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旅游

中國國家二級博物館

  根據(jù)《全國博物館評估辦法(試行)》的規(guī)定,經(jīng)過博物館自評申報,省級文物行政部門評估,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專家核審備案,國家文物局研究決定中國電信博物館等171家為國家二級博物館,按行政區(qū)劃排列共171家。
2013年5月21日,經(jīng)過全國博物館評估委員會的重新定級評估,北京天文館、抗美援朝紀念館、中國海軍博物館和華僑博物院因未達到國家一級博物館標準,被取消國家一級博物館等級,降為國家二級博物館。
2018年5月,北京天文館重評為國家一級博物館。
2018年9月18日,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公布第三批國家二級博物館名單公布顯示,我國國家二級博物館再添97家,總數(shù)達286家。
順德博物館
  順德區(qū)博物館成立于1980年,是一所綜合性博物館,于2018年被評為“國家二級博物館”。一直以來,順德區(qū)博物館堅持開放接待觀眾,開展文物普查、征集工作,負責收集、整理、收藏、研究順德區(qū)歷史文化資料和具有科研價值的文物、標本等。截至2018年12月,順德區(qū)博物館館藏共9421件(套),包括國家二級文物86件(套),三級文物2010件(套)。2013年12月,位于順德新城區(qū)的順德區(qū)博物館新館向市民免費開放,總建筑面積約27000㎡,陳列展示區(qū)域面積約9484㎡。館內(nèi)設有“順德人順德事”基本陳列和順德祠堂歷史陳列,還有“順德美食”、“文物”、“書畫”、“李小龍”、“粵劇曲藝”等專題展廳,以及育嬰保健…[詳細]
辛亥革命紀念館
  辛亥革命是20世紀中國社會的首次歷史性變革。廣州是辛亥革命的策源地、民主革命活動重鎮(zhèn)。辛亥革命紀念館建設項目于2009年12月正式立項(穗發(fā)改社[2009]132號),同年12月29日舉行奠基儀式;2010年7月18日開工;2011年10月7日完工;10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以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該館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為77338平方米,紀念館規(guī)劃建設用地面積為62647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為18227.5平方米,當中總展廳面積6670平方米,包括主題陳列展廳、專題陳列展廳、臨時展廳,展覽制作及陳列裝具儲藏室;公共服務區(qū)2283平方米,功能設置以滿足各種文化交流、學術研討、觀眾餐飲服務等,上述陳列展…[詳細]
惠州博物館
  惠州博物館位于惠州市江北市民樂園西路3號,主要建筑由上海同濟大學建筑設計院設計,2006年8月動工興建,總投資約1.6億元,建筑面積約2.3萬平方米,建筑地上五層,地下一層,其外觀設計象征“歷史之印”,配套夜燈亮化工程,宛如東江之濱一顆璀璨的明珠;葜莶┪镳^主要由陳列展覽、藏品庫房、公共服務、技術辦公、創(chuàng)作研究等功能區(qū)域組成。一至四樓共設10個陳列展廳,展覽面積達7000平方米,其基本陳列有《文物精品展》、《東江流域的文明展廳》、《惠州歷史名人館》、《劉侖美術館》。一樓設1個多功能流動展廳。主要承接市委市政府及社會各類流動性高規(guī)格、高層次展覽。二樓設《文物精品展》。主要陳列古陶瓷、金漆木雕、玉…[詳細]
南越王宮博物館
  南越王宮博物館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保護面積約5.3萬平方米,是廣東省唯一一處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期間重點保護的大遺址項目。遺址于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12月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chǎn)預備名單。2018年9月,經(jīng)中國博物館協(xié)會決定同意南越王宮博物館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遺址先后兩次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指出: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年代最早的中國宮苑實例,對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研究中國古代城市(特別是古代廣州)、古代建筑史和古代工藝史有極重要價值,是廣州歷史文化名城的精華所在。遺址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繼續(xù)進行考古發(fā)掘,研究和…[詳細]
廣州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舊址
  廣州農(nóng)講所舊址講習所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是毛澤東等人于1926在廣州舉辦的廣州農(nóng)動所舊址。在廣東省廣州市中山四路42號。原是番禺學宮,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清代重建。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由中國共產(chǎn)黨人彭湃等倡議,經(jīng)中國-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決議通過開辦。自1924年7月至1926年9月共舉辦6屆。1、2屆所址在廣州市越秀南-路惠州會館,3、4、5屆在廣州東皋大道1號,第6屆所址遷此。1~5屆主任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第6屆1926年5~9月舉辦,改主任為所長,毛澤東任所長,肖楚女為專任教員,教員有彭湃、惲代英、阮嘯仙等。本期招收學員327人,來自當時的-20個省,在此學習…[詳細]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
