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開元寺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開元寺篇

泉州開元寺
  泉州開元寺,為黃守恭獻地所建,遵奉黃守恭及其子孫為檀樾主。該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3年),改名開元寺。該寺名僧輩出,寺內有名聞中的東西二塔等景觀。目前它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建省“十佳”風景區(qū),亦是“泉州十八景”之一。泉州開元寺的檀樾主黃守恭,為軒轅黃帝子有熊氏之后。據《江夏紫云黃氏大成宗譜》記載,黃守恭為黃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孫,生于公元629年,卒于公元712年。黃守恭為官泉州(另說,黃守恭家中種桑養(yǎng)蠶,為泉州最早的桑蠶業(yè)開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莊。有僧名匡護禪師,向黃守恭求地建寺,黃不給?镒o禪師遂朝來暮往,殷勤日久。黃守恭對匡護禪…[詳細]
潮州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區(qū)開元路。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738),元代稱“開元萬壽禪寺”,明代成“開元鎮(zhèn)國禪寺”,清代以后“開元鎮(zhèn)國禪寺”與“開元寺”并稱,該寺自建立以來,歷代均有維修,F寺占地面積2萬平方米,整座寺院保留了唐代平面布局,又凝結了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朝代的建筑藝術,香火鼎盛。“文革”期間,開元寺曾遭嚴重破壞,1982年海外僑胞、港澳同胞捐資,進行全面維修,使開元寺重現昔日風采。潮州開元寺開元寺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區(qū)中心。開元寺前身為荔峰寺,唐代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敕建開元寺,元代改為“開元萬壽禪寺”,明代稱“開元鎮(zhèn)國禪寺”,又稱”鎮(zhèn)國開元禪寺”,加額“萬壽宮”,俗稱開元寺一直…[詳細]
江都開元寺
  開元寺,原在江都大橋鎮(zhèn)永濟橋西二百多米的地方,它建于唐開元二年(714),開因此得名。寺名由大書法家李邕題寫。寺由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南樓等組成,高大宏偉、凝重端莊。大詩人劉長卿、盧綸、羅隱等曾登臨賦詩抒懷。清順治十八年遷移至鎮(zhèn)西三豐村,寺貌依舊。1958年寺廢圮。1994年開始,重新興建山門、三圣殿、客堂、齋堂等。主體建筑大雄寶殿,由揚州建筑設計院設計,大殿的彩繪由我國著名彩畫大師、北京故宮博物院馬田老先生主持設計。大雄寶殿為歇山復檐,翹角飛檐,高大雄偉。寺內供奉釋迦牟尼大佛像等,佛身高大,氣魄非凡。整個大雄寶殿,構造精良,絢麗多姿,體現了江都“當代魯班”的技藝,是江都的建筑杰作。200…[詳細]
定州開元寺塔
  開元寺塔位于定州城內南門里東側,是世界上現存最高的磚木結構古塔。1055年建成。塔全部為磚木結構,平面八角形,十三層,高84.2米,平面由兩個正方形交錯而成。比例勻稱,外觀秀麗。塔有四個正面辟券門,其余四面設假窗,雕幾何形窗欞;塔內每層均有梯級,兩層之間形成八角形回廊。塔內有佛龕、彩繪。當年,宋遼對峙定州處于宋國北疆,軍事地位十分重要,宋王朝為了防御契丹,利用此塔了望敵情。開元寺塔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其間經歷了10多次地震,清光緒十年(公元1844年)6月,塔的東北面從上到下塌落下來,破壞了這一雄偉古建的完整,但至今依然挺撥屹立。料敵塔為我國現存最高的古塔,建于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塔…[詳細]
邢臺開元寺
