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港
澳
台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首頁
>
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二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移動版]
21、
四祖寺及四祖寺塔
AAAA
[
湖北省
黃岡市
黃梅縣
]
四祖寺位于鄂、贛、皖三省交界的黃梅縣城西約15公里的雙峰山腰,又名正覺院或西山寺。原專指佛教禪宗四祖大醫(yī)禪師道信創(chuàng)建的寺院�,F(xiàn)泛指包括西山(又名破額山、雙峰山)、毗盧塔、魯班亭、靈潤橋(俗稱花橋)、碧玉流、傳法洞、夾木石等景點在內的禪宗圣跡。四祖寺因道信系禪宗四祖而得名;道信在四祖寺傳法三十余年,傳衣缽于五祖弘忍。唐代宗賜謚號“大醫(yī)禪師”,沿用至今。四祖寺系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禪宗古剎之一�,F(xiàn)存的主要古跡有:毗盧塔即四祖真身塔、碧玉流、靈潤橋、魯班亭、傳法洞、黃梅山、黃梅水、夾木石、石磯魚等等�!拔魃奖逃瘛笔屈S梅古代十景之一。唐、宋古塔。位于湖北省黃梅縣大河鎮(zhèn)四祖寺三座,形制各異,是佛教禪宗重要遺存…
[詳細]
22、
雙城塔
[
湖北省
黃岡市
紅安縣
]
[紅安縣七里坪鎮(zhèn)柳河村鄒家墩·清代·省文物保護單位]元末農民起義領袖徐壽輝部將鄒普勝(當?shù)厝耍鬄樘珟煟⿹?jù)此,建此塔。塔高35米,13層,形態(tài)美觀,氣勢凝重。塔內有階盤旋至頂,眺望四周,遠山近水,盡收眼底。在紅安縣七里坪柳林河畔的雙城舊址之上,故又名雙城塔。據(jù)縣志記載,元末紅巾軍天完政權太師鄒普勝等曾駐此,塔亦為此時所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修。塔為磚砌,仿木結構,東西向,平面六角十三層,高近40米,由下而上逐層遞減,各層斗拱、檐角、勾欄、門窗、神龕均以特制磚件拼裝,榫卯相扣,嚴密合縫,其上所有蓮瓣、牡丹、雙錢等裝飾花紋,精巧玲瓏,布局有致。通體比例均衡,收分圓和,形態(tài)健美,氣勢凝重,…
[詳細]
23、
廣德寺多寶佛塔
[
湖北省
襄陽市
襄城區(qū)
]
明代。位于湖北省襄樊市襄城區(qū)隆中山東北廣德寺北端。是我國僅存的少數(shù)幾座金剛寶座式塔之一。廣德寺,始建年代不詳,唐代名云居寺。后毀。明景泰年間重建。原位于隆中山,成化年間遷現(xiàn)址,改名廣德寺。明末遭兵燹,僅存多寶佛塔。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各代均有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4.5萬平方米。中軸對稱布局,現(xiàn)存山門、藏經(jīng)閣、方丈室、東西客堂及多寶佛塔等。多寶佛塔位于佛寺后,建于弘治七年(1494)至九年(1496)。通高16.8米。分塔座與塔身兩部分,塔座八角形,直體,邊長5.32米,高7.26米,設角柱,疊澀檐,四面施石券門,正門上有壁龕座佛一尊,上額石刻“多寶佛塔”四字,塔心設八角形單…
[詳細]
24、
荊州玉皇閣
[
湖北省
荊州市
荊州區(qū)
]
玉皇閣位于荊州區(qū)東城街道辦事處荊北路玄妙觀內。玄妙觀始建于唐貞觀九年(635),原在城西北,元至元五年(1339)遷現(xiàn)址,并賜額九老仙都宮,明正德年間遭火焚,一度改為書院,嘉靖年間復為觀,清代增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7萬平方米。中軸線上現(xiàn)存山門、玉皇閣、紫皇殿。玉皇閣,始建于嘉靖年間,萬歷八年(1580)維修。面闊、進深均為三間12米,三重檐四角攥尖琉璃瓦頂,抬梁式構架。銅鑄寶頂。四壁磚墻封檐,下設拱門。(第二批)…
[詳細]
25、
天門白龍寺
[
湖北省
天門市
]
白龍寺位于天門市城區(qū)北34千米的皂市鎮(zhèn)五華山上,據(jù)文獻記載,該寺為南北朝齊武帝蕭賾的次子竟陵王蕭子良所建,唐重建,明清增修擴建,現(xiàn)存為明代建筑。寺坐北朝南,沿軸線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寶殿。整體布局東西寬約22米,南北長約58米,總占地面積約1276平方米。前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建筑高約10米。梁架屬穿斗式體系,采用抬梁式柱網(wǎng)布局。上檐為六鋪作重栱計心造,屋面用小青瓦。前檐明間置牌樓門,作為白龍寺的入口,所以前殿有山門和天王殿的雙重功能。牌樓屋面為廡殿式,檐下用如意斗栱。后殿為重檐歇山頂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五間,兩山與后檐用磚墻,正面明間與次間用格扇門,稍間用八字墻封砌,建…
