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高淳老街,又名淳溪老街,雖屬南京市,但距離南京市區(qū)挺遠,大概有100多公里車程,在南京南邊,江蘇省與安徽省的交界處。老街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現存的建筑多為明清所建。高淳淳溪老街位于高淳的商業(yè)中心。它自宋朝正式建立街市,至今已有900余年的歷史,如今那兒房屋新舊交替�,F存的建筑物多為明清所建。這些建筑大多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典型的建筑風格。淳溪老街因呈“一”字形,又稱一字街。其全長345米,寬4.5-5.5米不等,中間用粉紅色的胭脂石橫向鋪設,兩邊用青條石縱向圍繞,整條街面色鮮艷,整齊美觀,歷經八百年風吹雨打,人行車壓,依然是“赤心未改”,堅固耐用。房屋大多是前店后宅,樓宇式雙層磚木結構,桃檐斗拱,木排門板,鏤花窗格,馬頭火墻,蝴蝶小瓦,典型的江南韻味,又揉進了徽派風格,使這些建筑博大精深、雋永持重。老街的店鋪多為三間,縱深數進,兩進之間有廂房連接,中間是天井,形成……
[詳細] 保圣寺塔,位于縣城東郊,是至今我省保存歷史最久的兩座方塔(另一座為常熟崇教寺方塔)之一,是江蘇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古城高淳的一個標志性建筑。唐貞元十七年(801年),高僧貫休于龍城山擴建寺院,將塔取名“龍城寺塔”,宋祥符年間改名保圣寺,塔也因寺而改名。寺內原有山門、大殿、客堂、廂房、齋房等建筑,并塑觀音、文殊、普賢、0神、羅漢等五十一身,后皆毀于兵火,唯塔幸存�,F塔據清《重修寶塔碑記》及塔基磚銘所載:“南宋紹興三年(1133年),邑人劉川等倡建”。明、清曾多次維修,明崇禎十年(1637年)經徐一范、葛奇祚等倡修后,遂將該塔作為寺院內的藏經閣。此后幾經修繕,古塔方得保存。該塔造型為四方七級,磚木結構樓閣式,總高33.5米。塔的底層外設檐廊而依附塔身,外觀給人以穩(wěn)重端莊之感。塔廊不僅是建筑上的需要,還是和尚圍繞塔身頌經禮拜的場合。塔可逐級扶梯折上,一層和七層塔壁四向設壺門,二層與六層為減少風……
[詳細] 在高淳老街東端,有一組高大軒敞的清代建筑,這便是有名的吳氏宗祠。這組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年間。它依地形而建,門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布局分為前進正門(戲樓),中進享堂,后進祭殿,間設天井,側有廂房。建筑面積計820多平方米。首進部分為三開間,有上下二層。底層南向開設正門,門外兩側砌“八”字形罩墻。青磚疊砌,麻石做基,左右各安置一塊圓形抱鼓石。盡顯肅穆莊重的祠堂本色。進入正門,轉一個方向看此建筑,才發(fā)現它是一座戲樓,是吳氏族人歡聚娛樂之所。將大門與戲樓合二為一,可見當年設計者匠心獨運。戲臺設在二樓,用屏風木板隔成前、后臺,俗稱“天壁”,以便前臺演戲,后臺化妝。扇形門額上左書“出將”,右書“入相”,為演員進出場“月門”。前臺邊間,隔成“樂臺”和包廂。臺頂,正中構筑疊三層八角形藻井,四周置“平棋”天花。戲樓上的藻井不僅有裝飾作用,而且在演唱時能夠產生共鳴,起到吸攏回傳的效果。中進享堂,面積250平方米……
