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葫蘆島市旅游

葫蘆島市文物古跡介紹

1、葫蘆島靈山寺 AAAA
葫蘆島靈山寺
  靈山寺景區(qū)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連山區(qū)山神廟子鄉(xiāng)涼水井子村西南,距離葫蘆島市區(qū)48公里。靈山寺核心景區(qū)占地12平方公里,除自成體系的寺院建筑群外,還有100多處景點,F(xiàn)在,靈山寺景區(qū)是國家3A級旅游景區(qū),葫蘆島市連山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所在的森林公園是遼寧省省級森林公園,并于2009年被評為遼寧省十佳森林公園。靈山寺建于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該寺分為上下兩院。共建有八角亭、慈航樓、玉皇殿、重樓、無底洞、都天殿等樓亭殿閣29座,是一處規(guī)模宏大的道、佛兩教的古建筑群,F(xiàn)存的下院仍保留有天齊廟、鐘鼓樓、太陽樓、太陰樓、天君樓、金剛樓、慈航樓、萬佛樓等。天齊廟自成一個院落,正殿楹聯(lián)是爵施天齊主,功司地藏王。門外一對石旗桿、中段灰塑金龍盤玉柱,龍鱗凸起圓目大口,鋼絲龍須微微顫動,形象逼真。出廟門踏上石板橋,通往各個佛殿,交叉處有十字亭。太陽樓和太陰樓的外壁,畫有二十四孝圖,各樓都是歇山式兩層帶前……[詳細]
2、九門口長城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門口長城
  在綏中縣西南境內有一段長44公里,保存基本完好的明長城。綏中境內長城原為兩段,一段位于李家、永安、加碑巖三鄉(xiāng)的西南界,全長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為徐達所建,屬明萬里長城的主干線薊遼長成。另一段是明萬里長城的支線遼東長城,從錐子山向東南到金牛洞,全長13公里,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年)。長城以條石為基礎,外包磚墻,寬5米,高10米,頂外側有垛口,里側有女墻,每250米至500米建有敵臺,每500米至1,000米筑有敵樓,每遇山口、峽谷設關口。九門口一帶軍事防御設施密集、完備。兩敵樓之間相距僅七八十米,在2公里范圍內,有敵樓12座,哨樓4座,戰(zhàn)臺1座,烽火臺1座,城堡1座,布局嚴密,異常堅固。九門口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末的李自成大順軍與清軍在這里有過"一片石大戰(zhàn)"。遼寧葫蘆島……[詳細]
3、葫蘆島圣水寺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葫蘆島圣水寺
  圣水寺位于葫蘆島市楊家杖子鎮(zhèn)南的蓮花山南麓,因寺中有一地下清泉而得名。寺廟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寺廟南北長104米,東西寬96米,占地約1萬平方米。全寺由主院和東西跨院組成。天元宮是寺院的大型山門樓,方座圓頂三層,一、二層為方形,三層呈八角形,樓蓋尖頂。院東西兩側有鐘鼓兩樓。院中央有四層塔式的碧云宮,四角設角樓。圣水泉在西跨院,泉水繞蓮花池。整個寺廟,既有北方寺廟的風格,又具南方寺廟的特點,融南北寺廟風貌為一體,別具一格。南山根涌出一股泉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斷。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大和尚崇慧在此落腳,修身養(yǎng)性化緣建廟,取名圣水寺。此后不斷擴建,成為規(guī)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正門外立鐵獅子一對,進門是天元宮,三層建筑圓頂方座,是遵循道教“天圓地方”之說而建。樓后蓮花池,玉石欄板上刻《二十四孝圖》。池的兩側有鐘鼓二樓東西對峙,西邊是明……[詳細]
金星臥佛寺
