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馬鞍山市旅游

馬鞍山市文物古跡介紹

21、華陽洞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陽洞
  褒禪山華陽洞位于含山縣城東北環(huán)峰鎮(zhèn)華陽行政村境內(nèi),山高481米。古稱華山,當?shù)厝私邪健V饕獮槭規(guī)r、花崗巖峰林地貌,其中最著名有靈芝山、起云峰、鰲魚嶺等大小山峰。有史記載,褒禪山的開發(fā)始于唐貞觀年間,主要是祭祀活動。最早慧褒和尚結(jié)廬,死后弟子宋高僧中會建褒禪寺。南宋哲學家葉適任沿江制置史,曾來寺求雨如愿。宋慶元六年,和州州守祈雨后筑喜雨亭。北宋元和元年,舒州通判王安石回鄉(xiāng)探親,率其弟、友四人游覽考察褒禪山,寫出千古名篇《游褒禪山記》。此文被國內(nèi)和港、澳、臺地區(q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褒禪山分古寺、雙塔、溶洞、礦泉四個景區(qū)。2000年,被國家旅游局評定為AA級風景區(qū),2002年為含山縣旅游先進單位,列入巢湖重點開發(fā)景區(qū)。褒禪山交通便捷,景區(qū)對外有公路通往諸多城市。褒禪山賓館于2002年建成,住宿、餐飲高中低檔齊全。華陽洞位于含山縣環(huán)峰鎮(zhèn)褒禪山腰。北宋宰相王安石于至和元年,率弟、友游覽此洞,寫出千……[詳細]
22、三元洞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元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是采石磯五座天然石洞中最大的一座,素為江南天然勝景之一。三元洞得名有二:一據(jù)史料記載清康熙年間,僧人定如云游,悅此清幽絕俗,遂率眾僧供奉天、地、水三元神位于此而得名三元洞。另有民間傳說,湖南三秀才乘船赴京會考,途經(jīng)采石忽遇狂風驟雨,幸得神仙保佑,方才化險為夷。后三人皆金榜提名,為官一方,為報神仙救命之恩,捐資就洞筑樓,改名三官洞。2010年11月9日,三元洞被公布為馬鞍山市第四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本體外東南北各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本體外東南北各20米。交通位于采石風景區(qū)內(nèi),火車站乘游1路公交車前往![詳細]
林散之墓
  林散之墓位于馬鞍山市雨山區(qū)采石街道牛渚社區(qū)采石風景區(qū)林散之藝術(shù)館內(nèi),采石風景區(qū)大門右側(cè)約80米處。1989年林散之先生辭世后,與其妻合葬于馬鞍山市采石鎮(zhèn)的小九華山。1996年馬鞍山市政府投資將林散之夫婦合葬墓遷入采石風景區(qū)林散之藝術(shù)館內(nèi)的“江上草堂”之左,建成墓園。墓園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中間是林散之先生和夫人盛德粹的合葬墓,墓體用黑色花崗巖砌成,墓形為印章樣式,正面刻有啟功先生書寫的“林散之先生之墓”碑,背面刻有墓記。墓園最高處用花崗巖砌成半弧形照壁,趙樸初先生在上面題寫了挽詞“雄筆映千古,巨川非一源”。墓園在建造時保存了原有的名木古樹,依地就勢,階梯布局,顯得十分自然而不失莊重,F(xiàn)該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林散之,自幼喜歡書畫。1972年中日書法交流選拔時一舉成名,趙樸初、啟功等稱之詩、書、畫“當代三絕”。林散之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也正因為其出大名很晚,數(shù)十年寒燈苦學,滋養(yǎng)了其書之……[詳細]
煙墩山遺址
  位于九華路中段的煙墩山遺址總面積近3萬平方米,已發(fā)掘出土石器、陶器、原始瓷器、玉器、青銅器等近400件,發(fā)掘出9座墓葬、7處建筑房基、8處灶址、30個灰坑以及大量的紅燒土。煙墩山遺址是5300年前的人類居住遺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3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局部搶救性發(fā)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青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處灶臺及灰坑,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宗教中心和政治中心。