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濱州市旅游

濱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杜受田故居 AAAA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杜受田故居
  杜受田故居位于濱城區(qū)濱北街道辦事處南街。為“一代帝師”杜受田所在的名門——杜氏一族的舊居。其家宅人稱“杜府”。門前有木牌坊1座,門首懸“太師第”、“相國第”橫匾,門廳內懸有“大方伯第”、“亞元”、“傳臚”、“父子伯侄兄弟翰林”等匾。全部建筑為四合大院,占地14畝,內含28個小院,有客廳、堂屋、繡樓、廂房、祠堂等房屋380余間。后僅存繡樓、客廳和部分堂屋、廂房。有一樓為二層硬山頂式,磚木結構,面闊3間,傳為小姐樓;其他房屋均為硬山頂式磚木結構,現已殘破。1985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公布的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0月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春,文管所組織專人走訪知情人,記錄了故居原貌的資料,在趙夢祥和杜桂榮老人(杜氏十八世)的幫助下,由孫玉良繪制了杜氏故居平面圖,并撰寫了故居簡介,詳細記錄了故居原貌的每一部分和建筑風格。此資料現存文物管……[詳細]
魏集古鎮(zhèn)旅游區(qū)
  魏集古鎮(zhèn)旅游區(qū)位于山東省惠民縣魏集鎮(zhèn),通過古色古香的魏集老街把魏集古村落景區(qū)、魏氏莊園景區(qū)和黃河風情帶連成有機的整體,2017年被評為AAAA級旅游景區(qū)。魏集古村落內河道交織,古街錯落有致,古鎮(zhèn)古碼頭,黃河文化、魯北民俗文化、古鎮(zhèn)文化在這里融匯,再現了作為唐朝重要驛站永安古鎮(zhèn)的歷史風采。景區(qū)內還形成以特色小吃街、手工作坊街、民俗主題街、世界精品民宿文化風情園、網紅玻璃棧橋、農耕園等為主的消費業(yè)態(tài),成為集“吃、住、行、游、娛、購”旅游元素于一體的綜合性景區(qū)。魏氏莊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由樹德堂、徙義堂、福壽堂三組建筑組成,是我國北方唯一現存的一座城堡式莊園。其中,樹德堂由宮廷營造社大師設計,將城垣建筑運用于傳統(tǒng)民居之中,因其濃郁的軍事防御色彩而著稱,是孫子兵法在民居中應用的典范。既承襲了北方建筑的對稱、嚴謹、雄厚之風,又體現了南方建筑空間布局靈活多變之勢。徙義堂與樹……[詳細]
3、博興興國寺 AAA
博興興國寺
  興國寺俗稱丈八佛寺,位于博興縣寨郝鄉(xiāng)寨高村西北角。始建于天平元年(公元534年),自隋唐至清代,屢屢重修。據考證,唐天寶,金天眷,元貞,明成化,萬歷,崇禎,清道光菌重修過。丈八佛石造像亦稱興國寺石造像,坐落在博興縣城東南10公里處的寨郝鄉(xiāng)寨高村西北角,因其身高丈八,俗名丈八佛。佛像坐北面南,全高6.75米,底座高1.5米,底面積7.29平方米,為單身立式圓雕青石造像。佛像高肉髻,面方圓,微笑,豐頤大耳,法相莊嚴,身披“褒衣博帶式”通肩袈裟,內著僧支祗,胸前打結,“施無畏與愿印”,赤足立于蓮花座上。佛像雕刻精致,造型生動,人體比例準確,衣紋舒展流暢,堪稱藝術珍品。據史料記載:公元534年,這里始建一個寺院,名興國寺。丈八佛石造像就坐落在寺中正殿內,當初為面涂金粉,身披彩裟。在其左右,還各雕有供養(yǎng)人六,比丘一,中間有一人作雙手拱博山爐狀。殿內樹有五幢石碑,中間最大的一幢上面刻有大小29尊不同形……[詳細]
濱州醴泉寺
     醴泉寺位于鄒平縣境西南長白山中,始建于南北朝時期,后圮。唐中宗時,寺僧仁萬重建寺院,時東山有一泉涌出,中宗賜名“醴泉”,醴泉寺即由此得名。醴泉寺建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坐南面北。大門兩側蹲踞一對石獅,迎門為文昌閣,閣上有殿,塑有文昌帝君神像。殿西有一古鐘,徑口2米,高3米有余,撞擊之聲,響徹數里。閣南為大雄寶殿,能容千人。中有釋迦牟尼石像,系一巨石刻成,僅頭部就有1米多高。殿后有東西兩個跨院,東為范公祠、西為三星殿等,整個建筑完整和諧,渾然一體。山東濱州市……[詳細]
5、無棣碣石山 AAA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棣碣石山
