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廟位于鄞州區(qū)東吳鎮(zhèn)天童村。2002年6月13日被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該廟地處太白山余脈之南麓,東為浙東名剎天童禪寺,西為屹立于少白嶺之顛的鎮(zhèn)蟒塔(少白塔),背山面向天童街市,現(xiàn)存建筑為清咸豐六年重建。整組建筑群坐北朝南,由大門、主樓、戲臺、廂房、大殿、觀音閣等組成,共分二進院落,總長約87米,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
大門位于太白廟的建筑群體的最前端,為單檐硬山頂,面闊三間,通面闊9.83米;進深6.71米。明間用四柱,門前部設卷蓬軒廊,檐柱上部橫出重栱,上施花機承托檐檁;前部出牛腿,上置插栱花機以承托檐方,前檐有飛椽。前后梁架六界,且不完全對稱,梁架遍施紅漆,脊柱低部有花籃形墊木落在三架梁上,上有插栱花機承脊方,后部步柱懸空,下部為花籃。大門前部梁架雕刻彩繪精美,后部雕刻較為簡單,后檐無飛椽。山面梁架為四間五柱,脊柱落地。屋面為小青瓦鋪就,檐口無滴水瓦;屋脊為滾筒亮子脊,兩端施龍吻。
主樓為兩層硬山建筑,面闊三間,通面闊11.42米;進深6.75米,用四柱。主樓兩側(cè)為耳房,皆二層硬山頂,主樓一層前部走廊設卷蓬,軒梁中部垂花柱,上有雕刻。主樓梁架六界,露明造,為圓作,梁下都有隨梁方一道,脊柱落于三步梁上,檐柱和后金柱為落地通柱,其他為短柱,東側(cè)山面脊柱落地。主樓前出飛椽,二樓前部挑出陽臺上設雕花欄桿,后兩界經(jīng)樓梯可至戲臺。主樓屋脊為滾筒子脊,中間有火焰狀裝飾,兩側(cè)施龍吻,兩邊耳房屋脊較主樓低,亦用龍吻。
戲臺位于主樓后面并與之相連,為歇山頂,通面闊進深均為4.3米。底部列柱8根,其中通柱4根位于四角,其他為槏柱。通往頂施平板方,上置斗栱,斗栱為五踩雙昂,昂嘴為鳳頭昂,櫨斗中部突出;昂嘴較長且略微上翹,每面各設平身科四座,檐部出飛椽并與主樓相連。戲臺額方上施有彩繪,內(nèi)容為三國故事,頂部-籠頂藻井。戲臺屋面為筒瓦片鋪就,施龍吻。屋脊中部有蓮花葫蘆狀裝飾。垂脊末端各有戲劇人物雕像一具,形象生動。
廂房與主樓兩邊耳房相接,東西兩邊均為兩層,基本對稱。面闊均為四間,通面闊14米,進深兩間,通進深3.93米。硬山造,后部砌實墻,墻基處為石塊砌筑。梁架三界面,二層前部檐柱并未與一層跟通,而是置于挑梁上。柱頭出牛腿斗拱承撩檐方,牛腿雕刻成魚形,前檐出飛椽,檐口與主樓相接。
大殿位于建筑群最后端,面闊五間,通面闊18.75米,正貼進深三間,通進深14.3米。硬山造。正貼為抬梁式木構(gòu)架,共十界,前兩界做兩道卷蓬軒廊,卷蓬前小后大,中間設垂花柱,雕刻精美。檐柱出牛腿,置斗拱花機承撩檐方。后兩界構(gòu)架較粗糙,中間六界均為抬梁,梁架較為粗大,七架梁與五架梁之間用花籃狀大斗承接,斗上出重拱接檀方;五架梁與三架梁之間則在大斗下置荷葉墩,并出單拱接檀方,三架梁上則置荷葉墩與小斗承脊檀方,兩側(cè)出山霧云。大殿次間進深方向為六間七柱,脊柱落地。屋面為小青瓦鋪就,檐口無滴水瓦,正脊較高,兩端為龍吻,脊中塑有雙行龍戲珠形象。
觀音閣為大殿西側(cè)耳房,面闊一間4.24米,進深七間,通進深8.58米。硬山造,東面搭接于大殿西山墻,并有方木連接柱子與墻體。梁架為八柱七架椽,穿斗式構(gòu)架。檐柱與金柱之間做一枝軒卷蓬,檐柱出牛腿,做法與大殿相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