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貞觀
  天貞觀天貞觀(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離石區(qū)城北鳳山俗稱鳳山道院。創(chuàng)建于宋,是為祭祀宋代道祖陳希夷和其門徒明代道士孫云際而建。元代遭兵火焚毀,明洪武、宣德、景泰年間進行過較大維修、擴建。道院分上下兩院,建筑依山就勢,現存主要建筑有三清殿、孫真人殿、讀書樓、陳摶殿、黃寶壇玉皇樓、雷公殿、三官樓,附屬建筑有老爺廟、土地廟、五道廟、石碑坊等。陳摶殿又稱白云洞,是道院主要建筑之一,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單檐懸山頂。殿內現存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修建武當山宮觀感應之圖》壁畫30余平方米。天貞觀景區(qū)亦名鳳山道院,俗稱上鳳山。位于離石市城區(qū)北側的三陽云鳳山上。是古代石州境內著名的道院。始建于西漢,…[詳細]
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坐落在素有“金太谷”之稱的北洗村,是晉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建筑風格獨特,是我國北方近代民居建筑的珍品之一。同時院內珍藏著許多文物,被辟為三多堂博物館。過去有一句佳話:“山西人善于經商,山西人長于理財”。確實,在明清時期,以“祁太平”為首的晉商就是中國一大商幫,曹氏家族又是太谷縣的首富。從遠處看,這座宅院呈“壽”字型,外觀雄偉高大,形似城堡,在周圍低矮民居建筑中格外醒目。這座“壽”字院是曹氏家族中一個分支的脘堂,習慣上根據多福、多壽、多子而稱為“三多堂”。大院分南北兩部分,東西并排著三個穿堂大院,上面連接著三座三層高樓,內套15個小院,現存房舍270多間。整座院落,院中有院,院院相…[詳細]
太谷凈信寺
  凈信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太谷縣東陽邑村據寺內碑記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六年(714年),原為尼庵后改僧院,經歷代修葺擴建,現存為明清建筑,是太谷縣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寺坐北朝南,寬39米、長93米,占地3629平方米。由兩進院落組成。寺前立磚構“福”字影壁,其后為一間山門與戲臺相連。戲臺、三佛殿、毗盧殿、鐘鼓樓、配殿等數十座建筑均有年代可考,保存了明清風格。寺內中軸線上有戲臺、三佛殿和毗盧殿三座建筑。戲臺由兩部分組成,后臺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兩側出八字墻。前臺面寬三間,進深五椽,卷棚歇山頂,檐下懸道光四年(1824年)“神德和平”匾一方。額枋出頭處,昂首均雕成龍頭,…[詳細]
明秀寺
  明秀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至清地址:太原市晉源區(qū)晉祠鎮(zhèn)王郭村始建于漢代,毀于兵火,明嘉靖二十一年(1541年)重建。寺院坐西朝東,現存過殿、配殿和正殿,占地面積為1144平方米。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藍琉璃剪邊,施五踩斗栱,正殿和過殿內有彩塑13尊。正殿兩山及后墻繪有佛教故事壁畫80余平方米。精美絕倫三世佛彩塑及壁畫藝術-----明秀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晉祠南、王郭村西,距晉源新城3公里處。據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重修明秀寺碑記》載:明秀寺始于漢,歷載有重修,F存寺院為二進院落。寺內供奉掌握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背襯金龍盤繞五彩佛光,其雕塑及壁畫具有極高價值![詳細]
多福寺
