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撥彰墓位于清遠市高新區(qū)龍?zhí)伶?zhèn)安定村鱉崗地長排。鄭撥彰,大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文林郎中憲大夫。該墓坐西南向東北,清光緒十九年(1893)重修,分墳頭、山平、前臺等,墳頭、山平用青磚砌成,由墳頭至前臺全長9.15米,寬8.5米,碑石正中刻陰文“大清例贈文林郎六世祖諱撥彰鄭府君墓。光緒十九年秋月中浣吉旦重修。”等字,墳面基本保存完好![詳細] |
黃損墓位于連南縣三江鎮(zhèn)。墓有封土堆,坐西朝東,墓前立碑一通,碑高1.5米 、寬0.7米,碑刻“江夏郡桂香堂,梁賜進士第南漢尚書左仆射崇祀賢始祖考黃公諱損字益之老大人墓”。黃損,連州人,字益之,后梁龍德二年(922年)進士。后歸至廣州,諮以國事,官至南漢國尚書左仆射。著有《桂香堂集》。1986年連南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
石墩嶺墓位于英德市浛洸鎮(zhèn)石墩嶺村。年代為南朝南齊建武四年,墓向270o,為長方形磚室墓,長1.57米、寬0.32米、高0.42米。左右壁用三至四行平放順磚砌疊,往上則分別稍向內砌,至頂時則一至三行平放橫磚疊封,形成疊澀式頂。前壁用平放橫磚砌,底鋪順磚。墓磚側刻葉脈紋和“建武四年大國”(497年)紀年。器物放置墓的東西面,有四耳青釉陶罐、青釉陶碗、銀質環(huán)飾、銀質小珠飾和波斯銀幣3枚(兩枚已殘),幣面……[詳細] |
龍口村墓群位于連州市鎮(zhèn)龍口村下樹山。1963年發(fā)掘西晉至唐代墓葬13座,出土一批很有價值的文物。多數是磚室墓,形制各異。墓磚多為紅色,印有葉脈紋、波浪紋、網紋和 “永嘉四年庚午歲六月卅日立”、“永嘉六年六月立”的紀年銘文等。出土文物有碗、罐、缽、盤、燈盞等陶瓷器和陶屋、灶、倉、井、鴨等冥器,以及犁田耙田等陶制模型,還有銅缽、銅錢、鐵剪、鐵三腳架等器物,共60多件。西晉墓中的模型器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詳細] |
九隍廟墓群位于連南縣三江鎮(zhèn)城西村,占地面積2600平方米。1963年發(fā)掘40多座墓葬,均為長方形券頂磚室墓,一般長3米~4米,寬0.9米~1.2米,其中兩座墓有銘文磚,一為“隆安四年六月二十日”(隆安是東晉安帝的年號,即公元400年);一為“天監(jiān)二年□□甲申七月三日”(天監(jiān)為南朝梁武帝的年號,即公元503年),墓的左右壁各置三個壁龕,墓磚分長方和刀形體兩種,邊飾葉脈紋。此墓群出土和采集的器物有青釉……[詳細] |
馬頭崗墓位于清新縣三坑鎮(zhèn)馬頭崗,1962年、1963年清理兩座墓,均為豎穴土坑,人骨與葬具不存。一號墓坑穴被毀,隨葬品33件,青銅器有鼎、簋、缶、罍 、鉦、甬鐘、鉞、矛、戚、矛鐓、人首柱形器等,陶器有罐的碎片,飾夔紋與方格組合紋;還有礪石。二號墓長2.8米,寬1.1米,深2.35米。墓向30o。隨葬器物39件,青銅器有罍、甬鐘、斧、鉞、矛、匕首、鏃等,其中一件匕首以人體形象作柄,頗具特色;其他有礪……[詳細] |
豬牯墩遺址位于佛岡縣湯塘鎮(zhèn)圍鎮(zhèn)村西南約500米處的一座山崗?脊拍甏鸀樾率鲿r代晚期后段。50年代省考古隊發(fā)現。1982年文物普查中縣文化局文物普查隊重新發(fā)現,遺址面積4500平方米,出土陶器有罐、缽、碗等,紋飾有曲折紋、云雷紋、繩紋。石器有斧、錛、鑿、鏃、環(huán)、環(huán)芯等。環(huán)芯的出現說明這里也是制作石器的場所……[詳細] |
