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四川省 > 成都市 > 都江堰區(qū)旅游

都江堰區(qū)文物古跡介紹

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于公元三世紀(jì),是中國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dāng)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杰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兩千多年前由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水利工程,也是目前中國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工程位于都江堰市城西的岷江干流上。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gòu)成,把洶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nèi)江,外江排洪,內(nèi)江引水灌溉,使川西平原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兩千多年來,一直發(fā)揮著防洪灌溉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周邊景色秀麗,文物古跡眾多,主要景點有伏龍觀、二王廟、李冰石刻像、安瀾索橋、玉壘山公園……[詳細(xì)]
青城山古建筑群
  道教用以祀神、修道、傳教以及舉行齋醮等祝禱儀式的建筑物,漢代稱“治”,今青城山即為漢末所建青城治。晉時稱仙館。隋唐以后稱“觀”或“宮”!稄V弘明集》卷十二唐釋明概《決對傅奕廢佛僧事》云:“張陵謀漢之晨,方興觀舍……殺牛祭二十四所,置以土壇,戴以草屋,稱二十四治,治館之興,始乎此也!钡罆兑蘅苾x戒律鈔》卷十引《太真科》記有“立天師治,地方八十一步,法九九之?dāng)?shù),唯升陽之氣。治中央名崇虛館,一區(qū)七架六間十二丈,開起堂屋。當(dāng)中央二間上作一層崇玄臺。東為陽仙房,西為陰仙房!睂Φ烙^建筑作了一般的常規(guī)法式。但青城山的道觀建筑,卻自有其獨特的風(fēng)格!八谶x址、總體構(gòu)成、平面布局、建筑空間處理和藝術(shù)特色諸方面,都達(dá)到了很高的成就。其中有許多方面在今天和將來的建筑創(chuàng)作中,仍然是可以借鑒的,十分有用的。例如背山臨壑的選址特點,竄連式點線結(jié)合的總體結(jié)構(gòu)成模式。圍繞一個核心靈活組織院落,‘穿過式’的人流組織方……[詳細(xì)]
3、二王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王廟
  二王廟原名“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們推崇他的恩德。(公元494年)僅塑李冰石像一尊。宋開寶五年(972),成都平原五谷豐登,人們懷念李冰疏江導(dǎo)水的恩德,增塑像李二郎石像一尊。宋、元兩代,李冰父子先后敕封為王,故將崇德祠改為二王廟。從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明朝末年(1644),二王廟毀于戰(zhàn)亂,清同治、光緒年間(公元1862年至1908年),相繼修復(fù)。本世紀(jì)三十年代二王廟主體建筑毀于火災(zāi),再次重建!笆旰平佟敝校畋缸铀芟裼衷饨匐y,經(jīng)重塑金身,才為今日之所見。宋代以后李冰父子-為王,改稱二王廟,F(xiàn)存建筑為清代重修。自五代王建踞蜀后,因李冰父子相繼赦封為王,更稱今名。廟內(nèi)梯回壁轉(zhuǎn),亭殿交錯,飛檐疊閣,雄偉莊嚴(yán)。漫步其間,似入“先都”。壁間刊刻的“深淘灘,低作堰”等許多治水格言,是我國古代治水經(jīng)驗的種結(jié)。彩塑的李冰父子及歷代“堰功”像,雕刻生動,技藝精湛。新建的李冰紀(jì)念館,系統(tǒng)的展示了……[詳細(xì)]
都江堰文廟及魁星閣
  都江堰(原灌縣)文廟,又稱孔廟,原本是川西地區(qū)規(guī)模最大的縣級文廟。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灌口鎮(zhèn)文廟街52號,地處城西北盤龍山麓,左鄰文筆山(又稱金龜山),右靠玉壘山,占地47畝,是儒家思想傳播的圣殿。1952年,都江堰文廟改為縣中學(xué),汶川地震前,文廟近乎面目全非,汶川地震中,文廟也受到重創(chuàng)。2009年,文廟重建工作正式啟動。2012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將文廟公布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修復(fù)工作歷時兩年多,于2012年底完成工程建設(shè)進入裝飾布展。歷史沿革灌廟始建于五代(907—960年)時期,。明洪武初年,廟址遷于城東宣化門內(nèi)古泮池。正德(1506-1521年)中,提學(xué)僉事劉節(jié)、知縣胡光培修,明末毀于火。清康熙元年(1662年),知縣馬磯修復(fù)正殿。康熙二十五年(1687年),知縣黃俞鼎修建戟門和圍墻?滴醵吣,知縣聶有吾仍遷還舊址,建大成殿一楹,規(guī)模初就。嗣經(jīng)雍正四年知縣譚璉,九年知縣陳淶,增……[詳細(xì)]
5、懋功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懋功寺
