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甘肅省 > 慶陽市 > 合水縣旅游

合水縣文物古跡介紹

合水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
  隴東古石刻藝術博物館位于合水縣西華北街樂蟠西路1號,成立于2003年,是全省首家以古石刻展覽為主題的特色博物館。2004年建成并對外開放,占地48畝,建筑面積4611平方米,已建成單檐殿展廳、重檐殿展廳、雙層殿展廳、側展廳(東西兩幢)、鐘鼓樓、宋代石雕造像塔地宮、“黃河古象”展廳等設施,設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時期石刻造像展和革命歷史文物展,館藏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古石刻藝術品436件。近年來,博物館先后被評為國家級AAA級旅游景點,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級文明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確定為甘肅首批免費開放博物館之一,被蘭州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和隴東學院確定為實習基地,民間美術研究實習、研究基地。免費開放以來,年接待游客9萬多人次。館長:陳柏樹門票:免費景點位置:慶陽市合水縣北區(qū)樂蟠西路……[詳細]
蟠交古城遺址
  蟠交,即今城關鎮(zhèn)(城關鎮(zhèn)政府),又名老合水、合水老城、合水鎮(zhèn)。在今合水縣城東北、合水川(縣川)中段的北山麓。距縣治三十五公里。古城始建于唐初戍寅之歲(公元六一八年),以城在大小樂蟠二水(即今縣東川及縣北川)交匯處得名.此后直到一九四九年九月縣治遷西華池止,共有一千二百余年的縣級建治歷史。蟠交古城,又名“葫蘆城”。據(jù)府、縣史志記載描述,城建于大川之北,建水(今縣川河)之陽,北負尖嶺、面向平崗。北垣依山,高五丈,南在平陸,東西順山勢而壁立,高三丈,厚丈五;東西最長一百一十五丈,南北(平地)最寬九十五丈,周長三華里零九丈,登高北望儼若葫蘆.當?shù)厝罕妼Υ顺窃猩鷦拥谋扔鳎浩涓诔俏鞅鼻逅疁箱兄校黄渎缮胶蟛旒覟、萬家灣順山梁婉蜒而上;其把在城首北山之巔大有方丈之地;東西二垣起于葫蘆把,順坡而下層,中有細頸形呈葫蘆腰;南垣傍河而長,收作葫蘆底;東西二關之外,地勢開闊平坦,似兩片葫蘆葉。整個葫蘆扎……[詳細]
塔兒灣石造像塔
  塔兒灣石造像塔合水縣城東北部約70公里的太白鄉(xiāng)苗村川塔兒灣村,堪稱中國造像像塔而聞名,那一座造像塔,始建于宋代,以鑿磨的紅砂巖石條塊疊砌而成,平面呈八角形密檐式建筑,共十三層,系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吨袊芬粫J為它是中國最為纖細的古塔,將其列為稀有的古建筑和珍奇的名勝之一。高約12米,經(jīng)寬一點四米,原無臺基及基座,形體清癯纖細,塔身第一層特高,達兩米。第二層以上逐漸縮短,二、四層南面各設一假門,各層有塔檐,檐下出疊澀兩層。檐角有仿木轉角斗拱,檐下雕出檐緣,檐上雕出筒狀瓦櫳。塔頂為石雕剎柱,剎基以上為相輪三匝,華蓋一層上置寶珠。塔身第一層,每面約有浮雕石刻造像,雕刻技法纖巧細膩疏密相間,每面雕像分為五幅,共四十副,每幅雕像法纖巧細膩,疏密相間。每面雕像分為五幅,共四十幅,每幅雕像十三至十五身,共造五、六百之多。內容多為佛說法圖,即一佛居中,坐在蓮花座或方形束腰座上,結跏跌座,身披袈裟。有……[詳細]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
  保全寺—張家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太白鄉(xiāng)平定川西岸。保全寺石窟開鑿于長約40、高8米的崖壁上,坐西向東,共有窟龕25個,石雕造像153尊,以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及彌勒菩薩較多,并脅侍菩薩。佛像一般方頤豐面,著通肩大衣,結跏趺坐,半披肩大衣,淺陰刻平行衣紋,軀體粗獷健碩,體現(xiàn)太和改制以前的風格。3、4、5、6號龕較大,為平面呈方形或馬蹄形的穹窿頂龕,最大為4號窟,平面呈方形,高、寬、深各3米,正壁造釋迦、多寶二佛并坐及彌勒菩薩,南北兩壁各造二佛、門口侍立二菩薩,其余為圓拱形淺龕。張家溝門石窟分布在長約12、高3米的紅砂巖崖壁上,共有窟龕8個,平面為呈半圓形的圓拱形淺龕。石雕造像31身,每龕雕一佛二菩薩像。2、3號龕之間巖面陰刻“太和十五年太歲在未癸巳 朔三月十五日佛弟程弘慶供養(yǎng)佛時造石坎(龕)佛一軀”造像題記。造像具有北魏中期孝文改制以前的風格,供養(yǎng)人著鮮卑族服飾,是隴東地區(qū)發(fā)現(xiàn)最早有明確紀年……[詳細]
