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樂山市 > 峨眉山市旅游

圣積晚鐘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圣積晚鐘

晚鐘何處一聲聲?古寺猶傳圣積名。

縱說仙凡殊品格,也應(yīng)入耳覺清心。

從清人譚鐘岳這首《圣寺晚鐘》詩,可看出該景觀絕妙之處,不在古寺猶傳圣積名,而在鐘聲入耳覺清心。清人王日曾在《巨鐘》一詩中也詠贊這一鐘聲:“萬金熔鑄自何年?長作龍吟散曉煙。留鎮(zhèn)山門開覺路,聲聲高澈大峨巔。”

圣積寺,古名慈福院。位于峨眉城南2.5公里處,為入山第一大寺,環(huán)境幽古。寺外古黃桷樹二株,圍可數(shù)人合抱,從報國寺向此遠(yuǎn)望,兩株黃桷似一大象。寺內(nèi)文物眾多,以普賢騎象銅像、八卦銅鐘、銅塔等最著名。八卦銅鐘原懸掛于寺內(nèi)老寶樓上,又名圣積銅鐘。鑄于明代嘉靖年問,為別傳禪師所募化。此鐘銅質(zhì)堅固,重達(dá)12500公斤,傳為四川省最大的一口銅鐘。民間傳說:當(dāng)年,別傳禪師募鑄好銅鐘后,懸掛于圣積寺鐘樓上,囑附弟子們:“我去外地云游,三天之后,爾等始可敲鐘,切記!”誰知和尚離寺不久,一小沙彌急想聆聽鐘聲,不顧師父的叮囑,掄起鐘錘便敲,“當(dāng)”的一聲,宏亮的鐘聲在空中回響,山谷齊鳴,越傳越遠(yuǎn),一直傳到和尚的耳朵里。此時老和尚才走出30華里,一聽鐘聲,神色大變,惋惜地說:“如果三天之后再敲鐘,那鐘聲將會隨我傳到已走三天路程的地方啊。”

僧人們對聲如龍吟、入耳清心的銅鐘,在敲打時間和方式上頗有考究。據(jù)民國24年(1935年)出版、趙循伯編撰的《峨眉山》載:“其鐘每于廢歷(即夏歷)晦望二日之夕敲擊。擊法有‘慢十八、快十八’之分,隨擊隨念鐘偈,每四字一句,每四句一擊,凡百余擊始止(一說為一零八擊),每一擊,聲可歷一分零五十秒。

近聞之,聲洪壯;遠(yuǎn)聞之,聲韻澈;傳靜夜時可聲聞金頂。民國25年(1936

年)出版劉上熹的《峨眉導(dǎo)游詳記》也說:每月朔望之頭夜乃擊之,一年之中僅叩二十四次。所謂晚鐘者,因和尚于九點后執(zhí)燈上樓,口誦經(jīng)偈,俗云鐘句子。初則念一句,則叩鐘一次,每句四字,念畢則叩,始緩叩,入后每字一叩,愈念速,則叩愈急。緩十八,急十八,叩至三遍,曰三叩,每叩須誦全文,三次叩鐘,共有百零八捶。鐘聲異常宏壯。另載,晚鐘每次叩108擊與我國古代的物候歷有關(guān)。物候歷以五日為一候,三候為一氣,一年分二十四個節(jié)氣,共七十二候。每候以一個物候現(xiàn)象相應(yīng),叫

“候應(yīng)”。以每年12個月,24節(jié)氣,與72候應(yīng)相加,其總和正好是108。

1959年,圣積寺廢,鐘擱置于道旁。

1978年,峨眉山有關(guān)文化部門將銅鐘遷移到報國寺對面的鳳凰堡上,并建亭覆蓋維護(hù)。鳳凰堡上參天蔽日的蒼杉翠柏,莊重典雅的八角攢尖鐘亭,環(huán)繞四周百余通碑刻的古碑林,與古拙凝重的巨鐘渾然一體,融和了自然美與人文美,不失為一大景觀。好事者將前詩略加修改,以示其盛概:

鳳凰堡上柏森森,晚鐘猶長作龍吟;

縱說僧俗殊信仰,一樣入耳覺心清。


>>靈巖疊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