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上海市 > 黃浦區(qū)旅游

青龍寺、塔

[移動版] [查看地圖]
青龍寺、塔
青龍寺、塔為上海市文物保護(hù)單位。

青龍寺、塔位于白鶴青龍村。寺建于唐天寶二年(743年),初名報德寺,宋代更名隆福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皇帝南巡,途經(jīng)青龍,親書“精嚴(yán)壽相”額,并賜寺名“吉云禪寺”。又賜水晶觀音像一尊、荷花濺金扇一把、杏黃袈裟一襲,時稱“三寶”。據(jù)光緒刊《青浦縣志》載,青龍寺占地60余畝,寺田450余畝,建筑宏偉,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韋馱殿、禪堂、齋堂、揖秀堂、且歇堂、文覺堂、澄懷堂、方丈室、東西兩廡、香積廚、庫房、普同塔等建筑群。鐘鼓之聲不絕,梵唄之聲達(dá)旦,有“佛角為天下之雄”之譽(yù)。清嘉慶三年(1798年)失火,崇閣大殿均成廢墟。道光初年,寺僧生建殿宇。咸豐十年(1860年)又遭兵燹,寺屋廢損大半。民國25年(1936年)寺僧募建觀音閣及大鐘一口,今俱廢,僅存碑刻兩塊:(一)重興青龍隆福寺碑記。(二)敕賜吉云禪寺重建大殿碑銘。

青龍塔建于唐長慶年間(821-824年),原名隆福寺塔,又名青龍雁塔,俗稱青龍塔,七級八面,磚木結(jié)構(gòu)。寺塔于宋康定、慶歷年重修理工。元大德三年(1299)、致和元年(1308年)、至正三年(1343年),青浦籍書畫家、水利專家任仁發(fā)及子任賢德、孫任士質(zhì)三代相繼出資修葺寺塔。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邑人朱明鏡修塔。清順治五年(1648年),僧百遇復(fù)新之。迄今已有300余年失修,樓梯盡毀,腰檐無存,塔身傾斜,岌岌可危。1956年,塔頂?shù)你~葫蘆被臺風(fēng)吹落,上鑄有“明崇禎十七年”字樣,F(xiàn)收藏在青浦區(qū)博物館。1992年,塔身偏離中心1.56米,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邀著名建筑糾偏專家曹時中教授予以扶正。寺、塔于1959、1960年分別列為縣級和市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南匯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