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6月6日,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實施條例》有關規(guī)定,核定太原市童子寺遺址等178處不可移動文物為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附后),現(xiàn)予公布。
岢嵐毛主席路居館
  毛主席路居館位于岢嵐縣城小東街25號,是一座四合大院,建成于1924年,占地面積913平方米,建筑面積503平方米,現(xiàn)有館藏革命文物32件,民國時期的文物有22件。2003年,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10周年之際,岢嵐縣對路居館進行修繕,并組織舉辦了“岢嵐是個好地方”主題展覽,展覽以500余幅圖片和30余件實物,向世人展示了偉人風采和地靈人杰、妖嬈美麗的岢嵐。該館是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鏈接1948年春,為迎接即將到來的全國范圍的勝利,毛澤東、周恩來、任弼時率中央機關由陜北向華北轉移。4月4日下午到達岢嵐。毛主席等中央領導登上了城墻,俯瞰塞上山城的全景,飽覽春日融融的晉西北風光。4月5日早晨…[詳細]
太岳軍區(qū)司令部桑曲舊址
  太岳軍區(qū)司令部桑曲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42-1944年地址:臨汾市安澤縣杜村鄉(xiāng)桑曲村1942年秋,太岳軍區(qū)司令員陳賡,率軍區(qū)司令部由沁源換防至安澤杜村鄉(xiāng)桑曲村,在此駐扎兩年多,指揮太岳軍區(qū)部隊與日軍作戰(zhàn)。著名戰(zhàn)役有柳寨伏擊戰(zhàn)、關圣嶺戰(zhàn)斗等。劉少奇、鄧小平同志曾來桑曲指導工作;陳賡司令員與國民黨九十八軍軍長武士敏將軍在此達成兩軍聯(lián)防合作協(xié)議。1944年,太岳軍區(qū)司令部于移至沁水縣。太岳軍區(qū)司令部桑曲村舊址現(xiàn)存建筑4座,分別為北房、東西廂房及南房。北房為正房,曾為陳賡同志辦公舊址,F(xiàn)各建筑仍保持當時風貌。1987年,安澤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小李村太岳行署舊址
  太岳行署小李村舊址時代:1942年地址:臨汾市安澤縣杜村鄉(xiāng)小李村太岳巷1942年9月,太岳行署由沁源遷往安澤杜村小李村,行署主任牛佩琮、副主任裴麗生在此主持工作,領導人民開展革命斗爭,當時薄一波同志經(jīng)常來此主持工作。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胡服(劉少奇)曾在此做過有關“群眾運動與建設根據(jù)地”重要報告。太岳行署小李村舊址現(xiàn)存院落4處,分別為正院、東西跨院及原行政干校所在院,院內建筑皆為清代所建。正院為四合院,院內分布北房、東西廂房及南房、影壁,南房主體已坍塌,僅存臺明及局部墻體。北房為正房,二層建筑,面闊五間,為當時行署辦公室;西跨院內現(xiàn)存西廂房及南房;東跨院坐北朝南,現(xiàn)存建筑6座。原行政干校院坐東朝…[詳細]
中賀水泰岱廟
  中賀水泰岱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清地址:臨汾市翼城縣南梁鎮(zhèn)中賀水村中賀水泰岱廟,俗名東岳廟,坐北向南,兩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至北依次建有山門、戲臺,獻殿(已毀)、正殿;一進院兩側設配殿,配殿兩側有耳房;二進院西側有配殿、土地殿、廊房、財神殿、配殿,東側有配殿、馬王殿、廊房、藥王殿、配殿;正殿東西兩側分別為火神殿和娘娘殿,是翼城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清代建筑。正殿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面闊三間,進深二間,前面設廊,單檐懸山頂,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飾。殿內共設梁架四縫,梁架結構為六檁前廊式,前檐明間額枋、板枋雕刻祥云、行龍等。檐柱柱頭及補間各設斗栱1攢,為三踩斗栱;…[詳細]