  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收藏、研究和展覽以廣東地區(qū)為主,兼及全國各地歷代民間工藝品的藝術類型博物館,是廣州市對外宣傳,旅游與文物相結合的重要窗口,又是廣州市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是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直屬事業(yè)單位,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陳家祠堂為館址,地址在廣州市中山七路恩龍里34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廣州市人民政府接收了陳家祠,交由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使用。 1957年12月31日,廣州市行政干部學校將陳家祠移交給廣州市文化局。1958年,廣州市文管會負責陳家祠的維修工作,并決定利用陳家祠為館址籌建廣東民間工藝館。1959年10月1日,經(jīng)全面修繕復原,以陳家祠…[詳細]
珠海市博物館
  珠海市博物館是珠海市文體旅游局(版權局)下轄的地方性綜合博物館。建于1985年6月,于1988年10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1999年遷入九洲城。博物館主要工作包括文物的收藏、研究、陳列,同時對地方歷史文物進行調(diào)查、發(fā)掘、保護、征集,弘揚地方歷史文化,促進愛國主義教育,提升珠海文化品位。九洲城地處珠海繁華地段,位于石景山旅游中心與珠海賓館之間,建于1984年,占地154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8000平方米。建筑風格融城樓、殿堂、幽廊、涼亭、水榭、園池為一體,典雅精致,堪稱珠海地標。1990年,-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更登臨城樓,出席珠海經(jīng)濟特區(qū)成立十周年慶典。九洲城改建為博物館后,以其優(yōu)越的…[詳細]
韶關市博物館
  韶關市博物館成立于1961年,原館址在市區(qū)中心風采樓上。1998年,韶關市政府投資2300多萬元,在市區(qū)工業(yè)西路興建新的博物館。新館于2001年3月竣工。館區(qū)占地17300平方米,是韶關市政府近年來投資最多、規(guī)模最大的重點文化設施,也是韶關的標志性建筑。該館主體建筑是一座7500平方米的四層院落式現(xiàn)代建筑。一至三樓共有展室11間,計3188.75平方米,館舍西區(qū)是辦公室及各類功能用房,共計36間。館舍前門墻鑲嵌有二幅頗具地方特色的紅砂巖浮雕,左邊浮雕反映的是遠古時期“舜帝登韶石奏韶樂”的傳說故事;右邊浮雕反映的是十多萬年前“馬壩人”的生活情景。門墻上方“韶關市博物館”館名是中國著名書畫家張仃題…[詳細]
肇慶閱江樓
  閱江樓又名嵩臺書院。位于肇慶市正東路尾,江濱堤內(nèi)的石頭崗上。此地原建有石頭庵(年代不詳),明宣德六年至十年間(1431~1435年),將庵改建為嵩臺書院。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增建北樓以及東西兩廊和號舍。崇禎十四年(1641年)命名閱江樓。明末清初之際,該樓一度塌毀。順治十四年(1657年)重建,至此,閱江樓基本形成現(xiàn)有格局。此后曾多次修繕。民國期間,該樓屢遭日機轟炸,后樓、西樓破壞尤為嚴重,1959年按原貌重修。1971年大修,將樓面改為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樓筑于高約8米的山崗上。坐北向南,為四合院式古建筑。占地面積約2000平方米,其中院庭面積248平方米。樓高兩層,分南、北、東、西…[詳細]
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
  江門素有“中國第一僑鄉(xiāng)”之稱,作為展示五邑華僑歷史文化和推進江門市文化名市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華博館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該館建成后,將成為五邑唯一的大型華僑博物館,集中展示僑鄉(xiāng)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和民間藝術。江門市政府將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作為重點文化精品工程來建設,無論是在建筑的外形設計,還是在其內(nèi)部文化內(nèi)涵上,都力求達到國內(nèi)較高水平。經(jīng)過多次開會討論研究,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最終選址于五邑華僑廣場會展中心東面的3座小會館,建筑面積約為9000平方米。江門五邑華僑華人博物館籌建于2002年,2005年舉辦了館藏文物匯報展,2010年全面落成開放。該館建筑面積約900…[詳細]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