  邢臺開元寺位于河北省邢臺市邢州北路中段。開元寺為唐開元年間敕建,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為我國歷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元代皇家寺院。開元寺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自唐玄宗李隆基下詔敕建后,周世宗柴榮又詔建了大圣塔,宋徽宗趙佶賜名為圓照塔,此塔高108米,為古代中國之最,1250年元世祖忽必烈賜名為大開元寺,列為皇家寺院。開元寺占地45畝,坐北朝南,氣勢宏偉。該寺歷代屢有修葺,現存殿閣,主要為明代建筑風格。這些建筑雖歷經千年滄桑,保存仍基本完好,不少遺物具有很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開元寺現存主要殿閣四座,天王殿、毗盧殿、觀音殿和大雄寶殿…[詳細]
容州開元寺
  容州開元寺建成于唐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是廣西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開元寺地點在廣西玉林容縣城北,寺在明代以前被廢;謴椭亟ㄩ_元寺,是容縣真武閣景區(qū)旅游提升工程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容縣重要的旅游文化資源,2014年容縣開展旅游發(fā)展大會戰(zhàn)時,將真武閣景區(qū)旅游提升工程列為重點項目,其中包括在舊址按原布局重建容州開元寺,采用仿古建筑形式進行建設,依照中國古代寺廟建筑規(guī)劃思想沿中軸線展開,以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萬佛樓)為中軸線,法堂(藏書閣)、鐘鼓樓、齋堂、僧寮、居士樓布局兩邊,體現七堂珈藍的寺廟禪林特征。容州開元寺是在舊址按原布局進行修復建設,依繡江河畔而建,建設大雄寶殿、萬佛樓等多個傳…[詳細]
正定開元寺
  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 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 $姌菫榇u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詳細]
蘇州開元寺無梁殿
  位于盤門內東大街11號,1956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現由吳縣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保護管理。開元寺初名通玄寺,三國東吳赤烏年間孫權為乳母陳氏所建。隋開皇九年(589年)吳縣令孫寬廢寺,唐貞觀二年(628年)僧慧重興。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詔令改名。大順二年(891年),孫儒占據蘇州,開元寺被付之一炬。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吳越錢氏遷建開元寺于盤門內現址。宋至明屢經廢興。清咸豐十年(1860年)又毀于兵火,同治十二年(1873年)稍事重修,未復舊觀。無梁殿是開元寺現在僅存的一座古建筑。無梁殿即藏經閣,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原先供奉無量壽佛,又名無量殿;因為都是磨磚嵌縫縱橫…[詳細]
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
  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座落在泉州開元寺內東面,與西邊的仁壽塔相隔200米對望,俗稱“東塔”。鎮(zhèn)國塔,塔高5層,平面8角形,高約48米,建于南宋末年,于嘉熙二年建(公元1238),在淳佑十年(公元1250年)竣工。塔身結構雖為石質(花崗巖),卻是宋式木構的高仿之作,細節(jié)一絲不茍。塔基須彌座雕刻精美,壸門內雕刻著佛陀誕生至成道的故事(與西塔主要為花卉不同)、佛本生故事、阿育王皈依佛門、佛教東傳等39幅;塔身每一面皆刻有天王、菩薩、僧人等浮雕。泉州開元寺雙塔,構造之精美、保存之完好,稱之為中國石塔巔峰之作,絕對實至名歸!東為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過幾次…[詳細]
福州開元寺
