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旅游

各地旅游名勝推薦-城隍廟篇

無極縣城隍廟
  無極縣城隍廟座落于縣城中心路中段。占地6.5畝。為金元時期建筑。以建筑雄偉而著名。據(jù)《無極縣志》記載《無極城隍廟建于元皇慶元年(1321)。明成化三年(1467)。清嘉慶二十三年(1544)、民國九年(1920)多次修繕和重修。在古代,城隍廟是提供城隍的地方。城隍是守護神。是處理陰曹地膚諸事宜的地方神市。因此。古代便有祭祀城隍的習俗。使人們安分守己,逆來順受。以維護封建秩序。舊時的城隍廟。門前豎三丈高的大旗桿,兩旁分列四通高大的石碑,門口兩旁還有兩個馬童牽著高頭大馬。走進大門是雄偉的高臺戲樓,人們可以觀賞戲曲名角的精彩表演。也可以在前殿欣賞大民間畫師的壁畫杰作。 城隍廟中院。東西兩廊設有…[詳細]
呼蘭城隍廟
  城隍廟舊址位于呼蘭區(qū)呼蘭街道辦事處建設社區(qū)碼頭街60號,始建于1909年清宣統(tǒng)元年,由呼蘭商務會募資,在舊城守尉府址修建。初建為正、后殿兩座,東院正房三間。民國以后,地方商紳復又集資重建,擴至三殿,并立重建呼蘭城隍廟碑一座,記載建廟經(jīng)過,殘碑至今猶存。現(xiàn)存有三座建筑;前殿、中殿、后殿。前殿,東西長8.43米,南北寬7.2米,建筑面積60.48平方米,高5.9米。面闊3間,進深2間。中殿,東西長9.4米,南北寬7.5米,建筑面積70.5平方米,高6米。面闊3間,進深2間。后殿,東西長8.5米,寬6.7米,建筑面積56.95平方米,高5.8米。面闊3間,進深2間。三座建筑占地面積為187.93平方…[詳細]
襄垣城隍廟
  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quán)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guān)并隨城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城隍產(chǎn)生于古代祭祀,經(jīng)道教演衍為地方守護神。城隍本指護城河,班固《兩都賦序》:“京師修宮室,浚城隍!奔漓氤勤蛏竦睦(guī)形成于南北朝時。唐宋時城隍神信仰滋盛。宋代列為國家祀典。元代封之為佑圣王。明初,大封天下城隍神爵位,分為王、公、侯、伯四等,歲時祭祀,分別由國王及府州縣守令主持。明太祖此舉之意,“以鑒察民之善惡而禍福之,俾幽明舉不得幸免”。城隍由護衛(wèi)神變?yōu)殛幗绫O(jiān)察系統(tǒng),道教因之而稱城隍神職司為剪除兇逆、領治亡魂等。城隍,起源于古代水(隍)庸(城)的…[詳細]
銅梁安居城隍廟
  銅梁安居古鎮(zhèn)城隍廟始建于明成化十七年(1481),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知縣唐運生重修,明末被焚,清乾隆十年(1745)僧一川募資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巡檢沈慶安率眾補修。安居城隍廟道觀依山而建,為“三合頭”構(gòu)造,中間合檐,兩邊飛角精雕細鏤,十分美妙。主祀城隍神,品級為縣城隍,封“顯佑伯”,配奉有判官、諸司、范謝將軍等。城隍主殿左殿供奉祀有財神趙公明、文昌帝君、藥王孫真人,右殿奉祀的是慈航真人和注生娘娘,又稱“送子娘娘”,以及王母娘娘。出右殿拾級而上,是恢復重建的真武殿,奉祀的是真武大帝。在真武殿前還有正待恢復重建的玉皇閣,在這里登高一望,安居古鎮(zhèn)全景盡收眼底。安居城隍廟道觀是一座道…[詳細]
芮城城隍廟
  芮城城隍廟位于山西省芮城縣城永樂南街,俗稱南廟。城隍是漢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漢族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創(chuàng)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明清兩代多次修葺。1985年再次維修。建筑面積159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宋代大殿,元代享亭,清代的獻殿、寢殿及配房。廟內(nèi)有歷代收藏的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的碑刻、造像、墓志銘98通,為珍貴史料。地址:芮城縣永樂南街小西巷據(jù)碑文記載,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年),元、明、清屢有修葺。現(xiàn)存大殿為宋代原構(gòu),享亭為元代建筑,余皆清代所建。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詳細]