  臥佛寺坐落在錦州——虹螺峴公路東側,距離連山城區(qū)43公里。在臥佛寺村小學西面的寬闊平地上,突,F(xiàn)出一座石巖裸露的小孤山,它南北走向,型似石龜,因此取名龜山。在龜山北面,女兒河水從西向東,蜿蜒流淌。常言道;“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于是人們就選這塊風水寶地建寺院,臥佛寺就建在山北面的0上。據史料記載,臥佛寺始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重建于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經“文革”洗劫后,重新修建。 沿著金星鎮(zhèn)臥佛寺村西邊的小路向北走,再沿水泥臺階向左邊的山坡爬上去,一座紅漆圍墻的長方形寺院便映入眼簾,這便是遠近馳名的金星鎮(zhèn)臥佛寺。一爬上臺階,兩根高大的旗桿便赫然入目,每逢初一、十五作道場的時候,五星紅旗便在東邊升起,而五彩(紅、黃、藍、綠、白)的佛旗則在西面升起。深表僧人及信徒愛國愛教的一片赤誠。寺門兩側各蹲坐一只石獅子,昂著首,目不轉睛,恰似精誠守衛(wèi)寺院……[詳細]
前衛(wèi)斜塔
  前衛(wèi)斜塔前衛(wèi)斜塔,古稱瑞州歪塔,坐落在綏中縣西南27公里處前衛(wèi)鎮(zhèn)內。此塔建于北魏,距今已有1400多年,F(xiàn)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斜塔高10米左右,塔身為青磚砌成,實心單項,分三級呈八角形。斜塔雖經千年風雨的腐蝕,但塔身上的磚雕圖案花紋仍清晰可見,此塔雖不高聳入云,但昂首望去,飛檐凌空,卻也雄偉壯觀。意大利比薩斜塔是世界聞名的斜度最大的斜塔,其斜度為5.3度,然而前衛(wèi)斜塔的傾斜度為12度。塔尖移位1.7米,斜而不墜,歪而不倒。塔身從何時傾斜無從查考,但對斜塔的加固,曾有過記載!督椫锌h志》記載:“其尖歪而不墜,后經羽士以磚石其基愈固”。“斜塔不倒”是前衛(wèi)一寶,一九七六年雖經強烈地震,斜塔不但未倒,也未出現(xiàn)裂痕。遼寧省葫蘆島市綏中縣前衛(wèi)鎮(zhèn)斜塔建于遼代,又名瑞州古塔,現(xiàn)存塔身高10米,塔身向東北方向傾斜12度,塔尖水平位移1.7米。該塔建成之后雖幾經地震與洪水破壞,卻始終斜而不倒。說起斜塔,人們首……[詳細]
葫蘆島靈隱寺
  大虹螺山北面山腳下,是靈隱寺,山頂是玉皇廟。1916年,大德居士李文聚開始修建,以后遭到破壞。1994年,李文聚的嫡孫李樹德,帶領周圍的善男信女往山上背水泥,背砂子,一天三次往返,玉皇廟終于在1996年復建峻工。靈隱寺寺門前,聳立兩根12米高的旗桿,旗桿的中下部,有一副楹聯(lián):“廟型鞏固,山勢嵯峨與天地而并列;佛法森嚴,神威顯赫同日月以常昭。”旗桿下面蹲坐兩只威猛的雄獅,鎮(zhèn)守山門。山門是一座四柱三間抱鼓石雕牌坊,門楣上鐫刻四個大字“與天為壽”。山門兩側有二副楹聯(lián),其一為:“崇圣道辟邪說魚躍鳶飛真性理;悟玄機參妙諦祥云瑞靄小蓬萊!绷硪桓睘椋骸白形逍猩椒职素;虹騰百尺螺繞千重!边@些楹聯(lián)皆出自清末秀才、少林下院八卦院居士徐鳴鑾之手。進山門之后便是五母宮。五間正殿分別供奉無生老母、王母、地母、斗母和金母。左側供奉送子娘娘、子孫娘娘;右側供奉眼光娘娘、痘疹娘娘。后側頂端塑有《西游記》故事,西邊的……[詳細]
姜女石遺址
  姜女石遺址位于遼寧省綏中縣,瀕臨渤海灣。民間傳說的“姜女石”,是指在海中聳立著的一組自然礁石,即一組海蝕柱。1982年4月,錦州市文物普查隊在“姜女石”附近的海岸發(fā)現(xiàn)了石碑地、黑山頭、瓦子地、大金蘭絲屯等遺址,以后又調查了止錨灣和周家南山遺址。1983年12月,省文化廳、省博物館組織專人復查,確認了石碑地遺址是秦漢時期的高臺建筑群址,并于1984年4月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對黑山頭遺址進行清理,對石碑地遺址進行了試探性發(fā)掘。“姜女石”海岸及其附近的6處秦漢遺址,以石碑地建筑群址規(guī)模最大,時代較早,另幾處遺址也都不晚于西漢前期。石碑地遺址南北長500余米、東西260多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四周建有宮墻。南端中心為一座多級的夯土高臺,高8米,臺基坐北面南向海,東西兩側及背面有夯土建筑基址。石碑地高大的夯土臺和密集的建筑遺址,正對著海中的“姜女石”,其中最大的一塊高出海面24米,根基呈不規(guī)則的長方形……[詳細]
