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山東省 > 日照市 > 東港區(qū)旅游

石臼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石臼

石臼位于日照市區(qū)東部,是日照的海隅要塞。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南面是三峰并立、勢如筆架的奎山,北面是以雨后懸流如絲而得名的絲山,兩山隔海相望,勢如旗鼓之狀。

石臼始建,按口碑記傳始于北宋之前,迄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于莒縣置日照鎮(zhèn)。石臼時隸屬日照鎮(zhèn)。元佑三年,隨日照鎮(zhèn)一并劃歸膠西縣(今膠州)轄于密州。南宋時期的金朝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年),改日照鎮(zhèn)為日照縣。石臼,又是隸屬日照縣的三個半鎮(zhèn)之一。光緒《日照縣志·古跡》記載:“明統(tǒng)志謂日照新轄四鎮(zhèn),有石臼、濤雒、沙溝及梁鄉(xiāng)之半!

考石臼之稱,有傳是以原來村后大片裸露花崗巖上遍布“碓臼”狀穴而得名;也說,宋時李寶破金兵屯兵處,用石臼杵米而得名;又以海岸向東南突出,形成岬角或曰半島,故又稱石臼島;自明初建置“備御千戶所”始稱石臼所,故也稱石臼所口,簡稱“所口”,或只稱一個字“所”。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為防倭寇建立了安東衛(wèi),下設(shè)前、后、左、右、中五所,石臼為后所,是安東衛(wèi)北部一個重要屯兵分汛之地。曾設(shè)千戶、副千戶、百戶等若干軍職-,擁有馬、步兵千余人,并設(shè)有石城。光緒《日照縣志·營建》記載:“石臼所城,周三里有奇,高丈四尺,南北西三門......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避寇復修。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修!背峭饽媳毖睾0哆,設(shè)有十五個了望、報警的墩臺,各有馬步兵駐守。據(jù)地名普查時考證,石臼所城實為四門,并各有匾額:北曰“奠盤”,南曰“安瀾”,東曰“望瀛”,西曰“瞻奎”。

石臼,自古就是軍事重地。南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冬十月,金人圍海州。浙西總管李寶率舟師由海道進軍,泊船屯兵石臼。金兵泊船屯兵陳家島,兩軍相距僅隔一山(今我市絲山),當時北風狂卷,對宋軍作戰(zhàn)不利。李寶向石臼“龍神廟”祈禱,龍神顯靈,風向頓轉(zhuǎn),雖得以率軍猛攻,火燒金船數(shù)百艘,俘虜、擊斃金騎兵上將益都府總管完顏正嘉弩等五個高級將領(lǐng),使金人建立的唯一水軍全軍覆沒。南宋朝廷聞捷,詔李寶進朝,獎諭“忠勇李寶”四字旗一面,加封為靖海軍節(jié)度使,沿海制置使。

因李寶祈禱時“龍王神靈應”,朝廷封石臼龍王神為“佑順侯”,并賜匾額“威濟廟”。龍神廟殿內(nèi)二龍繞梁,神氣逼真,院內(nèi)刻有耐人尋味的“長、朝”二字聯(lián)!伴L長長長長長長”,“朝朝朝朝朝朝朝”!褒埳瘛泵鎸Υ蠛H站锰扉L。石臼,不僅是古今軍事要沖,也是名勝古跡較多的地方。其西南隅海岸邊,是世傳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等八位仙人過海的地方,海岸巖石上留有先人坐臥的痕跡,因名“八仙石”。東南岬角處,有盛名遠播的巨大天然“自動石”,當?shù)厝罕娊小肮韯邮。該石隨潮自動,二石不停撞擊,以小石投入兩石之間,頃刻擊碎。清光緒八年(1882年),湖北督糧道兼按察使日照濤雒人丁守存題書“天機鼓蕩”四個大字,敕石以志;又龍神廟前,“石壁千尋,陡入海下,傳為龍窟,瀾翻淵葶,殊駭人目”。龍神廟東南15米處,有明朝真定府同知、日照人申安書寫的“海上碑”兩幢:一曰“天風海濤”,一曰“萬派潮宗”。在石臼西南4公里處的東海峪,有被考古界確認是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龍山文化”早期典型遺址。這里出土的高柄鏤孔蛋殼杯為舉世矚目的珍寶,這里挖掘出的墓葬和文化堆積層是互相銜接的三期,是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發(fā)展情況不可多得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在石臼北不遠處是多種史書記載的周代齊國始祖姜太公(姜尚)避紂隱居的“東呂鄉(xiāng)”地。在萬平口處有其地釣魚的遺址,名曰“棘津”(水名)。石臼北約3.5公里處的明望臺,是兩千多年前戰(zhàn)國時期的“緡王臺”遺址。緡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齊國之主,故稱齊緡王。

現(xiàn)在,石臼已建成全國一流的煤炭碼頭、木片碼頭和雜貨碼頭,新兗石鐵路以及直通碼頭的高速公路。


>>馬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