承德城隍廟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墻,“隍”原指沒有水的護城壕。古人造城是為了保護城內(nèi)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墻、城樓、城門以及壕城、護城河。他們認為與人們的生活、生產(chǎn)安全密切相關(guān)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為城市的保護神。道教把它納入自己的神系,稱它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并管領陰間的亡魂。城隍是自然神,凡有城池者,就建有城隍廟。承德城隍廟景區(qū)位于承德市中心,西大街路北,距避暑山莊約1公里。這是一座典型的漢式寺廟,格局簡煉。一如隨意散落在江南某個小鎮(zhèn)的庵院廟堂,但是稍加留意便可看出這座寺廟的氣度與眾不同。首先廟前高懸的道幡說明這是一…[詳細]
廣州城隍廟
  供奉著劉䶮、海瑞、楊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畫值得一看,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辦。廣州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廟,就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旁邊,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現(xiàn)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才對市民免費開放。城隍廟的大殿中,拜謁的是三位城隍爺,分別是南漢國建立者劉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楊繼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掛有一幅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畫《開天辟地·神仙卷》,畫中共繪了132位神仙,包括盤古、女媧、觀音、玉皇大帝、四海龍王等,非常罕見,一定不要錯過。另外,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的廣府廟會…[詳細]
原武城隍廟
  原武城隍廟位于新鄉(xiāng)市平原城鄉(xiāng)一體化示范區(qū)原武鎮(zhèn)東街村。年代為明。該城隍廟坐落在原武鎮(zhèn)東街,坐北朝南,現(xiàn)存有前殿、中殿、拜殿、大殿。有明、清石刻20余通;前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灰瓦屋頂;中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灰瓦頂;拜殿面闊五間,進深一間,硬山卷棚灰瓦頂;大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磚墻單檐歇山頂,脊飾已經(jīng)被改建,原貌難覓。重昂有五棌斗拱,明、次間平身科各二朵,梢間各一朵。斗拱全部用假昂,昂嘴稍稍加厚,大殿建筑保留有若干元代的建筑風格,內(nèi)部七架梁對單步朵,并殘存有彩繪圖案。大殿應有頂立柱二十四根,柱子兩面砍殺,中間左右兩架大梁二龍戲珠彩繪清晰,前廈布局較為完整(彩繪可見)。十數(shù)米長的平板…[詳細]
新昌城隍廟
  城隍廟,原在新昌縣城西門內(nèi),今文化館所在地。南宋《嘉泰會稽志》載,城隍廟“在縣西一百步”,是一座坐北朝南臨街縱深三進的廟宇。1986年底因西街擴建遷至千佛巖,F(xiàn)在的城隍廟,硬山頂,南北軸線上有三進,即門廊戲臺、正殿、后殿。城隍廟戲臺:舊為酬神演戲之所,是明成化時的原物,江南已不多見,1963年已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清中期每年主持酬神演戲活動,三四十年代,女子越劇興起。早期女子越劇演員筱丹桂、越瑞花、王杏花、施銀花、姚水娟等曾在此登臺獻藝。建國初期,城隍廟戲臺,一度成為新昌戲劇文化活動的中心。1952年2月,華東實驗越劇團演員呂瑞英、金彩鳳等曾在此登臺演出《梁山伯與祝英臺》。城隍廟正殿:(原城…[詳細]
泉州府城隍廟