   碣石山,又名無棣山、鹽山、馬谷山、大山。海拔63.4米,方圓0.39平方公里,系73萬年前火山爆發(fā)噴出而形成的錐形復合火山堆,是我國最年輕的火山,也是華北平原地區(qū)唯一露頭的火山,被譽為京南第一山”。1999年3月列為省級地質遺跡自然保護區(qū)! v史文化:古時近河傍海,唐堯時稱碣石山,春秋時稱無棣山,魏晉時稱鹽山,唐初稱馬谷山,相傳有龍馬自山洞0沒,故稱。馬谷朝云列入無棣八大景之一,元朝俗稱大山。古時山上有碧霞元君祠、文昌閣、呂祖祠、關帝廟、鹽神廟、天爺廟、奶奶殿、魁星閣、二廊廟、閻羅殿、清涼庵,山下寺院為觀音堂。這些廟宇供奉玉皇大帝、關圣帝君等諸神,另外還有瘋和尚像、王靈官、趙靈官等塑像。清涼庵的住寺心怡和尚于1950年圓寂。大禹、秦始皇、漢武帝、魏武帝曹操、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等帝王,或治水、或巡游,都在此留下了遺跡和詩文。劉長卿、陸游及明太宰楊魏等當地文人游鑒此山,留下了大量的詩詞歌賦……[詳細]
無棣大覺寺
  大覺寺,是位于古無棣縣城東南的一處佛教寺院。明楊魏《海豐縣重修寶塔記》記載:“大覺寺,在縣城東南隅外,中有浮屠,巍然薄云霄,而殿宇佛像亦壯麗可觀!彼聝取案⊥馈奔春XS塔。據文史專家介紹,大覺寺本名普照寺,始建于唐朝貞觀13年(公元639年),原名“普照寺”、“普照寺舍利寶塔”。明朝洪武元年更名為“大覺寺”。1300多年來,大覺寺與海豐塔,默默見證了唐、宋、元、明、清的盛衰巨變。 據專家評定,大覺寺有著1360多年的歷史,文物價值極高。僅從建筑上來說,大覺寺主體建筑氣勢恢宏,工藝精巧,隨著歷史的變遷,與清代學堂的其他建筑已經渾然一體。現在,在大覺寺的原址上,人們能領略到的不單是盛唐以來的佛教文明,而且還有清代至民國的官辦學堂,建國后蘇聯風格的建筑,歷史的足跡清晰可辨,已經成為一處佛教文化圣地和旅游勝地。客服電話:0543-6788999地址:濱州市無棣縣城區(qū)文萃街價格:20元/人特色景觀:![詳細]
吳式芬故居
  吳式芬故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無棣縣古城南門里,故居建筑格局上既具有明清時代官宦府第的宏偉氣勢,又有宦居園林建筑藝術情趣之美,實是明清官宦府第古建筑藝術中的典型代表。有吳式芬紀念館、寶硯堂、尚書第、陶嘉書屋、雙虞壺齋、聽雨軒等建筑。清代吳氏家族,以人文鼎盛稱著齊魯,有“進士世家”、“尚書門第”、“九世朝臣”之稱,享有“四省承宣三掌節(jié)鉞,九封光祿兩列史晟”之美譽,其文化底蘊,社會影響廣泛,被視為清朝三百年歷史的縮影。清代內閣學士吳式芬是近代著名的金石學家,著有《捃古錄》、《捃古錄金文》、《封泥考略》等多部巨著。吳式芬以其金石學的百卷名著,填補封泥研究空白的豐碩成果,成為吳氏家族杰出代表。建筑專家認為:此齋采用江南套梁插柱的內部結構建筑法,在齊魯古建筑中實屬罕見。1996年4月,被定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1月,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吳式分紀念館建成并對外開放。2006年1……[詳細]
8、濱州唐李庵 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濱州唐李庵
  唐李庵風景區(qū)位于鄒平縣城西5公里會仙山東麓,占地面積1338畝。景區(qū)群山環(huán)繞,綠樹蔥茂,曲徑通幽,小巧玲瓏、典雅別致,文脈昌盛,素有齊魯“小靈巖”之稱。唐李庵始建于晉朝末期,興盛于唐朝,歷經數次修善,碑記可查最早的一次重修為明朝隆慶年間。庵院整體為“四合院”式建筑群落,由正門、影壁、大雄寶殿、伽藍神殿、地藏王菩薩殿、韋陀菩薩神龕組成。大殿屋脊、角、檐均有雙龍和吻獸等飾物,殿內梁柱及四壁彩繪:伽藍神關公征戰(zhàn)圖、菩薩飛升圖、五爪飛龍圖、墨虎等珍貴壁畫,栩栩如生,世所罕見,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藝術瑰寶。寺院東植有文冠果樹一株,歷盡千年,為庵寺文脈所系,許多歷史文化名人都曾為祈愿才高八斗、妙筆生花而三拜此樹。寺院南側350年樹齡的法師手植檜,以其獨特的風姿,挺立于古剎前。還有那靈系一方百姓,象征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福壽五百載丁香樹,更為世人所仰慕。唐李庵名稱的由來,眾說不一。傳有唐、李二仙曾在此-,故……[詳細]
