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鄂州市中心南浦路與文星路交匯處。始建于明代,是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知縣諶謙與教諭朱瓚為激勵學子奮發(fā)讀書所建,后廢。清代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知縣熊登看到文星塔漸漸頹廢,于是易地在學宮南隅“距舊址六十步”處重建。解放后,歷屆政府又多次進行了維修。塔高約23.13米,共有5層,由塔座、塔身和塔尖三部份組成,塔座高2.25米,直徑8米,基座邊長7.5米,用條石壘砌……[詳細] |
古靈泉寺又名圓通寺、資福寺、西山寺,中國佛教“凈土宗”發(fā)源地。位于鄂州西山的青龍、白虎二山之間。是東晉高僧慧遠所建,寺中有泉出崖穴間,因迎文殊像供奉于此,盛傳泉中有靈光呈現(xiàn),故名菩薩泉,又名靈泉,西山寺亦名古靈泉寺。距今已有一千六百余年的歷史。據(jù)宋蘇軾《菩薩泉銘》記,晉代陶侃在武昌任太守,后遷往廣州,任刺史,在海上得“文殊師利”菩薩金像,送武昌(今鄂州)寒溪寺供。待陶侃遷往江州任刺史時,又想迎佛像……[詳細] |
駱李墓群簡介為三國•宋代古墓區(qū),位于華容區(qū)段店鎮(zhèn)駱李村駱李灣西北400米;駱李墓群東邊200米為駱李小學,南為316國道,西距駱家上灣1000米,北距朱家港200米,總面積約6000㎡。1970年文物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此墓群,它呈南北向排列;相距5—15米不等,墓上殘存有封土堆,從暴露的墓葬看,多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墓室結(jié)構(gòu)為“三順一丁”,墓底鋪砌呈“人字形”,券頂采用楔形磚壘砌,墓磚飾粗繩紋……[詳細] |
賀龍軍部舊址,是賀龍從任師長駐防鄂城到任軍長期間的指揮機關(guān)。1927年3月,賀龍進駐鄂城;同年7月,賀龍從該處出發(fā),赴南昌參加并指揮了南昌起義。其間,賀龍在鄂城開展工農(nóng)革命運動。該舊址是賀龍任軍長時唯一保存完整、有據(jù)可查的北伐戰(zhàn)爭時期的軍部舊址。2008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鄂州市劃撥200萬元對舊址進行了全面保護維修。2014年底,維修項目通過省文物局專家組驗收。為……[詳細] |
萬年臺,為古代戲臺,原位于明清武昌城西北部城隍廟內(nèi)(現(xiàn)鍛壓機床廠),為城隍廟建筑群的一部分。城隍廟為鄂州最早的儒學,由東晉征西將軍庾亮創(chuàng)辦,宋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儒學遷建南門后,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縣孟吉建城隍廟、萬年臺。清順治、咸豐、光緒年間均有重建或維修。1958年,城隍廟被鄂城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萬年臺……[詳細] |
抗日碉堡,為抗日戰(zhàn)爭時期紀念性建筑。位于鄂州市梁子湖區(qū)梁子島北的公山正中?箲(zhàn)時期,盤踞在梁子島的土匪成渠為保護自身武裝力量,抵御抗日力量和日寇進攻,強令百姓拆毀寺廟,青磚運至梁子島北公山正中,用石灰與青磚壘砌墻壁,樓板用厚木板鋪成,建成三層炮樓。此炮樓結(jié)構(gòu)堅固牢靠,四角分明,規(guī)模適中。由于成渠濫殺無辜試圖掩蓋劣跡,就將青磚拆去一層綁住尸體拋入湖中,F(xiàn)在炮樓只剩下兩層,它曾在鄂南抗日軍民打擊日寇的……[詳細] |
石馬嘴墓簡介為明代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劉釗村石馬嘴灣東南300米,南距花馬湖200米。墓前方有兩塊基石相距22米左右,另有一匹石馬埋入草叢土中,原有的石龜?shù)任镆巡灰,另有一只石兔?0年代李耀玉家做屋時已搬離原位,1990年做屋時又搬至其房前即現(xiàn)在所處位置。石刻的質(zhì)地與造型均為明代,此墓葬文物保護范圍從灣南坡地有兩塊基石處起,約占地400平方米。2003年11月4日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詳細] |