西臺神臺駘廟
  臺駘廟位于侯馬市西北約八公里的西臺神村北,汾河灘地南側的“古翠嶺”上,廟宇座北向南,占地7000余平方米,其建筑形式為造型獨特、布局別致的城堡狀。據(jù)史書記載,臺駘是黃帝的五世孫,其祖先善制弓箭,而賜姓張,他是上古時期比大禹還早的一位治水英雄,他開山鑿石,疏通了汾、洮二河,興修水利、造福百姓,深受后人的尊崇和敬仰,被譽為汾神。歷代勞動人民為了紀念臺駘治理汾河、造福百姓的歷史功績,在汾河沿岸修建了多處臺駘廟。侯馬的臺駘廟最早建于晉平公時期,據(jù)《左傳》記載:晉平公有病,派人問病,回答說:“晉平公的病是因為很久沒有祭祀臺駘,臺駘作祟!睍x平公問當時的大學問家子產:“臺駘是什么神仙?”子產回答說:“黃帝…[詳細]
南堡通濟橋
  南堡通濟橋(第五批省保)時代:金至清地址:臨汾市侯馬市新田鄉(xiāng)鎮(zhèn)南堡村通濟橋,又稱澮水橋,據(jù)乾隆版的《續(xù)修曲沃縣志》記載:“澮水橋,即晉平公與齊景公相會地,今名通濟橋,邑人行世等捐,金重修”。元、清多次予以重修。通濟橋建于澮水河上,南依上馬村,北鄰南堡村。橋身呈南北走向,是一座用黃砂巖塊石砌成的敞肩七孔石橋。橋面總長107.78米,寬17.79米,高8.03米,橋孔呈拱券狀,凈跨7.48米,矢高0.75米,拱券中距為14.12~15.25米,內券石由36層黃砂巖條石砌成。拱券正面由券臉石、伏券石、仰天石組成,拱券之間撞券石17層。每孔龍門石上方的蹬券石伸出汲水獸各一,拱券下砌分水金剛墻及分水尖,…[詳細]
感應寺磚塔
  曲沃早先流傳有一首童謠:“曲沃人,愛想家,一天不能離開媽,三天不見裂破塔,眼窩通紅淚嘩嘩!蓖{中的“裂破塔”就是曲沃感應寺磚塔。感應寺磚塔位于曲沃舊城中西門外原感應寺內,故又名西寺塔。該塔興建于金大定五年(1165),塔共12級,其形制為遼金時期北方地區(qū)盛行的密檐塔式。塔平面呈八角形,中空,塔身造型端正。塔身一層以上的密檐部分隨高度將每一層出檐深度都往里作不等量的遞減,使塔的外形顯得更加高挺、碩壯,顯示了北方民族勇健豪放的氣質。元大德七年(1303)年大地震,塔體墜落四層,剩余的二層以上裂為兩部分,故又有“裂破塔”之稱。至上世紀中葉,感應寺塔一直是曲沃最高建筑物,也是縣境內現(xiàn)存最古老的建筑,…[詳細]
北焦彭東岳廟大殿
  北焦彭東岳廟大殿(第五批省保)時代:元地址:臨汾市襄汾縣古城鎮(zhèn)北焦彭村北焦彭東岳廟大殿始建年代不詳,東岳廟其余建筑已全部毀失,現(xiàn)僅存大殿一座,隨檁枋下有明崇禎十一年(1638)“重修移建”題記。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懸山頂,灰陶筒瓦屋面,脊飾全部毀失。明間梁架結構為五檁無廊式,次間梁架為五檁中柱式;柱頭及補間各施斗栱1朵,為單翹單昂五踩斗栱,前檐斗栱之下施通檐的大額枋;后檐平板枋、額枋成“T”形結構。從大殿的梁架結構、斗栱用材及做法分析判斷,大殿為元代建筑。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建國后未曾修繕![詳細]
趙曲文廟大成殿
  趙曲文廟大成殿(第五批省保)時代:元至清地址:臨汾市襄汾縣新城鎮(zhèn)趙曲村據(jù)史料記載,趙曲文廟最早為夫子廟,明代時稱禮殿,清時改稱宣圣殿。趙曲文廟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弘治十二年(1499)、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雍正十年(1732)、乾隆五十七年(1792)及咸豐二年(1852)多次予以維修,現(xiàn)僅存大殿一座,有元代建筑遺風。坐北面南,建于高約1米的臺階之上,四周回廊,面闊五間,通面闊16.23米,進深五間,通進深16.15米,重檐歇山頂建筑,灰陶筒瓦屋面,黃綠琉璃脊飾,綠色琉璃剪邊。殿內使用井字梁加藻井,形成無梁殿。…[詳細]
北馬駒三結義廟
  北馬駒三結義廟(第五批省保)時代:元、明、清地址:臨汾市洪洞縣龍馬鄉(xiāng)北馬駒村北馬駒三結義廟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從北至南依次有大殿及兩側耳房、獻亭、戲臺及東西妝樓;院落東南角建觀音堂一座。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不廈兩頭造屋面,灰陶筒瓦屋面,灰陶脊飾。梁架結構為四架椽屋乳栿對三椽栿用三柱,僅設柱頭鋪作,形制為四鋪作外插昂;前檐設通長大額枋。大殿梁架、斗栱具有明顯的元代建筑特征。獻亭為元代遺構,平面呈方形,四角式,單檐十字歇山頂,通高約6米,柱間距3米。磚砌基座,四周石條鋪鑲,前置半圓形磚砌踏道。柱頭施四鋪作斗栱,中間各有補間斗栱1朵,逐層疊架。挑檐短粗敦實,北方木構亭榭的特點十分明…[詳細]