9、濱州范公祠 AA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濱州范公祠
  范公祠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范仲淹的享堂,地處長山城南、孝婦河畔的河南村,瀕臨河水,古木參天,建筑清新幽雅。據《長山縣志》記載,該祠始建于宋治平二年(1065),系邑人知縣韓澤倡議并主持修建,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此間歷經朝代更替,時壞時修,最后一次重修是在清道光三十年(1851),距今也已140多年。范公祠坐北面南,分前后兩院,前院為大殿,后院為享殿。大殿采用歇山式建筑,灰磚青瓦,斗拱飛檐,殿內塑有范公座像。大殿前東西兩側,各植銀杏一株,高達10丈。院內還有古槐3株,其中一株樹老干空,老干內又生出一株新槐,枝葉繁茂,蔚為奇觀,人稱“懷中抱子”。享殿雕梁畫棟,茂林修竹,清靜幽雅,殿下有匾額兩塊,一為“長白書院”,一為“菜根味舍”。范公祠歷經滄桑,閱900余年,被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范公祠于1984年被公布為鄒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鄒政發(fā)【1984】10號文件),于2004……[詳細]
龍華寺遺址
  龍華寺遺址位于山東省博興縣城東北陳戶鎮(zhèn)南,馮吳、崇德、趙樓三村之間。龍華寺始建于北魏中、晚期。北魏——北齊時期,該寺香火極盛。該寺大致經歷了三次大型重修:一是隋朝時期。隋統(tǒng)一全國后,佛教被尊為國教,隋文帝在位期間,曾重修龍華寺,建龍華塔,并設立龍華塔落成碑。二是唐朝時期。隋朝末年王薄起義時期,龍華寺成為民眾反對佛教、起義軍進攻的重點而遭到劫難。唐朝初年,善男信女再次重修龍華寺,但寺院比原來已遜色不少。三是清朝時期。宋朝時期,金兵大舉入侵中原,使龍華寺毀于戰(zhàn)火。直到清光緒年間,經過重修,龍華寺又重現生機。據說寺院建筑雄偉壯麗、古樸大方,大門朝南,分前后兩院,院內建有大正殿、東西廂房和鐘鼓樓等。民國年間,寺院的正殿因年久失修而倒塌;1948年,龍華寺因連年不斷的戰(zhàn)爭和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成為一堆廢墟,僅剩遺址至今。寺朝向南,前后兩院,內有大正殿、鐘鼓樓等。隋代曾重修,此后時廢時建,至清末規(guī)模已……[詳細]
魏氏莊園
  魏氏莊園是目前發(fā)現的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莊園位于惠民縣城東南30公里220國道南側魏集鎮(zhèn)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問、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緒十六年至十九年(公元1890-1893年),歷經戰(zhàn)爭洗禮和政治運動沖擊,主體建筑保護完好,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魏氏莊園位于山東省濱州市惠民縣城東南部的魏集鎮(zhèn),是一組獨具特色的城堡式民居建筑群,是中國古代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和煙臺的牟氏莊園、四川大禹的劉文彩地主莊園齊名,并稱為中國三大莊園。魏氏莊園以其顯著的軍事建筑特點聞名遠近內外,一九九六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北方僅存的清代城堡式建筑群。魏氏莊園是目前發(fā)現的中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堡式民居。莊園位于惠民縣城東南30公里220國道南側魏集鎮(zhèn)的魏集村。它是清代布政司理問、武定府同知魏肇慶的私人宅第,建于清光緒十六年至十……[詳細]
12、興國寺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興國寺遺址
