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浙江省 > 寧波市 > 余姚市旅游

余姚市文物古跡介紹

黃宗羲墓
  黃宗羲墓位于化安山剡湖岙龍山東南麓?滴醵吣,黃宗羲(梨洲)79歲時,在化安山下的龍山東南麓自覓墓地,營筑生壙,墓穴與龍山山脈連成一體,并作《梨洲末命》,《葬制或問》篇告誡兒孫。梨洲先生長逝后,兒孫遵照遺囑辦理葬事,并由清初著名史學家全祖望撰寫神道碑文,蕭山毛奇齡撰墓志銘。原墓在“文革”期間被毀。1981年,文物部門在原址根據(jù)原貌修復。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又遵照梨洲先生遺愿,在墓左側開辟梅園,植梅二百多株;在墓拜壇下開掘荷花池三個,種上荷花;墓道上建石亭一座。墓地四周叢山巍巍,綠蔭蔽日,給人一種肅穆幽靜之感。墓南山坡有其父黃尊素墓,兩墓遙遙相對,象征著黃氏父子兩代浩然正氣、抗爭不屈的一生。墓地旁的龍虎草堂位于化安山的龍山虎山的谷地間,原系丙舍,建于明崇禎年間,是黃宗羲父黃尊素從隱鶴橋遷于化安山下葬前停放靈柩之所。抗清斗爭失敗后的清順治三年(1646),黃宗羲潛居于此,在這樸素簡陋的草堂里……[詳細]
22、戚少保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戚少保祠
  位于姚北重鎮(zhèn)臨山的戚少保祠,是為紀念我國歷史上戰(zhàn)功卓著的明代民族英雄、抗倭名將戚繼光而建的一座紀念性建筑明嘉靖年間,倭寇經(jīng)常侵擾我沿海州縣,臨山成為抗倭的前沿陣地。朝廷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抽調(diào)抗倭名將戚繼光入浙參戰(zhàn)。同年夏,任寧紹參將,浙東三衛(wèi)(定海衛(wèi)、觀海衛(wèi)、臨山衛(wèi))均受其節(jié)制。戚繼光在臨山衛(wèi)共署守了三年左右時間,在署守臨山期間,以他非凡的軍事才能,加上嚴明的軍紀,對群眾的愛護,“戚家軍”神出鬼沒,勇敢善戰(zhàn),常常打得倭寇暈頭轉(zhuǎn)向。故倭寇一聽戚繼光之名就聞風喪膽。他的功績?yōu)榕R山的歷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受到群眾的愛戴和崇敬。早在明代嘉靖年間,當?shù)厝嗣窦磳⒊勤驈R改建成“參將祠”,以紀念這位在臨山立下顯著戰(zhàn)功的民族英雄。光緒廿三年(1897年),臨山人民又集資,在臨山衛(wèi)城內(nèi)蒼山之北,鳳山南麓重建了祠宇,改名為“戚少保祠”。祠座北朝南,闊9.20米,深7米,分三聞,明間梁架為抬梁式,結構簡……[詳細]
王守仁講學處
  在余姚城內(nèi)的龍泉山上,有王陽明先生的講學處--中天閣。中天閣初建于五代,取唐代著名詩人方干《登龍泉山絕頂詩》中“中天氣爽星河近,下界時豐雷雨均”之句,名之為中天閣。這里環(huán)境幽靜,綠樹參差掩映,光影斑駁。春月桃花似笑,夏日榴花似火,秋月桂香浮動,冬月臘梅怒放。遙對南天,一覽無余,確實是一個讀書做學問的佳境。明正德年間,由大儒錢德洪開辟為講堂。正德末年,王陽明歸余姚祭掃祖塋,被錢德洪、夏淳、范引年、諸陽、柴鳳等七十四人迎請到中天閣,拜王陽明為師。嘉靖初年,王陽明丁父憂家居期間,定會期開講于中天閣,規(guī)定以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廿三日為王陽明先生親自開講之日。每遇開講之日,聽講者多達300余人。其他日子仍由錢德洪主講,講授王學,學生們稱錢德洪為教授師。王陽明還為學生訂立學規(guī)《中天閣勉諸生》,親自書壁,以告誡勉勵學生。 現(xiàn)存五開間兩層樓的中天閣為清代建筑,正廳有一幅明神宗的御筆楹聯(lián):“智水消心火……[詳細]