安干寺石窟
  安干寺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25公里龍王廟溝小河南岸,坐南向北, 由外廊和內窟組成,共有造像559尊,紀年銘文一方。外廊高3米,長8米,深3米,有方形廊柱2根,南壁正中辟長方形窟門。內窟高4,5米,寬4.8米,深4.6米,中有方形拱臺1個,邊長3.1米、高1米。外廊三壁與廊柱四面、內窟四壁均造佛、菩薩、羅漢像,排列整齊,群像密集。因長期風化,多數(shù)面目漫漶不清?唛T東框面上刻楷書題記一方:“華池寨主漢藩本門人馬巡檢李大夫先於阜昌口年自發(fā)虔心請到延長縣青石匠王志瑛口夫為淵撫琪李打造石空(窟)佛像一堂內有菩薩南壁羅漢未了口李大夫男李世雄等請到僧德忍良朋住(主)持本院僧事請到王志瑛女孫馮佑等打造菩薩羅漢于并愿各人父母來生佛界見存者增添福壽大金大定十八年八月初三日住(土)持僧德忍良朋子謂敦武校尉主管華池寨本門漢藩人馬巡檢李世雄弟敦武校尉李世能敦武校尉李世保李世泉李世銀次 弟敦武校尉李世成、李世……[詳細]
蓮花寺石窟
  蓮花寺石窟位于平定川口葫蘆河北岸,石窟開鑿在向南延伸的一段紅砂石崖面上,為一摩崖大龕,長19米,高6.4米。大龕內依山勢而開小龕,崖面雕佛像,龕室相連,追像密集,布局巧妙,工藝高超,令人折服。石窟內現(xiàn)存唐、宋時代所開龕18個,其中1號龕為自然形龕。據(jù)銘文記載,此龕同巨幅五百羅漢雕像均為惠文一家所做的功德,刻于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 內容為“三教諸佛”。龕內并列三佛及兩肋侍。佛結跏跌坐居于正中,佛兩側各有一漢裝袍人物雙手執(zhí)笏,亦結跏跌坐,應是孔子和老子。這種儒、釋、道同居一堂的造像,反映了當時社會三教同流的傾向。蓮花寺石窟保存了初唐到宋中葉的石刻造像,要使每身造像各具神態(tài),又要布局統(tǒng)一,互相照應型能力,是難以完成的,特別是利用崖面自然布局稱我國石窟雕造史中的難得佳作。在起伏不平的崖面上布滿造像,既沒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高,超越了石窟內客觀環(huán)境的限制,堪稱我國石窟雕造史中的難得佳作……[詳細]
7、李家莊石窟
李家莊石窟
  李家莊石窟位于太白鎮(zhèn)平定川內距川口1公里處,屬太白鎮(zhèn)蓮花寺行政村李家莊自然村.石窟由北魏的馬勺場石窟、北宋的窯莊背石窟,金代大定十六年佛龕和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組成,共有窟龕7個、造像68尊,紀年銘文2方。馬勺場共4個龕、12尊造像、共造像風格與張家溝門石窟的造像風格基本相似,具有北魏太和年間石窟造像特征。窯莊背石窟為一大窟,平面正方形,高1.75米,邊長1.82米, 四壁造像55尊,其中舒相觀音坐像和地藏菩薩立像具有較高的藝術觀賞性,和諧優(yōu)美。李家莊石窟大定十六年佛龕唯釋迦坐像1尊,莊嚴神秘。其南側開鑿的明萬歷二十六年佛洞,高3.94米,寬3.09米,深3.42米,窟內彩繪泥像已毀,窟頂建造的飛龍、白象、奔鹿、蓮花等圖案和就地雕造的石供桌及其浮雕圖案,精細而完整![詳細]
張溝門石窟
  張溝門石窟位于合水縣城北的太白鎮(zhèn)爵蘆河支流平定川河西岸張溝門路旁石巖上。距縣城一百一十五公里。根據(jù)銘文,此窟建造于北魏太和十五年至二十年(公元四九一年至四九六年)。石窟群開鑿在紅砂巖上,巖高六米,長約十一米。全窟殘存八個龕,共有造像三十一尊,其中四個龕保存較好,其余因自然和人為的傷損嚴重,造像漫漶,服飾不清?啐惗际菆A拱式,龕眉兩端鳳頭反上,啄大而長,冠曲而豐,頸部片羽文,龕內均雕一佛二菩薩.佛面形方圓,兩頰豐滿,眉細而彎,鼻直,兩眼直觀,肩寬平,袒右肩,半披肩大衣,衣裙繞膝垂于臺上,手作禪令印,結跏跌坐,菩薩分立于佛的兩側。此窟因早年被毀,現(xiàn)有遣像不多,保存亦不完整,但有開鑿銘文,為石窟分期斷代提供了確鑿資料。……[詳細]
保全寺石窟
