間。結構辦公樓,又稱小洋樓,為二層外廊式西洋風格樓房,為四坡頂。上下屋結構裝飾相同,均面闊三開間,前有圍廊,柱頭為愛奧尼柱與科林斯混合式,外墻紅灰相間,造型豐富、外觀沉穩(wěn)。內(nèi)部裝飾西化,房間、廊前頂上均飾石膏吊頂與石膏線腳,地面長條地板保存完好。西側次間有樓梯,車木扶手。成品車間建于1905年,屋身較高,山墻飾觀音兜,東側墻外有樓梯可上二樓,東北側有單屋建筑,原為辦公樓,屋頂為人字型坡頂,外墻均為實疊墻,紅磚鑲嵌其間為裝飾線。和豐紗廠是寧波乃至全國近代紡織廠工業(yè)史上的重要紡織老企業(yè),也是寧波解放前工業(yè)代表中“三支半煙囪”之一。意義保護該舊址,對研究寧波近現(xiàn)代紡織工業(yè)發(fā)展史具……[詳細]
248、項氏宗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項氏宗祠
  后所村為“千戶所軍”安營扎寨之地,最早稱為后所城。明洪武年間,倭寇剽掠東南沿海,朱元璋命大將湯和瀕海筑城,以防備倭寇。清順治十八年(1661),后所城遷移到睡龍宮山南麓平地(今后所村所在地)。后所村姓氏眾多,包括項氏在內(nèi)的多數(shù)人家均為“千戶所軍”后裔。項氏始祖項信祿,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從溫州平陽遷入。項氏宗祠位于寧波市北侖區(qū)柴橋街道后所村城南項家,據(jù)民國《鎮(zhèn)?h志》記載,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堂號惇敘堂,坐北朝南偏東,占地540平方米,共有正廳一進、側屋一進。正廳面闊五間,為歇山頂平屋。明間和次間內(nèi)側縫梁架四柱七檁,五架抬梁;次間外側縫和梢間內(nèi)側縫梁架七柱七檁,穿斗結構;梢間為四柱披屋,由梢間內(nèi)側縫前、后金柱分別向外側各設一雙步梁,內(nèi)側縫前、后老檐柱分別向外側各設一彎梁。民國時期,在正廳西側搭建有側屋四間,三柱三檁,穿斗結構,為硬山頂平屋。正廳東梢間內(nèi)還保存有清康熙……[詳細]
章水萬安橋
  章水萬安橋位于海曙區(qū)章水鎮(zhèn)密巖村,因與橫街的萬安橋同名,所以本橋加地名命之。根據(jù)橋額“萬安橋”楷書石匾,有上款:“壬子葭月中澣之吉”,下款:“八十三老人應元弼”等字樣,結合當?shù)卮迕裰v述在其小時候聽老人講,該橋已存在。我們又結合該橋建筑風格等判斷,應為清代建筑,又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天支地干”紀年法推算其清最后一個“壬子”年,說明最晚也建于1852年。 該橋南北向橫跨密巖溪上,南面是崩巖山,是通往寧波的必經(jīng)之路。前身為木板橋,由于洪水時常被沖,清代一老人出資建成此單孔石拱橋。拱卷為縱聯(lián)分節(jié)并列砌筑,橋總長為37.85,橋洞凈跨度9.85米。洞孔高4.30米,寬2.73米。南北落坡引橋的路面為泥石鋪設。主橋南有11級石條臺階,北有10級石條臺階。橋墻以亂石疊成,橋面兩邊施壓石為欄并起加固作用。 建在大溪上的該橋具有典型拱橋力學意義,雖上游已在解放初期建了皎口水庫,但在末建前充分證明此橋已經(jīng)洪水猛獸……[詳細]
250、惠明橋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惠明橋
  惠明橋位于洞橋鎮(zhèn)洞橋村西首,東西向橫跨在南塘河北岸與仲夏港支流的匯合處。該橋始建于唐,宋治平年間(1064-1067)傾圯,明正統(tǒng)五年(1440)重建,清同治七年(1868)再修,系石結構雙孔石拱橋。全長20.5米,寬29米,橋面兩側各設欄板十四塊及望柱十六根。兩頭橋堍置抱鼓石四只。東堍有踏跺十級,西堍八級。南側正中欄板上端橫額書“惠明橋”正楷大字,邊款豎刻“同治戊辰至秋里人重建”等小字。橋洞兩孔之間鐫有伸出的龍首。橋西堍花園巷東側外墻上有直立石碑四塊,其中一塊為明正統(tǒng)五年碑,碑額為“重建惠明橋記”。惠明橋,作為古鄮縣治通向明州府水陸通道第一橋,至今還留有兩個原通航官船的圓形橋孔,直徑寬達8.3米。這座古橋,雖經(jīng)宋明兩代的修建,但其規(guī)模仍保持原有的宏大氣派;菝鳂蛩诘幕菝鞲塾址Q仲夏港或里龍江,即是唐時通向小江湖和南塘河的咽喉,惠明橋對河岸原為阻咸泄洪的蘭浦堰,橋旁曾有建有唐咸通十三年的天……[詳細]
孫大年墓(孫子秀墓)
  孫大年墓位于梁弄鎮(zhèn)建隆村后象鼻山腰,是孫大年、孫予秀父子合葬墓,其東為獅山,西為虎山,面對賀溪,周圍峰巒疊嶂,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墓葬與山體合為一體,封土高達近三十米。墓前有石翁仲(文武各二)四個和石羊石馬兩個,后又出土了孫大年和孫子秀父子的墓志銘兩方。孫大年、孫予秀父子合葬墓是余姚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古墓葬。據(jù)傳,原有墓道長約二公里,用卵石砌成,寬可五馬并行,還特置進喪、轉喪兩石橋。墓前有石砌臺階,過臺階為碑石亭,整個石亭為花崗石制成,上置云紋石梁和石雕飛檐亭頂,中立棕紅色石碑,上刻有孫子秀生平。過碑亭約6米處,有石墻兩道,石墻中間有一小石碑,上刻有孫大年生平。再往里即為石羊石馬和石翁仲。石翁仲內(nèi)文外武,比真人略大,精雕細刻,栩栩如生。文臣頭戴進賢冠,身穿朝服,手抱朝笏,文質儒雅;武官身披盔甲,雙手按劍,配鞍的石馬旁立,英姿颯爽,不失為謹嚴之作。墓門宛如地面建筑,臺門、屋脊、飛檐、斗拱、瓦……[詳細]