[詳細] 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部舊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qū)老街”東端。原系吳氏宗祠,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清代建筑。據《高淳縣志》記載,吳家祠堂建于明朝末年,面朝官溪河,背靠老街,共三進,第一進是戲樓,樓上觀樂臺(戲臺),樓下是通道,臺前是露天劇場,可容納千余觀眾。第二進叫享堂,現作為展廳,陳列的歷代磚、石雕刻,技術精湛,價值很高。第三進是祭殿,現在作為展覽廳使用。1938年6月中旬,新四軍先遣支隊和一支隊先后進入蘇南茅山地區(qū),引起日軍的密切注視。日軍調兵遣將向新四軍剛開辟的茅山根據地掃蕩,為粉碎敵人掃蕩,一支隊特命司政機關分散轉移。8月,一支隊政治部在劉炎主任率領下轉移到高淳縣城淳溪鎮(zhèn)一帶。1938年8月,為開通茅山抗日根據地和皖南新四軍軍部的通道。一支隊政治部決定由宣傳科長戈白章、張春生、侯日千、華仁義等四同志組成民運工作組,在高淳縣城開展地方工作,對外稱新四軍駐高淳辦事處。他們利用國共合作的合法身份,向……
[詳細] 南京花山玉泉寺南京花山玉泉寺是高淳縣迄今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佛寺。花山玉泉寺在南京市高淳縣城東南15公里的花山半腰,相傳始建于南北朝。因山間長有白牡丹(一說石牡丹)和“峻嶺盤旋,飛泉清洌,久旱不涸”而得名�,F為高淳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相傳早在五代時期,白衣居士羅隱一日來到花山,走到此處只見左右兩峰相抱,左為青龍,右為白虎,東南方向,前有五座山峰連綿疊嶂,與此處遙相呼應,形似“五虎臥地”。羅隱吟詩贊日:“地肖石獅含暖氣,峰成五虎臥寒煙。風少地,月當燈,藏風聚氣常旺僧。”玉泉寺起初是一個只有一兩座大殿,幾間禪房,僧人甚少的小寺院,但卻以地佳幽靜、花多泉盛而揚名甚廣。據寺志載,在原寺西南八十三步處,因生長白牡丹花而引人人勝。在開花處建有南、北花園,殿后山頂,立觀花壇和觀花亭。每逢春暖花開,游寺賞花,香客熙攘,鐘聲繚繞。玉泉寺歷經滄桑,屢毀屢建。明崇禎年間,住持僧單餳募捐增建殿堂兩進。清康熙、乾隆時,寺……
[詳細] 南京郊縣高淳有座關王廟,是江南地區(qū)惟一現存的、供奉三國名將關羽的廟宇。此廟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明、清兩代都有維修,解放后為縣人武部駐地。后當地政府復建,辟為高淳老街旅游景點之一。關王廟,又稱關帝廟、武廟、關岳廟。此廟始建于明弘治四年(1491年),應天府丞冀綺召集高淳富商王糲七等人始建于高淳老街北拱極門內。萬歷四十五年(1617年)知縣唐登雋倡議,在老街王家巷西側重造,稱關帝廟。清咸豐十年(1860年)毀于兵火,盡成焦土。同治七年(1868年)秋,全縣七鄉(xiāng)按田畝攤捐集資,在王家巷西側關帝廟原址廢墟上重建。重建的關王廟共九楹三闕,前為門樓,中為拜殿,后為正殿。其規(guī)模式廊,金碧輝煌,為金陵七邑武廟之首。民國四年(1915年),關王廟中增塑了歷代忠武將士張飛、趙云、李靖、郭子儀、韓世忠、旭烈兀、馮勝、戚繼光、尉遲敬德、狄青、徐達、常遇青等26人的神像。北伐戰(zhàn)爭勝利后,民國十七年,高淳……
[詳細] 在南京市高淳區(qū)磚墻鎮(zhèn),有著國內罕見的古代護堤防洪水利設施,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水陽江水牮(jiàn)。始建于明代的磚墻鎮(zhèn)水陽江的護堤水牮數量多,規(guī)模大,保存好,被譽為國內罕見的古代護堤防洪水利設施。它們屹立在水中600多年,阻擋、分流洪水的侵襲,并于2011年升級為江蘇省級文保單位。磚墻鎮(zhèn)相國圩的水牮是在近年的第3次全國文物普查中發(fā)現的,位于江蘇高淳縣與安徽宣城市接壤的水陽江東南大堤臨水一側,系為避免皖南山區(qū)洪水下泄直沖相國圩堤而構筑的護堤防洪水利設施。普查人員在上自水碧橋、下至大花灘約7公里的范圍內發(fā)現9個用土石構筑的擋水之牮,它們均置河流的彎道處,各牮間距150米至200米不等,當地人故有“九牮八垱”之說。自春秋時,吳國筑相國圩以來,歷史上,相國圩曾多次遭遇大洪水的襲擊,特別是明代以來,東壩筑城,三湖水面抬高,而相國圩都能化險為夷,安然度汛。究其原因,除相國圩圩堤很牢固之外,相國圩水陽江段……
