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旅游

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孔子入周問禮碑
  位于瀍河區(qū)下園街至東關大街入口處之北側,碑正中書“孔子入周問禮樂至此”九字。由東關大街北側原文廟舊址處遷此。碑為清代雍正五年(1727年)河南府尹張漢書丹,洛陽縣令郭朝鼎刻立。據(jù)《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家語》等載,東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孔子偕南宮敬叔由魯(山東曲阜)適周(洛陽),問禮于老子(即李耳,時為周守藏室之史),學樂于萇弘(周大夫)、學鼓琴于師襄。并歷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則(法度),察廟朝之度。終而嘆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與周之所以王也!贝吮砻鳟敃r洛陽仍為傳統(tǒng)文化及禮樂制度的中心。孔子回魯后興私學,發(fā)揚光大了儒學。該碑保存完好,現(xiàn)為洛陽市級重點文物保護項目之一。地址:洛陽市瀍河…[詳細]
福王府石獅
  福王府石獅類別:石刻時代:明地址:老城區(qū)青年宮文化廣場南側公布時間: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詳細]
宋故贈中書令良僖李公神道碑
  宋故贈中書令良僖李公神道碑類別:石刻時代:宋地址:李村鎮(zhèn)袁溝村(伊濱區(qū))公布時間: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詳細]
洛京緱山改建先天宮記碑
  洛京緱山改建先天宮記碑類別:石刻時代:元地址:偃師市府店鎮(zhèn)府店村公布時間:2008/6/1公布批次:第五批…[詳細]
洛出書處碑
  洛出書處位于河南省洛寧縣西20公里的長水鎮(zhèn),這里是黃河最大支流洛河---出峽入川交界地。河洛文化之源---洛書就出在這里。該處,現(xiàn)在洛書之標志---刻有洛出書處四個大字的漢魏時期和清雍正二年的兩通遺存大碑,此碑恰在洛河上下游分界處,上游多系深山峽谷,下游一馬平川,為先民繁衍生息之地,其西側為龍頭山,山頂有禹王廟、洛河龍神廟和洛書賜禹之地碑等古遺跡;其北為龍頭山,山南有紫蓋寺遺址及明代吏部尚書耿裕墓,其南臨洛河,對面石壁上有岳武穆行軍至此的石刻和武穆營遺址;其相鄰為倉頡造字臺;其西為靈龜負書處之玄滬水,至今,在懸崖峭壁上刻有廣東道進士西蜀劉武臣書石刻詩一首,碑址在千畝淡竹包圍之中。類別:石刻時代…[詳細]
河南貢院碑
  河南貢院碑共兩通,分別為《改建河南貢院碑》與《重修河南貢院碑記》,清代勒刻。為河南貢院改建、重修時,時任政府所刻立,F(xiàn)存于開封市明倫街河南大學校內,旁有二層貢院執(zhí)事房一座,是當時考官辦公和休息的地方,依據(jù)舊照片重建。河南貢院是河南省舉行鄉(xiāng)試、選拔舉人的場所,于清順治十六年(1659)在明代周王府舊址上(今開封市龍亭一帶)修建,院內號舍5000多間,明遠樓高4丈余。后來,由于貢院四周常年積水,雍正九年(1731)院址遷往開封城東北隅的上方寺內(今河南大學)。規(guī)模擴大,號舍增至11866間。道光二十一年(1841),黃河水沖擊開封城。為了加固城墻,阻止洪水灌城,遂就地取材,拆毀貢院房舍,將磚瓦、材…[詳細]
高永樂造像碑
  高永樂造像碑時代:東魏地址:新鄉(xiāng)市衛(wèi)濱區(qū)平原鄉(xiāng)李村…[詳細]
水南關清真寺阿文碑
