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遼寧省 > 鞍山市旅游

鞍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千山大佛寺
    大佛寺:原名南泉庵。位于千山北部南泉谷內(nèi),始建于唐代,但到明代時已倒塌。南泉庵依山而建,因地處窄谷彎上,有“杳杳鐘聲動,遙峰護碧林。廟遠不知路,峰回忽到門”之勢。廟宇三面環(huán)山,一面高墻,有七幢建筑,20間,建筑面積523.6平方米。據(jù)史載,明萬歷二十年(1585年)重建南泉庵;清天命二年(1617年)又再重修南泉庵,建殿宇3間、佛像1龕;清嘉慶五年(1800年)農(nóng)歷九月重修南泉庵。   后因發(fā)現(xiàn)天然彌勒大佛而改名重新修建。   如今的千山大佛寺,彌勒寶殿矗立于蓮花峰上,龍華法堂坐落于道場之中,來迎門迎送往來凈土之客,笑迎八方善士,釋迦如來舍利法堂珍藏佛祖釋迦牟尼的真身駐世之寶,天王殿、地藏殿,觀音殿,大雄寶殿、千佛彌勒閣……大佛寺內(nèi)佛前莊嚴,三寶俱足,名揚海內(nèi)外.   進入大佛寺首先看到的是法王殿,法王殿供奉的是大肚彌勒佛,有一句話形容大肚彌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詳細]
22、海城金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海城金塔
  金塔位于海城析木鎮(zhèn)羊角峪村西北的山坡上,為遼代建筑,塔高約31.5米,為八角十三級實心密檐磚塔。傳早晚陽光斜射在塔上,塔身金色輝煌,故名金塔。塔的雕塑手法以及浮雕人物具有遼代早期契丹民族特點,塔上的樂舞人物磚雕,或撫琴、或吹簫,形象生動,造型優(yōu)美。金塔下原有金塔寺,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金塔為寺院附屬建筑。金塔是我市遼代重要歷史文化遺存,是我省現(xiàn)存遼塔中從雕塑藝術(shù)、時代風格到建筑技術(shù)及規(guī)模都較為突出的磚結(jié)構(gòu)建筑遺存之一,是全省遼塔中較為重要的一處。金塔建筑規(guī)模宏大,氣勢雄偉,雕刻技藝精湛,為研究鞍山地區(qū)遼代的歷史,以及契丹民族的政治、經(jīng)濟、藝術(shù)建筑等都提供了極其寶貴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海城金塔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海城析木石棚
  石棚位于海城東南17公里的析木鎮(zhèn)姑嫂石村南山上,是由六塊打磨光滑的花崗石板組成。一塊鋪地,三塊為立壁,一塊做棚頂,一塊小石板為南門。棚頂?shù)氖遄畲螅L約6米,寬約5米,厚約0.5米,高約2.7米。其建筑形狀很象一間小屋,故稱石棚。石棚分為上、下兩座,山上的為嫂石,山下的為姑石,故稱姑嫂石。相傳,古時候,當?shù)刈≈粦羧思,姑嫂在一起生活。嫂子很賢惠也很勤勞,承擔了全部家務,小姑子卻好吃懶做,而且經(jīng)常打罵-嫂子,時間久了,嫂子不堪忍受小姑子的辱罵和-,跑到山上化為石棚。小姑子追悔莫及,便在山下化為石棚。石棚規(guī)模宏偉壯觀,被稱為巨石文化,有的壁石或蓋石重達幾十噸,它的開采、搬運和架設,每一步都凝聚著古代勞動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國古代較早的一種建筑物,它為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發(fā)展、原始社會的狀態(tài)具有很重要的價值。遼寧省人民政府于1963年9月公布海城石棚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國務院公……[詳細]
千山龍泉寺
  龍泉寺,在千山北溝中部,東距無量觀約1.5公里,立于群峰環(huán)抱中,地勢寬闊,建筑宏偉,是千山五大禪林中現(xiàn)存最大的佛寺。該寺始建于唐代,金元時期規(guī)模還小,明代大興土木,建筑較多,后來重修仍保持明代風格。該寺半依峭壁,半筑短垣,坐落在幽壑叢林之中。寺內(nèi)現(xiàn)存主要建筑有大雄寶殿、天王殿、韋馱殿、毗盧殿、龍王廟、藏經(jīng)閣。寺中神像造型、雕刻精巧,栩栩如生。寺后有清泉一處,常年流水潺潺,相傳是“龍誕水”,又由于山水下流彎曲似龍,因此得名龍泉寺。壽后山坳有后閣,是明嘉慶年間和尚劉賓創(chuàng)建。寺周圍有松門塔影、瓶峰晨翠、螺峰月夜、黽石朝日、獅口鐘聲等16景,在千山風景區(qū)中亦久負盛名。清人王爾烈曾吟詩贊嘆龍泉寺勝景:“一千峰呈煙霞勝,十六景中圖畫存”![詳細]
臺安烈士陵園