決死二縱隊司令部義泉村舊址
  決死二縱隊司令部義泉村舊址(第五批省保)時代:1938-1939年地址:臨汾市隰縣黃土鎮(zhèn)義泉村1938年至1939年期間,決死二縱隊司令部駐扎于此。另據(jù)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寫的《毛澤東年譜》和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寫的《毛澤東軍事文集》等記載,1936年2月21日,毛澤東率領紅軍先鋒軍總部,從陜西清澗縣河口渡河進入山西境內。4月4日,毛澤東、彭德懷率領總部,移駐于隰縣東端的黃土鎮(zhèn)義泉村,4月7日離去;4月23日再次宿營于義泉村。決死二縱隊成立于1937年12月,下轄決死第四、五、六總隊,決死二縱隊和汾西游擊隊互相配合打贏了午城戰(zhàn)斗,粉碎了敵人侵占黃河渡口的企圖,對開辟晉西南抗日…[詳細]
陶寺北墓地
  陶寺北墓地時代:兩周之際——戰(zhàn)國地址: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鄉(xiāng)陶寺村北約50米東高西低的臺地上陶寺村位于山西省襄汾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隸屬于陶寺鎮(zhèn),在塔兒山以西。陶寺北兩周墓地位于陶寺村北約800米處,因近年盜墓被發(fā)現(xiàn)。目前已大體厘清陶寺北墓地的范圍和墓葬分布狀況。陶寺北墓地位于塔兒山西麓山前向汾河谷地(即臨汾盆地)過渡的黃土塬上,黃土塬早已被改造為平整的梯田,由東向西階梯狀漸次降低。墓地總面積在24萬平方米左右,地勢開闊,墓區(qū)隨地勢大體沿西北—東南方向排列,東西長約600米,南北寬約400米。目前已在陶寺北墓地探出墓葬1283座、車馬坑1座。從墓葬分布情況來看,陶寺北墓地應該有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墓葬因等…[詳細]
大河口遺址
  大河口遺址地址:桃江縣武潭鎮(zhèn)蓮花坪村時代:商周類型:古遺址保護范圍:以遺址為中心,四各延伸20米。建設控制地帶:以保護范圍之外,四向各延伸50米。公布日期:桃政辦發(fā)【1988】50號1988年3月…[詳細]
冶南冶煉遺址
  冶南冶煉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漢代地址:臨汾市翼城縣唐興鎮(zhèn)冶南村北冶南冶煉遺址位于翼城縣唐興鎮(zhèn)冶南村北,距縣城約6公里。遺址地處澮河干流與其支流翟家河交匯處澮河西岸臺地上,北高南低,中南部有兩條南北向沖溝。分布面積約200萬平方米。遺址北部為墓葬區(qū),南部為冶煉廠區(qū)。斷崖上暴露遺跡有文化層、紅燒土等。遺物有大鐵塊、鐵礦快、陶范殘片、鐵渣、爐渣、木炭、爐壁殘塊、耐火磚。文化層厚約0.3~1.5米。采集有泥質灰陶素面罐、繩紋罐等殘片,另有耐火磚、陶范殘塊、鐵器殘片、繩紋筒瓦板瓦殘片。1996年發(fā)現(xiàn),2002年4—5月經(jīng)過考古勘探和重點發(fā)掘。遺址北部主要為墓區(qū),發(fā)掘漢代墓葬27座,墓形制有土洞和磚墓…[詳細]
古城村遺址
  古城村遺址(第五批省保)時代:東周、漢代地址:臨汾市隰縣龍泉鎮(zhèn)城北村古城自然村東臺地上古城村遺址整個城址形狀不明,城墻多依地勢而建,現(xiàn)存古城東城墻和南城墻小部分。城墻夯土成分純凈,夯窩直徑約4厘米,夯層7~10厘米,城址東北角有一近似圓形的夯土高臺,高約5米,周長約55~60米,夯土層厚約10厘米,頂端最寬處約8米,高臺上不見陶片等遺物,但在高臺下方分布有大量繩紋筒瓦等。古城內文化堆積較厚,多素面或繩紋瓦當,F(xiàn)存的東城墻,也是保存最長的一段城墻,高3—4米,頂部最寬處達5米以上。整體看,東城墻南北長600米以上。“古城村遺址”位于南部,文化層堆積很厚,也很豐富,主要為半圓形素面瓦當和圓形瓦當?shù)摹?a href=/landscape/93/guchengcunyizhi.html target=_blank>[詳細]
嘉康杰烈士墓
