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北京市 > 東城區(qū)旅游

北京鼓樓

[移動版] [查看地圖]
北京鼓樓
北京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鐘鼓樓由鐘樓和鼓樓二樓組成,相互呼應,各司其職

鐘鼓樓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軸線北端的一組古代建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樓前后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鐘鼓樓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

鐘鼓樓是中國古代用以司時的公共性樓閣建筑,鐘和鼓原本都是古代樂器,以后才用于報時之用。中國古代鐘鼓樓起源于漢代,據史籍記載漢代已有“天明擊鼓催人起,入夜鳴鐘催人息”的晨鼓暮鐘制度。唐朝都城長安是一個繁華的都城,其結構實行里坊制,即以里坊為單位,每個里坊圍以城墻,在四面或兩面設房門,定時開啟。而在宮城正門承天門上設置鐘鼓,作為全城的司時中心,早晚根據承天門的鐘鼓聲開啟各坊門及宮門。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內,也于宮城之北建了鐘樓和鼓樓。

北京鼓樓建于明永樂十八年,是建在高磚臺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臺基高達4米,臺上有5間重檐的木鼓樓擊鼓

構殿樓,樓高46米多。紅墻朱欄、雕梁畫棟,非常雄偉壯麗。北京城內的鐘樓和鼓樓位于京城中軸線北部終點的,由于其類似城樓的建筑形式,飛檐翼角的獨特形態(tài),因此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情趣,而成為著名的人文景觀。

清代原規(guī)定鐘樓晝夜報時,乾隆后改為只報夜里兩個更時,而且由兩個更夫分別登鐘、鼓樓,先擊鼓后敲鐘。其計時方式按古人將一夜分為五更來計算,每更為一時辰,即現(xiàn)在的兩小時,19點為定更,21點為二更,23點為三更,1點為四更,3點為五更,5點為亮更。鐘鼓樓每到定更先擊鼓,后敲鐘,提醒人們進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則只撞鐘不擊鼓,以免影響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則先擊鼓后敲鐘,表示該起床了。擊北京鐘樓

鼓的方法是先快擊18響,再慢擊18響,共擊6次,共108響。撞鐘與擊鼓相同。

2001年歲末的午夜11時57分,北京鼓樓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響——25位年輕鼓手表演了《二十四節(jié)令鼓之冬》樂章(鼓譜的作者是中央民族樂團打擊聲樂部首席朱嘯林先生),鼓聲持續(xù)3分鐘,到2002年元旦0時結束。鼓樓從2002年元旦起,正式對外開放。每天將四次擊鼓,每次15分鐘。

如今的鐘鼓樓雖已失去司時的作用,但每到年節(jié),依然能聽到宏厚有力的鐘鼓聲,成為京城著名的一景。

(文字介紹由北京鐘鼓樓管理處提供)

北京鼓樓位于北京市中軸線上、鼓樓東大街與地安門外大街交會處。與鐘樓一起,元、明、清時為北京全城報時中心。北京鼓樓

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暮鼓晨鐘”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起,每年除夕恢復鳴鐘擊鼓。鼓樓是一座單體的木結構古代建筑物;彝餐呔G剪邊,重檐歇山項,通高46.7米,通面寬34米,通進深22.4米,檐下有單昂單翹五踩斗,旋于彩畫。樓底層共有拱券式門八座;南北各三座,東西務一座。北墻東側有旁門,內有登樓石階梯,南北向傾斜45度,共60級,然后拐彎向西,東西向傾斜45度,亦有9級,即攀登69級石階梯方到達二樓。二樓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門窗,四周有廊,寬約1.3米,帶木護欄,望柱高1.55米,建筑面積為1925平方米。第三層是暗層。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約4米的磚石臺基上,通寬為56米,通進深為33米。南北有磚砌階梯,東西為墁坡路。鼓樓總占地面積約為7000平方米。南側門前有石獅子一對,高約1.25米。

更鼓,為報時器具,置于鼓樓二層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個節(jié)氣),F(xiàn)僅存大鼓一面。這面大鼓鼓面直徑約1.5米,是用整張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時日本軍隊所為。當年鼓樓擊鼓報時,有一定的規(guī)律。每晚7時“定更”,擊鼓兩通,共108聲,以后,每個更次都擊鼓兩通108聲,直至五更(晨5時)擊最后的“亮更”鼓。擊鼓也有一定的節(jié)奏,至今,北京仍流傳著“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之說。鼓樓上原有銅壺滴漏一座,但早已遺失無考。載:“鼓樓之銅刻漏制極精妙,故老相傳,以為先宋故物,其制為銅漏壺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萬分’,下曰‘收水’。

口安撓神,設機械,時至,則每刻擊鐃者八,以壺水滿為度。涸則隨是增添,冬則用火溫之!泵駠院,鼓樓曾改名為“明恥樓”,在樓上陳列了一些圖片和模型等實物,展示八國聯(lián)軍攻入北京后-和搶劫的情形,供人參觀,以示不忘國恥。以后還曾先后辟為“京兆通俗教育館”、“第一民眾教育館”等。

延伸閱讀:

·北京市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北京曹雪芹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