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涼山歷來為延安第一名勝。清康熙《延安府志》云:“清涼古名山,在延安城東!鄙絼荽掎,文物星羅棋布,是延安重要的游覽勝地。南宋名將韓世忠,本綏德人氏,年十八應延安府兵籍,晚年自號清涼居士,“蓋清涼山,在延安郡城之外”,“是以托志以自號,示不忘本,此君子之心也!保ㄇ濉堆咏楁(zhèn)志》)。其文物可分為兩部分:一是以萬佛洞等石窟為主的歷史文物古跡,一是以延安時期新聞出版單位舊址為主的革命文物。
清涼山,得名于佛教教義,意為從世俗輪回中解脫出來到達清涼的涅槃理想境界。清涼山名勝有十八洞、二十四景、四十余處摩崖石刻之說,世稱“金仙勝境”。
清涼山牌坊:位于山腳人口處,延惠渠畔,1984年重建。三開門樓式,青灰色石料雕砌而成,正面有舒同題寫的“萬佛寺”牌額;兩邊鐫聯(lián)一幅:“二水繞座晨望嘉嶺塔邊煙,八景環(huán)山夜對鳳凰樓上月”;背面橫額“清涼第一”。
萬佛洞等石窟詳見“四大石窟”。
宛若云霞:清涼山奇景之一,位于清涼山鐵旗桿和山門上方,巨巖懸空如翼,上刻“宛若云霞”四個蒼勁大字。石崖內(nèi)凹,由于長年風侵水蝕,形成波浪翻卷般的巖紋,每當夕陽西下,斜光入射,石上頓生煙云狀波紋,再加延河泛波映照,恍若片片云霞飄然欲飛。
詩灣:位于彌勒洞上方!堆影哺尽吩疲骸扒鍥錾桨,多名人題詠石刻,參差磊落,里人呼為詩灣。”清延安知府張偉詠之:“層層高閣倚星辰,詩壁留題時代新。長羨范韓名不休,風流繼起更何人。”現(xiàn)有歷代摩崖題刻50余處,其中明清以前的刻制尚能辯認的還有十余塊。現(xiàn)代中國著名人士及日本友人的題刻,真草篆隸,布滿山崖。
水照延安:清涼山奇景之一,詩灣旁有一丈余長的平石臺,中間鑿一月牙形石缽,缽內(nèi)蓄水,從其右角斜視,可見鳳凰山上的延安古城墻倒映水面。缽邊矗立一塊二龍戲珠小石牌,牌上倒刻“水照延安”四字。如俯視水面,則四字清晰端正,妙趣橫生。
月兒井與印月亭:清涼山奇景之一。清初府志載“清涼八景”之一“寒泉漾月”云:“崖畔有懸樓,崖下有鷲峰泉,山人、道士長索汲水,桶攪水動,泉中映月!痹姙城懊,一亭凌空,亭中央有一圓形孔洞,其正下方10余米是一口六角古井,即鷲峰泉,水深丈余,清澈見底。明人詩道:“萬佛閣從空外出,鷲峰泉自石根來。下方總被云遮斷,不放人間半點埃。”井上方有古人“峰泉”“涌月”石刻。登亭俯視,月自井中涌出,云月常駐,尤其是月明星稀之夜。天水二月交相輝映,景象奇麗,令人贊嘆。故泉曰“月兒井”,亭曰“印月亭”,珠聯(lián)璧合,妙趣天成!
范公祠:在清涼山東面,重建于1985年。祠內(nèi)泥塑范仲淹像,身著鎧甲,手握寶劍,頭戴盔帽,神態(tài)英武。兩側(cè)侍立狄青和種世衡。祠為三開間大殿,門匾上 書“宋朝人物第一”,柱聯(lián)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曾于宋仁宗康定年間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副使兼知延州,駐守延州抗擊西夏。宋代名將狄青曾以彰化軍節(jié)度使知延州,宋代戍邊名將種世衡曾任鄜州判官,二人均屢立戰(zhàn)功,威震邊疆。
天下奇觀:位于范公祠上方,為歇山四出水九脊十獸的古典殿宇,在此四眺,延安山水風光一覽無余。殿聯(lián)兩幅:“閱盡天下奇情事,方知世上路不平”;“縱觀二水一城古今英雄匆過,遙看三川兩山歷代風流善惡”。殿門匾額:“天下奇觀”。
龐公祠:為紀念龐籍而新筑的仿古建筑。龐籍,宋代名臣,于宋仁宗慶歷年以鄜延經(jīng)略安撫招討使兼知延州,文治武功,彪炳青史。
定痂泉:清涼山西腳下,有一股清洌甘泉,從高約兩米的石隙中涌出,積入石池,為延安城最好的泉水之一。據(jù)說,當年尸毗王來清涼山修行,為救鴿子而割肉飼饑鷹,下山取河水洗傷口,久而不愈,乃取泉水洗滌,很快結(jié)痂,之后就叫定痂泉。后人稱此為“圣水”,河水改名為濯筋水,即今延河。有人說邑名膚施,便得于此故事,乃附會之說;膚施本為先秦一古邑名。
琉璃塔:在清涼山西北仙人洞上方,系陜西省僅存一座琉璃塔,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原位于寶塔區(qū)甘谷驛鎮(zhèn)唐家坪村,1985年搬遷于此處。塔建于明崇禎二年,為八角七級,高6.3米,塔面由大小、形狀、釉色基本相同的長方形琉璃構(gòu)件圍拱而成,每層8塊,共56塊,琉璃表面均有模印圖案,且層層不同,造像生動逼真,以佛教中的佛、菩薩、飛天、力士及龍、鳳、麒麟等為主,工藝精湛,異常珍貴。
太和廟:建于清涼山頂峰太和山上,重建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包括真武祖師殿、狀元橋、藥王廟、財神廟、娘娘廟、圣母殿、三天門等一組仿古建筑。雕梁畫棟,金碧輝煌,是陜北地區(qū)僅次于白云山的重要宗教活動場所,也是延安市旅游勝地。每年四月八為廟會,文化商業(yè)活動十分興盛。
清涼山還有“桃花洞田龍遇仙”、“環(huán)翠洞趙昌成仙”、“趙連甫樵讀孝母”、“仙人石飛落清涼山”等傳說和“琵琶橋”“撒珠坡”“延壽宮”“插金崖”等景觀。
清涼山又是新中國的新聞廣播、出版事業(yè)的發(fā)祥地。這里曾是中共新華通訊社、延安新華廣播電臺、《解放日報》社、《邊區(qū)群眾報》社、中央出版發(fā)行部、中央印刷廠、新華書店所在地。李木庵曾為《解放日報》社題詩:“清涼山上晚風涼,清涼山下水波揚。夜半文星齊放彩,光芒萬丈耀天長!