  嘉康杰烈士墓(第五批省保)時代:1959年地址:運城市夏縣胡張鄉(xiāng)其毋村嘉康杰,字寄塵,1889年生于夏縣胡張鄉(xiāng)其毋村農民家庭,少年時參加辛亥革命,曾赴日入早稻田大學讀書,參加反對袁世凱斗爭,又進入北京大學讀書,后參加多次革命斗爭。1922年,曾在夏縣堆云洞創(chuàng)辦山西平民中學。1925年又在運城創(chuàng)辦“河東中學”,組織兩校師生參加反對閻錫山的增加鹽稅斗爭。后又在運城和太原創(chuàng)辦了兩所“中山中學”,在臨汾縣創(chuàng)辦康衢中學和財神廟中學。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河東特委書記,建立了河東黨組織,組織和參加多次革命斗爭。1939年當選中共七大代表,在動身赴延安途中,遭特務暗殺。當時組織將其安葬在韓家?guī)X村。1…[詳細]
墻下關帝廟
  墻下關帝廟時代:清地址:運城市夏縣裴介鎮(zhèn)墻下村墻下關帝廟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全廟坐北朝南,占地面積25000平方米。中軸線上現(xiàn)存樂樓、看亭、獻亭、正殿、寢殿,正殿西側建有配殿兩座,為觀音殿,牛馬王祠;東側建有配殿一座,為土地殿。樂樓梁脊板上有“大清康熙二十年歲次辛酉十社燈酒會重修戲樓謹志”題記。上下二層,底層辟為過道,上層為樂樓。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六檁前廊式構架,硬山頂。檐下置柱頭科和平身科,形制為三踩單下昂。各平身科后尾斜出支撐下槽檁的垂蓮柱,后檐平身科無斜栱之制。立柱間門框板上鐫刻楹聯(lián)數(shù)幅:“玉振金聲點破炎涼世態(tài),清歌妙舞由傳古今人情”;“不大地方可作家國天下,尋常人物能為文…[詳細]
夏縣關帝廟
  夏縣關帝廟(第五批省保)時代:明地址:夏縣城內解放南路11號夏縣關帝廟創(chuàng)建于元,增建于明,歷代縣令相繼修葺增制。正殿梁脊板上有“乾隆三十二年九月初二日吉旦文林郎知夏縣事加三級紀錄八次紀功二次王怡典史朱□□重修謹志”題記;獻殿梁脊板上有“順治十年……”題記。全廟坐西朝東,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中軸線依次建有山門、牌坊、獻殿、正殿,二進院內現(xiàn)存配樓各一座,三進院內獻殿東西兩側各有廂房一座,正殿后的圣母殿毀于民國時期火災。現(xiàn)存建筑均為明建清修。牌坊為二柱單樓式木牌坊,單檐歇山頂,琉璃脊飾。檐下置七踩柱頭科和平身科斗栱,柱頭科1攢,平身科2攢,柱頭科45°出斜栱。正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四周回廊,重…[詳細]
東姚溫牌坊
  東姚溫牌坊時代:明、清地址:運城市永濟縣城西辦事處東姚溫村東姚溫磚牌坊共有兩處,東姚溫磚牌坊與東姚溫石牌坊。其中東姚溫磚牌坊坐西朝東,創(chuàng)建于乾隆四十年(1775),為旌表故太學士孟庭之妻王氏的節(jié)孝坊。四柱三樓,面寬11.5米,進深2.7米,高12米。磚砌圓形柱,每間砌圓拱形門,兩次間為假門,單檐歇山頂。檐部仿木結構磚雕斗栱,單額枋上懸磚匾一方,內刻“圣旨”。中部淺雕楷書橫匾一方,上刻“清標彤管”。坊身磚雕二十四孝圖、八仙人物及飛禽走獸等圖案,共計164幅,內容豐富,每幅磚雕細膩傳神,雕刻精湛,蘊含濃厚的封建節(jié)孝思想,堪稱民間磚雕藝術之瑰寶。東姚溫石牌坊是明崇禎元年(1628)旌表蒲州故民衛(wèi)武之…[詳細]
陳家莊中共太岳三地委機關舊址
  陳家莊村位于聞喜縣城西20余公里處,是晉南“三臣”之一崔斗臣的故鄉(xiāng)。在民主革命時期,崔斗臣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在河東大地上頗有影響。1943年7月至1948年1月,中共稷麓三區(qū)區(qū)委會、區(qū)政府,中共稷麓抗日民主縣委、縣政府,中共太岳三地委、三專署、三分區(qū)司令部等黨政軍機關駐扎在這里,嘉康杰、柴澤民、金長庚、王墉等一大批黨政軍領導干部都曾在這里居住并開展對敵斗爭。時至今日,該村還保留著32處革命舊址。1947年運城解放后,黨政軍機關單位才逐步遷入運城,陳家莊勝利地完成了它的光榮使命。背景鏈接1945年7月,太岳五地委從中條山奇峰村遷到陳家莊村。1945年12月,中共太岳區(qū)黨委根據(jù)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