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洞溝文化遺址AAAAA 水洞溝遺址是三萬年前古人類繁衍生息的圣地。1923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里發(fā)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fā)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fā)祥地”。東西方文化交流的見證,具有“世界性”、“唯一性”、“教育性”。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斗的歷史見證……[詳細] |
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AAAA •參觀氣勢恢宏的銀川艦,寓教于樂不亦樂乎。景點介紹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位于銀川濱河新區(qū),黃河防洪線以東,203省道以西,北京路與緯四路連接線以南,規(guī)劃建設總面積258公頃。目前黃河軍事文化博覽園距銀川市區(qū)30公里,河東機場6公里。園區(qū)總占地面積3500余畝,預算總投資20億元,總建設項目分三期完成。主體建筑有建設的“銀川艦”安置、“銀川艦”紀念館、中華軍事文化展示館、國際防務中心、弧形景……[詳細] |
長流水生態(tài)旅游區(qū)地處毛烏素沙漠邊緣,位于寧夏靈武市境內,是自然天成的集旅游休閑、娛樂垂釣、野營探險、野生動植物觀賞、影視劇外景拍攝等為一體的綠色景區(qū)。長流水源于百年前,成于神奇中。在毛烏素沙漠深處,方圓兩公里內三股清泉分別從沙山腳下、細草根處、石縫隙中滴滲而出,如淚汪汪漸成涓涓細流,叮咚作響終匯成溪,在沙漠深處、在大峽谷河床上日夜歡暢地奔涌下瀉、蜿蜒前行,長流水因此得名。游青青長流水,尋訪源頭間![詳細] |
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待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分為2006年發(fā)掘的1號藏兵洞和2012年9月20日發(fā)掘的2號藏兵洞)。這在全國是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御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御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里是獨一處,F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zhàn)遺址和原型。如果說抗戰(zhàn)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詳細] |
中國的長城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秦朝統(tǒng)一中國之后連成萬里長城。漢、明兩代又曾大規(guī)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氣勢之雄偉,堪稱世界奇跡。歲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當您登上昔日長城的遺址,不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的長城雄姿,還能領略到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歷史的大智大勇,因而長城也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寧夏素有“長城博物館”之稱。靈武,古時靈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詳細] |
國家2A級景區(qū)。寧夏大海子沙漠生態(tài)旅游區(qū)依托豐富的沙漠旅游資源,開闊的比賽場地,區(qū)建成了寧夏專業(yè)沙漠汽車賽道,每年舉辦全國性的汽車摩托車越野賽。景區(qū)有沙灘摩托、沙灘卡丁車、沖浪滑沙、沙漠駱駝、真人CS、垂釣、篝火晚會、游泳等一系列旅游配套設施。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的大海子汽車摩托車越野賽,吸引了寧夏、內蒙、甘肅、陜西等地慕名而來的汽車摩托車愛好,近30個汽車摩托車協(xié)會和俱樂部的500名參賽選手300……[詳細] |
水洞溝遺址博物館,位于寧夏銀川市靈武臨河鎮(zhèn)明長城腳下,距首府銀川市24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建筑面積4308平方米。建筑形制以水洞溝舊石器時代文化材料中最具特色的西方莫斯特文化石葉為設計背景,以石器與遺址環(huán)境的主要色調——土黃色為基本色調,外形仿石器造型。是我國西部地區(qū)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面貌的主題博物館。水洞溝是我國最早發(fā)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是一處舉世聞名的文化遺址。水洞溝遺址的發(fā)現打破了……[詳細] |