[詳細]
26、
五爺廟
[
山西省
忻州市
五臺縣
]
五爺廟也稱萬佛閣座落于臺懷鎮(zhèn),與大白塔相毗鄰,是通往顯通寺的又一條路徑。寺廟地勢開闊,當年是大清歷代皇帝朝臺寢宴的行宮,俗稱“皇城”。“皇城”至萬佛閣之間,終年涌動著接踵而至的羲圣觀光者。五爺廟,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筑。五爺廟創(chuàng)建于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山西五爺廟的五龍王殿原來是卷棚頂,1917年重建時改為單檐歇山頂,四出廊,五脊六獸,正脊置銅寶剎,前有卷棚抱廈,雕梁畫棟,絢麗多彩。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
[詳細]
27、
怡亭銘摩崖石刻
[
湖北省
鄂州市
鄂城區(qū)
]
鄂州市老城區(qū)小北門江邊,矗立著一處巨崖,巨崖如小島,上刻有被世人譽為“三絕”的“怡亭銘”,即“怡亭銘摩崖石刻”。該崖突兀江畔,舊名“觀音崖”,因其形似猴狀,人又稱“猴子石”。它東望江心的龍蟠磯,西瞰西山腳下的釣魚臺,是鄂州城區(qū)沿江一帶的三大“奇石景觀”之一,論其名聲和歷史、藝術價值,則又在龍蟠磯和釣魚臺之上。說起怡亭銘摩崖石刻,先要提及“吳王散花灘”。公元221年,吳王孫權建都武昌。其實,觀音閣崖處有不少逶迤起伏的石頭延伸到江中,形成一座三面環(huán)水的小石島,島后是一片寬闊的沙灘池,泥土淤積,地勢平曠。東吳靠水軍立國,孫權常在此地檢閱水軍,迎送將士。每逢將士征戰(zhàn)凱旋,孫權又總要在這塊沙灘上舉行散花…
[詳細]
28、
太平塘摩崖題刻
[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市
]
太平塘摩崖題刻位于利川市都亭街辦事處連二塘村�?逃诙跷髂相徑拇ㄒ琅缘慕^壁上,因該地自古有兩口相鄰的水塘而得名“連二塘”。幅面高5米,寬4.8米。陰刻楷書,中書“太平塘”3字,字徑0.8米見方,右上角書“太平年”3字,字徑0.2米見方�!疤侥辍毕翟┺r民起義軍徐壽輝年號(1356-1357年),徐壽輝部將明玉珍據(jù)蜀,曾在利川建立“忠路宣撫司”地方政權。該題刻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革命活動的實物見證。(第二批)…
[詳細]
29、
李曾伯紀功銘
[
湖北省
襄陽市
襄城區(qū)
]
李曾伯紀功銘位于襄陽市襄城區(qū)檀溪街道城西龜山東麓。摩崖呈方形,高4.7米,寬4.4米,面積約20平方米,刻寫于南宋寶佑二年(1254年)正月一日。銘文共79字,字徑0.3米,碑文寬正,陰刻楷書,整篇作品頗為厚實,字體方正寬博,遒勁有力,刻工技藝高超,字字清晰,保持了書體的原有神韻。四邊以陰刻圖案裝飾,體現(xiàn)了摩崖的端莊肅穆。其上橫額雙鉤體“襄樊銘”3字與銘文字體不同,疑為后人所加。銘文為陰刻楷書,豎排11行,99字,字徑30厘米,除個別文字稍有漫漶外,一般較完整。前7行為銘序,文為:“大宋淳佑十一年四月二十七日,京湖制置使李曾伯奉天子命,調都統(tǒng)高達、...幕府王登提兵復襄樊兩城,越三年,正月元日…
[詳細]
30、
梅鋪猿人遺址
[
湖北省
十堰市
鄖陽區(qū)
]
梅鋪猿人遺址位于鄖縣梅鋪鎮(zhèn)杜家溝村寨梁子山北麓的龍骨洞內,洞穴的北面100米有滔河,距白梅公路約20米。屬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內容積約200立方米,堆積厚約3.4米,其中含化石堆積厚約0.5~2.5米。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70年。1975年中國科學院古嵴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進行發(fā)掘,采集1枚人牙化石,發(fā)掘出土3枚人牙化石;一件打擊痕跡清晰的石核;二十多種伴生動物化石,主要有嵌齒象、桑氏鬣狗、獼猴、大熊貓、獾、馬、貘、犀牛、小豬等,屬華南常見的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梅鋪猿人遺址發(fā)現(xiàn)的人類牙齒化石所顯示的形態(tài)特征,與北京猿人以及爪哇猿人的牙齒特征相類似,是研究亞洲直立人的珍貴標本。其伴出的哺乳動物化石…
[詳細]
31、
白龍洞猿人遺址
[
湖北省
十堰市
鄖陽區(qū)
]
