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河南省 > 鄭州市 > 登封市旅游

登封市文物古跡介紹

石淙河摩崖題記
  石淙河摩崖題記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qū)東南約16公里的大冶鎮(zhèn)西劉碑村西的石淙河畔,題記摩刻于武周久視元年(700年),三月十九日刻。高3.7米,寬3.7米,楷書,繁體字,字徑四厘米,分三層刻制,39行,行42字,為河南省最大的摩崖碑刻,分為《夏日游石淙詩并序》和《秋日宴石淙序》兩部分。石淙河發(fā)源于登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嵩山玉女臺下的平洛澗,所以上游稱為“平洛溪水”,溪水東流至市境唐莊、盧店等區(qū)域稱為勺河,河水流經(jīng)大冶區(qū)域的西劉碑村折向西流,此河段稱為石淙河。摩崖題記位于風光秀麗、巨石林立近千米長的河段內,此河段的兩岸為高約二百余米的丘陵,在兩丘陵的澗谷中,土盡石出,群里成林,面積約有四萬平方米。摩崖題記位于大石淙(平樂澗)的崖壁上,這里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是夏日避暑的好地方。被譽為“水營山陣”、“天中勝景”、“小桂林”。石淙澗(平樂澗)的兩岸巨石中間有一個形如車箱的大水潭,名叫“車箱潭”,水色黑綠……[詳細]
楊林冶鐵遺址
  楊林冶鐵遺址位于登封市徐莊鎮(zhèn)楊林村至孫橋村一帶馬峪河北岸的臺地上,該遺址中心位于孫橋三組村民宅院的東部和北部,東西長約3000米,南北寬約100米,面積約三十萬平方米,區(qū)域內散布著大量的當時冶鐵遺留下來的鐵渣、碳渣,1984年文物普查時在李樓村西約500米處的一塊臺地上的地堰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灰坑,坑深約3米,寬約2米,坑內有灰土、鐵渣,當時溶鐵水用的筒壁上有當時鐵水結成的板塊遺存。2008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時,在遺址內發(fā)現(xiàn)了當時煉鐵的爐壁殘塊,爐壁用黃土夯制而成,夯窩直徑約5厘米,深約2.5厘米,據(jù)當?shù)厝罕姺磻,傳說當?shù)毓艜r為制作犁鏵的地方,犁鏵暢銷百里以外。整個遺址有的露出地表,有的距地表約二米,文化層厚度約1—3米不等,近幾年來當?shù)厝罕娫诖诉z址上挖出了大量的鐵渣、碳渣及紅燒土和爐壁,由此可知,當時的冶鐵規(guī)模相當宏大。另外,這里盛產(chǎn)煤炭,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鐵渣、碳渣看,當時冶鐵已經(jīng)用上了煤炭。此遺址……[詳細]
黃城故城
  黃城故城位于登封市君召鄉(xiāng)黃城村,北有馬鞍山,南臨陳窯水庫,東有王家溝,西有陳溝河,三面環(huán)水,易守難攻。黃城故城大體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220多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城墻不少尚殘存地面之上。北城墻保存最好,墻基寬10余米,高約10米。東墻殘高4米,底寬約6米。西墻基寬6至7米,高約5至10米。南墻高5米許。北墻東段有一寬約7米缺口,似為城門。南墻東段有一城門,門寬8米,兩側墻寬13米。城墻為夯筑,夯層厚6至9厘米,夯窩呈尖底和圜底狀,直徑3至4厘米。據(jù)《雜道書》和《洛史》等史籍載:“堯聘許由壇禪于黃城。黃城,許由隱此。”許由,相傳上古陽城槐里人士(今登封告成鎮(zhèn)南箕山),曾隱居箕山,也曾隱居黃城。此屬龍山文化早期之事,當時已可能有城,F(xiàn)考古調查的黃城,始建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漢代又進行補修,在北墻內側發(fā)現(xiàn)有修補的夯土城墻,夯層厚18至20厘米,且土質較雜,質地灰白并有紅黃粘……[詳細]
24、二仙洞石刻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仙洞石刻