24、諫議坊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諫議坊
  諫議坊位于余姚城南半霖的史家村內(nèi),南北緊臨民宅。該坊坐南朝北,四柱三間,通面闊7.20米,明問闊2.50米,次間闊1.35米,方形石柱。石坊高5.70米,明間頂部額匾的北面橫鐫“諫議坊”三字,南面刻鑿“濟美”兩大字;小額匾上刻有“兵科給事中史立!卑俗。石梁南北兩面雕刻有植物紋圖案,東西兩頭為突出獸頭,次間頂部各有四個立體飾件,明間額坊上鐫有獅子滾繡球和花卉紋浮雕圖案。石坊基本完整,但頂上蓋頂已毀。整座石坊石雕工藝精湛,雕刻精細,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諫議坊建于明代,是為史立模而立。史立模,字貴宏,正德十六年(1521)進士。在他擔任兵科給事中時,曾上疏提出三條重要建議:“選擇賢能之士以充實邊郡;驅(qū)奸妄之人;肅清幾甸”等等,均被采納。他與閣臣張聰同年,夏言同官,私交甚密,但在大事上獨抒已見,不攀附他人。他任江西袁州同知時,坦誠撫輯盜寇。任廣東惠州知府時,他興建學校,建津梁,重修東坡白鶴寺,在……[詳細]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
  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位于余姚市梁弄鎮(zhèn)曉嶺街“小源和”。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這里曾是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和浙東革命根據(jù)地的軍事指揮中心,F(xiàn)為余姚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寧波市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原址現(xiàn)開辟為新四軍浙東縱隊史料陳列室。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舊址,是目前我市保存相當完好又頗具地方建筑特色的一座清代四合院民居建筑。它座北朝南,前后兩進,前進系倒座平房,后進為重檐硬山樓房,兩翼為左右?guī),中為石板天井。整個建筑典雅靜穆,氣勢莊重,很多地方匠心獨運,體現(xiàn)了較高的建筑藝術水平。為了緬懷新四軍游擊縱隊抗擊敵寇、浴血奮戰(zhàn)的不朽業(yè)績,教育子孫后代,弘揚光榮革命傳統(tǒng),在浙東區(qū)黨委成立暨浙東抗日根據(jù)地創(chuàng)建五十周年前夕(1991年)由市人民政府撥?顚λ玖畈颗f址作了重新修茸,并在后進底層布置了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史料陳列。陳列面積達204平方米,展線全長100米左右。展出了反映抗日戰(zhàn)爭時期新四軍浙東縱隊……[詳細]
“高風千古”石坊
  “高風千古”石坊位于余姚市低塘鎮(zhèn)黃清堰村。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浙江按察司使于重修嚴子陵先生祠、墓的同時,特重建“高風千古”石牌坊,以紀念漢代高士嚴子陵先生。嚴光(公元前37年—_公元43年),字子陵,出生于姚北下河嚴家,是一位歷代傳頌的高風亮節(jié)之士。嚴子陵是光武帝劉秀的同窗好友,光武帝想委任嚴子陵為諫議大夫,而嚴子陵對爾虞我詐的官場惡習早已深惡痛絕,更不愿為官場繁瑣的禮節(jié)所束縛,向往無拘無束、清凈無為的自在生活,故拒絕了光武帝的任命,在富春江邊過著農(nóng)耕漁釣的隱居生活。