  保全寺石窟位于合水縣東北太白鎮(zhèn)葫蘆河支流平定川馬家老莊,距縣城120公里。石窟建造于北魏中期及晚期,南北長約40米,共開龕30余個,除中心部分的三、四、六等窟較大外,其余為圓拱形殘龕,高約1米左右。雕造題材多為北魏佛教教徒崇拜的一佛二菩薩,一交腳菩薩兩肋侍菩薩,觸多寶并坐說法,千佛等。保存較完整的13號龕的釋迦并坐說法圖,,雕刻精細,形象豐滿,眉秀鼻直,面形方圓,表情喜悅,身著半披肩大衣, 內著僧碑,結跏跌坐,衣紋線條流暢,5號龕內雕主佛及兩肋侍,工藝亦很精湛,主佛結跏跌幽,身著通肩大衣,衣紋用極細古而均勻的線條表現(xiàn),富于律感,此例恰當,神態(tài)自若,堤造詣很高,極具代表性的佳作。……[詳細]
10、九站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站遺址
  九站遺址位于合水縣蒿嘴鋪鄉(xiāng)九站(后九站)村。屬寺洼文化。面積約10萬平方米,分遺址區(qū)和墓葬區(qū)。遺址區(qū)破壞較嚴重,文化層厚0.5--1.6米,斷崖上暴露有灰坑和居址,地表散布大量夾砂和泥質紅、灰陶片。1984年發(fā)掘遺址75平方米,并發(fā)掘80多座豎穴土坑墓,出土陶器、銅器、石器、骨器等700余件。陶器主要有鬲、豆、缽、壺、簋、馬鞍口雙耳罐及深腹罐等,多為夾粗砂素面陶,質地松散。器表多呈土黃色或褐色,火候偏低且不均勻。另出有戈、釧、刀、劍等青銅器。斧、錛、刀、紡輪等石器。骨器有錐等。該遺址對研究寺洼文化的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干溝橋遺址
  位于合水縣老城鎮(zhèn)五里坡村南2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30米。地表散見夾砂、泥質紅、灰陶片及彩陶片。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黑彩變體魚紋泥質紅陶缽、卷沿盆等器物殘片;寺洼文化夾砂灰陶單耳罐、夾砂紅褐陶馬鞍形口雙耳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qū)仰韶文化和青銅時代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合水東關遺址
  東關遺址位于合水縣太白鄉(xiāng)東100米。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采集有彩陶盆、缽,泥質紅陶盆、罐、缽、重唇口尖底瓶、夾砂紅陶繩紋罐等器物殘片。彩陶施-,紋樣有寬帶紋、變形魚紋、變形葉紋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甘肅東部地區(qū)仰韶文化的發(fā)展有重要價值![詳細]
卜家峴子遺址
  卜家崾峴遺址位于合水縣店子鄉(xiāng)卜家峴村西南50米。面積約4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3米。采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紅陶缽、盆等;齊家文化夾砂紅陶敞口單耳罐等。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廟底溝類型與齊家文化的分布和文化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
瓦崗川遺址
  瓦崗川遺址位于合水縣板橋鄉(xiāng)柳溝行政村柳溝自然村309國道南側瓦崗川口臺地一帶。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面積約10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采集有-葉紋彩陶罐、盆,魚紋彩陶缽、泥質紅陶杯口尖底瓶及夾砂紅陶繩紋罐等器物殘片![詳細]
程家川遺址
  程家川遺址位于合水縣吉峴鄉(xiāng)程家川村西北。屬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面積約1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1.5米。采集有黑彩變體魚紋泥質紅陶缽、重唇口尖底瓶,夾砂紅陶繩紋罐等器物殘片。遺址保存較好,對研究仰韶文化的分布與內涵有重要價值![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