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陽書院位于黟縣碧陽鎮(zhèn),時代為清。古之黟縣,自宋代以來,對教育非常重視,那“十戶之村、不廢頌讀”的教育氛圍,使人預感這塊土地不可低估的前途。碧陽書院創(chuàng)建于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1564年),地處有“白云深處仙境,桃花源里人家”之稱的碧山之陽,故名。明嘉慶四十二年(1563年),就城南儒學原址擴建而成,明天啟年間,為魏珰毀塌;崇禎年間,修復碧陽書院。清乾隆年間,縣儒學復移城南舊址,撤碧陽書院。嘉慶十三年(1808年),“邑人議建潯陽書院于潘山,地險不成”。嘉慶十六年(1811年),邑人捐銀近90000兩重建,其中黟縣鄉(xiāng)紳胡尚就捐有18000兩。重建書院實用29100余兩,建后尚余銀60000兩,分至該縣各鹽、典商生息,按年收取利息。經(jīng)闔邑鄉(xiāng)紳公議,仿效歙縣紫陽書院制度稍加變通,議定書院事務諸多方面,定立規(guī)條共43款,并勒石立于院中。新任知縣吳甸華認為原舊議橫江書院地址最吉,遂建碧陽書院于迎藹門……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