該遺址緊鄰馬鞍山市政務(wù)中心、文化中心和煙墩山公園,視野開闊,是展示長江中下游悠久歷史文化的窗口,對研究該地區(qū)早期的文化譜系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煙墩山遺址緊臨馬鞍山市行政中心和文化中心,是5300年前的商周人類居住地,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面積3萬多平方米。2003年,經(jīng)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局部搶救性發(fā)掘,共出土400多件玉器、青瓷器、陶器等重要文物和多處灶臺及灰坑,是長江中下游重要的……[詳細]
25、太白碑林
太白碑林
  全國新建碑林中的精品---太白碑林九九年以來馬鞍山市政府、當涂縣政府投資一百五十多萬元興建了太白碑林,現(xiàn)已正式對外開放。太白碑林建筑由支南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院長朱良文教授領(lǐng)銜設(shè)計。風格采用江南園林式,回廊環(huán)水而建,亭臺榭閣,古樸典雅,造型別致,均有典型的徽派特色。碑林內(nèi)芳草萋萋、水波蕩漾、石山古拙、林木青翠、景致怡人。太白碑林的書法作品由安徽省文物事業(yè)管理局和當涂縣人民政府發(fā)函征集,F(xiàn)已收到并珍藏現(xiàn)代、當代106名著名書法家書寫的李白在各個時期精典詩文,書體集真、草、隸、篆、行、魏碑。詩文由合肥市雕塑院工程師馬瑞生先生鐫刻上碑。碑材選用江西玉山上等硯材青石料,質(zhì)細色純。“太白碑材”匾額由郭沫若先生題寫,字體蒼勁。大廳內(nèi)墻壁依次鑲嵌著毛澤東、郭沫若、魯迅、于佑任、沈尹默、林散之、沙孟海7位現(xiàn)代著名書法家作品。出大廳依廊鑲著中央美術(shù)學院和各省、市99位書法家作品。作品中古拙含蓄、清新秀發(fā)、奔騰豪……[詳細]
26、褒禪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褒禪寺
  褒禪寺褒禪寺坐落于含山縣城東北褒禪山中。唐貞觀12年(公元624年),高僧慧褒禪師結(jié)廬于此,潛修20余年。圓寂后火化得五色舍利子若干,遂聲名遐邇。宋仁宗致和元年(公元1054年),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慕名來游,寫下了不朽名篇《游褒禪山記》,褒禪寺名揚海內(nèi)外。中,褒禪寺院被毀、高7層的慧褒和尚舍利塔被炸坍塌,舍利被搶。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經(jīng)政府多方查找,終將慧褒舍利尋回,并-物專家鑒定確定為國家文物,藏于安徽省博物館,后由含山縣政府請回歸藏于褒禪寺內(nèi)。近年來,經(jīng)含山縣委、縣政府的多方努力,褒禪寺于2001年10月動工重建,褒禪寺的重建得到了臺灣、香港、澳門及內(nèi)地上海、深圳、廣州等地佛教界人士和善信群眾的大力支持,共籌集資金500余萬元。重建后的褒禪寺占地面積30畝,廟宇127間,佛像500多尊,國家一級文物———盛有當年慧褒禪師圓寂所獲舍利子的銀盒,也由省博物館移回該寺。褒禪寺規(guī)模宏大,四……[詳細]
27、佛慧寺
佛慧寺
  佛慧寺又名佛慧禪院,位于含山縣清溪鎮(zhèn)周伏村,周圍皆有清溪河水環(huán)繞,獨南面一橋通陸,古稱荷葉地。始建于唐,《高僧傳》五燈會元記載:南宋年間,高僧紹隆禪師9歲在佛慧禪院出家,原籍含山,俗姓周,16歲受戒后,參訪長蘆、圓悟兩大禪師而-,房禪門臨濟宗第十五世祖師。中年至蘇州虎丘山興建寺廟,弘揚佛法,聲名大振,朝野聞名,遂以地名為號,曰:虎丘禪師。至南宋紹興丙辰年(1077年),返歸佛慧禪院留下遺囑,自己端坐逝世,全體肉身安置缸內(nèi),葬于寺之西南隅。民國十六年(1927年),縣成立佛教協(xié)會,會址位于佛慧寺,負責人宏瑞。宏瑞,俗名邊正剛,1896年生,安徽合肥人。曾參加北伐軍討袁,北伐失敗后逃至九華山。1921年在祗園寺出家,1927年住持含山縣清溪佛慧寺、太湖寺,任縣佛教協(xié)會會長。1928年為祗園寺住持,1940年去巢湖西云寺參加抗日自衛(wèi)團,散后仍回祗園寺。 新中國成立后,1962年宏瑞被選為第……[詳細]
28、琉璃瓦窯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琉璃瓦窯址
