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湖北省 > 荊門市 > 東寶區(qū)旅游

東寶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花子嶺烈士墓
  花子嶺烈士墓位于原鹽池西南方,約4公里,現(xiàn)上泉村境內,四面環(huán)山,西面峻峭陡壁,枝葉茂密,其前方崗嶺相傳埋葬一有名叫花子而得名。一九四六年八九月間。我中原北山新四軍游擊支隊長葉云,根據(jù)原江漢區(qū)黨委關于擴大解放區(qū)在北山根據(jù)地外圍創(chuàng)建基地,建立若干“歇腳點”的指示,率領部分武裝人員到栗溪、永盛等一帶開辟西北基地,以便更廣泛地發(fā)動群眾支援軍隊,為過往部隊籌集給養(yǎng),配合鄂西北主力行動。葉云率領的游擊隊在荊北地下黨組織的配合下,發(fā)動群眾,集結力量,開展-工作,爭取知名人士,殲滅了國民黨栗溪、永盛兩個鄉(xiāng)公所的部分武裝,鎮(zhèn)壓了地方惡霸,在栗溪建立了小塊根據(jù)地,在永盛建立了鹽永中心鄉(xiāng),開辟了西山基地,與北山呼應,使北山的堅持斗爭有了回旋余地,營造了中原突圍后的大好形勢。西山基地開發(fā),激怒了兇殘的敵人,他們集結重兵,對我西山基地進行拉網(wǎng)式的清剿,葉云率領的游擊隊巧妙地與敵人周旋,出奇不意地打擊敵人,多次重創(chuàng)清……[詳細]
荊門龍泉書院
  龍泉書院位于荊門市龍泉中學內,龍泉書院建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荊門知軍舒成龍集資于書塾舊址興建。書院有堂三間、廈四間,蓮沁有泉數(shù)孔自地涌出,故題名龍泉書院。道光六年(1826年)、同治六年(1867年)兩次修葺。主要有育德堂、洗心堂、東山草堂、春華館、秋實館、敬業(yè)齋、群樂齋、寄暢軒、會心軒等。配以小橋流水,植以青松翠柏,頗富園林之勝。光緒十二年(1886年),又增建文明樓、尺木樓等。檐角飛翹,金碧輝煌,更具規(guī)模。再后改為龍泉中學,F(xiàn)存文明樓等建筑與南側文明湖等景觀,明麗古粹,映襯如畫。龍泉書院內的白鶴亭(原名聽泉亭)、洗心亭、育德堂、東山草堂、春華館、秋實館、敬業(yè)齋、樂群齋、方塘書屋等。從龍泉書院仰望象山腰,有仰止亭、觀德亭,龍泉的后坡建有泉神、西山兩祠,遠望與象山對峙的雨山,有甘雨亭,比雨山更高的白龍山,山上有白龍觀,霖蒼閣和寒亭,這些并稱為龍泉十亭。龍泉象山東麓四道清泉汩汩奔涌……[詳細]
上泉寺
  王法貴 位于荊門城北15公里處的靈鷲山東麓有古泉,因其水呈上涌之勢,故名上泉。上泉始見于何時,今已不得而知。相傳東晉時(317—420年)遠公禪師曾于泉畔建寺,寺因泉而名上泉寺,可見上泉歷史久遠。 南宋紹熙三年(1192年)夏、秋之季,荊門大旱,知軍象山先生撰《荊門禱雨文》,將上泉與東之百頃、南之龜山、西之玉泉、中之蒙泉并列,謂“皆丙靈效異,為此土之望。旱干水溢,實與守臣同其責”。緊接著,象山先生又撰《上泉、龍?zhí)度∷\雨文》。讀象山二文,可想上泉與上泉之水在宋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清《荊門直隸州志》記載,上泉在北宋“熙寧年間(1068—1078年),有紡車等物流出,蓋泉與蜀通也”。上泉有池。池址倚山臨壁,石峭突兀,周長10余丈。岸上林木參天,間有幾株古樹,葉如冬青,果實殷紅,形同小柿。池水日夜流淌,常年不涸,可灌良田千畝。池中有金蓮,四季開花,隨波蕩漾,不出水面,頗富情趣。……[詳細]
龍王山遺址