  多福寺位于太原市西北24公里處的崛圍山之巔,始建于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后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后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于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后又多次重修,F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為主殿,規(guī)模宏偉,并有壁畫84幅與一些塑像,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寺內有霜紅龕,為明末清初太原著名學者傅山隱居處。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剎風趣。   寺廟坐北朝南,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等殿宇7處。大雄寶殿…[詳細]
太原雙塔寺(永祚寺)
  永祚寺,民間俗稱“雙塔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區(qū)東南約3公里的郝莊村南山崗上。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初名“永明寺”,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五臺山高僧妙峰(福登)和尚奉敕續(xù)建,易名“永祚寺”。清初又續(xù)建了山門,完善了禪堂和殿宇,形成了一座小規(guī)模的寺院。但在戰(zhàn)亂歲月,古寺飽經滄桑,到民國末期,已是滿目瘡痍、遍體鱗傷了。新中國成立之后,曾多次維修。新建碑廊,仿建前院,廣植牡丹,使古剎面貌一新。永祚寺總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依山而建,坐南向北,三進院落。自北面山門而入,第一進院是20世紀80年代仿明代形制擴建而成,兩廂為配殿,辟為展室,稱陳列院。第二進院為“祗園勝景”,稱牡丹院,遍植…[詳細]
萬泉文廟
  萬泉文廟萬泉文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萬榮縣萬泉鄉(xiāng)萬泉村文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784平方米。現僅存大成殿和影壁。大成殿為明正統(tǒng)四年(1439年)所建,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建筑面積282.48平方米。前檐斗栱五踩雙昂,后檐及兩側均為五踩單昂。梁架結構簡潔,為六椽栿通達前后檐![詳細]
董封戲臺
  董封戲臺董封戲臺(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絳縣安峪鎮(zhèn)董封村戲臺坐北朝南,磚砌臺基,石條壓面,高0.9米,面寬、進深均三間,平面近方形,建筑面積102.4平方米,單檐歇山式屋頂。檐口施用粗大的額枋,五鋪作雙下昂斗栱,當心間施五鋪作雙抄斗栱,后檐斗栱五鋪作雙抄。四架椽屋用三柱結構,四椽栿上施月梁式平梁![詳細]
云林寺
  云林寺又名云林禪寺,俗稱西寺,座落在陽高城內西門南側。建于明代,由皇帝下詔而建!≡且蛔暾慕M群建筑,座北向南,東西寬60米,南北長約200米,總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有金剛殿、天王殿、大雄寶殿、朵殿、鐘鼓樓等,F存大雄寶殿、天王殿和配殿。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四間,平面呈長方形,單檐廡殿頂,坡度較陡,用材斷面合理,縱橫構件連接牢固,巧妙地把力學與美學結合起來。殿內柱同配列為金箱斗底槽的變體,殿堂和廳堂混合結構形式。對柱網的排列習用了移柱減柱法,突出了佛壇的位置。有泥塑像25尊,其中主像3尊、弟子2尊、羅漢18尊,姿態(tài)自然,給人以藝術之美感。塑像基本完好。三面殿墻滿繪壁畫,…[詳細]
砥洎城
  看 點: 城中遺存的明代建筑文昌閣臺基上尚存“山城一覽”碑刻,為砥洎城建筑規(guī)劃平面圖,是明崇禎十一年(1638)楊載簡記。石碑高54厘米,長86厘米。圖中詳細標出城廓的地理方位及主要建筑分布、每宅占地面積以及巷道和設施。這種明代小城鎮(zhèn)建筑規(guī)劃圖,是我國古代建筑史上稀有的珍貴資料。 砥洎城是華北地區(qū)現存尚好的明代民居代表、建筑史上的稀缺實物資料。 介 紹: 位于陽城縣城東13公里處的潤城鎮(zhèn)西北隅,當地百姓俗稱之寨上,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砥洎城,建筑在一座小山咀上,其南接村鎮(zhèn),北臨沁河,三面環(huán)水,呈半島狀。遠望其城,堅如磐石的砥柱挺立中流,故名砥洎城。 城呈橢圓形,磚砌,占地面積約六…[詳細]