8、朱梅墓園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朱梅墓園
  朱梅墓園,位于綏中縣李家鄉(xiāng)石碑坊村。它是遼寧省唯一的規(guī)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明代石刻群。西南距姜女廟十多里。在石牌坊村南,有一對華表,綠樹掩映的兩座高大石坊,四柱四間,三樓式,單檐廡殿頂。此坊立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是皇帝為總兵官后軍都督府朱梅(字海峰)因鎮(zhèn)守山海關有功而賜立的。墓園占地面積很大,前后長達三百余米。前部有分列左右的一對石華表,其后為一對石獅子,再后為石坊。坊為四柱三樓式,單檐廡殿頂,主樓四朵斗拱,側樓兩朵斗拱。主樓正面坊檐下刻“圣旨”二字,下面額板刻“名勒燕然”,其下又刻“左柱國特進光祿大夫贈太子少保前經理軍務鎮(zhèn)守薊遼地方五掛將軍印總兵官后軍都督府左都督海峰朱公承恩坊”,主樓后面額坊刻“華表忠勛”。坊上雕有飛鳳,奔龍、魚、馬、羊、鹿等圖紋。坊后為石制墓園門,園內中間有石鋪甬道,兩側是石虎、石羊、石馬和文臣雕像,其后有石雕龜趺座的高大龍首碑四通,再后有圓首碑兩通。最后是土……[詳細]
興城城墻
  興城城墻位于遼寧省西南部的興城。興城古城是明代的寧遠衛(wèi)城,清代的寧遠州城,是中國現(xiàn)存古城中保存最為完好的一座。城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古城依山傍海,雄偉壯觀,平面呈正方形,每面長約880米,四面均辟有城門,四角設臺,面積約60萬平方米。城墻通高10.1米,女墻高1.7米,底寬6.3米,上寬4.5米,外面以青磚砌筑,內面則以毛石。城門上原均有城樓,現(xiàn)僅存南門和西門上兩座。四個城門都建有甕城,現(xiàn)在都已經拆除或部分拆除了。興城古城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明代名將袁崇煥曾駐守于此,數次擊退清兵。明天啟六年(1626年)一月,清太祖努爾哈赤率兵十三萬圍攻寧遠城,傳說攻城時身負重傷。天啟七年五月,清太宗皇太極率兵進圍錦州不克,復圍攻寧遠,被袁崇煥擊退,時稱“寧錦大捷”。興城古城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北方平地城,此類形制的古城保存至今的已為數不多了。(國家文物局)……[詳細]
葫蘆島天然寺
  天然寺景區(qū),位于大虹螺山的西南面,現(xiàn)屬鋼屯鎮(zhèn)張家溝村邢屯范圍,距連山區(qū)西北30公里、鋼屯鎮(zhèn)東南5公里左右。這里山巒起伏、谷幽林密,一條小河從西向東流淌。兩岸山腳之下,有一塊開闊的平地,是一個老梨園,天然寺遺址即在此處。站在梨園向東面的山頂望去,只見一塊巨石橫臥,恰似一頭老虎踞守在山頂,因虎頭突出,筆者暫稱“虎頭巖’吧。山頂的下面有一塊巨石,人稱“和尚帽”,不僅形狀酷似,還可以清晰地看到帽子四周的棱角。如稍稍向左轉動身軀,繼續(xù)仰視,便可以看到一座山峰,它的頂端由幾塊長條狀、不規(guī)則的巨石排列而成,很像張家界武陵源的山石。山石上面稀疏地生長幾棵松樹,還是稱它為盆景峰為宜。近處的山石很特殊,石體很大,坡度很緩,這里有一塊巨石,巨石的左下方,有一塊圓圓的大石頭,前面的部分縮了回去,稱龜石。天然寺景區(qū),滿山遍野草木繁茂,百花爭妍。高大的松樹,四季常青;不多見的皂角樹,垂著長長的莢果;能引金鳳凰的梧桐樹……[詳細]
李家堡碧云寺
  九門口碧云寺遼寧省綏中九門口水上長城南端的老牛山,半山腰上坐落著氣勢雄偉、飛檐凌空的碧云寺。夏日的碧云寺它自有特別的情調和風格,它的美是豪壯的、莊嚴的。綠樹掩映,豐滿的樹冠使人感到處處勃勃生機,蔥蘢郁茂皆情韻,白云流連,仙風繚繞。碧云寺總建筑面積14300平方米,寺內設有天王殿、地藏殿、祖師殿、伽藍殿等多處殿閣。燦爛紛呈更顯吉祥、安謐。只要親臨其境便能體驗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寺院至下而上,依山勢而建,金碧輝煌的殿閣一層一層增高,優(yōu)美典雅的景致也一級一級遞進。院落呈現(xiàn)出極強的藝術性,形成了一個別開生面的格局,所到之處無不給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它始建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由明太祖朱無璋御筆親書“碧云寺”,軍師劉伯溫選址,開國元勛徐達奉旨修建,普賢和尚主持,經佛像開光,開七傳戒,盛況空前,常住僧人達五十人之多。一個可以凈化靈魂的圣地,所有的文字都被賦予了圣潔的色彩,我們遙遠的虔誠在……[詳細]
