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樂山市旅游

樂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樂山宋氏祠堂
  樂山市宋氏祠堂位于樂山市中區(qū)羅漢鎮(zhèn)龍窩村6組,占地面積約貳拾畝,貌對峨眉仙山,背靠樂山大佛,位于樂山至沙灣之間、距樂(山)沙(灣)快速通道1.5公里,屹立于大渡河江畔,屬羅漢鎮(zhèn)轄區(qū),山環(huán)水繞,風景雅秀,是個名勝之地。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歷經四百多年風雨,是全省保存較完整的民間宗祠。宋氏祠堂是明末清初之際的建筑,木質結構,四周磚墻,古典式建修,占地面積約20畝,貌對峨眉仙山,背靠樂山大佛,山環(huán)水繞,風景雅秀。祠宇修造考究,布局典雅,祠前左右兩面大門,門前刻有人物故事,雕刻精湛,栩栩如生。兩門前中央之上,書有“宋氏宗祠”四個大字,觸目動人,氣勢軒昂。進門即是兩邊廂樓廂房,沿廂房往前至宗堂,左右均有石梯五步,靠前中央是萬年臺,其臺有20根60至80公分木柱支撐,臺側右有化妝樓,左為鼓樂樓,可唱戲演出,臺脊有二龍繞頂,廂房臺面也有各色雕像,優(yōu)美壯觀。正面是宗堂,宗堂內塑有歷史文化人物。元代三品監(jiān)察……[詳細]
22、明王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王寺
  馬邊明王寺,坐落在馬邊縣建設鄉(xiāng)永樂溪后村,離縣城六公里,始建于明代成化初年。據《馬邊廳志略》載:由于整個寺廟處在五座大山之間,舊稱“五龍山牛望寺”,后經弘治年間重修殿宇,打造佛像,初具規(guī)模,改稱“明王寺”。該寺鼎盛時期為清道光年間,占地約五畝。由于歷史原因,加上歲月剝蝕,現僅剩佛殿和三清殿等三百零八平方米的建筑。鐘鼓樓、天王殿、佛殿及后面的三清殿均為木結構建筑,殿內的神像已經損毀很多。在正殿的屋梁上,高過頭頂的石佛,全部懸托在梁架上,離地面兩米多高。正殿后面的三清殿里還有十一尊這樣的懸托石佛。據考證,這種懸托于大殿半空的佛像,在佛教寺廟中極為罕見。由于這些佛像懸在空中,人的視力的高度很難達到,加上歲月的剝蝕,石佛像顯得有些模糊,讓人很難辨別。幾百年來,明王寺雖然香火不斷,但直到最近,這群石佛中還有彝族佛像的秘密才被人發(fā)現。一九九五年,由于明王寺三清殿十二尊懸托石佛被盜,后被馬邊公安機關從井……[詳細]
峨眉山靈巖寺石牌坊
  在峨眉山舍身崖下,山腳不遠處高橋鎮(zhèn)中學校園,有座青石牌坊,高約7米,巍然屹立,風雨侵蝕,苔痕歷歷。正面刻“敕賜禪林”四字,雍容典雅,“嘉靖辛卯春二月,給事中安磐書”,背面“祗園覺路”。麒麟、白鹿、青獅、祥云、荷花、蘭草圖案,依稀可辨。專家介紹,這是目前國內為數不多的明代石坊,其工藝水平和史料價值不亞于北京十三陵的石坊。據傳,在神奇的峨眉山,有著一座鮮為人知的古寺遺址,那就是有著“西蜀第一大剎”之稱的古靈巖寺。古老相傳,曾經的靈巖寺有殿宇48重,僧眾千人,更有騎馬燒香、策馬巡夜之說,昔日輝煌可見一斑。峨眉山志記載:由唐至明,峨眉山佛教得到極大的發(fā)展,盡管有些曲折,靈巖寺也隨之“螺旋式發(fā)展”,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僧人本印重修靈巖寺,于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二月落成,殿宇竟達48重,僧眾千人,有騎馬燒香、策馬巡夜之說,成為國中大寺名馳中外,成為“西蜀第一大剎”。因有紅蓮溪縈繞于寺……[詳細]
