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涌寺碑刻,即“仙涌寺地藏院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羅坑鎮(zhèn)羅坑醫(yī)院仙涌寺遺址。仙涌寺始建于唐咸通十二年(871),僧法迎建,宋慶歷年間重修,明成化十五年(1479)僧真光重建,毀于20世紀50年代,僅存此碑。北宋慶歷年間重修該寺地藏院時刻下《仙涌山地藏院碑記》,現立于仙涌寺遺址,建有碑亭保護。碑高1.95米,寬1.05米,厚18厘米,碑面面積2平方米。正面碑額刻篆書“仙涌山地藏院碑記”,正文為……[詳細] |
奇石遺址,又稱“奇石”、“宋帝昺與陸秀夫殉國遺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海軍基地。南宋末年,宋元崖門海戰(zhàn)中宋軍失敗,祥興帝趙昺與丞相陸秀夫在崖海邊奇石附近跳船投海殉國,元將張弘范書“鎮(zhèn)國大將軍張弘范滅宋于此”刻于其中一塊巨石,成為宋元崖門海戰(zhàn)的標志物。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御史徐瑁命人鏟去奇石上的刻字,但因意見不一未能重新刻字。1956年建軍港疏浚航道時炸毀了這塊奇石。1962……[詳細] |
楊太后陵,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永安里。葬于宋末,為楊太后的陵墓。楊太后(1244-2279),名巨良,宋度宗的皇妃、宋端宗的生母,宋端宗即時尊為皇太后,被后世譽為國母。南宋行朝在新會崖山建行朝草市、行宮30間,楊太后在慈元殿主持政事。宋元崖門決戰(zhàn)中宋朝滅亡,楊太后赴海殉國,太傅張世杰倉促之間將其葬此。坐西北向東南,寬7.98米,深11.9米,占地面積74平方米。享堂為圓形,直徑6.9……[詳細] |
慈元廟碑刻,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官沖村崖山祠?逃诿鳌⑶鍟r期,記述南宋覆滅經過和歷代重修的歷史、贊頌宋末民族英雄,現供人參觀。古碑共有12塊,分別有明湛若水撰的“修復崖山慈元殿大忠祠記碑”、明成化羅倫撰的“大忠祠記碑”、明嘉靖的“重修崖山全節(jié)廟大忠祠碑”、明弘治張詡撰的“全節(jié)廟碑”、明弘治陳獻章撰的“慈元廟碑”、明嘉靖楊以誠書的“正氣歌碑”、清光緒的“重修慈元廟碑”、明區(qū)大相撰的“崖山覽古……[詳細] |
白石塔,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圭峰山玉臺寺內。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中華民國時期被日偽軍拆毀,1956年修復。塔東南向,平面六角,為七層仿木結構樓閣式石塔,以白色漢白玉雕造,中間空心,通高5.84米。塔基須彌座施仰覆蓮瓣,基周4.6米,六面分雕龍、鳳、熊、象、獅、獨角獸、麒麟等動物圖案。第一層塔身每面設有海棠瓣形大門一個,門楣上施仿木構額枋,刻有仰蓮式圖案。塔檐刻有蓮花紋滴水,瓦當上……[詳細] |
周恩來總理視察新會紀念室,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岡州大道中58號。建于中華民國時期,現出租作燈飾店使用。1958年7月1-7日,周恩來(1898-1976)總理視察新會時在此中共新會縣委機關辦公樓居住,在這里接見江門、新會的干部、群眾、歸僑。該樓坐西北向東南,由前樓、后樓、花園等組成,通寬13米,通深47.9米,占地面積622平方米。磚混結構,二層,通高12米,西式建筑風格,中間有中庭。紀……[詳細] |
松山炮樓,即“新鶴人民抗日游擊大隊部舊址”,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司前鎮(zhèn)白廟村松山里。炮樓建于中華民國初期,由村民梁世榮等興建。1944年中共新鶴縣委組建的人民武裝——新鶴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在此成立,1945年在炮樓上抗擊日偽軍的進攻,安全撤退。1994年維修,現已空置。炮樓坐西向東,混凝土結構,占地面積55.8平方米,通高13米。樓身三層,每層四周均設鐵窗及槍眼,墻身彈痕累累。挑臺為平臺式露臺,四……[詳細] |
新會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社區(qū)黃云山。建于1960年,紀念新會在革命戰(zhàn)爭中犧牲的革命先驅。1984年重建,2003年重修,每年政府及部門單位在此舉行紀念活動。碑身用磚砌筑,外墻批石米,方塔型,高16米,頂部蓮花瓣雕飾,頸部雕白色葵花紋。正面上部直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個金色大字。碑座為正方形,邊長4.36米。碑座正面嵌云石碑,橫2.65米,縱0.73米,直書陰刻一千余……[詳細] |