  二仙洞位于登封市區(qū)北嵩山太室山三皇口東400米處,坐北面南,三面懸崖峭壁,開鑿時代當在明代之前。該處兩洞為天然形成,東洞為二仙洞,洞內現(xiàn)存佛像五尊,其中西一尊為明代雕刻,洞東西寬4.8米,高3.8米。西洞為附屬洞,寬9.8米,深4米余。二仙洞俗稱“嵩陽洞”,確鑿創(chuàng)建年代無可考。洞東西寬4.8米,南北深4.8米,內高3.8米,外高2.2米。緊靠洞后壁處有一石臺上奉五尊佛像,東為文殊,中間為觀音,西為普賢,兩邊各站立一名童子。西一尊有上下兩部分組成,下部為明代雕石象基座,象座高28厘米,寬20厘米,長54厘米,形態(tài)似臥象,面目雕刻栩栩如生,嘴間雕象牙3厘米,清晰可見,石像為灰青石質地,石象右側腰間從右至左刻有“鞏縣提東一里西左村施主男善人費其祿室人曹氏造男費大池佛一尊石匠張名”,共35字,楷書,字徑為2×2厘米,上部石佛高70厘米,寬33厘米,其它四尊為泥塑。兩洞前分別有90年代壘筑石門及面闊……[詳細]
登封老君洞
  老君洞位于登封市區(qū)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半腰間,背依太室山中峰。老君洞洞高兩米,深4米,寬3米,為唐代初年隱逸居士潘師正所開鑿,洞形像雞卵,亦稱“雞卵洞”,因內奉老君像,后稱老君洞。唐代以來,在老君洞周圍陸續(xù)增修了一所道院,分東、西兩院,房舍100多間。兩院東西長188米,南北寬64 米,面積約為12032平方米。東院為主體院落,從大門至后殿共三進院落。主體建筑為無極老君殿、無極老母殿等。無極老君殿座落在東院的最后,清代末年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大式硬山出前檐黃琉璃瓦覆頂。殿內施有兩根合抱的對稱盤龍木柱。無極老母殿東側順山房為千佛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出前檐灰筒瓦覆頂,欞門檻窗,前檐柱亦為方形石柱。老君洞現(xiàn)存的清至民國碑碣20余品,內容多為重修、布施、記事等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間群眾信奉道教發(fā)展的脈絡。院內外還有清以前古樹名木20余株。老君洞利用山勢,建筑密集相連,布局……[詳細]
登封崇福宮
  崇福宮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市區(qū)北部,嵩山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距市中心2公里。初名萬歲觀,創(chuàng)建于西漢元封元年(前110年),宋代改名崇福宮,面積現(xiàn)存約5000多平方米,保存古建筑30多間,古樹名木50余株,歷代碑石10余品。為河南省現(xiàn)存最早的皇家園林建筑,唐高宗時在萬歲觀內建太乙祠,因祈雨有驗,改萬歲觀為太乙觀。五代間廢毀。宋真宗時(公元998-1022年)把觀提升為宮,更名曰崇福宮,對宮院大加整修,并由宮廷管理,到仁宗天圣年間(公元1023-1032年)宮內建筑達一千余間。是北宋皇室夏季避暑的離宮。比較重要的碑刻有《寇謙之傳》碑,《元圣旨碑》等。還有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北宋的泛觴亭、流杯渠遺址等。司馬光巨著《資治通鑒》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陽書院和崇福宮完成的。主管崇福宮的官員名儒先后有:范仲淹、韓維、司馬光、程顥、程頤等百余名人。元朝建立后,崇福宮演化為純正的道教場所,建有七真堂等,成為全真教道……[詳細]
登封許由墓
  許由墓(含廟、石寨),位于登封市東南20公里的東華鎮(zhèn)劉莊村,墓、寨位于箕山上,廟位于箕山下,均為山坡及臺地。墓冢朝向西北,位于寨北,墓冢呈圓形,直徑約19米,周長約60米,墓冢高約6米,冢前有石砌供案,冢下有1.70—2.50米高的山石砌墻。寨分大寨和小寨,山石壘砌而成,小寨北部環(huán)繞墓冢。寨門位于南寨墻的西段,寨門為拱券狀,平面為凸字形。許由廟位于箕山下西南側,槐里村南部,廟坐北朝南,創(chuàng)建于何時無考,現(xiàn)存正殿一座,東西廂房各一座,明代萬歷年間登封知縣邢州傅梅刻立的“箕山”碑一品,清代刺柏一株。許由乃上古賢士,堯帝曾想讓位于他,他堅辭不授,后來堯帝讓他做九州長,他便隱居嵩山箕山一代,死后葬于箕山上,被堯帝封為箕山公神,并建祠廟供祀。許由辭官讓賢是數(shù)千年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代表,墓、寨及廟作為紀念許由的載體,為研究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及許氏文化提供了場所及實物資料,也是是聯(lián)系海內外許氏宗親很……[詳細]