中共知行小學支部活動舊址——石馬壩知行小學
  石馬壩知行小學(現犍為縣石溪鎮(zhèn)石馬村小學)位于犍為縣石溪鎮(zhèn)石馬壩村4組。1940年2月,中共樂山中心縣委將眉山縣委負責人李公表調離眉山,經康煤廠會計股長吳昌位介紹,到石溪鄉(xiāng)石馬壩私立知行小學任教,任教務主任,黨內關系直接與梁華接頭。1940年下學期開學時,知行中學附屬小學與知行小學合并,改為石溪第二小學。由于學生人數增多,教師缺額大,共產黨員帥德昌調到該校任高年級三班班主任。1941年春,共產黨員李銀輝、帥世祺到石溪第二小學任教后,隨即建立中共知行小學支部,李公表任書記,隸屬樂山中心縣委領導。中共知行小學支部成立后,根據上級指示積極開展工作。按照“發(fā)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要求,以抗日為中心,學校為陣地,開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首先在學校中開展勤儉建設,利用校前10余畝荒地,由支部成員帶頭,組織學生開荒,一部分作操場,一部分作農場。其后,建立學生進步組織“抗建新村”,……[詳細]
犍為文峰塔
  文峰塔是位于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龍孔鎮(zhèn)文峰村文峰山,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塔高9層30余米。據史載,文峰塔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六年,塔高9層30余米。,也就是公元1608年,有著400年的歷史,犍為人習慣地把它俗稱為白塔寺。文峰塔巍峨屹立于文峰山的最高處,它在青山綠樹的映襯下、在蟲吟鳥鳴的伴奏中,默默地展示著自己的英姿、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悠遠。遠眺文峰塔,拔天擎地,猶似一支飽蘸文墨的如椽巨筆,書寫于藍天青山之間。塔內有螺旋形石梯拾階盤旋而上,直通塔頂,中間塔層每層皆有窗,透過塔窗可了望遠山近水。每個窗眼后面都有神龕,塑有神態(tài)各異的神像、菩薩。塔頂為八角形,每角掛一銅鈴,風刮之,物擊之,鈴聲悠揚于十里之外。塔尖有一寶頂,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塔身造型優(yōu)美,潔白無瑕,若是傍晚時分,被夕陽點染得會更加迷人。登臨文峰塔,可一覽眾山,盡觀八方。東可遠觀犍為與自貢、宜賓接壤的大興獅子山,西可遙望大小涼……[詳細]
樂山文廟
  樂山文廟位于樂山市中心城區(qū)月咡塘66號。樂山文廟始建于唐朝武德年間(公元618年至626年),經歷代遷徙,至明朝天順8年(公元1464年)定于此。文廟坐西向東,占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1089.36平方米,現存古建筑為清朝康熙年間重建。1938年4月,武漢大學西遷樂山,在月咡塘的樂山文廟辦學,共產黨員馮有申、陳尚文和曹誠一隨之到樂山。省工委派侯方岳到樂山重建黨組織時,與這三個黨員接上組織關系。同年秋,建立武漢大學黨支部,書記余明。隨著黨員人數的增加,逐步建立理工學院黨小組、文法學院黨小組和女生黨小組三個黨小組;同年冬,因黨員隊伍擴大,支部改建為特別支部,下設三個支部,即將原有的三個黨小組改建為支部。到1940年前,黨員發(fā)展到30多個。支部組織黨員在校內外秘密開展抗日活動,成立“抗日問題研究社”和“岷江讀書社”,宣傳黨的抗日主張,揭露國民黨頑固派的倒行逆施。7月,因國民黨在樂山以武漢大……[詳細]