  琉璃瓦窯址分南北兩窯址,隔姑溪河相望,遺址面積約5000平方米。南窯位于青山東麓姑溪河南,占地面積35000平方米,西側(cè)有一座現(xiàn)代窯廠,西部有取土現(xiàn)象,南窯址原燒制琉璃制品,遺址上采集的標本有瓦當、筒瓦、屋脊獸等,釉色有紅、黃、綠色等,筒瓦上有“萬字一號”至“萬字十九號”戳記,并有調(diào)官、上色、風火人的姓名。北窯位于姑溪河北吳馬村內(nèi),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原燒制城磚,上有“太平”“當涂”楷體字。此窯址為建造中都鳳陽皇陵用。該窯址對研究明代窯燒技術(shù)及中都皇陵建設(shè)提供了研究資料。(1)南窯。保護范圍:本體外,南、西、北各50米,東3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30米。(2)北窯西部。保護范圍:本體外5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周邊25米。(3)北窯東部。保護范圍:本體外,東、西各15米,南、北各9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東、南、西、北各30米![詳細]
青山六朝墓群
  青山六朝墓群東倚青山,朝向西邊的開闊地帶和青山河。墓葬地勢相對較高,周圍溝壑縱橫,雜草叢生,原生環(huán)境破壞嚴重,保存一般,F(xiàn)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5月,為配合馬蕪高速建設(shè)工程,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其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共清理單室和多室六朝磚室墓葬20余座。其中M20、M23、M24均為“凸”字形墓葬,分別有封門墻、甬道,墓室以及長長的排水溝組成。M23全長8.34米,墓向285度;M20全長7.86米,墓向275度;M24全長7.52米,墓向260度。三座墓葬的排水溝匯聚在一起,共用一個排水溝,為六朝時期家族墓地建造的通行做法。墓葬出土文物有青瓷盤口壺、青瓷魂瓶、青瓷罐、青瓷碗、玉璜、帶鉤、滑石豬及鉛質(zhì)買地券等,其中一對玉璜保存完整,雕刻精美,為六朝時期罕見的組佩。青山六朝墓群的發(fā)掘為研究六朝時期家族墓地制度提供了新的資料。保護范圍:本體外10米。建設(shè)控制地帶:保護范圍外,四周1……[詳細]
30、宋山古墓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山古墓
  宋山古墓是1998年5月4日公布的安徽省省文物保護單位。時代為三國·吳,位于馬鞍山市雨山鄉(xiāng)。1987年省考古聽對此墓進行了發(fā)掘、該墓由甬道.前室、兩個耳室、橫室、通道和一個單后室組成,結(jié)構(gòu)復雜。墓全長近18米,墓磚側(cè)面印有模印陽紋吉語“富貴萬世”、“富宜貴至萬室”和五銖錢紋。墓內(nèi)出土青瓷器30余件,其中青瓷雞首壺是六朝瓷器中的精品。此墓規(guī)模大.對研究三國時期東吳文化風俗有重要意義。東吳時期,凡葬在今馬鞍山采石周圍地區(qū)的上層貴族大墓一種專用特有的銘文磚。這里是東吳貴族墓葬地。宋山墓出土有兩件雞首罐,一件虎首罐,都是精美的越窯瓷器。由墓葬的形制、陪葬品及其特有內(nèi)容的銘文磚,可以認定該墓比較可靠的時間是在東吳的中晚期。宋山墓與同時代的朱然墓相比較,時間上不過略晚十余年,卻大一倍以上。宋山墓當屬超大型東吳墓。宋山東吳墓出土的器物確實也不同尋常。其中二件青瓷甕比朱然墓出土的最大的高32厘米,腹42厘……[詳細]
31、黃山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黃山塔
  黃山塔位于當涂縣城北五里的黃山之巔,始建于南朝劉宋,現(xiàn)為趙宋遺物,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黃山塔西為陡壁,南為山頂、樹林,北為樹林,山上林木蔥蔥,松柏蒼翠。2004年4月,該塔根據(jù)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的“恢復原狀”的維修方案進行了維修,2005年5月,維修竣工。黃山塔為樓閣式佛塔,磚木結(jié)構(gòu),平面為八邊形,外五層,內(nèi)九層,高27余米,外一層一檐一平座,檐下設(shè)斗拱。該塔從西北面劵門上塔,內(nèi)部架梯而上,每層設(shè)一劵門及壁龕,層與層間樓板相隔,以正方形交錯至頂,墻體多為一順一丁,外用石灰漿砌筑。黃山塔四周松竹蒼翠,景色優(yōu)美,遠遠望去,黃山塔直指云天。東眺橫望、藏云,川谷奔赴;西瞰天門、牛渚,蛟龍奔放,南望青林、九井嵐浮翠拂。與金柱、凌云兩塔,鼎峙三垣,頗為壯觀。唐代詩人李白在送族弟泛舟赴華陽時,特意停舟遨游黃山,并吟詩贊美黃山塔:“送君登黃山,長嘯倚天梯”。歷史沿……[詳細]