白龍洞猿人遺址位于鄖縣安家鄉(xiāng)東風村神霧嶺東坡,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洞口朝東,高2·4米、寬2·6米。洞內為堆積物填充,深度不明。洞底高出河南約40米。1975年、1977年、1982年4次發(fā)掘,堆積共分3層:上層為棕褐色粘土,厚約0·2米;中層為淺褐色含粗砂粘土,厚約1·5米;下層為黃色砂質粘土,厚約1米。中層含化石最為豐富。出土8枚猿人牙齒化石、19種伴生動物化石及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石片、石核等石制品。(第二批)…
[詳細]
32、
夏家寨遺址
[
湖北省
孝感市
安陸市
]
夏家寨遺址位于安陸市李店鎮(zhèn)楊棚村夏家寨灣南,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磨光黑陶次之,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劃紋、附加堆紋及鏤孔;器形有鼎、豆、缽、盤、罐、盆、壺形器等。屬屈家?guī)X文化。(第二批)…
[詳細]
33、
和尚山遺址
[
湖北省
鄂州市
華容區(qū)
]
和尚山遺址位于鄂州市華容鎮(zhèn)熊嘴村高老屋南50米,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2·7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5米。采集有石斧、鏟、錛、鑿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灰陶、黑陶亦占一定比例,有少量蛋殼彩陶;紋飾有弦紋、戳印紋;器形有高圈足杯、斂口盆、斂口缽、罐、折沿罐、鼎及器座、紡輪等。屬屈家?guī)X文化。(第二批)…
[詳細]
34、
老人橋遺址
[
湖北省
武漢市
洪山區(qū)
]
老人橋遺址位于武漢市洪山區(qū)洪山鄉(xiāng)周家灣東北100米,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9000平方米,文化層厚3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錛、鏟和陶片。陶片以夾砂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弦紋,器形有鼎、杯、盆等,屬石家河文化。(第二批)…
[詳細]
35、
冷皮埡遺址
[
湖北省
隨州市
隨縣
]
冷皮埡遺址位于隨州市三里崗鎮(zhèn)革家畈村嶺皮埡,新石器時代遺址。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左右。暴露出紅燒土。采集有石斧、鏟、錛和陶片。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泥質黑陶次之;紋飾有籃紋、按窩紋、斜網(wǎng)格、附加堆紋及鏤孔、彩繪;器形有鼎、缽、豆、杯、碗、壺、盆、罐、缸、蓋鈕等。屬屈家?guī)X文化、石家河文化。(第二批)…
[詳細]
36、
羊鼻嶺遺址
[
湖北省
十堰市
房縣
]
羊鼻嶺遺址位于房縣白窩鄉(xiāng)長龍村西南,新石器時代、商周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采集有石斧、鏟、刀、鏃和陶片。新石器時代仰韶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有少量泥質黑陶和彩陶,彩陶紋飾有草葉紋、花瓣紋,器形有盆、缽、碗、銼等;屈家?guī)X文化陶片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細繩紋及彩繪;器形有鼎、杯等;石家河文化陶片以泥質黑陶為主,泥質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紅陶,紋飾有籃紋、方格紋、附加堆紋,器形有鼎、杯、罐、研磨盆等。商周陶片有夾砂紅陶繩紋鬲足及泥質灰陶板瓦等殘片。(第二批)…
[詳細]
37、
曬書臺遺址
[
湖北省
孝感市
安陸市
]
曬書臺遺址位于安陸市巡店鎮(zhèn)尚堰村吳家園子灣,商、周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3-3·5米。先后試掘3次,文化層可分3層。上層為西周中期、中層為西周早期,下層為商文化晚期。出土陶器以泥質為主,有少量夾砂,陶色上層以紅陶為主,下層以灰陶為主,紋飾有弦紋、附加堆紋、劃紋、繩紋及瓦紋,器形有鬲、盆、豆、缽、缸等。(第二批)…
[詳細]
38、
毛家咀遺址
[
湖北省
黃岡市
蘄春縣
]
