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慶寺位于河北省井陘縣南蒼巖山風景名勝區(qū)內(nèi),東鄰鑾駕山,西連朱會嶺,南接天臺山,北與鑾臺坡隔寺溝河相望。
福慶寺原名興善寺,相傳為觀音菩薩古老道場。據(jù)寺中現(xiàn)存最早的宋乾興元年(1022年)《井陘縣大化鄉(xiāng)新修蒼巖山福慶寺碑銘井序》碑文所記,福慶寺原創(chuàng)建于何人何代,在北宋咸平年間(998-1003年)就已失去了考核的依據(jù),那時僅在當?shù)厝酥袀髡f此寺“舊名興善寺”,“昔有公主于此出家”。碑文中還記載了,宋咸平五年(1002年),五臺山華嚴宗僧人詮悅,由華嚴寺來此重修廟宇的情景。尤為重要的是詳細記敘了詮悅與另一憎人智簧,到譙郡上疏真宗,要求批準重修蒼巖山寺,以及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敕賜“福慶寺”寺名的經(jīng)過,從此,蒼巖山佛寺,正式定名為福慶寺。
福慶寺占地面積246萬平方米,海拔983米。建筑群按其空間布局大體可分為下、中、上三個層次。主建筑物在中層的斷崖峭壁之間。下層依次為山門牌樓、山門鐘樓、蒼山書院、碑院戲樓、萬佛堂、千手觀音殿(已毀)、行宮(已毀)、跨虎登山以及三百馀級的石階梯等。福慶寺山門前,白鶴泉從岸邊石罅中涌出匯入寺溝。寺浴龍池左上方的滴水崖及迥音谷瀑布,懸崖壁立,分外壯觀。中層建筑砍次為靈宮殿、龍王廟、天王殿、橋樓殿、大石橋、力佛殿、棧道、梳妝樓、關帝廟、藏經(jīng)樓、煙霞山房、子孫殿、先賢祠、蓮花經(jīng)塔、公主祠、猴王廟、南天門、東夭門等。寺廟主體橋樓殿的設計構筑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橋樓殿修建在高達二十多丈、南北對峙的懸崖絕壁上,這里飛架著單孔弧形石橋三座,其中兩座橋上,建造了形制相同、大小有別的兩座建筑,即天王殿和橋樓殿。橋樓殿高聳險峻,構造精巧,為二層樓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重檐歇山頂。殿頂蓋琉璃瓦,大脊為琉璃花脊。殿內(nèi)有壁畫,梁枋施彩繪,金碧輝煌。橋下為一長澗,建石蹬三百六十多級。石蹬盡處,天王殿建筑秀麗多姿,“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的草書金字對聯(lián),高懸在殿門前,瀟灑古雅。
福慶寺自橋樓殿北行,禪房、碑碣、峰迥軒、古塔,迤邐不絕,直達公主祠。祠內(nèi)倚絕壁,外臨斷崖。祠中有隋煬帝長女南陽公主塑像,兩壁塔上有大幅壁畫。較高造詣上層部分有公主墳、玉皇廟、王母殿和塔林。
妙法蓮華經(jīng)寶塔于金末元初修建,至今屹立在僧人塔林之中。寺中現(xiàn)存碑石計l65通之多,有宋碑2通、金碑7通,元碑1通、明碑10通、清碑107通、民國碑12通,重要的有福慶碑、透龍碑;其中列為蒼巖山十六景之一的“尚書古碣”,碑文撰寫書丹,均出自明代吏部尚書喬宇之手,在書法、文獻方面均有相當?shù)膬r值,碑文勒刻與碑身雕琢等,均屬上乘之作。
福慶寺古今匾額題詠眾多,共五十馀首,或抒情,或狀景,有著濃厚的雅氣、畫意與詩情。
2006年福慶寺作為明至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