慈云寺
  慈云寺類別:古建筑時代:清地址:洛寧縣趙村鄉(xiāng)馬營村…[詳細]
舊廣武古城
  古城城墻的確切建筑年代,史籍無載,據有關文獻佐證和現存建筑考究,始建于遼乾享元年(917年),當時為夯筑城垣,明洪武七年(1374)包磚,清代曾作過維修和補葺。現存城墻除外觀具有明代特點外,其主體規(guī)制和構造基本為遼代故物。古城平面呈長方形。城墻總高8.3米,下寬5米,頂寬3.4米,外表全部磚砌,石條作基。最上沿矮墻置垛口、望洞和射孔。古城東西寬338米,南北長498米,城周長1654.94米,城墻高8米,頂寬3.4米,有馬面12座,望樓4座,東、南、西城門樓3座,古城墻除城垛口損壞嚴重外,其余保存較完整。城內有四街八巷,烽火臺一座、戲臺一座,現存的古庭院落依稀,古韻猶存。城內兩株雌雄古柏,經千…[詳細]
潞安府衙
  潞安府衙(第六批國保)時代:明地址:山西省長治市城區(qū)廟道巷附近始建于隋開皇年間(581——600年),元泰定二年(1325年)毀于兵火。泰定3年(1326年)重建公廨廳堂等。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上黨門門庭。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建右側鐘樓。成化七年(1471年)增建左側鼓樓。弘治三年(1490年)重修。1932年再次重修。府衙坐北朝南,現存大門、鐘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筑。大門與鐘鼓二樓平行排列,臺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大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明間辟門,兩次間青磚砌筑扇面墻,單檐懸山頂。鐘鼓二樓青磚砌筑城垛、券洞、踏道,上筑0,廣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東側鐘樓——…[詳細]
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來聞名全國的晉中巨商之一,在祁縣城內有十幾個大院,千余間房屋,占地三萬多平方米,人稱“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財主:田喜財主(渠源潮)、旺財主(渠源湞)、金財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孫渠晉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縣城內東大街33號,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積3271平方米。為全國罕見的五進式穿堂院,內分八個大院、19個小院、240間房屋。明樓院、統(tǒng)樓院、欄桿院、戲臺院巧妙結合,錯落有致。懸山頂、歇山頂、卷棚頂、硬山頂形式各異、匠心獨運。大院外觀為城堡式,墻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門洞,上有玲瓏精致的眺閣。院內建筑布局合理,主側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詳細]
杏花村汾酒作坊
  杏花村汾酒作坊杏花村汾酒作坊(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陽市杏花村鎮(zhèn)東堡村盧家街據《北齊書》記載,杏花村的釀造史自北齊河清年間(561——564年)始,歷經唐、宋、元、明、清,至今1500年沒有間斷。遺址為宋代“甘露堂”原址,現存作坊遺址為堡墻式院落,由南北兩組院落組成,總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北院為釀酒作坊原址。有五個院落,面積約7000平方米,F遺存清代釀酒作坊,且遺存有埋入地下的發(fā)酵地缸。院內有一古井,為元代,古井上建亭,名曰“古井亭”,亭依墻而構,墻上嵌有傅山手書“得造花香”碑一塊,此井至民國間一直是汾酒釀造專用水源。院內還保存明代釀酒所用的甑筒一個。作坊遺址保存完整,反映了汾酒文…[詳細]
秘密寺