[詳細] 朝墩頭遺址位于高淳縣固城湖東約3公里,南距胥溪河2公里。遺址呈臺形,1989年發(fā)現,現存面積約l萬平方米。當年,南京博物院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500平方米,發(fā)現墓葬17座,灰坑8個,出土可復原的遺物近500件。遺址文化堆積一般厚2米左右,包含新石器時代和周代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經歷了早、晚兩個時期。早期陶器以紅陶為主,器形有鴨嘴形足鼎、壺、圈足豆等,還有石斧、石錛、石鏟及玉雕飾品,時代相當于崧澤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并延續(xù)至良渚文化中期。晚期陶器以灰陶為主,器形有扁足罐形繩紋鼎、束腰袋足甗、淺盤高柄豆等,時代相當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周代文化遺存陶器以夾砂紅陶為主,并有幾何印紋陶和原始瓷器。主要器形有鼎、釜、盆、盤、豆,印紋硬陶罐、瓿、原始瓷豆、碗等,生產工具有石斧、石錛、石鏟、陶紡輪、陶網墜及銅鏃等。朝墩頭遺址的發(fā)掘說明寧鎮(zhèn)地區(qū)遠古文化曾先后受到太湖地區(qū)崧澤晚期文化、良渚早……
[詳細] 南京圣保寺塔園石刻碑位于高淳縣東郊圣保寺塔園碑廊內,有100多件之多。許多為高淳縣文物保護級別單體。其中圣保寺塔園石刻碑碑記有華國殿碑記、社蒼碑記、趙良效墓碑、下壩碼頭碑、學山書院碑、尋真觀碑等。華國殿碑呈“圭”形,高1.84米,寬0.84米,碑載明萬歷二十一年蓮堂庵修葺,復名華國殿之鐫記;社蒼碑記碑長1.68米,寬1.08米,存0.23米,碑銘記載明嘉靖年間邑人進士韓叔陽之事;趙良效墓碑長1.48米,寬0.73米,厚0.12米,系宋室后裔于清雍正十一年為追念其先人趙良效重新修立;下壩碼頭碑系清乾隆三十一年新建下壩碼頭時立,碑長1.5米,寬1米,厚0.16米,圭角;學山書院碑系清同治十一年,進士陶汝霖等立,長1.85米,寬0.65米,厚0.1米,兩側花紋雕為“暗八仙”;尋真觀碑系民國九年重修尋真觀前殿后補立,為當時高淳知事劉春棠撰寫,碑長1.35米,寬0.50米,厚0.10米。其中石刻多為……
[詳細] 周氏宗祠位于南京市高淳區(qū)磚墻鎮(zhèn)三和村,是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祠堂建筑原有三進,清時毀于兵火,現存的周氏宗祠僅一軒及后進,建筑高大,用料講究,木雕精美,具有較高的工藝,為清咸豐年間周氏族人籌建。磚墻周氏,為三國大將周瑜后裔。據《民國高淳縣志》和《磚墻周氏宗譜》載,周瑜曾居住磚墻相國圩。周瑜死后,吳主孫權將周瑜長子周循招為駙馬。周循在此筑城建府定居并取名周城(即磚墻)南宋時期,周氏二十八代周省三官至翰林大學士,其子周察被南宋理宗大賢公主招為駙馬。淳祐年間,宋理宗趙昀降旨,為周察夫婦建造駙馬府。周氏宗祠在2008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fā)現,當年被列為江蘇省十大文物普查發(fā)現之一。