  沁陽阿文碑位于沁陽市水南關清真寺內,為用于鑲嵌清真寺“米哈拉卜”壁龕的鎮(zhèn)寺之寶,鐫刻于宋末元初。馬自樹在實地查看和了解情況后認為:沁陽阿文碑作為回族入主中原的重要歷史見證,為研究西域回回的內遷、懷孟一帶回族的形成,研究穆斯林的信仰,研究阿拉伯文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等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文物、藝術和科研價值。2013年5月,水南關清真寺阿文碑被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趙窯石佛
  趙窯石佛,位于湯陰縣城南15公里的宜溝鎮(zhèn)趙窯村北。1988年公布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石佛造像為白石質地,通高1.50米。佛的形象為“得道相”,結跏趺坐,左手橫置足上,結禪定;右手垂直向下,作降魔指地印,表明釋迦牟尼在成佛前,經過無數(shù)磨難,降服了破壞修法的惡魔,終于得道成佛,這些只有大地之神才能作證。石佛沉靜慈祥,法相莊嚴,衣紋流暢,栩栩如生。經河南省石刻藝術館專家鑒定為宋代石刻。趙窯石佛原為崇寧寺內之造像,1984年8月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佛象頭部右側稍殘。崇寧寺舊有山門、大殿等,1947年毀于戰(zhàn)亂。現(xiàn)存大殿、東西配殿、玉皇殿為當?shù)卮迕窠曛匦!?a href=/landscape/83/zhaoyaoshifo.html target=_blank>[詳細]
四面佛造像碑
  四面佛造像碑位于湯陰縣城東28公里的任固鎮(zhèn)白龍村,1978年公布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四面佛造像碑,是用一塊巨大的青石四面雕刻佛的造像,碑通高2.7米,寬0.75~0.85米,佛像高1.85米,佛像左側刻有題記“四面大象主汲郡功曹劉樹枝侍□佛”。四面佛為釋迦牟尼佛的站立造型:佛身穿通肩裟衣,左手下垂,右手屈臂向上,施“無畏印”,表示解除眾生苦難。佛像的正面及東西兩側面背光上邊飾火焰紋背光,向內浮雕19尊化佛;后面背光邊飾火焰紋,中間浮雕8身昂首振臂,騰空而上的飛天像,內雕一周11尊化佛,基座四周三層還雕有約160尊或坐或站的化佛。四面佛造像碑雕刻技藝精湛,衣…[詳細]
創(chuàng)建三靈侯廟之碑
  創(chuàng)建三靈侯廟之碑時代:元地址:內黃縣城關鎮(zhèn)縣人民醫(yī)院內…[詳細]
姚懿碑
  姚懿碑時代:唐地址:陜縣大營鎮(zhèn)溫塘村…[詳細]
特授郾城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魯碑
  特授郾城縣正堂加五級記錄十次魯碑時代:清地址:漯河市郾城區(qū)李集鄉(xiāng)郭橋村…[詳細]
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
  孝烈將軍祠像辯正記碑(2通)時代:元、清地址:虞城縣營廓鎮(zhèn)大周莊木蘭祠內…[詳細]
蜘蛛山造磨作坊舊址
  蜘蛛山造磨作坊舊址位于西平縣出山鎮(zhèn)蜘蛛山上,據(jù)史料記載,早在三國時期,民眾即開始在這里采石制造石磨等器具,一直延續(xù)到唐代,時間長達600多年,作坊舊址至今尚殘留有不少石磨、石磙、石杵的半成品,附近的石壁上現(xiàn)存有“此山有好石造磨亦能強”和“太和元年董石記”等唐代石刻。2008年6月16日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滎澤縣城隍廟
  滎澤縣城隍廟位于鄭州市惠濟區(qū)古滎鎮(zhèn)西大街路北(原古滎軋花廠院內)。其西側、北面緊鄰滎陽故城城墻。始建于明洪武初年,清康熙三十七年因避河患由滎澤舊縣西遷至今古滎鎮(zhèn),滎澤城隍廟也隨之遷至此地。現(xiàn)存大殿、月臺、明嘉靖、萬歷年間碑刻兩通、清代乾隆年間鐵香爐一尊、寢殿基礎等。城隍廟大殿,坐北朝南,單檐歇山式建筑,為明代建筑,清代重修,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屋面覆以琉璃瓦,脊飾黃綠相間式琉璃,正脊兩端置蟠龍大吻。平面呈長方形,柱網左右對稱布局,明間面闊3.5米,次間面闊3.5米,稍間面闊2.2米,通進深10.1米。檐下施七踩斗拱,繞殿檐下一周,斗拱下為平板枋和大額枋。主體建筑由18個木柱支撐梁體,明間兩根金…[詳細]