位于蘄春縣達成鄉(xiāng)柏條鋪毛家咀南15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5米左右。1958年發(fā)掘。清理出西周木構建筑蹤跡5000平方米左右,發(fā)現(xiàn)直徑20厘米的木樁280根及一些木板墻和平鋪的大木板。出土新石器時代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褐陶次之,有少量夾砂黑陶,紋飾有籃紋,器形有鼎、罐、缸、缽及紡輪等,尾石家河文化;西周銅器有爵、錛、缸、缽及紡輪等,屬石家河文化;西周銅器有爵、錛、刀、鏃等,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有少量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弦紋,器形有有鬲、豆、罐等;秦漢遺物有夾砂灰陶繩紋筒瓦、板瓦等。…
[詳細]
39、
季家湖城址
[
湖北省
宜昌市
當陽市
]
東周古城址。位于湖北省沮漳河流域西側,宜昌、當陽、枝江、荊州交界處的沖擊平原地帶。中心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0�56′,北緯30�41′。面積約2200平方米。是東周時期楚文化及鄂西地區(qū)原始文化發(fā)展的重要城址。1973年以后,季家湖西岸相繼出土一批重要銅器,1979年,北京大學等單位在此試掘。季家湖城址以季家湖古城垣和楊家山子遺址、魯家墳墓群為中心,周圍分布眾多的臺基和古墓葬。城址南北長約1600米,東西寬約1400米,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疊壓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之上�,F(xiàn)存夯土南城垣長約86米,底寬約13.4米,殘高約1.4米。南城垣外有護城河遺跡,寬約9.8米,深約1米,…
[詳細]
40、
楚皇城遺址
[
湖北省
襄陽市
宜城市
]
東周時期楚國故城遺址。位于湖北省宜城市鄭集鎮(zhèn)東100米,中心地理坐標:東經(jīng)112�18&g;47",北緯31�29&g;28"。面積約22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約3米。是楚文化及南北文化交流的重要遺址。1976、2001年進行了勘察、發(fā)掘。城址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筑于戰(zhàn)國中期,西漢和東漢沿用并有增修。平面呈不規(guī)則長方形,東西長約1840~2000米,南北寬約1080~1500米。外城垣由夯筑的墻體、墻基和護坡組成,基寬約24~30米,高約2~4米,底部疊壓有春秋中晚期的文化層和灰坑。外城垣上共有6座城門,其中1座水門。在外城中還保存有烽火臺、散金坡、跑馬堤、金銀冢等遺…
[詳細]
[上一頁]
[第1頁]
[2]
[3]
[最后一頁]
重點關注
·
第三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一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三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邯鄲市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邯鄲市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七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邯鄲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五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六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四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
第二批河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联系方式
免责声明
网站合作
欢迎各位网友积极参与,共同创建我们美好的家园。如果您有介绍家乡风光的文字、图片,欢迎与我们联系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和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联系我们:
Email:bytravel666*163.com(*改为@)
晋ICP备20230160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