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萬壽臺位于固城鎮(zhèn)劉家隴村西。相傳始建于元,原是祠山殿的前進建筑,現殿毀臺存。現存建筑為清末構建,座西朝東,上下二層,面闊三間,面積91平方米,硬山頂。兩廂略低,臺頂設方形藻井,臺口突出,迎面兩角起戧,檐口枋飾“云頭”紋板昂數攢。它對了解地方建筑技藝和鄉(xiāng)風民俗有一定價值。2006年6月5日,劉家垅萬壽臺戲樓被公布為第六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南京聚星閣 聚星閣位于高淳縣城襟湖橋旁。聚星閣始建于明隆慶二年,原名水月閣,又稱觀音閣,自清朝順治至光緒年間,曾分別四次修建。新落成的聚星閣由民間募資而建,2002年10月動工至2003年7月竣工,聚星閣八面三層,磚木結構,底層四向辟門,總高22米,建筑面積530平方米,是一厄鎖三江財源,點綴高淳風物的標志性建筑。 ……
[詳細] 南城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qū)椏溪鎮(zhèn)南城村南1公里的公路東側南城遺址,又稱“開化城”、“牛城”,。該史載“開化城乃溧水故城,至隋時始筑今所�!备叽驹谒逯撂拼鷮黉嗨牭�,明弘治四年劃溧水南七鄉(xiāng)置高淳縣至今。北宋末年,岳家軍抗擊金兵,由牛皋率領一支隊伍用火攻的辦法拿下被敵人占領的城池,威震敵膽,后人遂改稱為“牛城”以示紀念。城址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城垣用土夯筑。外設護城濠一匝,輪廓清晰規(guī)整。城濠外西部有直徑20多米,高出土地約6米的土墩,類似烽火燎望臺。2002年10月22日,南城遺址被公布為第五批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固城又名平陵城,俗稱“楚王城”,位于高淳縣城東10公里處,西北為固城湖,西瀕胥溪河。城址分為內、外兩重,系夯土板筑而成。外城,又名羅城,形制略呈長方形,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1000米,周長3915米,其北城垣保存較好,城基寬41米,殘高2~6米,東、西、北三面各有原城門的豁口,城外四周原有護城河,寬約18米,現已干涸,辟為農田。內城,又名子城,位于羅城中部偏西,形制亦呈長方形,長121米,東西寬196米,地勢北高南低,原高出外城地面4米,四周亦有護城河,寬約13.5米,現已淤塞。城內出土有春秋時期的銅鼎、編鐘,戰(zhàn)國的郢愛、漢瓦當、漢磚等文物。城外東南及南部曾發(fā)現過兩漢時期的墓葬群。在西側城外固城湖濱,曾發(fā)現過東漢《校官碑>。城內外出土文物的時代與文獻所載固城春秋時期為吳瀨渚邑、秦漢時為溧陽縣治基本相符�!�
[詳細] 薛城遺址位于淳溪街道,靠近石臼湖南岸,面積約6萬平方米,1997年9月南京市博物館與縣文保所聯合對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00平方米。由發(fā)掘出來的墓葬、居址及器具、谷物等,證明早在6000多年前,就有人類的祖先在此繁衍生息。它的發(fā)掘填補了長江中下游史前考古的空白,被評為“97年全國考古重要發(fā)現提名榮譽獎”,1997年12月,高淳縣人民政府將遺址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栭锕€鐤い鎰剁畱缁犵娀鐓崶銊р姇闁稿顦甸弻娑㈩敃閿濆棛顦ョ紓浣哄Ь椤鎹㈠┑鍥╃瘈闁稿本绋戝▍锝夋⒑缁嬫鍎滈柟鍑ゆ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