27、萬年寺
萬年寺
  看點  無梁磚殿:萬年寺第二殿,又稱普賢殿。該殿全以磚塊砌就,無一木一柱一瓦,雄偉壯觀,頗具古印度建筑風格,其設計思想源于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磚殿我國古代建筑一大奇觀,該建筑400年來經歷了18次地震,卻安然無恙,被譽為我國古建筑史上的奇跡。殿內有宋代鑄造的普賢菩薩騎六牙白象銅鑄像一尊,高7.85米,重62噸。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堪稱稀世國寶。壁龕列小佛三千,與普賢騎象像,構成了普賢集弟子講經說法的宏大場面。頂上飛天圖案,人物體態(tài)輕盈,舞姿婀娜,構成天上人間完美結合的場景。  “白水秋風”:白水池中,山影斜橫;寺外紅葉,迎秋放飛。是水似風,白水秋風!鞍姿镲L”自然佳景,被清代文人譚鐘岳譽為古“峨眉十景”之一。介紹  萬年寺是峨眉山八大重點寺廟之一,海拔1020米。萬年寺創(chuàng)建于東晉,時名普賢寺,唐僖宗時慧通禪師重建,更名白水寺;宋代易名白水普賢寺;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建無梁磚殿……[詳細]
張公館--劉伯承居住地
  張公館(原張氏宅,為川軍劉文輝部第二混成旅旅長張仲銘在五通橋的寓所)位于樂山市五通橋區(qū)金粟鎮(zhèn)雙漩壩村四組。張公館建于1920年,坐北向南。四合院布局,由門房、東西廂房、正房構成,建筑面積600平方米。木結構建筑,穿斗式梁架,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建筑主體結構保存基本完整。劉伯承與張仲銘為“陸軍將弁學堂”的同學。1923年,劉伯承任四川第一軍第二混成旅團長,8月在大足縣驅逐吳佩孚派來侵川之黔軍王天培部,于激戰(zhàn)中大腿負重傷,嚴重感染,幾乎截肢,后送成都就醫(yī)。為了擺脫外界的干擾,靜心養(yǎng)病,1924年1月24日,張仲銘親自護送劉伯承回家鄉(xiāng)五通橋調養(yǎng),居住于張氏宅。此期間,閑中無聊的劉伯承,多次乘船逆水而上至沫溪河畔的曾店兒,飲茶垂釣。經半年多調養(yǎng)和鍛煉,傷腿完全康復。在此期間,劉伯承深入五通橋的勞苦階層調查研究。5月初,吳玉章到五通橋向劉伯承介紹了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革命形勢,并相約去上海找尋……[詳細]
29、三江白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江白塔
  三江白塔位于井研縣城南13公里處的三江鎮(zhèn)東頭小山丘上。塔為密檐式磚木結構,塔身為須彌座四方形,通高28米,共13層。塔底地邊長5.8米,逐層遞減,微向內收。底層內高4米,向上逐層遞減。塔內梯道盤旋,可以至第10層。每層四面均有假窗,有一通光方孔,有斗拱裝飾,所有青磚,形式多樣:大磚長55厘米,寬45厘米;小磚長35厘米,寬17厘米,厚均為5.5厘米。轉角并用圓磚與三角形磚,施工時每砌3層,用抓釘嵌扣,直至塔頂,因而具有較強的防震性能。整個建筑造型嚴謹、風格樸素、線條勻稱,結構堅固,是井研縣唯一的現存時代最早、保存較為完整的一座宗教建筑。