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云南省 > 大理州旅游

大理州文物古跡介紹

41、無為寺
無為寺
  無為寺位于蒼山蘭峰東麓,無為是佛教名詞,亦稱無為法,與有為相對,指非因和合形成,無生滅的絕對存在,原是涅的異名。寺東邊的村子叫陽鄉(xiāng)村。無為寺始建于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當時有山門、過廳、正殿、兩廡、花苑等設(shè)施。明嘉靖年間,在無為寺后面又建了一座救疫寺。明正統(tǒng)十年(1445年),住持僧人無礙,集資鑄銅鐘一口,高1·2米,口徑1米,這口鐘現(xiàn)存在寺中。清朝末年久倒毀。1984年,陽鄉(xiāng)村民集資歷證明建大殿。1987年,修復了兩面廡及山門。無為寺有八景:傳說唐僧取經(jīng)路過此地,曾在這里曬經(jīng)書,所以有曬經(jīng)坡;無世祖忽必烈片大理時,曾在附近駐兵,有駐蹕臺(帝王出行時沒途停留暫住稱駐蹕);明代,明太祖朱元璋的孫子汝南王朱有櫪居大理期間,曾在無為寺聽經(jīng)學法,并寫了篇《無為寺記》,刻在玉磬碑上,玉磬碑石口極高,叩之如敲玉磬,是鎮(zhèn)寺之寶;寺后有一汪清泉,傳說可以用來銜橋、翠華樓、閣老巖,寺前800多年樹齡的……[詳細]
獅子關(guān)石窟
  石寶山風景區(qū)的自然景觀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遍山嶙峋的奇峰異石,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描寫它們“峰頭石忽涌起,如獅如象,高者成崖,卑者為級,穿門蹈瓣,覺其有異”。這些紫紅色砂巖球狀風化石構(gòu)成了千姿百態(tài)的造化奇觀,與石鐘寺遙相對應的正是這樣一片崖坡,崖頂巨大的紫砂巖形同一只靜臥的雄獅,隔箐相望,默默守護著石鐘寺的“石寶”,因而得名“獅子關(guān)”。獅子關(guān)區(qū)亦有三處極為重要的石窟:其一為俗稱“全家!钡哪显t王及后妃子女雕像。其二為雕鑿在獅子崖之下峭壁間的10號窟梵僧觀音造像?吒1.8米,上寬1.1米,下寬1.8米。龕內(nèi)雕刻梵僧像一尊,高1.7米,頭戴蓮花冠,深目高鼻,背有佛光,右手結(jié)怖魔印,左手握凈水瓶,腳穿靴。左下方有一犬弓身回首,項系鈴。左上有榜題“紫石云中,信境蘭若”兩行,落款為“盛德四年六月七日造像施主工匠金榜楊天王秀”。榜師像是一副贊美環(huán)境的聯(lián)句,意思是如同云霞一般的紫石崖,是信徒修行的寂靜場……[詳細]
永平新光遺址
  永平新光新石器時代遺址位于永平縣城東部的新光街兩側(cè),新建的東西大街(博南路)橫穿遺址之上。總面積40000平方米。該遺址發(fā)現(xiàn)于1993年5月,客運站、交警大隊建房挖基槽時,掘出大量陶片、石器等,后經(jīng)州文物管理所調(diào)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復查,確認為新石器時代遺址。12月4日,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等機構(gòu)領(lǐng)導及專家共同現(xiàn)場考察了遺址,為此,省州文物部門及縣人民政府決定按照《文物保0》的規(guī)定,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堅持“既有利于文物保護,又有利于城市建設(shè)”的原則,配合基本建設(shè)進行發(fā)掘。并依法向國家文物局申報該遺址的搶救發(fā)掘。先后發(fā)掘五次,長達三年之久,共發(fā)掘2700平方米?脊抨犛墒≈菘h三級聯(lián)合組成。第一期:發(fā)掘工作于1993年12月16日開始,進行東大街南側(cè)1000平方米的考古發(fā)掘。第二期:1994年3月進行東西大街北側(cè)300平方米的發(fā)掘。5月,為了確![詳細]
44、段功墓
段功墓
  功墓,位于祟圣寺三塔西面,東距干尋塔350米,經(jīng)三塔文管所1996年8月征崇圣寺遺址區(qū)120多畝土地后,已歸三塔文管所管理,并按《崇圣寺三塔文管所保護建設(shè)規(guī)劃》分步實施段功墓的開發(fā)利用。段功為第五代大理總管段隆之孫,初為蒙化(今大理巍山)知府,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段光為大理第九代總管。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明玉珍及其弟明二率兵3萬攻占中慶路(今昆明),梁王巴匝拉瓦爾密逃奔楚雄。段功發(fā)兵打敗了明二,梁王為感激段功救駕之功勞,拜段功為平章政事(丞相),并將其女阿蓋公主許配于段功為妻。明代以后,據(jù)地方志稱段平章墓,原為圓形土丘,直徑約8米,高2米,上立石幢,現(xiàn)僅有土丘,墓幢已毀。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七月,梁王聽信讒言,疑段功有“吐金馬,咽碧雞”之心,授意阿蓋用孔雀膽毒死段功。阿蓋不忍心下手,反把機密告訴丈夫,勸段功回大理,段功不肯,結(jié)果遭到梁王殺害。阿蓋聞訊,悲痛萬分……[詳細]