宋家溝口遺址
  宋家溝口遺址位于登封市中岳辦事處、寺里河與奈河交匯處北岸的臺地上,遺址中間略高,南部稍低,上世紀五十年代文物調查時發(fā)現(xiàn)。遺址東西寬250米,南北長300米,面積約7.5萬平方米。從遺址內新店通往華樓的田間生產(chǎn)路兩側地堰上可明顯看出文化層和灰坑的堆積,文化層厚約1—2.5米,內涵較為豐富。在路東耕地的地表內,撿到有少量陶片,遺址西部被新店至華樓公路挖去部分外,其他部分保存較好。整個遺址均為耕地。從采集到的遺物標本來看,陶器有:陶鼎、陶鬲、陶甑、陶缽、陶罐、澄濾器、黑陶杯、陶甕、泥質紅陶鼎、板瓦(內有方格紋)等;陶質均為泥質紅陶和泥質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磨光黑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細繩紋、弦紋等;石器有石斧、石鏟、石鑿等。宋家溝口遺址根據(jù)考古調查采集的標本判斷,它是一處面積較大、文化層堆積較厚、內涵較為豐富的仰韶文化晚期,龍山文化至戰(zhàn)國時期的古文化遺址。該遺址東距同類型的華樓遺址、紙坊遺址較……[詳細]
30、登封永泰寺
登封永泰寺
  永泰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qū)西北約11公里處的太室山西麓,坐東朝西,面對少林寺,背依氣勢巍巍的望都峰(因站立峰頂可眺望九朝古都洛陽而得名),北臨秀麗多姿的子晉峰(因周靈王太子晉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知崖萬壑的少室山和碧波蕩漾的少林水庫。這里群山環(huán)繞,峰巒疊翠,林木蔥郁,溪水縈回,寶塔點綴,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旅游公路南行1公里與207國道相連,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原后營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還是我國現(xiàn)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永泰寺始建于北魏,原名明練寺,唐代易名永泰寺,金代更名永禪寺,元朝以后又復名永泰寺,變稱永泰禪寺。也有人稱永泰寺為永泰庵或永泰院的。那么,永泰寺名是怎么演變得來的呢?寺與庵與院的區(qū)別又是什么呢?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元屬的女兒永泰公主在中岳嵩山“出欲入道為尼”。其史孝明帝元詡便在子晉峰下的明練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詳細]
劉碑寺造像碑
  劉碑寺造像碑,位于河南省登封市東南20公里劉碑村,北齊天保八年(557年)豫州剌史劉碑等人刻立。后人因碑興建佛寺,因名“劉碑寺”,又為保護此碑建碑樓,俗稱“碑樓寺”!督鹗途帯吩疲骸氨畼撬略诳h東四十里石淙東源上,內有豫州劉剌史碑,北齊天保八年丁丑立?虅澐鹣,文列上方,字殊鄙劣。剌史名碑,無佛處鐫諸人姓名,俱劉氏名。文紀劉碑為首造碑文緣起也,村落沿其名曰劉碑”。原建碑樓和寺院早已損壞,面貌全非,寺內建筑多系清末重修。民國年間,寺院保存尚為完整,寺院面積1千多平方米,前有山門,左為客堂、關帝廟,右為客堂、六祖殿,后面正中為佛祖殿,左為火神廟,右為老君殿,建筑皆為三間。從建筑布局看,除佛祖殿、六祖殿為佛教建筑外,其它關帝廟、火神殿、老君殿全日道教廟房,不難看出,這里在清末民初時已成為佛道雜居,寺、廟合一的場所。造像碑就立于佛祖殿內,碑由石灰?guī)r雕造,通高398厘米,是河南現(xiàn)存造像碑中體量最高大……[詳細]
登封大法王寺