據《榮縣志·金石》第十四,有“雁塔題名”記載,其略云:開禧二年(1206年)知州袁桂立學館,教授劉道成記,榮登進士第者一百五十五人等語。查證“開禧二年”為宋寧宗第三元之第二年。《榮縣志》又無第二處古塔的記載,故如雁塔即為三江白塔。因而白塔至少在公元1206年……[詳細]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 面向峨眉山最大的生態(tài)旅游廣場,位于瑜伽小徑旁,北靠紅珠頂,瑜伽河緩緩流過,倍添一份靜謐和雅趣。面對摩崖石刻,折服于峨眉山久遠的歷史,震憾了峨眉山“天下第一”的氣勢。崖石上“神洲第一山”和“山之領袖”九個朱紅色大字,標明了峨眉山在中國名山中的顯赫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魅力。而分列在四周的名人名言,代表了魏晉、元、明、清不同朝代,不同的人物對峨眉山“第一山”的評價。有“三峨,高出五岳,秀甲九州,此震旦國第一山也!保ㄎ簳x?寶掌千歲和尚);“峨眉山自趾徂頂為七十里,過于岱宗三十里,孤絕高寒,已逼西方佛界,震旦第一山也!保ㄔ?郭翼《雪履齋筆記》);“神州有三大道場,為震旦佛國:一曰峨眉,二曰五臺,三曰補陀,則峨眉又神州第一山也!”(明?袁子讓《二山圖記》);“峨眉為震旦第一山,天皇授道、普賢示現之所, 神奇靈異,非復人間!保ㄇ?江皋《游峨眉山記》);“蜀中山水,如峨眉山……[詳細]
31、清音閣
清音閣
  導游  清音閣是峨眉山八大寺廟之一,又稱臥云寺,建于唐僖宗四年(877年),此閣修在峨眉山兩大水系——黑龍江和白龍江之間的山梁上,凌空高聳,形勢險峻。閣后閣側,林木密郁,翠色參天,特別是閣后一大片杉林,色如翡翠,把這座古老的寺廟襯托得愈見古雅?袋c  牛心石:黝黑光亮,凝聚著兩億多年的歷史和生命,任其黑白二水洶涌拍擊,仍巍然不動。驚濤拍石,發(fā)出陣陣的轟鳴,聲傳四周的深谷幽林之中,恰如古琴彈奏,時而清越,時而深沉,時而激昂,任人領略“清音”之趣。介紹  清音閣地處峨眉山上山下山的中樞,與龍門洞素稱“水勝雙絕”,歷來是峨眉山十大勝景之一。面對清音閣,展開的是一幅青綠山水畫卷,濃綠重彩,精工點染。高處,玲瓏精巧的樓閣居高臨下。中部,是丹檐紅柱的接御、牛心二亭,亭兩側各有一石橋,分跨在黑白二水之上,形如雙翼,故名雙飛橋。近景,則為匯合于牛心亭下的“黑白”二水。右側黑水,源出九老洞下的黑龍?zhí),繞洪椿……[詳細]
犍為貞節(jié)牌坊
  犍為貞節(jié)牌坊,位犍為文廟旁邊,是由基礎、立柱、額枋、字牌和檐頂等五個部分構成。舊時,牌坊的形制和規(guī)格有嚴格的等級制度,一般是以立柱多少來劃分,如兩柱一間坊為最小,四柱三間坊為中等,六柱五間坊為最大,即柱成偶數,間成奇數增減,牌坊大體可分為“沖天式”和“屋宇式”兩種。下渡蕭氏節(jié)烈坊,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61年)十一月,為四柱三門廡殿式紅砂巖石質牌坊。整體通高三尺寬二丈,至今完好。兩柱之間為門洞,稱作一間,中門稱“當心間”或稱“明間”,兩側的為“次間”。節(jié)烈坊脊頂中部立一寶葫蘆,左右飛檐斗拱飾火焰牌。明間之上共有三層額枋,正樓貼檐小額枋字牌上豎刻“圣旨”二字,因多數字牌邊飾刻有龍鳳圖案,故民間又稱“龍鳳版”。兩旁花雕護板有高浮雕,雙向對稱的持笏天官石像。中層大額枋題版,深鐫“節(jié)烈”二字,飛檐翹角有如鴟吻走獸。下層平板枋題版刻勒銘記,自右向左豎讀為:“乾隆二十一年九月、禮部題奉、旌表、……[詳細]