明代遼東鎮(zhèn)長城遺址
  我國歷史上秦、漢、明三次大規(guī)模修筑長城,在錦西境內穿過的是明代長城,又稱“遼東邊墻”,是萬里長城的一部分。遼東長城始建于明正統(tǒng)二年至明萬歷三十七年(公元1437—1609年)!睹魇贰酚涊d:“故終明之世,邊防甚重。東起鴨綠,西抵嘉峪,綿亙萬里,分地守御!泵鞔|東鎮(zhèn)長城西起薊鎮(zhèn)長城交接的山海關北錐子山,北至義縣,東至黑山,轉向開原、昌圖,東南至鴨綠江邊,全長1000余里。 明代遼東鎮(zhèn)長城在連山境內呈西南——東北走向,西南自興城市元臺子滿族鄉(xiāng)入境,經寺兒堡鎮(zhèn)南的歪桃山到老邊,經村北越過山梁入沙河營鄉(xiāng),經水口子西溝過高家屯南山,穿過公路經黃土坎南山到長嶺山。再沿小虹螺山脊轉向正北,在今塔山鄉(xiāng)境內盤道溝北登頂峰,到今大興鄉(xiāng)境內毛家溝轉向東北,經虹螺峴西二臺子、雙臺子進入平川。在火臺子過女兒河,經過臺集屯金家砬子、北安,在水口子村出境。穿越連山7個鄉(xiāng)鎮(zhèn)、53個村。全長32.5公里。連山境內的明……[詳細]
葫蘆島塔子溝雙塔
  介紹 位于綏縣永安堡鄉(xiāng)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 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tài)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xiàn)存五層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 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詳細]
妙峰山雙塔
  妙峰山雙塔位于綏中永安堡鄉(xiāng)塔子溝北150米的妙峰山上。東南距縣城75公里。因塔下有一妙峰寺而得名。雙塔建于遼乾統(tǒng)年間(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象、獅頭等姿態(tài)各異。龕上有寶蓋、飛天、銅鏡。塔東南面右上角雕有“遼天祚皇帝”,正南左上角雕有“宣賜舍利塔”等磚雕題名。故又稱天祚或舍利塔。西塔高約10米,柞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其結構與雕刻部分與東塔基本相同,現(xiàn)存五層檐。山上古塔兩座,東西對峙,一大一小,雙塔構造、雕刻大體相同,巍峨壯觀。粗略量一下,兩塔相距大約50多米,細看,均屬于青磚構造。該塔高約9米,為磚筑六角實心七級密檐式,現(xiàn)存五層檐了。在塔頂中心已經長出了幾棵小樹,塔身雖然保存完整,但看上去古舊味道十分濃厚。再看東面那座大塔,比小塔……[詳細]
磨石溝塔
  時代:遼地址:位于遼寧省葫蘆島市興城古城西北25華里的紅崖子鄉(xiāng)二道邊村磨石溝屯西溝里。南距光山鐵路白廟子車站10華里。塔為八角形空心密檐式,尚存高17.4米。塔的基臺根部外圍全部被毀。塔座原形已不見,僅存須彌座的上梟及上枋。上梟是灰色磚雕的仰蓮,面涂白灰。上枋的是下邊沿是磚雕鼓釘,角部雕有瑞云紋,在須彌座束腰部分的殘磚砌跡上,仍可見到橫立磚砌成的枋心和藻頭的形象。塔座的正東、東北、西南三面各被鑿開一洞,塔心已被挖空(現(xiàn)已用水泥填堵)。塔身建在塔座上枋的一層仰蓮上,塔身八面,每面邊長2米,各角有一圓柱,各正面的中部有一磚雕圓券門,門分兩扇,上下有圓門釘,兩扇皆有門環(huán),雕成獸面紋。塔檐從塔身上數可達九層,每層高約1米。塔檐是用磚疊砌伸出的。中間鑲有“綠釉瓦鏡”兩面,周圍表面涂白灰一層。塔檐磚瓦都有不同程度的脫落。塔頂部的剎座相輪,寶瓶及剎桿均早已毀墜。塔心的內壁為六角形。底部較寬,直徑為3.6……[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