《解放日報》社舊址:《解放日報》前身為《新中華報》,是中共中央的機關(guān)報,毛澤東為其題寫了報頭并親撰《發(fā)刊詞》。清涼山東面山下有拱形石門,門額題刻“解放日報”四字系毛澤東手跡。清涼山東坡有石窯兩排及土窯洞10余孔,是1964年照原樣重建的。
中央印刷廠舊址:設(shè)于萬佛洞內(nèi),是當時延安最重要的印刷廠。主要承印《新中華報》、《解放日報》、《共產(chǎn)黨人》等報刊雜志及各種政令文件、政治文藝讀物等。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傳世佳作《李有才板話》、《王貴與李香香》、《荷花淀》等都是由此最早印刷問世的。謝覺哉贊頌道:“馬蘭紙雖粗,印出馬列篇,清涼萬佛洞,印刷很安全。”
新華通訊社舊址:1938年遷住清涼山,向仲華、博古、廖承志先后擔任社長。2001年舊址18孔窯洞經(jīng)整修開放,恢復了博古舊居。
新華廣播電臺舊址:中國共產(chǎn)黨創(chuàng)辦的第一個人民廣播電臺,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前身。與解放日報社、新華社舊址同。
延安新聞紀念館:1986年,“延安清涼山新聞出版革命紀念館”建成,館前矗立一座象征著新聞、廣播、印刷出版的三人漢白玉雕像,旁有石牌,上鐫毛澤東題詞:“深入群眾,不尚空談”。館名題字:陸定一。2004年,在延安城區(qū)清涼山南麓,重新修建“延安新聞紀念館”是全國唯一的新聞事業(yè)專題紀念館。展館總建筑面積3000平方米。館名題字:穆青。館的外型呈窯洞形,意寓著黨的新聞事業(yè)是從延安的土窯洞里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起來的。陳列分五個單元,展出文物180余件,珍貴歷史照片、文獻和各類圖表資料400余幅。尤其是室內(nèi)巧妙利用古代石窟,展示當年新聞戰(zhàn)士編輯、播送新聞等忘我工作的場景,構(gòu)思精妙,獨具匠心,生動地再現(xiàn)了延安時期新聞出版事業(yè)的艱辛歷程和輝煌業(yè)績。
清涼碑林:位于清涼山西北,建成于1997年。石碑林立,翰墨飄香,佳作薈萃,異彩紛呈。內(nèi)集開國元勛、學者名士書法精品一百余幅,內(nèi)容多與延安相關(guān),是研究地方文史和觀摩欣賞書法藝術(shù)的必到之處,游人如織,已成清涼山新景觀。
陜北公學紀念亭:2000年10月建成,位于清涼山南麓山腳,陜北公學校友會會長、-部原部長凌云等出席揭幕儀式。陜北公學建校之初校址在延安東門外延河之濱,校風為忠誠、團結(jié)、緊張、活潑”,系今中國人民大學前身。
景區(qū)推薦線路:
山門石牌坊——新華書店——4號石窟——萬佛洞——3號石窟——詩灣——水照延安——印月亭——范公祠——龐公祠——睡佛洞——藏經(jīng)閣——藥王廟——桃花洞——琉璃塔
開放時間:
景區(qū)全天侯開放
門票報價:
普通門票30元/張
郵資門票31元/張
學生門票15元/張
淡季門票20元/張
門票優(yōu)惠政策:
老年人、軍人、學生可持有效證件優(yōu)惠或免票。
團隊:可持優(yōu)惠卡6折優(yōu)惠。
旅游交通:
清涼山景區(qū)位于市區(qū)中心,可乘:1、2、3、4、8、9、11、12、18、22路公交車和旅游專線直抵景區(qū)。
電話:0911—2112719
傳真:0911—2319719
電子郵箱:yaqlsjq@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