   導 游: 秘密寺始建于唐代,現僅存前院、中院、后院、西庵、中庵等處。前院有天王殿,東西兩廂及正殿5間,南北藏經樓等;中院有配殿及正殿5間;后院部分殿堂殘壞;中庵包括三圣庵、觀音洞、金佛樓三處。觀音洞三層分奉彌勒、三大士、關羽等石雕像、摩崖造像18尊。金佛樓三層8間,內奉石雕貼金接引佛一尊! 看 點: 寺前山坡有墓塔3座:祖師塔、建玄大師磚墓塔以及建于明萬歷年間的普同塔。這3座磚墓塔為后人研究五臺山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資料。 介 紹: 位于臺懷鎮(zhèn)西南38公里處、維屏山秘密巖,秘密巖又稱秘魔巖,所以秘密寺又稱秘魔寺。相傳這里是文殊大士受記五百神龍潛修之地,后來永泰禪師曾在此居住修行,時人…[詳細]
臨汾鐵佛寺
  鐵佛寺,也稱“大云寺”,位于山西省臨汾市西南隅。始建于唐貞觀(627~649年)年間,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地震毀壞,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整座寺院坐西向東,共三進院落。一進院落由山門、天王殿組成;二進院落由天王殿、大雄寶殿及南北配殿組成;三進院落由大雄寶殿、南北廂房、藏經樓及院落中心的琉璃金頂寶塔組成。根據碑文或梁架題跡可知:琉璃金頂寶塔為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的遺構,藏經樓為光緒八年(1882年)的遺構。大雄寶殿、天王殿、南北配殿、南北廂房雖無梁架題跡等文字記載,但從其梁架結構和構件特征分析,應為清代中期的作品。琉璃塔是寺院的主體,位于大雄寶殿之后數米,塔為平面方形樓閣式…[詳細]
常平關帝廟
  常平關帝廟(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鹽湖區(qū)常平鄉(xiāng)常平村內常平關帝廟坐北朝南,在建筑布局上沿襲“前朝后寢”之制,主體建筑依軸線順次布列,余則對立兩側,廟前為“靈鐘鹽海”、“秀毓條山”木坊兩座,鐘鼓樓相對兩旁,石雕牌坊位于鐘鼓樓之中央,正面雕“關王故里”,為明嘉靖三年立。通過牌坊為山門、午門和獻殿,三座建筑均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獻殿前后檐敞朗,梁枋簡潔,皆飾彩繪,據題記為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重建。祖塔在山門與午門之間,八角七層磚建,實心塔,無基座,七重疊澀出檐。塔身嵌銘五塊,記載了金大定丁酉建塔及明嘉靖、清嘉慶年間重修情況。獻殿之后為崇寧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重檐歇山頂。殿內木雕…[詳細]
中陽樓
  中陽樓,位于山西省孝義市古縣城中央大街,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現存碑碣記載,中陽樓始建于漢魏,時值中陽縣治于此,故名。元大德七年因地震坍塌,何時再建不詳。清同治七年遭雷火,清宣統(tǒng)元年重建。解放后,縣政府撥款,分別于1957年、1983年進行了兩次較大的全面修葺,F存中陽樓保存完好。中陽樓四面臨街,過街樓形制。其樓體為平面方形,四層四檐,全木結構,十字歇山頂式,五彩琉璃瓦覆蓋。樓高19.48米,坐落于3米見方、1.5米高的四個石砌臺明之上。底層高5米,通穿四向。臺明設樓梯,列碑刻。藻井繪文王八卦圖。二層高3.64米,中建神臺,列四方佛坐像(“文革”時砸毀)。三層高4米,中設蓮花臺,塑以5尺高…[詳細]
師家溝古建筑群
  師家溝古建筑群(第六批國保)時代:清地址:汾西縣僧念鎮(zhèn)師家溝村村落居于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溝的向陽坡地上,村中磚構的窯洞式宅院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環(huán)村一周的石板路將村莊圍入其中,村中的宅院均為師氏家族所有。路外散布著師家的祠堂、節(jié)孝牌坊、油房、染房、酒醋房和長工院等,整個主體建筑占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師家溝民居建于半山坡上相連的兩個臺地上,總體平面近于方形。院落的組合以中國傳統(tǒng)的四合院為主,結合地形的變化和窯洞式建筑的特點,出現了一些與四合院組合的三合院和立體組合的二層多進合院形制。四合院的組合以封閉對稱式平面為特征,宅門位于院落的西南角,宅門西向,同北方傳統(tǒng)四合院中將宅門置于東南角、居中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