宏文社學,又稱“奎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茶坑村。建于清代。坐西北向東南,通面闊7.2米,通進深7.7米,建筑占地面積55平方米,三層,通高13.3米。磚木結構,歇山頂,筒板瓦屋面,青磚墻身。閣身首層外側設廊,四根圓石柱承托飛檐。閣身面闊5.08米,深5.8米。首層正門石匾額陰刻“宏文社學”四個篆字,兩側石楹聯為“黨癢塾序式于古;智水仁山在此堂”。二層外墻石匾鐫刻“奎閣”二字。三層正面……[詳細] |
霞路百歲坊,又稱“百歲流芳石牌坊”,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霞路村東聯里。建于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以旌表鄉(xiāng)賢趙源進(宗籍)百壽。坐西向東,以花崗巖石構筑,三間四柱三樓仿樓閣式,通面闊8米,通高6米。三樓均為石雕鰲吻檐石頂,正樓中央飾以火焰寶珠頂。各柱為方形切角狀,柱墊為方形臺基,下部均為抱鼓石支撐。正面明間坊額陽刻“圣旨”及“百歲流芳”等字,次間橫額刻有“東方進頌”、“南極增輝”等字![詳細] |
文炳閣,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古井鎮(zhèn)文樓村三堂里。建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為吳氏宗祠的附屬建筑。1979年曾遭雷擊殘損,1985年鄉(xiāng)親捐資維修。為仿樓閣式磚塔,坐南向北,平面八角,七層,通高31.6米。青磚砌墻身,塔腔為壁內折上式,內設螺旋式樓梯通頂層。門口石匾陰刻“文炳閣”三字,兩側石聯為:“文章光壁府;炳蔚耀星垣”。塔頂為攢尖式,葫蘆塔剎。每層均有飛檐,各層各面墻身設長方形綠色琉璃格窗……[詳細] |
石井及慈尊宮,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浐灣社區(qū)詩書街。始建于明代,1995年群眾捐款維修,現由社區(qū)管理。石井,俗稱“大井頭”,明初邑人謝景伭于山邊石隙鑿石建井。井口以花崗巖石砌成方形,邊長1.1米,井深4米。井壁鐫刻有銘文:“象山之麓,磨石如玉,囗得其源,甘泉涌淥,酌之不貪,用之云足,宜人之壽,益人之祿!本畯氖睹俺,終年不竭,清且甘。井旁建有一座慈尊宮,清雍正及光緒年間重修,香火鼎盛![詳細] |
蓮花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城西社區(qū)新盛街。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由邑人林濟開鑿,用作女兒的嫁妝,現正常使用。井口呈圓形蓮花瓣狀,用一塊大灰砂巖鑿成,直徑1.3米,突出地面0.5米。井壁用紅砂巖砌筑,內徑0.97米,深4.75米,水質清純,至今仍為居民汲用。井旁原立有林濟立的碑記一方,碑腳四周砌石。地面鑿有蓮花井地券,刻有地圖,F在碑刻及地券不存。蓮花井是新會僅存的元代古井,史料詳……[詳細] |
煉丹井,位于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南寧社區(qū)朱紫路。建于北宋。傳為宋代會城道人李之先開鑿,用于煉丹制藥,清同治九年(1870)、中華民國十年(1921)年維修。1990年會城鎮(zhèn)人民政府再次重修,在井四周鋪條石,加立鐵欄桿。1991年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立保護標志,加以保護。井口以長石筑成方形,邊長1.03米,井深4.5米。井口石刻有“煉丹井”、“同治九年重修”、“民國十年重修”等字。該井水質極佳,是……[詳細] |
北門窯址,原稱“古窯群遺址”,位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qū)會城街道北門的豬乸嶺及馬山。隋、唐代遺址。古窯群依山而建,地面可見的有約20多座殘窯,分為上、中、下三排,分布面積達20000平方米。豬乸嶺山腳下有一座保存較好的窯爐,窯膛深4米,寬3米,高約2米,后壁可明顯見到三條煙道,窯壁燒成火紅色,窯頂熏成煙黑。在鹿場內約有7-8座殘窯的遺址,直徑2-2.5米不等,窯壁已倒塌,僅存下半截的窯腳。窯群四周散落有……[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