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鎮(zhèn)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 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后門枋上飾網(wǎng)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后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14.5米,硬山雙坡頂。三面砌墻,南面敞開。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單步,雙步,單步;五架梁后單步,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用八柱;稍間梁架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飾有雀替。外檐柱與內(nèi)檐柱間為捲棚。地面石板鋪砌,鼓形柱礎。東西廂房各三開間,面闊8.2米,進深4米。硬山雙坡頂,單檐。明間為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柱為檐柱;次間為穿斗式,三柱。“符氏宗祠”匾額尚存。該祠用材粗壯,裝飾雅麗,雕刻……[詳細]
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舊址
  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舊址在梁弄鎮(zhèn)東北的原正蒙學堂。正蒙學堂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由黃守齋先生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學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養(yǎng)正,匡扶正義”之意。校舍分前后兩進,座北朝南,依次為月宮形大門、天井、前進七開間平房,天井,東西廂房,后進五開間平房,后進小廂房各五間,四周圍以圍墻。舊址建筑用材較小,結構裝飾都較簡單,屬于清末比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在正蒙學堂隆重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政府方面、軍隊方面及會稽、四明、浦東、三北和鄞、鎮(zhèn)、奉沿海地區(qū)的代表、文化新聞界的代表等一百零一人。會上,譚啟龍、何克希、連柏生分別作了政治軍事和行政報告,并通過了施政綱領。大會選舉了浙東行政委員會,產(chǎn)生了浙東參議會。會后,浙東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這次會議是浙東歷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民主意義的大會,是浙東抗日政權建設的重要里……[詳細]
胡公巖摩崖石刻
  胡公巖位于余姚勝歸山南坡。明嘉靖二十七年,胡宗憲任余姚知縣,有效地禁住了勝歸山開鑿山石之風。十年后,胡宗憲調任浙江總督,為抗倭多次來到余姚,屯兵勝歸山下,后人為紀念胡宗憲,特于嘉靖四十年在勝歸山南坡雕鑿胡宗憲官服像,故稱之為“胡公巖”。勝歸山之所以成為游玩勝地,不僅是有幾個石孔而已,主要的還在于有著明代、清代至民國先后雕鑿的巖崖雕像。勝歸山舊有劉將軍廟,祀東晉將軍劉牢之。到明嘉靖間,在廟前增建復初書院,雕鑿胡宗憲秉公斷案之像。后因歲久,廟與書院漸圮。至明萬歷年間,有一僧人看中舊址,改建為禪院,依山巖雕鑿佛像,歷二十年竣工,稱之為勝歸山廟。增鑿的佛像有袒胸露肚、捧腹大笑的彌陀佛,手執(zhí)破芭蕉扇的瘋癲和尚濟公像,上面還有觀音大士像,曲腿盤坐蓮花寶座上,座下是浪濤翻滾的南海,有巨鰲游弋。東側有赤腳踏寶蓮臺的釋迦牟尼立像,以及橫眉豎眼的多尊羅漢立像,各高五米左右。這些佛像,造型生動,神態(tài)各異,有較高……[詳細]
徐福廟遺址
  徐福廟建在巍巍達蓬山東麓的鳳浦岙徐家村,廟中塑有徐福像,上掛著一塊一米長、半米寬的黑底金字匾,上 書“徐福之!,可惜金字匾已被毀。廟周圍環(huán)境清幽、空曠,雖無達蓬山腹地的“飄忽滂,激怒,雷聲,回穴錯遷”的粗獷,也無達蓬山腹地的奇洞怪石、危巖峭壁、紅楓綠荊、深壁低谷的俊美,但也是個白瀑落潭、澗水沖石、青松翠竹的山岙,潺潺流水和陣陣林濤又告訴人們:這里是個出海東渡蓬萊的絕佳港灣。 徐福,《史記·秦始皇本紀》作“徐市”,秦代方士,齊國人(今江蘇贛榆),字君房,世代為醫(yī),自幼熟讀《黃帝內(nèi)經(jīng)》,精通祛病延年的妙藥。公元前209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東游至重巒疊翠、峻奇幽雅的達蓬山,被達蓬山的奇異風光所陶醉,便欲求長生不老之藥,遣方士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去東海蓬萊求取仙藥,徐福入海采藥不成,東渡東瀛(今日本),并傳去了“稻作農(nóng)耕”、“蠶桑醫(yī)藥”、“金屬冶煉”、“新陶制作”、“船舶建造”等新型文化,促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