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內蒙古自治區(qū) > 阿拉善盟 > 額濟納旗旅游

居延遺址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居延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居延遺址分布在今內蒙古自治區(qū)額濟納旗和甘肅省金塔縣的境內。

居延遺址指的是包括漢代張掖郡居延、肩水兩都尉所轄邊塞上的烽燧和塞墻等遺址在內的遺址群。邊塞遺跡自東北斜向西南,全長約250公里,始建于漢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廢棄于東漢末年。這條防線是漢通西域的交通要道和河西走廊的屏障,也起到了切斷匈奴與羌聯系的作用,在漢對匈奴的戰(zhàn)略上也有特殊的意義。

1930年西北科學考察團曾對遺址作過考古調查,發(fā)現了10000多枚漢簡。1972~1976年,甘肅省居延考古隊又對遺址作了復查,并發(fā)掘了破城子甲渠候宮遺址、甲渠第四燧遺址和肩水金關遺址,新獲漢簡20000余枚,這三處是三個不同類型的烽燧遺址,通過這次的發(fā)掘,對漢代烽燧建筑的形制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

破城子甲渠候官治所由鄣、塢兩個部分筑成,都在遺址的西北部,是一個平面23.3米見方的小堡,鄣墻厚4~4.5米,用土坯壘砌而成,殘高4.6米。鄣南為塢,塢的平面略近方形(47.5米×45.5米),塢墻厚1.8~2米,夯筑而成。塢門外有類似甕城的曲壁。塢3米以內的地帶埋有4排尖木樁,高出地面0.33米,鄣塢內建有房屋、灶和牲畜圈等。出土的遺物十分豐富,有弓箭、銅鏃、鐵甲片等,還有鐵農具、工具和各種生活用品。

甲渠第四隧位于甲渠候官南5公里。烽臺較大,殘高3.4米,方錐體,夯土筑成,臺基的每邊長達8米左右,烽臺的西南角有帶煙囪的灶膛,應是在軍情緊急的時候發(fā)布信號升“煙”用的裝置。臺南有塢,長21米、寬15.2米,塢內有住房5間,塢門向東。

肩水金關遺址是肩水候官所屬的一座烽塞關城,可分為兩個部分,一是關門遺址,門洞寬5米,門兩側有夯土筑的長方形墩臺,臺內辟有居室和通向門樓的階梯;另一部分是鄣塢,在關內的西南方。鄣在塢的西南角上,約13米見方,鄣的西北角上還建有一個7.8米見方的土臺;塢約35米見方,規(guī)模比候官治所的鄣塢要小一些。出土遺物的很多,有刀、劍、鏃等武器,還有大量的絲麻、毛、革制成的衣物鞋帽的殘片,以及點燃烽火用的草苣,這些遺物都反映了當時的屯戍活動。

在居延遺址出土的漢簡內容十分廣泛,涉及漢代社會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科技、法律、哲學、宗教、民族等許多領域,它不僅記錄了居延地區(qū)的屯戍活動,而且還保存了一批從西漢中期到東漢初年的官方文書,這些都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國家文物局)

延伸閱讀:

·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達斡爾民族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