  臺安烈士陵園  臺安縣人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在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基礎上,又積極投入到火熱的人民解放戰(zhàn)爭之中。這里地處遼西門戶,又是戰(zhàn)爭前沿,斗爭環(huán)境十分復雜,全縣人民進行了前赴后繼的斗爭。  為了紀念在革命戰(zhàn)爭中為人民解放事業(yè)而光榮犧牲的革命烈士,在縣城及幾個發(fā)生重要戰(zhàn)事的地方建立了烈士紀念碑,并開辟為烈士陵園。每逢清明節(jié)日,各界人民緬懷革命烈士業(yè)績,進行掃墓和祭祀活動。民政部門每年都對墓園進行管理和維修! ∮1955年7月在縣城西郊臺(臺安)大(大虎山)公路北側(cè)建立一角紀念無名烈士的“臺安縣革命烈士紀念碑”。此陵園還容納了該縣著名回族軍事指揮員楊芝坡和原縣武裝部政委南云海等人的陵墓![詳細]
巨型玉石造像
  坐落于玉佛閣內(nèi)的“釋迦牟迡-渡海觀音”玉佛,由1960年發(fā)現(xiàn)于玉鄉(xiāng)——岫巖的玉石王琢成,重260.76噸,七色一體、色彩斑斕、雕琢細膩、光澤瑰麗,當之無愧為世界第一玉佛。玉在中國之珍貴猶如金之于西方,是神奇和極具象征的自然之寶,將沉睡32年的玉石請出深山,并由120名玉雕師歷時18個月精雕細琢成舉世仰目的玉佛,其本身就是一項壯舉。玉石王的發(fā)現(xiàn)是大自然對人類的恩賜,而玉佛的雕琢則是人們以非凡的智慧賦予自然之體以靈性和氣質(zhì)的過程,其間充滿了傳奇色彩。保護范圍:以玉佛為基點,四周15米以內(nèi)。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45米以內(nèi)為一類建設控制地帶,一類建設控制地帶外20米以內(nèi)為二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岫巖寶泉寺
  寶泉寺座落在岫巖鎮(zhèn)北3.5公里的興隆街道辦事處洋河沿村,位于興隆山半山坳處,北倚青山,面臨大洋河,風光秀麗,景色迷人。寶泉寺原寺建于1835年,即清道光15年,當時由40多名會首集資興建。寺下院前有一泉池,水勢旺盛,水質(zhì)清澈,甘甜爽口,經(jīng)檢測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元素,是稀世寶泉,故寺以寶泉命名。寺中原只建有一座供奉玉帝的大殿,故俗稱“玉皇廟”。后又陸續(xù)建起大雄寶殿、靈宵寶殿、千手千眼佛堂、彌勒佛堂、會經(jīng)堂等?h佛教協(xié)會設在寺內(nèi)。該寺每年四月十八舉行廟會活動,吸引大批僧眾、居士和游人前來,香港、臺灣僧人和居士也常光顧。寶泉寺已成為岫巖縣內(nèi)旅游觀光的好去處![詳細]
海城仙人洞遺址
  海城仙人洞遺址位于孤山鎮(zhèn)白云山風景名勝區(qū),又名“玉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舊石器時代晚期和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古人類生活遺址,距今40000年至20000年。早在清咸豐七年《岫巖縣志》中就有對仙人洞情況的記載:“土人結(jié)隊籠燭而入,內(nèi)有萬象羅目的石乳,行數(shù)里后抵一河對岸是石門,有光射入,洞內(nèi)時有惡風鼓盈”。海城仙人洞遺址是一石灰?guī)r洞穴,已發(fā)現(xiàn)石制品近20000件,包括大量的石核、石片與廢片。石器主要是石英加工的各類中、小型的刮削器、尖狀器、鉆具及雕刻器等,裝飾品類有穿孔獸牙與貝殼等,還有晚期智人的牙齒化石發(fā)現(xiàn)于下文化層。已發(fā)現(xiàn)的動物化石有27種哺乳動物,以及魚、鳥類及蚌類等。地層內(nèi)厚層灰燼及大量燒土與燒骨是早期人類長期居住的結(jié)果。孤山仙人洞巖溶洞穴景觀與古人類活動遺址,處于白云山風景區(qū)的環(huán)抱之中,豐富的舊石器文化遺存、保存完好的洞穴以及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為復原當時人類生活提供了直接的證據(jù),……[詳細]
英城子山城
  英城子山城,位于遼寧省海城市八里鎮(zhèn)英城子村,是中國遼東地區(qū)比較重要的高句麗民族文化遺址。1999年10月22日-11月7日,遼寧省考古研究所、鞍山市博物館進行了一個月的試掘,確定是一處高句麗時期地下石構(gòu)建筑,發(fā)掘出了大量的遺物。該遺址及周圍環(huán)境保存較完整。是文化遺物分布較豐富的高句麗中晚期的山城。遺址周長2472米。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可分為2個層面,上層出土了大量的箭鏃、鐵刀、鐵劍、鐵矛、炮石,下層出土了唐開元通寶銅錢、石臼、紅繩紋板瓦、方格瓦磚等建筑構(gòu)件。遺址主要出土方格紋夾云母灰陶瓦片,寬9.5厘米、高7厘米、厚度0.6厘米。繩紋夾云母紅陶片,寬10厘米、高7.5厘米、厚度0.5厘米。素紋夾云母陶片,寬13厘米、高9厘米、厚度0.6厘米。另外還有唐開元通寶銅錢和一些兵器。海城英城子山城遺址經(jīng)鑒定距今約1600年。城內(nèi)出土遺物有:灰色繩紋磚、條溝紋磚、方格紋瓦、獸頭圓瓦當、灰色滴水瓦、還有……[詳細]