  丈八佛造像位于山東省博興縣湖濱鎮(zhèn)丈八佛村北興國寺遺址上,1992年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造像雕造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為一青石立式圓雕造像,通高7.1米、像高5.6米。高肉髻、方面、大耳。著褒衣博帶式通肩袈裟,內著僧祗支,胸前結帶。雙手作施無畏與愿印,赤足立于覆蓮座上。蓮座正面中間浮雕力士、博山爐、迦婁羅。正面兩側及左、右刻四組26個供養(yǎng)人。該造像雕造于東魏天平元年(534年),其下有夯筑的土臺,高2.3米,面積不清。北齊天保年間(550?/FONT>559年)有丈八佛大殿,隋、唐、宋皇統(tǒng)及天眷、明成化及萬歷都重修過。清道光年間寺院布局有正殿(丈八佛殿)、三佛殿、關圣帝君殿,三殿呈扇面形布局。清末寺廢,僅存正殿。民國初年殿祀,造像露立于天。文革時,造像頭部被拉下,20世紀70年代末村民又將其按上。2001年在國家、省文物部門的引薦幫助下,縣文化文物部門接受深圳……[詳細]
臨池古城遺址
  臨池古城遺址所在的臨池鎮(zhèn)歷史悠久、文化淵源流長。遺址附近有羅圈地、舊城墻、皮徐廟等遺跡。堯、舜、禹時期至夏朝,為於陵國都城。商朝時,一度為逢伯陵國都城。西周至春秋,一度為扶馀丘國屬地或都城。戰(zhàn)國時期,為齊國於陵邑,秦屬齊郡,西漢置於陵縣,屬青州部濟南郡。王莽新時,改名於陸縣。晉改於陵縣為烏陵縣,尋廢。南北朝劉宋孝武于於陵縣地置武強縣,并置廣川郡。南北朝北魏改武強縣為逢陵縣。南北朝后齊改廣川郡為東平原郡。隋開皇三年郡廢,又別置濟南縣(今鄒平縣好生鎮(zhèn)平原莊)。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武強縣為長山縣,以縣境長白山而取名。長山縣治所從於陵城遷至廣川郡,城廢。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廉士陳仲子就曾在此居住,他本為齊國貴族田氏的后裔,被封到於陵,又稱為於陵子。他奉行“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的處世態(tài)度。著作《於陵子》傳世,倍受孟子推崇。臨池鎮(zhèn)位于鄒平縣最南端,處于濱州、淄博、濟南三市交界處,3……[詳細]
楊家鹽業(yè)遺址群
  時代:周楊家鹽業(yè)遺址群位于沾化縣富國街道東楊村西北方向約2.5千米處。1950年春,徒駭河加寬加深時楊家古窯址被發(fā)現,出土若干“將軍盔”。1955年,徒駭河疏浚加寬時出土大批陶制盔形器。自發(fā)現至今經歷了四次調查。遺址東西長650米,南北寬240米,總面積約15.6萬平方米,包括12處周代制鹽遺址。采集的大部分標本是盔形器、濾器、灰陶簋口沿、灰陶豆等,皆為鹽業(yè)生產所用,少部分為生活用具,有厚方唇商式簋、繩紋小口罐(甕)等,后又出土青銅劍、貝幣等文物。1977年12月,“楊家古窯址”被認定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楊家古窯址群屬于鹽業(yè)遺址,時代主要屬于戰(zhàn)國,個別到西周早期和春秋時期。遺址群的規(guī)模很大,范圍可能到了沾化縣城。楊家鹽業(yè)遺址群是黃河三角洲地區(qū)目前發(fā)現的最大鹽業(yè)遺址群。通過出土的大量的盔形器考證,此處是一處古窯群址。由于淤土覆蓋,周圍還應有相當數量的鹽業(yè)遺址應埋在下面未被發(fā)現。根據……[詳細]
秦臺遺址
  秦臺遺址(又稱秦家遺址),東西長約300米,南北寬約200米。曾出土銅器,文化層距地表不足1米,厚度1.5米左右。遺物有商周時期的陶鬲、灰陶罐、粗把豆、陶紡輪、石鐮等。經鑒定為商周遺址,1992年被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秦臺是建筑在遺址上的一座古墓,夯土層明顯。次冢傳說紛紜,一曰:商丘冢,二曰:梁王冢。兩千多年過去,秦臺在寂寞中逐漸荒蕪,幾乎為人所遺忘。不知從何時起,這里成了狐獾生存的樂園,臺中隱藏著大小不等幽深黑暗的洞穴。有一年,本地瘧疾流行,百姓危在旦夕。有長者在秦臺上采了一種草藥,回去煎湯喝,不久康復。消息傳開,人們爭相去采擷,確有奇效。因這里狐貍時常出沒,隱居其中,人們誤認為是“狐仙”仙靈,“狐仙”的說法就此散播開來。近幾十年來,常年都有很多人去秦臺給狐仙上香燒馬,每年自年初二開始乃至整個正月,燒香燒紙馬的人來人往,綿延不斷。隨處可見虔誠的善男信女頂禮膜拜,焚香禱告,噼噼啪啪的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