虎頭山古建筑群
  虎頭山古建筑群虎頭山古建筑群位于云龍縣石門鎮(zhèn)南,因山頂崛起一嵯峨巨石,如虎頭而得名,是以道教為主的古建筑群。據(jù)《虎山碑記》載:“虎頭寺原有一間山神廟,清道光年間陸續(xù)建老君殿和財神殿等寺觀。清咸豐七年(1857年)又毀于兵燹,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修復并建了張仙祠、王母寺等”。虎頭山山石崢嶸,蒼松翠柏郁郁蔥蔥,寺廟道觀沿山勢修建,有虎頭寺。在寺廟之間有曲徑石廊、石橋相通,在一塊巨大的石壁上刻有(清)楊名揚書寫“虎”及“石門八景”的詩碑,虎頭山寺廟建筑布局合理,融自然與人文景觀為一體,每逢節(jié)日游人眾多,是重要風景旅游區(qū)。1987年公布為云龍縣文物保護單位;㈩^山古建筑群以道教寺觀建筑為主,由張仙祠、虎頭寺、王母寺、老君殿等寺觀及財神殿、彌勒殿、三宮殿、普陀巖等石觀、石窟組成其間以棧道、石牌坊、石亭、石橋串聯(lián),石壁有書刻、題字,形成一個依山附巖、布局巧妙的建筑群體。張仙祠分前后兩殿,前殿為……[詳細]
46、云鶴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云鶴樓
  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始建于明正德九年(1514年),后毀于戰(zhàn)火,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鶴慶州通判署府事佟鎮(zhèn)倡導建樓,中置鐘、鼓各一,俗稱鐘鼓樓。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建,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再重建,更名為“云鶴樓”。大理州鶴慶云鶴樓磚砌城門,上為木結(jié)構(gòu)樓閣,樓高19.4米,東西寬18.6米,南北長16米,鶴慶云鶴樓下城門通道長16.7米,大理云鶴樓外觀三層重檐,內(nèi)則為四層樓。四角梁柱直通屋頂,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內(nèi)四面架斗縱橫交錯,對縫對榫,外則四面出檐,飛閣,雄偉壯觀。1951年冬,大理旅游景點鶴慶縣發(fā)生強烈地震,大理州鶴慶云鶴樓僅向東北偏0.5米,近年又進行加固維修。樓頂鋪蓋琉璃瓦,大理旅游景點鶴慶云鶴樓兩道城門上彩繪二龍搶寶及白鶴展翅圖,兩側(cè)懸掛郡人楊金和撰、宣白超書“云鶴樓”長聯(lián):小結(jié)構(gòu)到底何奇?想:洞紀龍眠、石傳象跪、詩題竹樹、果樹菩提,為儒、為釋、為帝王,蕞爾微……[詳細]
州城文廟武廟
  州城文廟武廟位于云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建于明弘治七年(公園1494年),明嘉靖、清康熙、雍正、嘉慶、光緒年間曾多次修復和添建,在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的州城古鎮(zhèn),形成了一個氣勢恢宏的建筑群,充分表現(xiàn)出了這里豐厚獨特的歷史文化特色。文廟坐東向西,供奉的是孔子等古代的學者先賢。文廟面對筆架山,為一進四院,由照壁、欞星門、大成門、大成殿、后宮(又稱崇圣祠)及南北兩院、名宦鄉(xiāng)祠等建筑呈梯形建造構(gòu)成。整座建筑風格纖細秀雅,匠心獨運,或危樓高閣,棲鳳盤龍;或草木葳蕤,煙聚蔓纏;或小井石欄、曲徑通幽。房檐斗拱和額枋梁柱上,裝飾著的青藍點金和各種貼金彩畫,亦清晰可辨,不難想象昔日所擁有的鮮麗色彩和雄偉壯麗。各院之間又以特色各異的磚砌石洞相通,曲折迂回,層層別有洞天。置身于文廟的每個角落,都會油然而生尋古探幽之情。與文廟相對而建的是武廟,供奉的是我國歷史上象征忠義愛國的關(guān)羽和岳飛。坐北向南,面對賓川的少祖山——……[詳細]
垅圩圖山城址