海城關(guān)帝廟
  海城關(guān)帝廟  關(guān)帝廟位于海城市內(nèi),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于清代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后經(jīng)來海的山西商人捐資修繕,作為山西會館。前殿是懸山式建筑,磚木結(jié)構(gòu),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有抱廈,有轉(zhuǎn)角、補間雙生昂五鋪作斗拱,昂嘴雕云紋。青石鼓形柱礎,柱和橫額之間嵌木雕龍鳳去板,施彩繪。后門有小卷棚,有轉(zhuǎn)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柱額之間嵌木雕花卉板。后門兩旁各開六角菱形小窗一個。正脊磚雕游龍,脊中間插“穿天戟”三根,脊的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整個建筑造型宏偉別致。前殿兩旁修建東西配房各五間,均為硬山式。后殿為硬山式建筑,面闊五間,前有回廊,梁枋之間嵌有燕尾木雕,施彩繪。山門為歇山式建筑,面闊三間,中間開門。有轉(zhuǎn)角、補間單昂三鋪作斗拱。門上懸掛“關(guān)帝廟”牌匾。門外有大、小石獅各一對。山門兩旁建鐘、鼓二樓,均為歇山頂、磚木結(jié)構(gòu)。有柱頭和補間三鋪作斗拱,施彩繪。東樓懸鐘,西樓置鼓。整個建筑由……[詳細]
31、福隆寺
福隆寺
  福隆寺,座落在臺安西佛鎮(zhèn)西,是臺安頗具規(guī)模的佛教寺院。高大的寺門上,“福隆寺”三個大字熠熠生輝。門旁聳立著高高的大旗桿,朱紅的圍墻古色古香。寺院雄偉壯麗,環(huán)境幽清,彩繪鮮艷,暮鼓晨鐘,法香遠溢,它以篤誠的信仰,豐富多彩的文化,迎接著各方的朝拜者。 福隆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幾經(jīng)風雨,幾度興衰。1994年經(jīng)鞍山市人民政府批準復建。重建后的福隆寺由大雄寶殿、念佛堂、地藏殿、天王殿、鐘鼓樓、般若樓等部分組成![詳細]
32、岫巖雙泉寺
岫巖雙泉寺
  雙泉寺位于岫巖滿族自治縣雅河街道辦事處雙泉村龍鳳山半坡上,距岫巖鎮(zhèn)10公里,該寺以南山附近有兩泉而得名。雙泉寺原寺始建于1787年,即清乾隆52年,有大雄寶殿3間、禪房3間。1859年(清咸豐9年)曾進行過大規(guī)模維修,后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屢遭破壞。1992年到1993年,恢復并重建了大雄寶殿3間、偏殿3間、禪房3間,并在雙泉處建新房1間,塑龍王像,1993年舉行開光典禮。雙泉寺是岫巖縣內(nèi)一處香火極盛的宗教場所和旅游勝地![詳細]
姑嫂石石棚
  姑嫂石石棚位于岫巖縣城東北5公里的興隆街道辦事處興隆村薛家堡境內(nèi),石棚座北朝南,由四塊巨型石板組合而成,左、右、后壁各一塊,頂蓋一塊面積約20平方米,后壁一塊被人為砸破。在距該棚400米處的洋河沿村大榆樹村民組南坎子大地里,另有一形制相同的小石棚,遙可相望。民間傳說石棚是為姑嫂二人成仙而修。實際系青銅時代“巨石文化”的遺跡,可能是古人的墓葬,距今約4000-5000年左右,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以石棚四壁正中心為基點,東、南、西、北四面各向外50米以內(nèi)。建設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50米以內(nèi)為一類建設控制地帶![詳細]
鞍山古城
  位于鞍山市中心南5公里。鞍山古城因其東、西兩側(cè)有兩座形狀象馬鞍子的山峰而得名,鞍山市的名字來源于此。古城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早在燕秦時期就是兵家必爭之要塞,F(xiàn)存明清院落四處,唐代、遼代古井各一處,古廟碑五塊,戰(zhàn)國、秦代冶鐵采礦洞兩處,為國內(nèi)獨有,是東北地區(qū)冶金文化的搖籃。它一向為國際冶鐵史學者們所關(guān)注。不到鞍山城,遼東空此行。 ……[詳細]
小孤山人類遺址
  又稱“仙人洞”。座落鞍山海城東南45公里處,是天然石洞。洞口寬敞,洞寬4.9米,縱深22.5米。洞門上方刻有王洞二字,據(jù)查是明萬歷年間所立。洞中挖掘出舊石器時代晚期與新石器時代文化遺跡和遺物,距今約4萬年至1萬年,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文化相似,填補了鞍山地區(qū)舊石器時代文化空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