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舶司遺址位于鯉城區(qū),據(jù)道光《晉江縣志》記:市舶提舉司在府治南水仙門內。有關方志記載:南薰門在市舶司之旁。即今泉州市內水門巷竹街南薰門(水門)遺址西北,西到水仙宮,東到三義廟,北到馬坂巷洪厝山。泉州港興于唐,盛于宋元,衰于明中葉。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朝廷設立福建市舶司于泉州。尚續(xù)到明朝成化八年(1472年),市舶司才遷往福州。福建市舶司在此的四百年間,管理著泉州諸港的海外貿易及有關事務。
市舶司內原有著名的“清芬亭”一座,南宋初傅伯成等名人曾有詩吟詠,是一座戒貪、頌廉亭。市舶司東側即市舶庫,西南即水關、鵲鳥橋,西為水仙宮,市舶司遷榕城后,司荒廢,后漸為民居,現(xiàn)僅存遺址。
水門水關,在竹街西,北為鵲鳥橋。南宋紹定三年(1230年),泉州知州游九功沿破腹溝建翼城,以翼衛(wèi)羅城,水門水關即建于斯時。
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臨郡契玉立南拓羅城以就翼城,在德濟門至臨漳門中間水關左建南薰門。南薰門水關,原高約5米,寬3.5米深2.7米,拱券,條石砌頂,券頂即是城墻。水關后有石閘門,其長石槽尚存。水關上的城墻,1956年拆除。而橋北的鵲鳥橋至今尚存。原六板橋已改成水泥橋,橋旁濠溝尚存一、二巨大石欄桿。
宋至明時,遠洋商船的人員,其貨物往來,可通過小船,沿晉江、破腹溝、水關,濠溝直達市舶司報關。
市舶司及水關是泉州港的重要遺址,亦是泉州港繁榮的歷史見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