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村位于浙江省溫州市瑞安市境內,是一個典型的環(huán)山型村,周圍有平陽,馬嶼,仙降等。
進士第一村
中華進士第一村位于浙江溫州瑞安曹村鎮(zhèn)。曹村距瑞安市區(qū)18.7公里,溫州市區(qū)64公里,平陽縣城34公里,地處飛云江下游南岸。后晉年間(936-947),曹氏第十一世祖曹靄、曹霅、曹昌裔三兄弟為避閩亂,從福建長溪遷居許峰。經過200多年的繁衍,發(fā)展成為一支龐大的家族,從此許峰就叫曹村。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曹逢時首登進士第,曹村文風漸盛,一時人才輩出。據(jù)《曹氏族譜》統(tǒng)計:“登進士甲科者29人,武進士者6人,特奏名進士者21人,太學進士者38人,武學進士者6人,鄉(xiāng)貢進士者9人,胄貢進士者35人,漕貢進士者16人”。
一個曹村出了這么多的進士,在我國文化史上實屬罕見。究其原因:1、曹村地理條件優(yōu)越,為文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理想的環(huán)境。曹村物產豐富,盛產稻米、豆麥、柑桔、楊梅、板粟、枇杷、竹木、青瓷花瓷古瓷碗,擁有釀酒、繅絲、印染、水碓、油車、豆制、素面等作坊,經濟實力強大。曹村位于粵浙交通要道,是瑞安主要商業(yè)集散地,工商發(fā)達,經濟繁榮。2、溫州自古文風鼎盛,書院林立。南宋單是城內就有東山、浮沚、永嘉、城南、城北等書院,瑞安有仙巖書院,塘岙、梅譚書塾。在曹村,曹絳創(chuàng)辦風崗書塾,曹豳建起虎邱書院。兩大書院延請名師,教育族子,造就了大批國家有用的人才。3、南宋定都臨安(今杭州),政治文化中心南移,便于曹村子弟入京太學深造和應試。南宋之前,我國封建王朝的國都大多建在北方,路途遙遠,人們往西安、開封趕考,對南方人講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因此進士很少。據(jù)《溫州市志》記載,在唐朝溫州地區(qū)只有8個進士,北宋25人,到了南宋急增至1346人。這說明都城的遠近,對各地考取進士的人數(shù)能起一定的作用。4、曹村民風樸實,勤耕善讀。曹氏家族為了發(fā)展耕讀文化,設立學田功名田產,用于延師興學,獎勵功名,資助學子上京趕考。由于曹氏宗族大力提倡“讀書榮身”,讀書作官的儒家思想在家族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八百年燈會
曹村文風興盛,文化娛樂亦多種多樣。滾龍、燈會便應運而生,且八百年流傳至今,成為溫州“申遺”的寶貴項目。
宋朝,曹氏先祖曹仁貴在溫州任兵馬司。其孫曹逢時天資聰慧,好學長進,“堪與培養(yǎng)”。為鼓勵孫子“學而優(yōu)則仕”,早得功名,曹仁貴多方尋訪,在樂清找到一位經學名師,就送孫子到樂清私塾中拜這位名師,并在清凈處為孫子租下房子。曹逢時刻苦勤奮,常在名師私塾讀到半夜三更才回住處。私塾往返路程不短,夜深伸手不見五指,如何行路?神奇的是,每當曹逢時一出塾門,就會有一老人提著燈籠照亮其回家的路途,避免了跌跌撞撞。據(jù)說那燈“紅如日,亮如電,輕如蟬翼”。當曹逢時順利回到宿處時,轉身想作揖道謝,那老人和紅燈卻總是突然離去。曹逢時驚訝不已。
這實際是曹族先人編撰的一個美麗傳說,目的除表示對先祖曹逢時的尊崇,還為激勵子孫刻苦讀書求上進。因為“燈”與“登”同音,諧“登科及第”的意思。曹氏又是從福建遷居過來,“燈”又與閩語“丁”同音,多扎燈意味著多添丁。人丁興旺,多子多福。所以,曹村燈會800年興盛不衰。
老人們說,燈會期間,家家戶戶彩燈高掛,一片歡聲笑語。而能人高手制作的600多盞鳥獸、詩、謎、故事、樓閣、人物彩燈大-,吸引了十幾萬人來鎮(zhèn)觀燈。曹村從此打亮了民俗展示、文化、旅游的金名片,促進了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的大發(fā)展。
還有說法,早在東漢明帝提倡佛教,于上元夜在宮廷寺院“燃燈表佛”,令士族庶民家家掛燈,此后這種佛教禮儀演變?yōu)橐豁椫匾顒印6鴵?jù)曹村村民介紹,一年一度的大型元宵民間鬧花燈會,在曹村,是從南宋紹熙年間曹叔遠中進士掛福星燈以來延續(xù)至今的,迄今有800多年的歷史。在元宵這晚,鄰近各村鎮(zhèn)居民會聚集在這里,大鬧花燈,祈福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曹村的大街小巷將會是一派鑼鼓喧天、水泄不通的景象。
宗教文化
圣井山位于大南和曹村鎮(zhèn)之間,海拔749米.圣井山為浙江南部宗教圣地,主要有石殿、寶昌寺、通濟寺、景福寺、老虎山、老鷹山、老虎洞、橋司洞景點。
其中,圣井山石殿為浙南地區(qū)時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保存完整的石構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現(xiàn)存的為明代萬歷至清光緒年間所建。石殿內有一井,深不盈尺,水清甘甜,終年不盈不涸,人們稱之為“圣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