  龍王山遺址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子陵鋪鎮(zhèn)美滿村與南橋村交界處,南距荊門市城區(qū)約15千米。遺址地處漢水西岸,面積約20萬平方米。遺址于20世紀90年代發(fā)現(xiàn)。2007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發(fā)掘了遺址的墓葬區(qū)。發(fā)掘面積1700平方米。清理大溪文化至屈家?guī)X文化時期的墓葬203座,墓葬的分布呈現(xiàn)以大墓為中心、周圍分布著中小型墓。出土了數(shù)以千計的陶器和大量的玉器和較多石器。其陶器主要有鼎、杯、罐、缸、曲腹杯、細頸壺、盆、器蓋、紡輪;玉器有璜、環(huán)、壁、墜、管及其他飾件。龍王山遺址時代屬大溪文化晚期至屈家?guī)X文化時期。墓地保存完整,是長江中游漢水流域目前所見同時期墓葬中規(guī)格最高的。因此,該遺址(墓葬)對研究長江中游地區(qū)史前時期大溪文化與屈家?guī)X文化的關系,探索長江中游早期文明的起源、特點、進程、動因乃至中華文明的起源都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偏觀寺山
  荊門市北郊栗溪鎮(zhèn)新華村有一座海撥673米的大山,是荊門最高的大山,山體范圍3平方公里,東北距羅集小鎮(zhèn)55公里,西南距西河3公里。相傳道教祖師爺路過這里,一腳踏偏了這座大山的山頭。在山頂建廟宇,人們便依據(jù)這個傳說取名為偏觀寺,這座山也就與寺同名,叫做偏觀寺山。現(xiàn)在,山頂古寺早已毀沒,但遺址墻基還存在,碑碣、石磴都遺留著。 偏觀寺山上遍布松樹、栗樹、山竹、灌木叢。山地特產(chǎn)有野山葡萄、桃子、杏子,特別是大量的野生芭王草,是造紙的優(yōu)質原料。還有柴胡、玉竹、天冬、麥冬、何首烏等多種貴重藥材。山上還蘊藏著豐富的銅、鐵礦。石灰石又多又好,所以山下有一座年產(chǎn)萬噸的石灰窯,產(chǎn)品暢銷市內和沙市、襄樊等地![詳細]
6、東山寶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山寶塔
  東山寶塔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東寶山主峰太平頂。始建于隋開皇十二年(592),明代重修。八角七層樓閣式空心磚石塔,通高33.3米,石砌塔基,邊長3.83米,高0.6米。八角各雕托塔力士一尊。底層西北辟門,高1.95米,寬1米,額書塔銘“長林頭角”4字,有半圓形拱券甬道通內室。第一層不設窗,高3.45米。二、三層各高3.25米,四至七層各高3.15米,隔面設券窗。均用五層條石疊澀出檐,再用四層大青磚收分。自底層有100級青石階梯盤旋至頂。葫蘆形塔剎。塔一、二層內壁嵌明代修葺碑記。(第一批)……[詳細]
7、趙王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趙王墓
  趙王墓位于東寶區(qū)煙墩鎮(zhèn)車橋水庫庫底。傳為宋趙王之墓。封土底徑約26米,殘高9米左右。暴露出磚砌墓室,為仿木建筑式樣,由甬道、墓門、前室、過道、后室組成。墓門前后兩到大門用高1.8米、厚0.08米大石雕成。前室方形,轉角砌高2米的半圓形柱八根。后室平面八角形,也有八根柱子,室內有黃、綠、紫、黑色壁畫。斗拱為一斗二升的互交斗拱,分柱頭轉角鋪作和補間鋪作兩種。墓頂砌成藻井,并用青灰色瓦砌成檐椽。(第一批)……[詳細]
荊門岳飛城遺址
  岳飛城遺址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團林鋪鎮(zhèn)蓮花村,漢代遺址。因相傳岳飛屯兵于此而得名。面積約24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紋飾有繩紋、弦紋、網(wǎng)格紋,器形有罐、壺、缸、甕、盆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子陵崗遺址