  泉州府城隍廟,祀韓琦為城隍神,座落于泉州市區(qū)模范巷與縣后街交界處(今新村小學),俗稱“大城隍”,以別于晉江縣城隍廟(俗稱“小城隍”)。府城隍廟始建于北宋嘉祐二年(1057),初名明烈王廟,原址在明代泉州衛(wèi)西側(cè)(今泉州六中附近)。明洪武三年(1370)改稱城隍廟,洪武四年(1371)重建。明永樂、正統(tǒng)、正德年間相繼修葺。嘉靖二十三年(1544),城隍廟遷建于資壽寺廢址(即今所)。清乾隆年間(1736—1795),修建中殿、前殿、東西兩廡及六賢祠、山門。道光十年(1830),邑中士紳因廟宇朽蠹,乃募捐重修,使整個城隍廟形成了山門、前殿、中殿及后殿的龐大建筑群,占地十余畝。其規(guī)制同府衙,甚為雄偉壯觀…[詳細]
天下都城隍廟
  看點: 自古以來,城隍廟都建在城里,可天下都城隍廟卻建在長治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一座大山——天紫嶺上。此山獨矗山頭,威武壯觀,廟前舉起目,可望數(shù)百里之遙。 介 紹: 天下都城隍廟位于長治縣城東南25公里處的一座大山——天紫嶺上,坐北向南。為一座完整的單進四合院,坐北朝南。從山底到廟前108級砂石臺階,十分陡峻。院內(nèi)自山門起,戲樓、獻亭、正殿等建筑依次建在三層平臺之上。山門、戲樓合為一體,戲樓倒坐,廂房對峙。獻亭寬三間卷棚頂,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六椽,梁柱之間鏤空雕刻栩栩如生的花鳥蟲魚、武將騎士以及戲劇故事人物。天下都城隍廟現(xiàn)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傳說:據(jù)說這天紫嶺上原來只有一座小山神…[詳細]
海豐城隍廟
  海豐縣,歷史悠久,以文物豐富而聞名于世,縣城的城隍祖廟是其中之一!0”城隍廟遭受嚴重破壞面目全非。經(jīng)近幾年來的重建修茸,如今煥然一新。海豐置縣于東晉咸和六年(公元331年)?h之城池的興建曾數(shù)易其址。海豐最先的縣城是在城東的一里,土城,元至正末年廢。其次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陳規(guī)任知縣,在城北(今彭湃醫(yī)院)筑建城池,縱橫各40丈。24年后的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官任千戶所的馬貼木,奉都指揮花茂之命,重建新城。城高2丈,周圍396丈,雉堞781處,辟4門,上有敵樓;城外環(huán)以池,深寬各1丈。辟4門,就是整座城興建四大城門。城隍祖廟立于西門,謂一切皇旨、政令、旌表,俱由此門傳入,又曰…[詳細]
濰坊城隍廟
  城隍廟位于濰城區(qū)城關(guān)街道城隍廟街北側(cè)。始建于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成化二年(1466年)知縣祝茂、縣丞張杰倡召重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知縣鄭板橋又倡捐大修,并于廟前添建戲樓一座。廟設正殿、寢宮、兩穿(側(cè))廊、兩廡、過廳等。正殿內(nèi)有城隍爺泥塑,懸鄭板橋書“惟德是輔”大匾。正殿后是寢宮,有城隍爺木雕像,廂房內(nèi)塑城隍奶奶臥像。正殿前為過廳和甬道,另有東西兩穿廊及兩廡,兩廡內(nèi)有傳說中的十殿閻羅王等塑像。院內(nèi)有乾隆十四年(1749年)《永禁煙行經(jīng)記》碑和乾隆十七年(1752年)《新修城隍廟》碑,碑文皆為鄭板橋書。城隍廟門前,東西各有中軍亭(樓),亭外跨街有兩座木牌坊(又稱牌樓),上…[詳細]
封丘城隍廟
  封丘城隍廟位于縣城東大街路北,縣級重點保護單位。1983年,重新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縣丞張宗海創(chuàng)建。弘治十一年(1498),知縣袁仕重建。萬歷十一年(1583),知縣郝國章重修,方亭1座,大門、二門各3間,城隍廟后殿二門上建樓,東西廂房各7間,后寢宮3間,東通錫印宮。 清順治九年(1652),河決廟毀,知縣余縉建后殿5間,邑人周維曰升等續(xù)建樂樓3間。清乾隆六年(1741),知縣戴兆彳復重修。光緒二十年(1894),謝葆榮主宰封丘時重修大殿3間,拜殿3間,東西廂房各7間,二皂廳、三官廟、土地祠、羅祖廟3間、廣生殿3間、火房3間。修補東屋6間,東樓4間亦補葺,…[詳細]
澄城城隍廟神樓