  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是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元帥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遺址性紀念館。大元帥府舊址坐落在廣州市海珠區(qū)紡織路東沙街18號,1917-1925年間孫中山曾兩次在這里建立大元帥府,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紀念館總占地面積為8020平方米,由南北兩座主體大樓、東、西廣場和門樓等組成;兩座主體大樓為三層劵拱的西式建筑,南樓設“帥府百年”復原陳列,北樓有“孫中山在廣州三次建立革命政權”的基本史料陳列和專題陳列。1981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廣東省廣州市第五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案:請盡早維修座落本市河南的當年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舊址案。1983年,孫中山大元帥府舊址被廣州市人民政府確定為廣州市第二批重…[詳細]
廣東中醫(yī)藥博物館
  廣東中醫(yī)藥博物館坐落于風景秀麗的廣州大學城東隅,廣州中醫(yī)藥大學校區(qū)內(nèi),是直屬于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的綜合性高校博物館。前身為廣州中醫(yī)藥大學于1956年建設的中藥標本室、藥圃及1996年建設的醫(yī)史館,2001年整合為中國傳統(tǒng)醫(yī)藥文化博物館;為適應中醫(yī)藥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落實廣東省建設中醫(yī)藥強省戰(zhàn)略,于2006年正式更名為廣東中醫(yī)藥博物館,F(xiàn)廣東中醫(yī)藥博物已成為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全國中醫(y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廣東省科普教育基地、廣東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廣東省中醫(yī)藥文化養(yǎng)生旅游示范基地、廣州市科學技術普及基地、廣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示范點、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zhì)教育基地分基地,同時還是廣州市…[詳細]
番禺博物館
  番禺博物館占地16萬平方米,分為多功能主體陳列大樓、東漢古墓群和景區(qū)等三部分。其中主體陳列大樓成為今日番禺的標志性建筑,其建筑面積15500平方米,展廳8000多平方米,F(xiàn)有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8個。陳列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表現(xiàn)出鮮明的地方特色;墓葬景區(qū)規(guī)模宏大,進行了原貌展示,獨具特色,充分表現(xiàn)出番禺燦爛的古代文明。番禺史話展廳以生動的內(nèi)容講述番禺的歷史變遷,展示番禺人在各歷史時期所作出的杰出貢獻。館藏文物展廳品類豐富,精美紛呈的館藏文物是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之一,反映了古代番禺乃至中華大地所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明。田園水鄉(xiāng)——番禺漢代出土文物展廳,精心復制的歷史場景、分門別類的文物介紹,形象地再現(xiàn)了被譽…[詳細]
東莞可園
  可園博物館KeyuanGarden位于東莞市莞城博廈村,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清代廣東四大名園(可園、順德清暉園、番禺余蔭山房、佛山梁園)之一,嶺南古典私家園林建筑,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創(chuàng)始人為官至江西按察使的東莞博廈人張敬修。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夸天上仙宮”,園內(nèi)亭臺樓閣多以“可”字命名,如可樓、可軒、可堂、可洲……故名可園?蓤@臨湖、傍江、風光幽雅、設計精巧、布局縝密、以小見大,把住宅、客廳、別墅、庭院、花園、書齋,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在2204平方米土地上,亭臺樓閣,山水橋榭,廳堂軒院,一應俱全,被譽為“嶺南近現(xiàn)代花鳥的搖籃”。地址:東莞市莞城區(qū)可園路32號類型:…[詳細]
東莞展覽館
  東莞展覽館(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DongguanExhibitionCenter位于東莞市南城街道,是一座以展示東莞名城風采為目標,形象地再現(xiàn)東莞發(fā)展歷程、發(fā)展成就和發(fā)展圖景,集宣傳、教育、咨詢、娛樂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展覽場館。展館基本陳列為《歷史鴻篇盛世華章——東莞文明發(fā)展大觀》,包括歷史篇、經(jīng)濟篇、城市篇、文化篇四大部分和獨立展區(qū)。展覽運用宏大的場景、翔實的資料、藝術的構思、高科技的手段,展示出東莞燦爛的歷史、偉大的成就和美好的未來,是全面推介東莞的窗口、市情教育的學校和高品位的文化休閑場所。了解東莞城市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5000年前、1839年、1988年……這樣一系列數(shù)字您聽說過多…[詳細]
東莞市博物館