32、和縣萬壽塔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和縣萬壽塔
  萬壽塔位于和縣歷陽鎮(zhèn)高莊行政村,距縣城5公里又名念徐塔此塔在《直隸和州志》和《歷陽典錄》上無記載。據(jù)傳,一說三國時期孫權(quán)為其母做壽所建,一說宋代所建;但省文史館曾考察過,認為三國時期的可能性較大,很有價值。塔磚木結(jié)構(gòu),高28米,七級,外正六方形,以石鋪基。每級外以磚木挑檐,每方間砌佛龕和拱門,佛龕內(nèi)磚雕盤坐蓮花之上佛像16、15、9尊不等,計近200尊。塔內(nèi)第一級呈正方形,底寬、壁高各2米,四角砌蓮花柱,上四方內(nèi)收成鑾頂式。塔門東南向,在第一級內(nèi)南壁,有一人寬磚砌階梯斜穿第二級外檐,再繞外檐六分之一,又有階梯穿至三級外檐,依次可直登其上,F(xiàn)第一級塔磚被拆除一部分,每級外檐也遭毀,第五級以上因久經(jīng)風雨剝蝕而殘缺不全,另有一大窟是日本鬼子用炮打的,今人無法直登其上。……[詳細]
馬鞍山三臺閣
  三臺閣是一座有著悠久歷史的長江名閣,始建于明崇禎年間,后毀于戰(zhàn)火。20世紀末得以重建。建成后的三臺閣高五層約3O米,閣體呈方形,琉璃覆項,飛檐翹角,氣勢恢弘。登臨三臺閣,可南望天門中斷,西眺大江奔流,東睹古鎮(zhèn)采石,北看九華風光。三臺閣已成為采石硯風景區(qū)乃至馬鞍山的新亮點。三臺閣,現(xiàn)馬鞍山市人民悉心重建。氣勝當年。此閣居高臨下,俯瞰蒼茫,應該比別處更能讀懂萬里長江。請看我們腳下這默默江流,千百年穿越過戰(zhàn)火和霸業(yè),浸潤過富庶和貧瘠,營造過美景和災象,誰能想到,它最終刻畫在大地上的,竟然是一個偉大民族人格深處的詩性秘藏。三臺閣是采石磯的制高點,采石磯是萬里長江的結(jié)穴處。此閣景觀,盡在游人眼底,無須描述;此磯歷史,已有碑聯(lián)如林。……[詳細]
五擔崗遺址
  五擔崗遺址位于安徽馬鞍山霍里鎮(zhèn)豐收村,是當?shù)匚奈锊块T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行文物普查時意外發(fā)現(xiàn)的。是長江中下游著名的文化遺址。該遺址緊鄰著名的濮塘風景名勝區(qū),周邊地區(qū)地貌多樣,古遺址有明顯的“湖熟”文化風格,有典型南方氣質(zhì),與當時的中原、江淮文化不同。五擔崗遺址總面積10萬平方米,村落里有多個功能區(qū),發(fā)現(xiàn)了40多件商朝和西周時期的器物和一處墓葬,其中墓葬區(qū)約7000平方米。2002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主持搶救性發(fā)掘其中的生活區(qū)2500平方米,出土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兵器等三大類近400件石器、陶器、銅器、原始瓷器和骨制品文物。出土文物表明,早在3500年前,這里的手工業(yè)、農(nóng)業(yè)、捕魚業(yè)就十分發(fā)達,是中國大地上的中心城市之一。 五擔崗遺址的一個重大成果是水井。水井開口直徑約在13米至14米左右,底徑約1.2米,均近圓形。水井除上部稍有破壞外,其它保存均非常完整。水井中心為近圓形的石圈,……[詳細]
35、澄心寺
澄心寺
  澄心寺位于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cè),前身隱居院,因南朝齊梁間“山中宰相”陶宏景在此隱居而聞名。澄心寺建于當年陶宏景讀書堂故址。這里有關(guān)陶宏景遺跡甚多,其中陶宏景煉丹遺址“丹灶寒煙”是姑孰八景之一。到了宋代,橫山的修練道學者已不見繼者,佛教卻在這里悄然興盛起來。橫門庭替換,名山易主,宋嘉祐八年,“讀書荒址”已為浮屠之居。陶宏景的“丹灶”、“五井”、“白月池”均被佛僧賦予了神奇的澄定心神的功能,因此易名澄心院。明初洪武年間定名“澄心寺”。直至清代,仍為縣境-寺之一。澄心寺毀于“文革”時期,近年由民間募資重建。門票·開放時間免費。交通位于當涂縣橫山南麓十保山西側(cè),乘坐馬鞍山到大隴、黃池的中巴可達![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