  福州開元寺建于南朝梁太清三年(549年),是福建省現存較古老的寺院。始創(chuàng)初建時,此寺原稱“靈山寺”,后改為“大云寺”,唐初又名“隆興寺”,唐開元二十三年(735年)改為今名。寺額“開元寺”三字,據說出自唐朝名書法家歐陽詢之手,筆力險勁,結體緊密,今尚存。開元寺曾是福州歷史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寺院,曾數度遭災被焚。其范圍按現在的地名來說,東起井大路,西至尚賓路,南達三牧坊,北跨龍山與芝山,當年約占城區(qū)面積的十分之一。會昌五年(845年),整飭天下佛寺,一州只準保留一寺,當時開元寺在福州規(guī)模最大,得以保存。1979年重修后,現存鐵佛殿、靈山堂和佛化社等數座殿宇。開元寺內有許多珍貴文物。在開元寺鐵佛殿內…[詳細]
開元寺麒麟壁
  “麒麟壁”矗立于開元寺西塔旁邊東北側,原來放置在城北大城隍廟前,“文革”期間因建學校才移置開元寺內。在“砸爛一切”的年代,此石壁能逃過一劫實屬萬幸。據史籍記載,麒麟壁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迄今已有270多年歷史。壁高5米,寬19米,厚0.6米。仔細觀賞,壁分三垛:主體正中粉壁上用交趾陶鑲嵌碩大麒麟一只,是古人敬奉的四靈之一。龍首牛尾,麟身獸蹄,作步步回首顧盼狀,嘴咬銅錢,銅鈴大的眼睛盯著錢幣狀的太陽,下面配嵌磚雕元寶、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垛各嵌磚刻的靈芝、牡丹、鹿、鶴,以及蓮花、珊瑚、羽扇、犀角、葫蘆、蜂猴(封侯)、松、竹、梅等,工藝精湛,氣韻盎然。其實,“麒麟壁”上的動物并非麒麟。文…[詳細]
臺南開元寺
  臺南開元寺坐落在臺南市北區(qū),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是臺灣最著名的寺院之一。它位于柴頭港溪入海之處,所以最早被命名為“海會寺”,但又因為該寺為臺灣第一座官建佛寺,便循唐玄宗所開之例,改稱為“開元寺”。臺南開元寺對近代臺灣佛教的發(fā)展影響頗深,于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被公告為二級古跡,亦是臺灣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它坐西朝東,在蔣元樞整修之后為四殿兩廂房的建筑群,為典型的伽藍七堂寺院。游客從北園街上的山門進入后,便是寬廣的廟埕,廟埕北邊立有碑亭。而過了廟埕之后,便是三川門,其中央寬五開間,有三對由臺南名師蔡草如所繪的門神,分別是中央的韋馱與伽藍0與兩側的四大天王。而在三川門之…[詳細]
邢臺開元寺公園
  邢臺開元寺公園位于市區(qū)邢州北路中段,建于唐代,元朝時為全國佛教文化中心。曾為唐、元兩代的皇家御用寺院,屬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據邢臺縣志記載“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奉經,撞鐘之聲遠聞數里”,為恢復其盛況,邢臺市于2006年開始修復擴建開元寺,在開元寺中軸線東側建立宗教文化區(qū)域。公園內有綠化面積17360平方米,水體面積1306平方米,鋪裝面積31268.2平方米,建筑及構筑物面積643.8平方米,停車場面積3620平方米。其建設內容包括道路、排水、甬路、綠化、古建、小品、雕塑、概念河流、照明、廣場建設等。公園內三門七樓的大牌坊,高13米,寬26.8米,是一座氣勢宏偉的古建,在形式、格調、氣…[詳細]
桂林開元寺遺址
  在市區(qū)民主路萬壽巷。寺始建于隋代,初名緣化寺。唐初稱善興寺。唐顯慶二年(657)建舍利塔于寺內。開元二十六年(738)改名開元寺。宋代又改名永寧寺、寧壽寺。元順帝賜書“圓覺”二字,故又名圓覺寺。明代復名寧壽寺。清代稱萬壽寺。民國后仍稱開元寺。據《臨桂縣志》記載,遠在唐代,開元寺曾因紗燈延火燒毀而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又毀于火,洪武十六年(1383)再修建。清順治十五年(1658)和乾隆五十七年(1792)線國安、李宜民也先后進行過修繕。開元寺是桂林歷史上一座名剎,唐天寶七年(748),鑒真和尚第五次東渡扶桑(日本)受阻輾轉來到桂林,曾與日本僧人榮睿普照等數十人,滯留寺中一年有余。但到清末…[詳細]
濟南開元寺