他的這種不圖名利,不圖富貴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稱譽。北宋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曾以“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之句來贊頌嚴子陵的高風亮節(jié)!案唢L千古”石坊是一座具有明代典型藝術風格的石雕建筑,四柱三間,通面寬八米七十公分,高六米。明間大額坊上鐫刻有“高風千古”四個大字,小額坊上鐫刻有“為漢徵士子陵嚴……[詳細]
清暉佳氣樓
  清暉佳氣樓位于余姚鎮(zhèn)武勝門路82號內(nèi),為明禮部侍郎倪宗正故居。取名于陶淵明“山氣日夕佳”和謝康樂“山水含清暉”詩句。倪宗正,字本端,號小野。弘治十八年考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武選員外郎,后調(diào)至廣東南雄任知府。頗有政績,死后贈學士,謚文忠。一生工詩善書,王陽明曾贊其詩文逼近陶淵明和杜甫。倪宗正留下的著作有《謝文正公年譜》、《易說豐實集》、《小野集》、《觀海集》、《太倉集》、《突兀集》等多種。清暉佳氣樓坐北朝南,硬山重檐,通面闊9米,分三間,通進深10.22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用九檁、五柱。該樓用材較小,結構尚完整,部分構件損壞腐朽較多。尚存的“清暉佳氣樓”木匾,傳為王陽明先生所書贈。在樓前的庭院中立有一碑,上鐫:“明萬歷三年,禮部侍郎倪文節(jié)故里,知余姚縣李時成立!睋(jù)《光緒余姚縣志·古跡》篇載,謝遷、馮蘭、王守仁等曾題詩歌詠清暉佳氣樓。王守仁詩云:“經(jīng)組世澤著南州,地接蓬萊近斗![詳細]
28、姚墟古跡
姚墟古跡
    余姚南有句余山(即今四明山),北有姚水,地名合山水之名而成。按《史記·正義·索隱》等記載:越州余姚縣有歷山舜井,又有姚墟,即舜所生地也。舜有時下海捕魚,曬網(wǎng)于歷山,所以歷山又稱“瀝網(wǎng)山”。  黃宗羲亦說:“今余姚、上虞兩縣皆以舜得名,其水之經(jīng)余姚者曰姚江,亦曰舜江。余姚有歷山,上虞有握登山,舜母之名也。有象田,其土中耕者往往得古陶器,舜之古跡在此兩縣為最多。然大概舜之生在余姚,故孟子曰‘東夷之人’!薄 囊陨瞎诺湮墨I所記載,再參核余姚當?shù)厣酱,大致可以認為:舜生于姚江之濱的姚丘山東麓的諸馮,故姓姚。堯帝死后,姚舜即繼位為帝。當代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史樹青教授,特為余姚題寫了“姚墟古跡”,刻石于龍泉山東麓! ∮嘁ǹh較早,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始皇帝東巡入浙,至會稽,劃分浙東各縣,置余姚縣。余姚漢代屬會稽郡;隋唐時屬越州;北宋時屬兩浙東路;南宋至元、明、清,歷屬紹興府;……[詳細]
29、關帝殿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帝殿
  關帝殿位于牟山鎮(zhèn)王剡作村馬家堰,東緊靠馬家堰堰壩,西為衍和弄,北臨馬家堰河,河對岸即為上虞市。河邊有頗具特色的馬家堰街廊,散發(fā)著濃郁的江南水鄉(xiāng)氣息。馬家堰堰壩是余姚保持最完整的一座古堰。關帝殿坐東朝西,分前后兩殿,前后殿通面闊均為19.45米,各分五間。前殿通進深5.15米,梁架結構為抬梁式;后殿通進深8.30米,明間為抬梁式梁架結構,用十檁、四柱;次、稍間為穿斗式結構;前后殿之間的天井深12.80米,天井西北兩側各有廂樓三間,與前殿緊連,通面闊9.95米,通進深3.65米,均為抬梁式梁架結構;廂樓上前有欄柵護圍;緊靠前殿明間的天井中有戲臺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闊4.45米,戲臺頂部為結構精細的藻井,全部用細木拱串而成。朝東的兩根石柱上鐫有楹聯(lián):“旁觀者清,做戲何如看戲易;結果要好,下場更比上場難。”楹聯(lián)頗富哲理,說明了做戲也是做人的道理。落款為“民國十三年甲子歲季春榖旦”,由余姚魯蘭亭……[詳細]