牛鼻巖冶鐵遺址位于陽山縣太平鎮(zhèn)牛鼻巖村。1984年發(fā)現。面積1500米。在木飯沖發(fā)現有水渠殘跡兩段,碓房7處;村前山溪旁等地發(fā)現爐渣堆積18處。遺址附近還可見大量鐵礦石。并見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重修的更樓1座,重修更樓碑記1方。道光《陽山縣志》載:“宋開寶五年同官開銀場牛鼻開鐵務”。明《太祖洪武實錄》載:“洪武七年全國置鐵所一十三所廣東則唯陽山一所而已廣州府陽山冶歲七十萬斤“。說明牛鼻巖冶鐵……[詳細] |
連江口城址位于英德市連江口鎮(zhèn)連江與北江交匯處的江口嘴山崗上。年代為西漢。1962年發(fā)現。在文化層0土許多繩紋板瓦、筒瓦。還有甕、罐類陶器,飾方格紋、米字紋、水波紋等,銅器類有銅斧、懸刀。據《水經注》載,南越國趙佗曾在此置“洭浦關”,筑“萬人城”![詳細] |
青塘遺址在英德市青塘鎮(zhèn)一組石灰?guī)r孤峰的洞穴中。包括有朱屋巖、仙佛巖、吊珠巖和獅頭巖黃巖門4處洞穴。年代為舊石器時代末期至新石器時代之初。遺址堆積主要含炭屑、燒骨以及螺殼,有一些動物骨骼,均屬現生種屬。朱屋巖與黃巖門2號洞還發(fā)現了人的骨骼。文化遺物有打制石器、穿孔石器、磨制石器、陶器等?煞譃閮善冢旱谝黄谝灾煳輲r遺存為代表,僅見打制石器,器物類型、形制與陽春獨石仔等遺址常見的礫石打擊石器相同,碳十四……[詳細] |
寶晶宮遺址位于英德市南面7公里處北江西岸的燕子山東部洞穴。年代為舊石器時代中期。在第二層溶洞的古河道堆積中發(fā)現14件礫石打制石器。器類有砍砸器、敲砸器、刮削器,其中又有手斧形、雙刃、寬刃、凸刃、圓刃等多種形態(tài)。沒有石片石器。使用錘擊法,多數單面打擊,個別雙面打擊,基本不見第二步加工。顯示出較為原始粗糙的形態(tài)特征,但也有一些略為進步的因素。該洞距當地河水面57米,其高程屬第三帶洞穴。估計年代與馬壩人……[詳細] |
位于清遠市陽山縣青蓮鎮(zhèn)高峰村深山中。此地交通閉塞,十分隱蔽。洞口向南,沒有其它洞口可連通,洞口寬約5米,高約8米,已用三合土封死,三合土的材料明顯辨識的有沙、石和黃泥,其余的可能是黃糖和糯米等。調查時,據縣退休七十六歲的老干部黎旭日口述,其三十多歲在此地區(qū)工作時,詢問當地七十多歲的老人,山洞口何時封死?該老人說其孩童時已是現在的樣子,由此可推斷此山洞在距今一百多年前已被封死。山洞處于眾山中的一座石……[詳細] |
唐—民國 英德 南山摩崖石刻位于英德縣英城鎮(zhèn)南郊一公里的南山。南山由大小十八個山峰組成。南朝梁中大通五年(533年)在山腳建有“萬壽寺”,寄寓壽比南山之吉祥而得名。唐宋時期南山建有亭臺樓閣等32個景點,吸引著歷代游人賦詩題刻留念。唐元和六年(811年)貞陽縣令侯著為南山景點“涵暉洞”題名石刻,是南山第一題摩崖石刻。從唐代至民國,南山摩崖石刻原有140多題,現存106題。其中唐代5題,宋代59題,明……[詳細] |
唐—民國英德碧落洞摩崖石刻位于英德縣英城鎮(zhèn)橋下管理區(qū)燕子巖山。碧落洞是一個天然的石灰?guī)r溶洞,山水秀麗,從唐代起便有人游覽,賞景賦詩,刻石留念。洞口上方峭壁上,分別以橫行及豎行鐫刻“碧落洞”三個大字。唐代自稱唐末秩臣的周夔偕貞陽縣(英德縣前稱)令侯著游此洞后,寫有《到難篇》,并刻于洞壁上,成為最早的題詩。五代十國時期南漢主劉晟出巡英州時曾游此洞,并命侍臣鐘允章寫下《盤龍御室記》,勒于石上。以上2題摩……[詳細] |
史老墩遺址位于英德市沙口鎮(zhèn)清溪村北江東岸的一級階地上。年代為新石器時代至商時期。1996年發(fā)現。1996~1998年發(fā)掘200平方米。文化層最厚達3米多。文化內涵分兩期。第一期為新石器時代,有遺跡32處,少數為祭祀遺跡,將兩件石器擺放成“八”字形;多數是石器制作遺跡,以砧石或礪石為中心,周圍多見礫石、石片、石器制作工具、石器胚件、成品或半成品石器,器類包括有尖狀器、穿孔器、矛、雕刻器、錘、球、棒、……[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