  東莞市博物館是東莞市屬唯一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和國家二級博物館,隸屬于東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東莞市博物館前身是竣工于1929年的東莞縣博物圖書館,位于東莞人民公園內(nèi)。1959年,縣委撥款對舊館進行大修,成立東莞縣博物館。1994年,東莞市博物館新館在莞城新芬路科書博廣場建成并對外開放。新館占地面積2700平方米,建筑面積5800平方米,展覽面積3300平方米。東莞市博物館觀眾開放區(qū)包括基本陳列區(qū)、專題陳列區(qū)和臨時展覽區(qū)。一樓為臨時展覽區(qū);二樓為專題陳列區(qū),定期展出館藏文物或引進各種精品展覽;三樓為《古代東莞》基本陳列,再現(xiàn)了東莞五千年文明和悠久的歷史,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鄉(xiāng)土教育的重要基地![詳細]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廣州近代史博物館)
  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和廣州近代史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陵園西路2號的烈士陵園內(nèi),館址原為1909年設立的廣東咨議局,在大東門外,于1959年10月1日首次對外開放。廣州近代史博物館是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的分館。博物館分為主樓、荷花池和石橋三部分,主樓占地2500平方米,樓高兩層,屬于磚木、鋼梁柱結構的西方羅馬式議會建筑,大門為弧形門廊,正中筑有4根仿歌德式柱。1998年,原通往中山三路的大門被拆除,進出博物館均須使用烈士陵園正門。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文物、文獻13000多件,歷史照片13000多張。其中特別珍貴的是1927年廣州起義時署有“廣東工農(nóng)兵擁護蘇維埃政府大會”的兩條標語:“打倒帝國主義”、“工…[詳細]
中國電信博物館
  中國電信博物館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學知路口東北側,地處海淀區(qū)科學文化機構薈萃的中關村科技開發(fā)園區(qū)。展出面積7000余平方米,館藏文物17000余件,設有四個展廳。原郵電部時期,在原郵電部郵電文史中心的主持下,1999年8月完成博物館的內(nèi)部展陳,2001年10月中國電信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中國電信博物館將努力成為全面展示我國通信歷史文化和通信發(fā)展成就的窗口;成為未來通信科技前端技術的精品廊;成為對青少年進行通信科技科普教育的第二課堂;成為溝通通信企業(yè)與廣大觀眾用戶的橋梁;成為聯(lián)結通信運營與制造企業(yè)的紐帶;成為國際通信業(yè)界之間科技與文化交流的基地。中國電信博物館正以嶄新的精神風貌迎接著八方來客。電信博…[詳細]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位于永定門大街西側的先農(nóng)壇內(nèi),隸屬于北京市文物局。1988年在文博界專家的積極呼吁和鼎力相助下成立博物館籌備處,1991年9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是我國第一座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反映中國古代建筑歷史、建筑藝術、建筑技術的專題性博物館。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坐落在北京先農(nóng)壇內(nèi),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中國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術為主要內(nèi)容的專題性博物館,于1991年9月正式向社會開放。博物館的主要展覽有“古壇掠影-先農(nóng)壇史料圖開展”和“中國古代建筑技術發(fā)展簡史”。中國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展覽通過照片、實物、模型形象地介紹了中國古建筑技術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及…[詳細]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
  大鐘寺古鐘博物館位于北京城名剎大鐘寺內(nèi)。大鐘寺原名覺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總占地3萬平方米,寺廟格局嚴謹,氣勢雄偉,曾是皇家祈雨、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因寺內(nèi)珍藏一口明永樂年間所鑄巨大佛鐘,故又俗稱為“大鐘寺”。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覺生寺為市級重要的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2月,覺生寺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0年2月,大鐘寺文物保管所成立。1985年10月5日,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成立并對外開放,如今大鐘寺已經(jīng)成為一座利用古代建筑開展旅游收藏、展覽研究、開發(fā)利用古鐘文物資源的多功能博物館。大鐘寺古鐘博物館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正月,雍正皇帝…[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