  濟南開元寺,位于千佛山東南佛慧山峰下深澗內。山上還有大佛頭,免費的景區(qū),鍛煉身體可以常來,在山上抬頭看看純凈的天空,低頭看看灰蒙蒙的濟南市區(qū)。是一次去燕子山爬山,繼續(xù)往山里走,往山里走,突然間發(fā)現大佛頭的所在地。然后又繼續(xù)帶著探秘的心情穿行在山路中。然后就在半山腰看到了大佛頭,那里還有賣香的,逢年過節(jié),這里都有香客來點香放鞭炮。春天的時候,山里頭迎春花和桃花都開得很晚。在5月份的時候去山里還能看到桃花。4月份的時候在山里頭可以看到漫山的迎春花。交通 乘坐137路、K169路、K170路公交車至皇宮大酒店站下車,在酒店東側進山到佛慧山腳下 門票 免費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位置山東省濟南市千佛山東南…[詳細]
開元寺甘露戒壇
  甘露戒壇位于大雄寶殿之后,據說唐朝時候,此地常降甘露,僧行昭開后為甘露井。北宋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在井上始筑戒壇,遂稱甘露戒壇,F存建筑系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重建的四重檐八角攢尖式,壇頂正中藻井,采用如意斗拱,交疊上收,似蜘蛛結網,結構復雜精巧;壇之四周立柱斗拱和鋪作間有24尊木雕 飛天,身系飄帶,手持樂器、鳴鳴彈奏,翩翩飛翔,與大雄寶殿的頻伽一樣,既是建筑藝術的瑰寶,又是研究閩南古樂南音十分寶貴的形象資料。據說,全國佛教寺廟 唯有北京戒壇寺、杭州昭慶寺和泉州開元寺尚保留著戒壇的建筑規(guī)制。 景點位置泉州市西街開元寺內…[詳細]
舞陽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河南省舞陽縣;創(chuàng)建于唐開元年間,明代重建,清代重修。 據《舞陽縣志》及碑刻記載,開元寺始建于唐,后歷代重修。而城隍廟始建于元,至明洪武九年開始大規(guī)模興建,現大殿、拜殿、寢宮(皆面闊五間)及左右配殿皆保存完好。民國以來,佛像拆除設立“開元高中”,解放后設立豫西行政干部學校、高中師范部,50年代被縣機械廠占用,1984年與城隍廟一起收回文物部門管理使用。2000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鄒城開元寺遺址
  開元寺遺址,位于張莊鎮(zhèn)大彥村南,系佛教寺院,名為“岠樾山開元禪寺”,亦稱“朗公禪寺”, 因東晉沙門笠僧朗公卓錫曾在此住持修禪而得名。規(guī)模宏大,有“騎馬關三門之說”,碑刻有十幾通,石雕像群高達丈余,已圯毀于建國初期。開元寺占地約700平方米,院內原有大雄寶殿,三重碑,背靠鳳凰山,更顯莊嚴肅穆。原村北有開元寺塔林,有1碑13塔,占地10余畝,規(guī)模宏大,風格獨特,多為石刻蓮花座樣式![詳細]
汝南開元寺
  開元寺位于汝南縣城東大街,始建于唐玄宗開元二年(公元714年),清末汝寧府將其改為府城隍廟,F存前、后殿,均為單檐硬山式建筑,小青板瓦覆蓋,結構嚴謹,裝飾精美,是豫南古建筑的佳作。據《重修汝寧府志》記載:“公凡遇旱澇,未嘗不禱。而禱則未嘗不應。嘗有盜越獄走他郡,而公亦禱于神。既獲盜,乃言中途有神障之,故不得逸!崩罘鍞z…[詳細]
開元寺鐘樓
  開元寺鐘樓和須彌塔開元寺位于正定常勝街西側,原名凈觀寺,始建于東魏興和二年(540),隋開皇十年(591)改名解慧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奉詔改今名。至清后期,因年久失修,寺院廢毀,殿堂塌落,僅存鐘樓和須彌塔。鐘樓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式建筑,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三間,建筑面積135平方米。單檐歇山頂,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結構、柱網、斗拱都展示了唐代建筑藝術風格。甚至上層木構件還有相當部分保持了唐代原貌。這是我省現存年代最早的一座木結構鐘樓,也是北方時代較早的一座。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落架重修。鐘樓上掛銅鐘一口,高2.9米,口徑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樸…[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