  子陵崗遺址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子陵鎮(zhèn)子陵村,漢代遺址。面積約1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采集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有少量泥質紅陶;紋飾有繩紋、布紋、斜方格紋、幾何紋;器形有盆、甕、罐、缽及筒瓦、板瓦等。(第三批)……[詳細]
荊門白云樓
  白云樓位于荊門城區(qū)青龍山西麓,坐東朝西,西接白云大道,東枕焦枝鐵路。它是一處宗教性建筑物,相傳唐朝道教著名人物呂洞賓曾-于此。其建筑群體宏偉,風格獨特,保存至今的石雕、石刻作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和藝術價值,1992年省人民政府頒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云樓建筑群體由讀書臺、白云樓、三皇殿、抬鶴亭、仙人道館、四合院等組成,為洞、臺、樓三位一體的建筑格局,歷時已久。白云洞,又名太平洞。東漢張角創(chuàng)立太平道,道徒習誦太平經(jīng)。因此,其始建年代由太平洞一名可上溯到東漢時期,據(jù)碑刻文字,白云樓定型于嘉慶年間(1796-1820)。洞內一共三間,拱形頂,前室開闊,中室北側另辟“斜月”洞,后室供奉呂洞賓神像,后室西壁設龕,雕刻青龍寶劍松鶴圖,“斜月”洞迂回曲折,靜謐異常。白云洞口之上楷書石刻“臥云”,字下兩側浮雕團龍。洞口兩側,四根石柱上,均刻有花卉神木珍禽異獸的立體圖案。相傳,唐代著名道教人物呂洞賓曾駕白……[詳細]
軍民合作飯店
  軍民合作飯店舊址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龍泉街道辦事處民主街南。1938-1939軍民合作飯店設于此。這里是公開進行抗戰(zhàn)宣傳和貫徹統(tǒng)一政策的陣地,也是共產(chǎn)黨秘密聯(lián)絡站,它的建立解決了抗日軍民食宿問題。1939年夏,在國民黨的阻撓下飯店停辦。舊址面闊11.288米,進深11.57米。青磚布瓦,磚木結構。該舊址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中共重要宣傳抗戰(zhàn)的重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教育意義。(第五批)……[詳細]
蔡氏節(jié)孝坊
  蔡氏節(jié)孝坊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仙居鄉(xiāng)三泉村。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高宗弘歷賜名。四柱三間仿木結構牌樓式石坊,坐北朝南,寬5.6米,高7米。中枋正面楷書“旌表儒士廖愷發(fā)妻蔡氏節(jié)孝”字樣。柱腳處設抱鼓石和石獅。枋額浮雕吉祥圖案。該坊做工精細,享有“巧奪天工”“石破天驚”之譽。(第五批)……[詳細]
象山四泉石刻
  象山四泉石刻位于荊門市東寶區(qū)城西區(qū)象山東麓。共4處,分別為蒙、惠、龍、順四泉題銘!懊扇笔蹋5方,最大石刻高2.30米,寬1.35米,厚0.24米;最小石刻高0.93米,寬0.72米,厚0.19米。2方楷書,3方行書。記蒙泉形成時間,頌揚蒙泉之利。分別有宋黃魯直、張垓、黃囗、李龍書及民國七齡童書;惠泉碑,青石質,圓首,方座。通高1.7米,寬0.83米,厚0.17米。中部行書“惠泉”2字,碑文記惠泉開鑿時間及經(jīng)過。(第三批)……[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