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安徽省 > 銅陵市 > 樅陽旅游

白云巖

[移動版] [查看地圖]
白云巖

白云崖在距浮山十公里的七家山中,樅陽縣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與浮渡山隔水相望。該山奇峻,有“小黃山”、“亞浮山”之稱。據(jù)《傳燈錄》載: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白云山西巖為內(nèi)院,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

白云崖有八巖、三洞、十一奇峰、八怪石、二泉、二池,古有五庵、二寺,今白云巖寺尚存。

天隱巖,俗名燕子巖,在山巔石叢之中,又名一線天,抬頭可見日月天光。

蛾眉巖,在青障峰之半,壁削萬仞,深廣半里,中橫一坼。明末吳差強疏鑿,工部主事吳道新隱居于此,兩石仁交復(fù)前后,云氣出沒其間,阮自華題刻“函云洞”,趙凡夫題曰“函云關(guān)”。函云之左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五字,吳道新有文記其事。函云后有月龕、鶴仙等古跡,還有呂純陽(洞賓)拔劍竇、釣臺石、四顧洞、青藤洞等。函云之頂有抱龍洞。

雪浪巖,又名廊巖,與浮山雪浪巖相似。墓巖在雪浪巖之左。

樓子巖,在雪浪巖左的西巖頂上。

東巖,在山前之半山,大如浮山金谷,宋高僧白云演禪師曾建庵于此,元西藏和尚了悟曾住持其間。明萬歷年間為雷火所毀。

白云巖,在東巖之西,故又名西巖,其穴間大小超過浮山會圣巖。它為白云巖洞之首,巖前有木樓,樓后為大士閣,宋高僧義青禪師住持浮山大華嚴(yán)寺時,以此巖為方丈室,今巖巔有宋刻,曰“青華嚴(yán)方丈”。宋白云端、白云演二禪師(師徒),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禪揚佛法,其佛教源流歸屬浮山。傳說宋元豐中,有青鳥數(shù)千,銜泥塑筑觀音像一尊于其洞中,像成以后,留一雌鳥,在龕后筑巢,每春則一雄鳥從浮山飛來,育二小鳥而去。“白云青鳥”為老桐城八景之一。劉大櫆在《浮山記》中記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苯窀∩、白云千百年來青鳥依然如故,堪稱一奇。白云巖內(nèi)還有一神泉,出自洞壁隙縫間,其水如絲,涓涓細流,四時不竭,清洌異常,每日可供百人飲用,其名為“一滴泉”。此外,巖內(nèi)還有一奇,細觀洞壁石紋,西部如龍鱗片片,東部則似虎毛斑斑,真是龍盤虎踞之地。

七家山奇峰林立,怪石羅列。著名的雙尖峰,如鏤管寫天;鐵障峰,高聳色紫;鐵船峰,酷肖舟艇;絳霄峰,似排牙列戟;老人峰,如著古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還有金輪峰、佛髻峰、天鵝峰、寶鼎峰、抱龍峰等,各具神韻。怪石有釣石(又稱姜太公釣魚臺)、兔石、駝石、偶來石、孤坐石、白虎石、神鼠過天橋、金龜攀壁等。

白云崖范圍十多公里,其中主景區(qū)2.2平方公里已規(guī)劃浮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內(nèi),為一級保護區(qū),并安排一日游。

白云青鳥

白云崖位于我縣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距縣城40余公里,歷史上曾為白云演禪師道場而得名。宋建為寺廟,寺內(nèi)可容千人,故又名白云寺。南朝以來就成為佛教勝地。山中奇巖怪石,舉目皆是,山上奇峰,無不引人入勝。更有羽毛華麗叫聲動聽的“白云青鳥”,為古桐城八景之一。

來白云巖的游客,大多是因“白云青鳥”景觀慕名而來。青鳥,是一種渾身青碧的鳥。白云青鳥是舊桐城八景之一,桐城文派三祖之一的劉大櫆在《浮山記》中這樣寫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

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詩云:“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青鳥是傳說中的神鳥,民間將她作為吉祥、幸福的象征,據(jù)說,看見青鳥的人就能遇上好運。舊時,大量青鳥它筑巢于白云巖穴內(nèi),它們生活在這青山綠水之間,每天沐浴而歌,伴云而飛。可是,青鳥來去無蹤,一般人難見其真容,有道是“白云好尋,青鳥難覓”,它常常在我們的尋尋覓覓中,像消逝在林間的風(fēng)一樣,不見了影蹤。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青鳥,它是否在我們的期盼中帶來一場美好的相遇?

