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尾天主堂建筑群位于馬尾麓三岐山,始建于1868年,為一建筑群,現(xiàn)存四處建筑(馬尾天主教堂主樓、馬尾天主教堂育嬰堂、馬尾天主教堂老人院、馬尾天主教堂小修院)。
根據(jù)《馬尾區(qū)志》記載,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原為西班牙神甫創(chuàng)辦的小修院的宿舍;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原房屋為基礎創(chuàng)立馬尾天主教堂,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監(jiān)督杜業(yè)爾新建磚木結構的法國式新教堂。
馬尾天主教堂建筑群現(xiàn)存的建筑均建于不同時期。
根據(jù)《馬尾區(qū)志》記載,清同治五年(1866年),馬尾境內已有天主教活動。當時,船政大臣沈葆禎聘法國人日意格、德克碑為正、副監(jiān)督;還聘雇洋匠。這些人大多攜帶家眷,而且多為天主教徒,法籍和英籍員工在洋匠房之左各建規(guī)模很小的教堂。
同治五年(1866年),西班牙神甫創(chuàng)辦小修院。
同治七年(1868年),西班牙神甫在三岐山建石砌雙層房屋為宿舍。他們合約期滿回國后,房屋移交給天主教會。
光緒十一年(1885年),以石屋為基礎,創(chuàng)立馬尾天主教堂,接納和發(fā)展當?shù)亟掏。參加活動的除馬尾境內外,尚有琯頭(連江縣)、尚干(閩侯縣)、營前、洋嶼(均為長樂縣)等地教徒。由法國、西班牙神甫傳教。教堂還創(chuàng)辦育嬰堂、仁慈堂。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船政法籍監(jiān)督杜業(yè)爾在三岐山建磚木結構的法國式新教堂,以西班牙蒲錫恩為神甫。
民國37年(1948年),外籍神甫相繼回國,由林導明神甫主持活動,有教徒200人,以水上船民為主。
“文革-”期間,活動停止,天主教堂連同育嬰堂、仁慈堂均被福建省馬尾造船廠和福州第二十四中學作為職工(教工)宿舍。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部分天主教徒自發(fā)恢復宗教活動,設2個家庭聚會點作為禮拜(星期日)聚會活動場所,有教徒60人。
1996年,修整天主教堂,教徒集中教堂做禮拜。1997年,有教徒2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