紅山堡是因位于紅山地區(qū)而得名。據史書記載,古時在夕陽的照射下,這里山巒一片鮮紅,因命為“紅山”后訛傳為“橫山”,“紅山堡”舊時也就一名“橫山堡”。它是明代長城防御體系中的一個城障,始建于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由總制陜西軍務戶部尚書秦纮秦筑,距今已有500多年。紅山堡是一座北鄰明長城的屯兵之城,為寧夏都指揮史墉修筑。東自清水營五十里,西至紅山堡二十里。在橫山堡內駐軍251名,設守堡官員一名,操……[詳細] |
寧夏靈武國家地質公園坐落在寧夏北部靈武市境內,北依長城與陶樂縣和內蒙古鄂托克旗毗鄰。園區(qū)橫跨四個鄉(xiāng)鎮(zhèn)和一個街道辦事處,包括四個景區(qū)—恐龍化石遺址景區(qū)、水洞溝古文化遺址景區(qū)、長流水自然生態(tài)景區(qū)和靈武市休閑觀光旅游區(qū)。該地質公園是一個以恐龍化石遺址、水洞溝古文化遺址和長流水原生態(tài)自然景觀為主體、多種地質遺跡配套齊全,自然資源良好、人文歷史厚重的地學科普園地。靈武恐龍化石的發(fā)現,填補了寧夏沒有恐龍化石的……[詳細] |
寧夏境內的長城不僅數量多,且分布廣。文物考古專家從文獻記載與修筑技術上斷定,自戰(zhàn)國時期開始至明代都曾先后在此修筑或利用長城,因此寧夏被稱為“中國長城博物館”。為更好的展示寧夏的長城文化,在明長城東段保存較完整的水洞溝景區(qū)紅山堡內建了一所寧夏長城博物館。建筑面積2200平方米,仿寧夏西北地區(qū)傳統(tǒng)堡寨建筑形制,一層建筑,二進院落。以圖片、模型、繪畫等形式展示長城興衰、長城建筑、長城戍守、長城攻占、長城……[詳細] |
靈武窯址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寧東鎮(zhèn)回民巷村南3公里處的荒漠中。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200米,地表散落各類瓷器殘片、窯具、窯磚等,數座窯爐殘跡隱約可見。在南北山坡間的河溝處,有1米多厚的瓷片堆積層。據勘探調查,在該遺址內埋藏窯爐數座,均為東北座向,有的爐門相對,爐膛內形置略有不同。窯爐平面均呈馬蹄形,分別由爐門、火膛、窯床、煙室等部分組成,長約3~4米。窯體以磚石錯縫砌護而成,窯門寬50厘……[詳細] |
水洞溝村是一個古老的地穴式的聚落遺址區(qū)。在古老的水洞溝村里,保留著北方先民們創(chuàng)造的窯洞式、地穴式、半地穴式、淺地穴式的居室。這種從新石器時代流傳下來的居室,往往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村繼承了這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后在地穴四周邊緣上,用土坯壘起矮墻,使之高出地面,再以桁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在柴草上糊以泥巴,防止漏水。這種居室建筑極……[詳細] |
名揚中外的水洞溝遺址,作為我國最早進入系統(tǒng)發(fā)掘和研究的舊石器文化遺址之一,自1923年被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發(fā)現和發(fā)掘以來,傾注了國內外考古學者的艱辛與努力,也有普通人的默默奉獻。84年前,當考古學者把探掘的視線定格在水洞溝時,便于原本和水洞溝遺址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張三小店”有了關系。張三,本名張梓,漢族,靈武水洞溝村人,生于1894年,病逝于1965年。兄弟四人中,因他排行老三,人們便叫他……[詳細] |
靈武恐龍化石群遺址位于寧東鎮(zhèn)磁窯堡煤礦南1公里處,距銀川市東南70公里。2005年4月至2006年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與靈武市文物管理所先后進行4次發(fā)掘,清理3個發(fā)掘面,挖掘出8只恐龍個體。靈武恐龍化石經國際著名恐龍專家徐星鑒定,為梁龍類中一個罕見的分支-—叉背龍類。靈武恐龍是中生代中侏羅紀大型新蜥腳類食草恐龍,距今約1.6億年。梁龍在赤道以北首次發(fā)現,堪稱“北半球第一龍”,……[詳細] |
白芨灘自然保護區(qū)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靈武市境內,總面積81800公頃。保護區(qū)于1985年經原靈武縣人民政府批準建立,1986年晉升為自治區(qū)級,是一個以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qū)。本區(qū)地處鄂爾多斯臺地的西南隅,南接黃土生陵區(qū),地貌屬于丘陵地帶,分為低山丘陵、緩坡丘陵和沙漠低山丘陵,海拔高度1150-1650米之間。區(qū)內荒漠植被保存良好,尤其是中部核心區(qū)內分布的以檸條為主的1.7萬公頃天然荒……[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