33、楊公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楊公闕
  楊公闕建于東漢晚期,位于四川盆地西南部,夾江縣甘江鎮(zhèn)雙碑村,西鄰響堂壩,北臨甘江河。楊公闕(以闕基為準)東延5米,南延5米,西延6米,北延30米圍墻以內為保護范圍,圍墻外周邊100米為建設控制地帶。雙闕東南約300米處突起的平臺高地,曾經發(fā)掘出漢磚、古陶、石避邪、銅鐵器皿等零散文物,推測為楊公闕墓葬所在地。楊公闕為墓闕,座南向北,雙闕相距13米,闕高4.68米,寬1.2米,厚0.88米,紅砂石質,各由10塊巨大厚重的堅硬紅石重疊堆砌而成,雙闕主體保存較好,結構可分為闕身,闕樓,闕蓋三部分,闕身呈方形,闕摟刻有多種浮雕圖案,如橫梁斗拱仿木建筑浮雕,鐫刻精美,圖象生動,線條流暢,簡練有力,但風蝕較為嚴重。西闕于南宋淳熙年重建,闕身鐫有“漢故益州太守楊府君諱字德仲墓道”16個字。西闕正面還可以看到殘缺不全的兩行大字,每字高16厘米,寬22厘米,其中“雙故益”、“君諱宗”幾個字是原來刻的,隸書字體……[詳細]
金像寺摩崖造像
  金像寺摩崖造像位于夾江縣漹城鎮(zhèn)千佛村。是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保存較完好的明代摩崖造像群落。1982年文物普查發(fā)現后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金像寺摩崖造像鐫刻于明代中期,共有6龕,造像60余尊,分布于金像寺遺址前后崖壁上,坐東北向西南,均為紅砂石質,面積約400平方米。主要龕窟有:千手觀音龕、三世佛龕、彌勒佛龕等。2--6號龕較大,其中3號龕高5米,寬4.5米,深3.6米,圓弧頂;龕中鐫千手觀音一尊,結跏跌坐,高2.9米,有11個頭,240只手。4號龕前有明代成化年造像碑記,另有山神、牛王等,造像保存較好。5號龕高3.8米,寬6.1米,深2.7米;龕中鐫三世佛坐像,結跏趺坐,兩側鐫文殊普賢,騎青獅白象;該龕主體感強,文殊普賢近乎圓雕之作。該處摩崖造像反映了當時石刻藝術的風格。金像寺造像有多方面的文……[詳細]
35、拆樓圣堂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拆樓圣堂
  無始無終真主宰,宣仁宣義大權衡!边@是清朝皇帝康熙對天主教的中肯評價。在峨眉山市桂花橋鎮(zhèn)拆樓村,便有一座這樣的天主教堂——玫瑰圣母堂。自1852年建成至今,她歷經風雨走過了160個年頭。環(huán)境清幽的圣堂前,兩排挺拔的綠樹依房而立,花壇、盆景點綴其間,寓意和平的天使與白鴿、象征貞潔的玉簪花躍然墻上,金黃的十字架矗立于塔樓項端,一股濃濃的歌特式建筑風情撲面而來。圣堂的現任神父熊華云告訴筆者:“1822年,拆樓圣堂始建于桂花橋鎮(zhèn)拆樓坎。眼前的玫瑰圣母堂是1850年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的傳教士汪神父組織拆遷重建,當地教友出工出力,歷時2年完成的。整座圣堂占地面積4300多平方米,較多可容納800多人!薄安饦鞘ヌ檬悄壳皹飞绞蟹秶鷥缺4孑^完好的法國歌特式天主教堂,1988年被樂山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史原因,當年在拆遷重建時,設計者參考中國近代的建筑特點,以稀有楠木為材料,采用了中式傳統(tǒng)……[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