七家山

七家山,又名白云崖,位于安徽省樅陽縣城東北46公里的白梅鄉(xiāng)境內(nèi),西距浮山風(fēng)景名勝區(qū)10公里。全山周長15公里,有8巖、3洞、11峰、8怪石、2泉、2池等著名景觀,堪與浮山相媲美,素有“小黃山”、“亞浮山”之稱。七家山西北部山腹中,有一石屏方整、深邃奇峻的山巖,原名“西巖”。據(jù)《傳燈錄》載,宋高僧守端住山白云寺,以七家山西巖為內(nèi)院,為白云寺所有,故以“白云”名之。白云巖,為七家山巖洞之首,高33.3米,寬50米,深16.3米。細觀巖內(nèi)石紋,西部如片片龍鱗,東部則似虎毛斑斑,奇趣盎然。洞壁隙縫間,涌出一泉,泉眼細小,流水如絲,涓涓不斷,久旱不涸,久雨不溢,清冽異常,每日流量可供百人飲用,泉源處石壁上陰刻“一滴泉”3個篆體大字。巖前曾有木樓,樓后為大士閣,宋高僧義青禪師住持浮山大華嚴(yán)寺時,以此巖為方丈室,巖巔題刻“青華嚴(yán)方丈”5字,至今仍清晰可見。明邑紳吳道新曾興建殿宇,名為“白云草堂”,F(xiàn)存寺廟建于清同治年間,前后2進,磚木結(jié)構(gòu),共有房屋10余間。1963年樅陽縣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寺廟南北100米、東西100米,為其保護范圍。白云巖有稀世難見的一絕——青鳥。青鳥在中國古代被稱為傳信的使者,在外國被看著幸福理想的象征。生活在白云巖的青鳥為黛黑色,形似八哥,但尾長。它筑巢于巖穴內(nèi),每日清晨用泉水沐浴,傍晚在山泉傍梳洗,午夜吟唱,聲音動聽、清脆悅耳。青鳥頻來,為白云巖增添了不少動人的情趣。“白云青鳥”曾被譽為古桐城八景之一。清劉大在《浮山記》中寫道:“山中有青鳥,其聲百囀,獨時時往來于白云、金谷之間,他山未之見也!

七家山,海拔390米,山高峰險,崖壑幽絕,奇景壯觀,曾吸引墨客騷人來此攬勝抒懷,崖壁間現(xiàn)存石刻21處,其中宋刻4處,主要是歷代游人贊詠山之風(fēng)景的題詩、題詞和題名文字,字體或楷書,或篆書,行、草、隸書兼有之,均筆力遒勁,神彩瀟灑,實為難得的書法藝術(shù)遺產(chǎn)。山上巖峰羅列,風(fēng)貌各異:雙尖峰,如鏤管寫天;鐵船峰,似舟艇啟航;老人峰,如著衣冠的道者策杖而行;火焰峰,似火炬燃空;還有金輪峰、佛髻峰、天鵝峰、寶鼎峰等,神韻別具。山中奇巖怪石,舉目即是,俯首可見:抱龍洞,又名青華巖,洞高四丈,寬十余丈,深達八丈,可游可居,以穹頂中縫為界,左右?guī)r石一邊赭,一邊黃,一邊紋理豎直,一邊紋理斜平,用物敲擊,一邊激越,一邊深沉;蛾眉巖旁函云洞,洞體不大,神奇的是,山上云霧,常起升于洞口,洞內(nèi)有霧,山上有云,洞內(nèi)霧消,山上云散,阮自華題刻“函云洞”,趙凡夫題曰“函云關(guān)!焙贫醋髠(cè)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明書畫家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5字。函云洞后還有月龕、鶴仙、呂洞賓拔劍竇、鈞魚臺、青藤洞等勝跡。安石臺旁的母巖內(nèi),五小巖會聚,形態(tài)各異,形成了一巖集數(shù)巖,一洞套數(shù)洞的奇觀特境。鐵障峰與鐵船峰間有深池,人稱芥拗池,現(xiàn)已建成七家山水庫,高峽出平湖,盈盈綠水,將山峰、靈巖映襯得分外秀美。巖壁間石刻數(shù)楨,峰巒上奇木千株,山谷間畬田一片,組成了翠碧香濃的人間幽境。明學(xué)者方學(xué)慚遍覽山中勝景后,欣然寫下了優(yōu)美的詩篇:

石徑斜穿綠,巖花半入云;望中孤鳥沒,天末楚江分。

醉倚層樓月,暗來萬壑曛;囅然成一嘯,誰許達人聞。

白云巖寺

白云巖寺位于安徽省樅陽縣七家山中,歷史悠久。宋治平元年(1064年),高僧義青禪師為浮山大華嚴(yán)寺住持,以白云巖為方丈室,并在巖頂題“青華嚴(yán)方丈”,今五字依然清淅可見。后白云端、白云二禪師,元了悟禪師都曾住持該寺,弘揚佛法。文革時,寺廟毀損嚴(yán)重,改革后有九華山僧人住持,重修寺廟,周邊游客、香客日漸增多,每月初一、十五更是佛事興隆,但仍以正月初一、初七、十五為盛,游人香客漫山遍野,游巖已成為民間的慶賀春節(jié)的傳統(tǒng)節(jié)目。

吳道新

吳道新,明代末官吏,詩人。吳一介孫,安徽桐城人(今樅陽錢橋鄉(xiāng)人)。字湯日,號無齋。天啟七年舉人,官至工部主事。明朝滅亡后,隱居白云巖,人稱無齋先生。主要著作有:《潛德居詩集》五十卷;《龍眠風(fēng)雅》一卷(錄詩七十五首);《桐舊集》一卷(錄詩十七首);《潛德居文集》十卷;《浮山志》十卷。

白云巖記事:函云之左有長廊石壁數(shù)十丈,謂之“撒手廊”,險峻之處有石臺,黃道周曾登其上,為吳道新題“一葉翔真羽”五字,吳道新有文記其事。


>>渡江戰(zhàn)役中線指揮部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