大隗洪山廟
  大隗洪山廟,在新密市東南20.3公里大隗鎮(zhèn)洪山廟村,因廟祀洪山真人,故名。始建于元,明、清曾多次續(xù)修,清乾隆時期為普濟觀。據(jù)現(xiàn)存清乾隆三年舊碑記載:“洪山真人姓顧,原籍河北,出生于宋,舉進士,以世亂隱居洪山,精通醫(yī)術,嘗奉召,醫(yī)宋太后,療兵馬,投方輒愈。賜金帛不受,詔封“護國真牧靈應真人”,卒葬洪山。元代在此建廟以示紀念!睆R座北向南,氣勢雄偉,建筑面積2100平方米,廟內現(xiàn)存建筑16座,房舍44間。有大殿、后殿、藥王殿、祖師殿、鐘鼓樓、山門等建筑組成。山門位于建筑群西北部,東西長8.6米,南北寬3.8米,高約7米,面闊三間,進深四架椽,磚木結構,硬山灰瓦頂,大門上額有石質匾額,書寫“普濟觀”…[詳細]
密縣城隍廟
  新密城隍廟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老城中心十字街口北側,東為鼓樓街,西與法海寺節(jié)孝祠相鄰,北有縣衙。始建于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清康熙、乾隆年間重修。城隍廟建筑群現(xiàn)存明清建筑93間,總面積4140平方米。坐北面南,由南向北按中軸線對稱分布,大門前原有琉璃照壁、鐵獅、石坊,現(xiàn)存有山門、戲樓、東西廊房、大殿、東西配殿、寢殿及東西道院。琉璃照壁、鐵獅、石坊在文革期間被毀,F(xiàn)存建筑中戲樓面寬5間,進深2間,歇山式高臺樓閣灰瓦頂建筑,實為戲樓、鐘樓、鼓樓三樓合一,戲樓居中,鐘樓居左,鼓樓居右,均座于3米多高的臺基之上,臺基下為5個磚券門洞可行人。大殿面寬5間,進深8米,為單檐懸山建筑,前后檐下各置斗拱1…[詳細]
屏峰塔
  屏峰塔位于河南省新密市城區(qū)青屏山頂西側。清順治十年(1653年),知縣李鵬鳴始建,咸豐元年(1851年)知縣張廷璽、王綬林重修。屏峰塔,又名文峰塔,塔高9層,高19.045米。塔身為青磚壘砌,每層有六角形密檐式的疊澀層,微微向外展出。塔基呈3.25米的正方形。高0.9米,塔身最下層與塔基為青石壘砌。塔頂有鐵鑄寶葫蘆形塔剎。塔身中、下部有塔銘,銘文曰“屏峰塔”三個楷書大字和建造年月。屏峰塔為新密市城區(qū)標志性建筑,是新密市僅存的兩座塔之一,對研究新密的歷史原貌和清代筑塔史有一定參考價值。第五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登封玉溪宮
  玉溪宮位于登封市東北唐莊鄉(xiāng)土觀村西,創(chuàng)建于明,清代重修,宮內現(xiàn)存明清等建筑9間,占地面積3000平方米。明代建筑玉皇大殿為玉溪宮主體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建筑面積為74平方米。單檐歇山綠色琉璃瓦覆頂,頂脊兩端置龍吻。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殿內做減柱造。墻上壁畫,因年久脫落,模糊不清。九苦殿、三官殿為清代硬山式灰筒瓦頂建筑,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另外散存宮內外明至民國碑刻及石雕10余件,記載了玉溪宮的歷次重修情況、資金來源、建筑規(guī)模和在周邊地區(qū)的宗教地位等,也是書法藝術的精品。玉溪宮建筑群及石刻壁畫藝術,對研究中原宗教歷史、藝術、科學具有重要的價值。2019年10月7日,玉溪宮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