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公祠,原名寶晉齋,位于無為縣城內(nèi)西北隅,為北宋著名書畫家米芾于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任無為知軍時所建。米芾崇尚晉人書法,他在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王獻之《十二月帖》墨跡后,自題齋名——寶晉齋,以收藏晉人字畫墨跡。齋前鑿有墨池,池中有一小亭,名投硯亭,是米芾讀書和揮毫的地方。相傳,有一天夜里,池中蛙聲聒嗓,滋擾米芾揮毫的心緒,他便取硯一方,-一“止”字,投入池中,蛙聲頓絕。從此,水池變成墨色,故稱“墨池”,而池中古亭便稱“投硯亭”。池北有石丈(又名拜石),為石灰?guī)r質(zhì)太湖石,玲瓏竅然。據(jù)《宋史·本傳》記載:“米元章(米芾的字)守濡須(無為縣)時,聞有怪石在河濡,莫知其所自來,人以為異而不敢取。公命移至州治,為燕游之玩。石至遂命設席拜于庭下曰:‘吾欲見石兄二十年矣’,言者以為罪,坐是罷’。米芾以濡須河畔取回一塊怪石,置于庭前,三拜九叩,和石頭稱兄道弟,當然是顛狂之舉。他因此被人告發(fā)而罷了官。其拜石現(xiàn)存放在米公祠院內(nèi)。
原齋毀于兵火,明萬歷二年和清乾隆元年兩次重修;乾隆三十七年,縣守張公僑摹陳洪綬所畫拜石圖刻于碑;三十九年縣守張琨玉始建拜石軒、書畫舫和香月亭,并自為記勒于石。清咸豐元年又毀于兵火。光緒丁丑年知縣王峻又重修,建米公祠3楹,門居中,于池之左右蓋耳房3間,外側繚以土垣并間取竹籬,環(huán)池循勢壘假山,并搜集米公遺刻“墨池”、“畫菜”2碑和其它石刻移入祠內(nèi)。2004年,米公祠又一次進行全面修復,現(xiàn)米公祠內(nèi)僅有米公祠、寶晉齋、聚山閣、墨池、投觀亭、杏花泉井、紅雨亭、拜石、浮玉峰、文人峰、竹深處、靈芝石等景點。米公祠內(nèi)還收藏有晉唐以下歷代名家碑刻150多方,彌足珍貴,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且堪稱古代書法藝術寶庫。米公祠現(xiàn)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2A級景區(qū)。
米芾,字元章,號襄陽居士、海岳山人等。漢族,后遷居湖北襄陽,長期居潤州(今江蘇鎮(zhèn)江)。 米芾的五世祖是宋初勛臣米信,高祖、曾祖以上多為武職官吏,其父名佐,字光輔,官至武衛(wèi)將軍。其母閻氏,曾為宋英宗趙曙皇后高氏的乳娘。 米芾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善詩,工書法,擅篆、隸、楷、行、草等書體,長于臨摹古人書法,達到亂真程度。 初師當時某位秀才…… 米芾詳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