  唐代城隍廟樂樓城隍廟神樓又名樂樓,位于澄城縣西大街西端原城隍廟前,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據(jù)《澄城縣志》記載,邑城隍廟在西門外,肇建于唐貞元十三年,廟前有神樓兩座,俗稱鐘鼓樓。元末戰(zhàn)亂焚毀,明嘉靖年間知縣徐效賢復修,后又被公元1556年的觀眾大地震震毀。明萬歷十年(公元1582年)知縣暢孟樂率民重修為三座樓,始為現(xiàn)貌。她是一組保存完好的明代梁柱式木結(jié)構(gòu)建筑群,三座古樓,座北向南,飛檐斗拱,琉璃重檐。主樓高大宏偉,東西二樓玲瓏精巧,如翼凌空,十分壯觀。三座古樓并排矗立,以中間主樓最為高大,通高20米,占地140平方米,底層面闊5間,進深5間,用32根柱子架梁疊木建成,其中有十根通天柱。在通柱與廊…[詳細]
盤縣城隍廟
  城隍廟,在城關(guān)鎮(zhèn)鳳山書院山腳李子林,始建年代不詳,明嘉靖《普安州志》曾有其方位記述。乾隆十九年(1754)重修,同治九年(1870)重修后殿,光緒十一年(1885)重修正殿。 是廟原建筑平面布局為:按中軸線自前至后,依次分布前殿、正殿及其左右配殿、后殿。后殿緊貼正殿,兩者僅一溝之隔,整體構(gòu)成一封閉式四合院,總占地面積約千余平方米。 前殿明間為戲樓式建筑,兩層,底層為通道,上層為戲臺。前檐整體裝修成門樓式樣,后檐面對正殿,純?yōu)閼驑鞘浇ㄖ,歇山式屋頂,翼角系撐拱起翹,屋頂原覆筒瓦,今為青瓦;兩次間為硬山頂建筑,上下各兩間,連其戲樓計,通面闊13.5米,通進深9米。原大門進門處塑…[詳細]
西安都城隍廟
  西安都城隍廟道教宮觀,正式名稱為“都城隍廟”。在西安市西大街大學習巷東側(cè),占地約11024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466平方米。西安城隍廟是天下三大“都城隍廟”之一,與北京、南京城隍廟齊名。明洪武二十年(1387)創(chuàng)建于西安東城門內(nèi)九曜街,明宣德八年(1432)移建于今址。清雍正元年(1723)毀于大火,川陜總督年羹堯于同年重修。據(jù)史志記載,西安都城隍廟建筑規(guī)模宏大,全國各地城隍廟罕有其比。城隍廟分為廟院和道院兩大部分;城隍廟山門口有座五間大牌坊,牌坊之上,斗拱重疊,牌坊之下,有鐵獅一對。山門內(nèi)有一條數(shù)百米長的青石甬道直達二門,其間有文昌閣一座。進入二門有一座精巧綺麗的戲樓,戲樓與大殿南北相對,中…[詳細]
浦口城隍廟
  浦口城隍廟[浦口區(qū)泰山街道點將臺路52號南空軍地兩用人才學校院內(nèi)�明代�市文物保護單位]浦口城隍廟始建于明初洪武九年(1676),就是江浦縣設于浦口城內(nèi)的時候。它供奉城隍,是官方的祭祀官廟。后來縣城因水災因素搬到了今江浦街道,并修建了新的城隍廟,原先的城隍廟遂改名“玉虛觀”。玉虛觀為道教活動場所,但仍將城隍供奉在前殿,當時駐浦口城的軍事和后勤機構(gòu)有“五衛(wèi)三倉”,大小-每年仍在此進行定期祭拜活動。雖然改名為玉虛觀且主要是道教活動場所,但是由于其供奉城隍,再加上每年農(nóng)歷三月二十八泰山廟廟會時人們都將城隍老爺抬出來巡游,因此從古至今人們一直習慣稱之為城隍廟。明隆慶元年(1…[詳細]
滎澤縣城隍廟
  滎澤縣城隍廟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西大街路北(原古滎軋花廠院內(nèi))。其西側(cè)、北面緊鄰滎陽故城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因避河患由滎澤舊縣西遷至今古滎鎮(zhèn),滎澤城隍廟也隨之遷至此地,F(xiàn)存大殿、月臺、明嘉靖、萬歷年間碑刻兩通、清代乾隆年間鐵香爐一尊、寢殿基礎等。城隍廟大殿,坐北朝南,單檐歇山式建筑,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面覆以琉璃瓦,脊飾黃綠相間式琉璃,正脊兩端置蟠龍大吻。平面呈長方形,柱網(wǎng)左右對稱布局,明間面闊3.5米,次間面闊3.5米,稍間面闊2.2米,通進深10.1米。檐下施七踩斗拱,繞殿檐下一周,斗拱下為平板枋和大額枋。主體建筑由18個木柱支撐梁體,明間兩根金…[詳細]
城隍廟旅游區(qū)
  •參觀豫園和老城隍廟,品地道上海小吃,穿梭熙熙攘攘的人群,領略老上海民俗風情。城隍廟旅游區(qū)坐落著豫園和老城隍廟兩個主要景點,是初到上海的游客必去之處。在此可以全面領略到上海的民俗風情,品嘗地道的上海小吃和本幫菜。而每到夜晚,仿古建筑群上繽紛的景觀燈也使這里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城隍廟旅游區(qū)位于市中心黃浦區(qū)東部的老城區(qū),是集景點觀光、購物、餐飲于一體的大片區(qū)域。除了豫園和老城隍廟這兩個最主要的收費景點,還有九曲橋和湖心亭等開放性的小景點。這里的南翔小籠包不可錯過,也可以坐在綠波廊餐廳內(nèi),邊品嘗上海本幫菜邊欣賞樓下來來往往的人群。城隍廟旅游區(qū)是個常年人頭攢動的地方,因為這里還是個著名的…[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