鄂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鄂州市區(qū)古樓街與十字街交匯處。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間,由縣尉鄒應博捐修,因井口置有四眼鐵盤,故俗稱“四眼井”。水井建成之日曾留下吉祥的祝辭:“后當有登高位、掇巍科、亭上壽者!惫屎笕擞址Q之為“壽井”。元代至正年間,監(jiān)邑達嚕噶齊鐵山(亦為觀音閣的主持修建者)、知縣王文賁又在井上建“壽井亭”。清末民初,因戰(zhàn)火,亭廢。該井曾為古鄂城“十景”之一。但自從用上自來水后,四眼井漸漸停用,并……[詳細] |
東方紅磚廠墓區(qū)簡介為六朝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院灣村王家嘴灣東北面。王家嘴灣的東北部有一座東西向的山崗,呈圓形,面積約近5000平方米,墓區(qū)的東部和南部曾被磚廠取土挖掉。1996年在王家嘴灣南部曾發(fā)掘了兩座六朝磚室墓,出土了青瓷碗、瓷盞、盤口壺、瓷罐等文物。此墓區(qū)以山崗為保護范圍,向四周延伸100米為控制地帶。2003年11月4日被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鄂城天主堂位于市區(qū)十字西街(小西門內(nèi)),始建于光緒三十年(1904年),1947年進行過一次改建。主體建筑有圣堂、教務室、安琪小學等。從1945年到1966年間,除徐、林兩名外國神父外,還有三個中國神父在此主持教務。該堂有多年沒有群眾性的宗教活動,而安琪小學在20世紀50年代初,由城關(guān)鎮(zhèn)政府接收,僅剩下李道昌一人在此開辦診所自給、自養(yǎng)(現(xiàn)已去世)。教堂及其小學、住房一并為鄂城區(qū)某單位占用。1995……[詳細] |
陳中孚墓簡介為清代歷史名人墓葬,位于葛店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葛店鎮(zhèn)秀海村東北彌陀寺。陳中孚,字心畬,清嘉慶六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三年授山西道監(jiān)察御史,后任山東巡撫,漕運總督。《武昌縣志》載“陳中孚墓在縣西九十里,御賜墓葬”。該墓為陳中孚及王、楊二夫人并列排葬,分別立碑,墓葬規(guī)模大,結(jié)構(gòu)完整,其中楊夫人墓早年被毀,F(xiàn)存墓群面積約100平方米,原墓地上建有圍墻,墓前有石人、石馬、石虎、石獅子、石華表等……[詳細] |
余國柱墓簡介為清代古墓葬,位于鄂城區(qū)花湖鎮(zhèn)華山村金陳阮灣灣中陳克墫家房屋西北邊,面積12平方米,呈南北向,保存完好。據(jù)《中國名人大辭典》載:“余國柱,大冶縣人,為清順治進士,康熙年間官至武英殿大學士”!洞笠笨h志》載:“余國柱墓在流水里華山下”,即今花湖鎮(zhèn)金陳阮灣內(nèi)。這是一座碗墓葬,其中一部分碗早年已挖毀,還有一部分仍保存在墓內(nèi),墓葬表面上看不出封土及任何跡象,僅從墓前保存完整的墓碑來確定其墓葬方……[詳細] |
徐王礦冶遺址簡介宋代古遺址,位于鄂州市汀祖鎮(zhèn)張鐵村徐王灣西南山坳,遺址面積約1000平方米,1985年考古調(diào)查時發(fā)現(xiàn)。目前尚未發(fā)現(xiàn)礦井、煉爐遺跡。遺物散布遺址四周,從采取的標本來看,有陶器、瓷器等。陶器有生活用具釉陶罐、四系壺及建筑材料板瓦等;瓷器有碗,F(xiàn)遺址地面(原張鐵村爐基灣)生長有銅礦草,旁邊有紅褐鐵礦粉、礦渣遍布周圍一帶,并有少量的孔雀石,該遺址保存較好。徐王灣后全部遺址為保護范圍,遺址邊……[詳細] |
民信閘簡介吳兆麟(公元1882年~1942),字畏三,號寬元,譜名錫敏。鄂州市葛店岳陂村宗國嶺人。1911年參加武昌起義。當辛亥革命的第一-在第八鎮(zhèn)工程第八營打響時,各隊紛紛而起響應,并公推吳兆麟擔任革命軍臨時總指揮。在吳兆麟的指揮下,武昌城內(nèi)各隊士兵紛紛向楚望--火庫出發(fā),城外的炮兵營拖炮入城占領(lǐng)高地。一時間,革命風暴席卷整個武昌城。次日,革命軍在黃鶴樓前升起了十八星旗,它標志武昌全城業(yè)已光復,……[詳細] |
三賢亭位于錄泉寺內(nèi)大雄寶殿右側(cè)。亭周圍崖壁上有滴滴泉、涵息泉、活水泉,崖上披蘿掛蔓,樹蔭蔽日,竹影婆娑,四時泉水叮咚,幽靜清雅。相傳晉陶侃、唐元結(jié)、宋蘇軾常在此游憩。明嘉靖初年,知縣許穡卿建亭祀之,名曰“三賢亭”,指以上三位賢士。因亭周有三股泉水,故又俗名“三泉亭”。清兵部尚書、三江總督彭玉麟巡視長江水師時,曾于西山留畫老梅一幅,題詩多首。當代畫家關(guān)山月、端木夢錫來西山參觀時,盛贊彭玉麟所作的梅花……[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