  垅圩圖山城址位于巍山縣城西北十五公里,在今大倉鎮(zhèn)甸中村委會,團山村西面垅圩圖山山頂?shù)囊粔K大平地上。遺址后依大黑山,前臨陽瓜江,山環(huán)水抱,易守難攻,地勢險要,站在山頂眺望,整個巍山壩子盡收眼底。遺址面積約五千平方米。據(jù)元代至清代的正史和云南的各種地方志記載,細奴邏建立大蒙國后,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年),在垅圩圖山上筑城以居,該遺址為南詔國第一座都城遺址。1958年,云南省考古隊在垅圩圖山城址考古發(fā)掘中,出土了大量瓦礫、石礅、蓮花柱礎(chǔ)等建筑材料,進一步證實了該遺址是南詔早期都城遺址,這也與歷代史料記載相吻合。1991年和1992年,云南省考古隊連續(xù)兩年在遺址上再次發(fā)掘出了一片古建筑遺址內(nèi)的鋪地磚和地基,清理出一塊80多平方米的房屋地基?脊抨犨在房屋遺址旁清理出一塊分別由兩層階梯和四層階梯銜接成的兩個臺面,上面的鋪地磚錯落有致十分平整。遺址內(nèi)共發(fā)掘出佛、菩薩、天王力士、羅漢頭像等180余件……[詳細]
沘江古橋梁群
  云龍保存的橋梁從最古老原始的溜索、藤橋到現(xiàn)代化的鋼桁橋,其種類之繁,建筑形式之多樣,完全可以組成一座橋梁的博物館,素有“云龍古橋冠全滇”之稱,堪稱“古橋梁藝術(shù)博物館”。2013年,沘江古橋梁群被列為國家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云龍的橋梁具有“浮、梁、吊、拱”四大基本特性。這四大橋型是一切橋梁的鼻祖,如今世界上千姿百態(tài)的橋梁就是由此派生延演而來的。其中除浮橋是在沘江枯水季節(jié)臨時搭建外,其余都是永久性橋梁。這些各種類型的橋梁大都集中在沘江流域及其支流之上,形成古橋梁群,如今還保存有各種類型的古橋近百座,有較大價值的42座。沘江上的古橋梁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類型豐富,從原始簡單的橋梁到大跨度、建筑工藝復雜的橋梁,可以組成一部古代橋梁的發(fā)展史,具有十分珍貴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詳細]
曲硐清真寺
  曲硐清真寺曲硐歷來人戶密集,地當孔道,曾經(jīng)幾度設(shè)過縣署。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永平縣城從老街移到曲硐,縣府設(shè)在東門(現(xiàn)名衙門園)。光緒十八年(1892年),縣城又由曲硐遷移老街。民國元年(1912年)縣城又由老街遷移曲硐,縣府設(shè)在北門(現(xiàn)在曲硐完。,民國25年(1936年)因滇緬公路繞道云龍,又移老街至今。曲硐清真寺在新河未改道以前,河水從西門街心直下,把整個村子分為兩半,當時人戶雖多,中隔小河,因為往來不便,故有大禮拜寺,小禮拜寺之分,同時也有大墳院、小墳院之別。當時大禮拜寺位于南門大墳院之西,小禮拜寺則在西門小獅山腳。至清末新河改道后,曲硐人口增多,住房面積擴大,村子連成一片。延至民國二年(1913年),合并為一,新建成現(xiàn)有的禮拜寺。整個清真寺范圍分內(nèi)外兩院,內(nèi)部有禮拜大殿一幢,南北廂房各一幢,三層叫禮樓一幢;外院有北邊房一幢,路西樓房(包括大門在內(nèi))一幢。大殿建筑秀麗,古雅端……[詳細]
漾濞云龍橋
  云龍橋云龍橋位于漾濞縣城西邊的漾濞江上。志書贊為“濞江飛虹”。云龍橋始建于明代,為博南道古津梁,現(xiàn)已更換為鋼纜吊橋。橋長53米,寬2.3米,高12.9米。9條鋼纜臨江飛跨,上復櫟木訪板作橋面,左右各是一纜當扶手,兩岸均建有橋亭。云龍橋以險要壯觀而成為漾得縣的主要名勝古跡之一。漾濞是博南古道的必經(jīng)之地,在這段古道中,要數(shù)漾濞江峽谷地段最為驚險。江邊棧道人馬難行,江流湍急舟揖難渡。明代曾有詩形容其險要道:過了漾濞渡,閻王清上簿;到得龍尾關(guān)(即今下關(guān)),才是到人間。以往,為了開拓漾濞江峽谷與外界的交通,當?shù)孛癖娫恢挂淮卧诠质揍镜膷{谷間扯溜索、拉藤繩、架木橋。但這些交通設(shè)施或毀于洪水,或毀于兵燹。傳說某日清晨,忽見一縷彩云在漾濞古鎮(zhèn)西角綿亙江上,如同蛟龍過江。民眾認定是神龍顯靈,示應新選橋址于此。遂于此處江面上建起鐵索橋,并形成漾濞一景:鐵鎖云龍。電影《五朵金花》、《奇情俠侶》均有在此橋上拍攝……[詳細]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