仙圣廟戲臺
  余姚鹿亭中村的仙圣廟戲臺始建于南宋,幾經(jīng)毀壞重建,現(xiàn)存建筑為清康熙三年至八年(1664~1669)重建,它是寧波地區(qū)現(xiàn)存戲臺中年代最早、建筑技藝最精致的一座。仙圣廟戲臺是仙圣廟的一部分。仙圣廟依山傍水,前有寧曉公路沿溪通過,后有廟后山環(huán)抱,座東北,前后兩進,五開間,兩側各有廂樓三間,騰空而起的戲臺位于天井一側,與前殿明間銜接。前殿是樓房,樓上臨天井一邊設廊,與兩側廂樓回廊相通,外側圍構欄,觀眾可倚欄看戲。據(jù)《鄭氏家譜》手抄本記載,仙圣廟戲臺由中村鄭氏于元代至治年間(1321—1323)遷移到今址。戲臺面闊4.67米,呈正方形,高約6米。歇山頂,飛檐翹角,四根石角柱中部載鋪平臺,戲臺頂部為斗拱和翹昂,層層盤旋向上,內(nèi)收成藻井,中心置一大銅鏡。藻井四周還雕塑八個龍頭和花籃,梁枋上線刻龍鳳花卉紋飾。整座戲臺建筑結構繁復,裝飾考究,設計造型別具一格。當戲班在臺上抒情高歌或低吟時,穹頂銅鏡與藻井四壁……[詳細]
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
  四明山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浙江省寧波市余姚市(縣級市)梁弄鎮(zhèn)獅子山。1942年9月,中共浙東區(qū)委提出“堅持三北,開辟四明”的方針后,譚啟龍、何克希、張文碧等率區(qū)黨政機關和新四軍浙東游擊縱隊第四支隊挺進四明山。1943年4月攻占四明山重鎮(zhèn)梁弄后,中共浙東區(qū)委和浙東游擊縱隊司令部遷至梁弄,至此,梁弄成為浙東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41年5月第一批浦東武裝南渡三北至1945年8月底北撤前,浙東游擊縱隊在各地武裝力量和廣大群眾的配合下,作戰(zhàn)643次,攻克上虞、南匯兩座縣城,摧毀敵偽據(jù)點110余個,斃傷日偽軍官兵3672人,俘敵偽5525人。1945年9月浙東新四軍奉命北撤后,留下少數(shù)干部和地方武裝人員堅持四明山斗爭。1947年初,中共四明工委成立,5月重建四明山武裝三支隊。1948年5月,浦東部隊300多人渡海到達四明山地區(qū)與三支隊會師。到年底,基本形成了以四明山為中心,東……[詳細]
孫大年墓(孫子秀墓)
  孫大年墓位于梁弄鎮(zhèn)建隆村后象鼻山腰,是孫大年、孫予秀父子合葬墓,其東為獅山,西為虎山,面對賀溪,周圍峰巒疊嶂,環(huán)境十分優(yōu)美。墓葬與山體合為一體,封土高達近三十米。墓前有石翁仲(文武各二)四個和石羊石馬兩個,后又出土了孫大年和孫子秀父子的墓志銘兩方。孫大年、孫予秀父子合葬墓是余姚迄今發(fā)現(xiàn)的規(guī)模最大的一座古墓葬。據(jù)傳,原有墓道長約二公里,用卵石砌成,寬可五馬并行,還特置進喪、轉(zhuǎn)喪兩石橋。墓前有石砌臺階,過臺階為碑石亭,整個石亭為花崗石制成,上置云紋石梁和石雕飛檐亭頂,中立棕紅色石碑,上刻有孫子秀生平。過碑亭約6米處,有石墻兩道,石墻中間有一小石碑,上刻有孫大年生平。再往里即為石羊石馬和石翁仲。石翁仲內(nèi)文外武,比真人略大,精雕細刻,栩栩如生。文臣頭戴進賢冠,身穿朝服,手抱朝笏,文質(zhì)儒雅;武官身披盔甲,雙手按劍,配鞍的石馬旁立,英姿颯爽,不失為謹嚴之作。墓門宛如地面建筑,臺門、屋脊、飛檐、斗拱、瓦……[詳細]