  法王寺位于登封市區(qū)北五公里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北依嵩嶺,含抱如椅。俯瞰二熊諸山,排列如拱,山峰羅列,溪水潺流,蒼松翠柏,景色秀麗。寺東有峽,形若豐園形大門,位嵩山頂端為“嵩門”,是登封八大景之一。明朝洪武年間,上黨鄭大原游覽中岳,觀罷此景,曾揮筆贊曰:嵩門勝跡冠中州,幸此登臨值中秋。皓魄初懸蒼谷口,清光滿射碧山頭。祗園暫息塵勞夢,民社寧忘國計憂。徒倚欲歸情不厭,松濤鐘韻兩悠悠。古人詩頌法王寺為“嵩山第一勝地”,至為確切。法王寺創(chuàng)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公元71年),三國位明帝青龍二年(公元234年)更名護國寺。晉惠帝永康元年(公元291年)在護國寺左建法華寺,隋文帝仁壽二年(公元602年)建舍利塔,更名舍利寺。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更名功德寺。玄宗開元時(公元714——779年)更名御容寺,代宗大歷年間(公元767—779年)復命法王寺。到宋代仁宗時(公元1023—1063年)賜名“東……[詳細]
33、南洼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洼遺址
  時代:夏商至唐宋南洼遺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南約40公里的嵩山南麓,是夏商至唐宋時期的古遺址,是一處以二里頭文化為主,兼有殷墟、東周等時期的文化遺存2004~2006年,鄭州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先后五次對其發(fā)掘,出土了較為豐富的文化遺物。南洼遺址南臨鄭洛公路,向北約1千米即為君召鄉(xiāng)政府所在地,面積約30萬平方米。該遺址北依少室山,南望伏牛山余脈,東部為一道南北向丘陵,向西地勢開闊,有水自東北向西南穿過,后西折匯入伊河支流白降河。遺址地勢較為平坦,中部稍高,地表現(xiàn)為農田。該遺址東南與仰韶時期的后孟村遺址相接,向西南5千多米為仰韶時期的潁陽遺址。20世紀六七十年代,南洼村民為修建水庫及建房取土,將遺址中部破壞部分,其余保存較好。從取土形成的斷面上,可以清楚地發(fā)現(xiàn)較為豐富的二里頭文化時期的灰坑、墓葬和文化層堆積。2004年3月至6月,鄭州大學考古系和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聯(lián)合對該遺址進行了調查、勘……[詳細]
登封玄都觀
  玄都觀位于登封市潁陽鎮(zhèn)安寨村東路北臺地上,玄都觀又名潁陽觀,是嵩山著名的道觀之一,始建年代不詳。據(jù)觀內碑文記載,北宋得到皇室的重視,金代名道邱處機曾在此做法傳道,名聲大振,清雍正七年對觀內的玉皇殿進行重修。玄都觀現(xiàn)存完整的院落一座,保存有清代建筑玉皇殿一座,東西順山房各一座,宋至清代石刻六品。大殿玉皇殿:面闊三間,進深五架椽,硬山灰筒瓦蓋頂,出前檐。檐下置四根木柱,兩山墻各置有磚雕須彌座式墀頭,明間置木板門,梢間置方格窗,殿內地面用條磚平鋪,殿前有月臺。東、西順山房:均面闊一間,進深一間。硬山小板瓦頂,前置小板門。玄都觀內現(xiàn)存玉皇殿為清雍正年間重修,該殿系采用地方建筑手法,它對研究嵩山地區(qū)清代民居的建筑特征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對研究我國道教起源及發(fā)展史具有重要的價值,玄都觀內保存的宋至清代碑刻,具有一定的書法藝術價值,同時對研究嵩山文化、道教文化、唐代詩人劉禹錫、宋代詩人歐陽修、金代道教全……[詳細]
法王寺塔
  法王寺塔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區(qū)北5公里嵩山太室山南麓玉柱峰下的山坡臺地上,始建于東漢永平十四年(71年),后歷代均有修建,F(xiàn)建筑多為清代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地藏殿、順山房、廂房等。塔呈方形,底層面寬約7米,高35米余,空心,全塔用灰磚黃泥壘砌而成。塔為密檐式,第一層塔身砌成平直壁面,比例特高,以上密檐15層,總高40米余。第一層正面有圓券門可通入塔心,以上各層四面各開一小圓券。法王寺塔的輪廓線中部微微鼓出,上下收小,上部收小更多,整體呈梭形,檐端連成極柔和的弧線,為現(xiàn)存密檐方塔中的上品,體現(xiàn)了唐代藝術家高度的審美能力。塔檐以磚疊澀層層挑出,挑檐之外輪廓又層層收分,至上部幾層急殺向內,最上以短短的塔剎封頂。法王寺塔群共有唐代磚塔四座及元“月庵海公圓靜之塔”、清“彌壑澧公和尚之塔”。登封法王寺是中國最早的佛寺之一,是唐代甚至中國最優(yōu)美的古塔。2001年6月,法王寺塔作為唐代古建筑,被國務院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