  玉皇閣及文華書院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八年(1869年)毀于戰(zhàn)亂,清光緒元年(1875年)在玉皇閣舊址上創(chuàng)建文華書院。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玉皇閣。玉皇閣與文華書院并存,分立左右。玉皇閣始建于明,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重建。依次為山門、前廳、中廳、大殿共四進三院及兩廂組成。大門為三開間單檐歇山頂牌樓式建筑,前檐飾如意斗拱,裝飾華麗。后殿建于月臺上,重檐歇山頂,面闊五間,上下層檐下均飾七踩三昂斗拱,門窗雕工精細,為巍山清代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的殿宇。書院則位于玉皇閣之左,清光緒元年(1875年)創(chuàng)建,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成立勸學所,改文華書院為高等小學堂。書院占地4000多平方米,由大、二門、泮池、雁塔坊、奎星閣、藏書樓及兩廂等大小九個院落組成,現(xiàn)僅存藏書樓、奎星閣、雁塔坊及部分廂房?情w為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闊五間,下層四周設(shè)廊,上下層檐下均設(shè)七踩斗拱。藏書……[詳細]
大理玉皇閣
  巍山縣境內(nèi)有多處玉皇閣,但以巍寶山的玉皇閣最為壯觀。原明代晚期的玉皇閣位置在三皇殿左下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重建時遷移到今天的新地址,在靈官殿的背后。玉皇閣依山而建,層層而上,每層以三路石級相通,共42級,由四圣殿、三師殿、呂祖殿、依云閣、彌羅上宮(圣父母殿)等組成,是巍寶山所有殿宇中規(guī)模最大、建筑年代最早的殿宇,內(nèi)供奉天地水三官、呂祖、財神等。玉皇殿內(nèi)玉皇大帝塑像的天花板上繪有10幅彩色圖案,其中9幅是彩龍圖,另一幅是著名的道家“水火匡廓圖”,具有很高的宗教研究價值。“水火七廓圖”采用黑白兩種顏色繪制,用寬細線條合半交錯的手法繪成,既不同于太極圖,也不同于八卦圖。它源于后漢(公元947年~950年)巍伯陽所著的《周易參同契》,是道士妄想-長生不老丹的藥方示意圖。后來產(chǎn)生的太極圖就是在“水火匡廓圖”和“三五至精圖”的基礎(chǔ)上合成的。唐代四川青城山天師派道教哲學家彭曉曾批注《參同契……[詳細]
等覺寺及雙塔
  等覺寺(又名報國寺),位于巍山古城東北隅。始建于南詔,是巍山地區(qū)現(xiàn)存建筑年代最早的佛教寺廟,為明、清兩代僧綱司駐地。明永樂十六年(公元1418年),寺僧無用自應天溧水(江蘇溧陽縣)來,與蒙化府土官左氏、蒙化大族善信等合力拆建,建成五進四院,明正統(tǒng)二年(公元1437年)開始塑像。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土知府左氏建雙塔于二門左右,諸善信增建殿宇五座。明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至三十四年(公元1605年),僧綱司住持性定募修各殿,又新建后殿兩廡及更衣廳并塑羅漢,至此,等覺寺為規(guī)模最大時,清代咸豐年間兵焚,大部被毀,僅余太陽宮等處,清光緒年間,於太陽宮之左建祿位祠,祀云貴總督林則徐,太陽宮之右改建昭忠祠,祀咸同年間陣亡、殉難諸人。等覺寺呈座北向南,前為雙塔,后為太陽宮,東院為祿位祠,西院為昭忠祠,西南為花園。雙塔始建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為九級方形密檐式實心磚塔,文革期間,雙……[詳細]
西門街古建筑群
  西門街古建筑群位于云南省劍川縣境內(nèi)。劍川古城所在地歷史久遠,曾出土西漢五銖錢。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門、北門、南門護城河橋猶存,歷經(jīng)滄桑,古貌依舊,F(xiàn)還完整地保存著明清古建筑群,獨特的古街巷,眾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薄藩故居光祿第、原古譙樓下明建武將軍府第魯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鮮活的文化生態(tài)當中,古風依舊,古習猶存。古城呈現(xiàn)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態(tài),但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獨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為主,白語為主要交際語,白族民風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獻名邦光彩照人,古城眾多的名人故居,仍在敘述著歷代風流人物的往事。南門街至北門街街道用青石板鋪就,兩旁心甘民居前設(shè)鋪臺,后置庭院,體現(xiàn)了茶馬石道重鎮(zhèn)商貿(mào)繁華的特色。北門文照街至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