33、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
  符氏宗祠位于朗霞鎮(zhèn)天華村,坐北朝南,系四合院式建筑。由門廳、大廳、東西廂樓組成,大廳與門廳中間為天井。 前進(門廳)為七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7.4米。明間及東西次間為一體,明間辟大門,東西稍間次間為耳房。硬山雙坡頂,小青瓦覆蓋。梁架結構為穿斗式,明間用三柱,次間、稍間用五柱,每柱落地。明次間前后門枋上飾網(wǎng)格窗。地面用方形石板錯縫鋪砌。鼓形柱礎。后進(大廳)為五開間,通面闊19.0米,通進深14.5米,硬山雙坡頂。三面砌墻,南面敞開。明間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單步,雙步,單步;五架梁后單步,雙步。次間梁架為穿斗式,用八柱;稍間梁架為穿斗式,每柱落地。柱枋上均飾有雀替。外檐柱與內(nèi)檐柱間為捲棚。地面石板鋪砌,鼓形柱礎。東西廂房各三開間,面闊8.2米,進深4米。硬山雙坡頂,單檐。明間為梁架為抬梁式,五架梁前后柱為檐柱;次間為穿斗式,三柱!胺献陟簟必翌~尚存。該祠用材粗壯,裝飾雅麗,雕刻……[詳細]
胡公巖摩崖石刻
  胡公巖位于余姚勝歸山南坡。明嘉靖二十七年,胡宗憲任余姚知縣,有效地禁住了勝歸山開鑿山石之風。十年后,胡宗憲調(diào)任浙江總督,為抗倭多次來到余姚,屯兵勝歸山下,后人為紀念胡宗憲,特于嘉靖四十年在勝歸山南坡雕鑿胡宗憲官服像,故稱之為“胡公巖”。勝歸山之所以成為游玩勝地,不僅是有幾個石孔而已,主要的還在于有著明代、清代至民國先后雕鑿的巖崖雕像。勝歸山舊有劉將軍廟,祀東晉將軍劉牢之。到明嘉靖間,在廟前增建復初書院,雕鑿胡宗憲秉公斷案之像。后因歲久,廟與書院漸圮。至明萬歷年間,有一僧人看中舊址,改建為禪院,依山巖雕鑿佛像,歷二十年竣工,稱之為勝歸山廟。增鑿的佛像有袒胸露肚、捧腹大笑的彌陀佛,手執(zhí)破芭蕉扇的瘋癲和尚濟公像,上面還有觀音大士像,曲腿盤坐蓮花寶座上,座下是浪濤翻滾的南海,有巨鰲游弋。東側有赤腳踏寶蓮臺的釋迦牟尼立像,以及橫眉豎眼的多尊羅漢立像,各高五米左右。這些佛像,造型生動,神態(tài)各異,有較高……[詳細]
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舊址
  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舊址在梁弄鎮(zhèn)東北的原正蒙學堂。正蒙學堂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是由黃守齋先生創(chuàng)辦的一所著名學校,校名目正蒙,有“蒙以養(yǎng)正,匡扶正義”之意。校舍分前后兩進,座北朝南,依次為月宮形大門、天井、前進七開間平房,天井,東西廂房,后進五開間平房,后進小廂房各五間,四周圍以圍墻。舊址建筑用材較小,結構裝飾都較簡單,屬于清末比較典型的一般民居。1945年1月21日至31目,浙東抗日根據(jù)地的“浙東敵后各界人民臨時代表會議”在正蒙學堂隆重舉行。出席會議的有政府方面、軍隊方面及會稽、四明、浦東、三北和鄞、鎮(zhèn)、奉沿海地區(qū)的代表、文化新聞界的代表等一百零一人。會上,譚啟龍、何克希、連柏生分別作了政治軍事和行政報告,并通過了施政綱領。大會選舉了浙東行政委員會,產(chǎn)生了浙東參議會。會后,浙東行政公署正式成立。這次會議是浙東歷史上第一次具有真正民主意義的大會,是浙東抗日政權建設的重要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