  “寶瓶寺”位于內(nèi)江邊,距“南寺”約200米,創(chuàng)建于民國十四年(1925)。是為接待循“金川古道”——自金川向東南經(jīng)瓦寺土司領(lǐng)地,越鷂子山,經(jīng)水磨、老人村、漩口、麻溪,過二王廟前安瀾索橋,再循“灌松茶馬古道”進灌縣西門而來的回族商旅而建造的。據(jù)羅樹凡先生總纂的《灌縣志》(1991年版)記載:“寶瓶巷清真寺(也稱懋功寺或?qū)毱克拢ㄓ诿駠哪辏?925)為懋功(小金)籍教徒所建。該寺連同西北馬坊,共房屋兩院……”據(jù)考,同治初年(1862),懋功發(fā)生-,部分回族同胞遷徙到灌縣居住。宣統(tǒng)三年(1911),在四川發(fā)生了“保路運動”。在灌縣漩口袍哥舵把子姚寶珊的斡旋下,小金回族同胞跟隨姚寶珊下成都,積極參加了“保路運動”。四川大漢軍政府成立,參與“保路運動”的小金回族同胞回到老家,卻受到忠于清政府的當(dāng)?shù)夭、漢封建勢力的破孩。由于勢單力薄,便紛紛攜家外出,其中部分因已有親朋好友定居灌縣,于是前往投靠,……[詳細(xì)]
6、大觀普照寺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觀普照寺
  普照寺地處于茂密森林的青峰山,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現(xiàn)在的普照寺是在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后重建的,但依然保持了仙氣之感。一進入普照寺讓整個人都有一種遁入仙境的感覺,這里不想前山的那樣多的繁華,這里擁有的只有那一草一木,一花一人。這里的沒有過多的粉雕玉琢,有的是盡力的保存下這里最自然的樣子,很多建筑都是依山而建,不破壞周圍的一草一木,所有才有了那千年的白果神樹。信佛之人都認(rèn)為在青山幽深處的寺院最具靈性,因此普照寺的出名之處也許就在于靈氣純正。在寺院內(nèi)的樹木雖然十分高大,而且樹齡很多已逾百年,但都一樣的筆直高聳,從樹木可以看出這寺院內(nèi)風(fēng)很少,所以靈氣很凈。真是這些信佛或者佛教研究者的這些分析,讓四川青城山普照寺越來越有名,從2000年開始,吸引了很多大明星們到這里許愿還愿,如謝賢謝霆鋒父子、王菲等。普照寺的景物都以寺廟和各種各樣的佛像為主。上客堂是普照寺最大的客房區(qū),去年年底……[詳細(xì)]
宣威門古城墻
  宣威門古城墻(都江堰市)灌縣城墻,為原灌縣縣城城墻,位于中國四川省都江堰市,F(xiàn)存宣威門及部分墻段。2012年7月16日,宣威門古城墻列入第八批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明弘治年間,知縣胡光將原夯土城墻改為石墻,奠定了灌縣縣城基本格局。城墻簡史唐宋據(jù)《灌縣志》記載:“唐、宋時城以巨木為柵!本褪怯么执蟮哪静淖鳀艡冢姝h(huán)城的城墻。木材容易腐朽,需要經(jīng)常更換,于是到了宋朝元祐年間,一位叫劉隨的官員被朝廷派到了灌縣。冥思苦想后,劉隨下令:“環(huán)植楊柳數(shù)十萬株,使相連屬,以為界線。”《灌縣志》上記載了劉隨圍城植柳的事:“今白沙楊柳坪至楊柳河是當(dāng)時遺跡!边@樣一來,既免除了更換柵欄之苦,植下的數(shù)十萬株楊柳又成了圍繞縣城的綠色城墻。明代到了明朝,農(nóng)民出身的朱元璋詔令天下筑城。于是灌縣的綠色城墻被砍了,按朝廷的規(guī)定依山傍水,筑土為墻,包以墻磚,還建成了東西南北四道城門。清代及民國后來,又歷經(jīng)了清朝、民國,城墻時……[詳細(xì)]
飛沙堰(溢洪道)
  飛沙堰溢洪道位于金剛堤尾部、離堆前端,長約200米,高2.15米,其作用是當(dāng)內(nèi)江水量較小的時候,攔水進入寶瓶口,起著河堤的作用,保證灌區(qū)水量。飛沙堰溢洪道又稱“泄洪道”,是都江堰水利工程中第二大主體工程。表面平凡無它,但功用巨大,通過巧妙的設(shè)計不僅能疏通洪水、分流,還具有強大的排沙石功能,是都江堰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zāi)的關(guān)鍵要害。尤其當(dāng)夏季岷江水量充沛時,欣賞這一工程非常有感覺。到二王廟的那座山上俯瞰飛沙堰是最好的選擇。飛沙堰在魚嘴以下的長堤,雖然看上去很普通,但作用巨大,起到了泄洪排沙的功能,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確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災(zāi)的關(guān)鍵要害。在二王廟的那座山上,是俯瞰飛沙堰的最好地方。飛沙堰是春、秋、冬、三季是人們往返于離堆公園與索橋之間的行道坦途,洪水季節(jié)這里浪花飛濺,是內(nèi)江的泄洪道。它的主要作用是當(dāng)內(nèi)江的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余的水便從飛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況,它還會……[詳細(xì)]
青城山上清宮
  上清宮是青城山里位置最高的道觀,宮內(nèi)有老君殿、三清殿、文武殿和道德經(jīng)堂,香火旺盛,大多數(shù)游人到這里都會燒香祈福。道觀門口有觀日亭,適合觀賞日出。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始建于晉代,現(xiàn)存殿宇建于清代同治年間(1862-1874年)。山門外西側(cè)石壁上刻有黃天鵠所題“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刻石。道觀門樓匾額上的“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1940年手書。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純陽祖師和三豐祖師;三清殿供奉三清神像和三清弟子十二金仙;道德堂有楠木板壁,上刻《道德經(jīng)》全文;文武殿內(nèi)祀文圣孔子和武圣關(guān)羽。宮內(nèi)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跡。不遠(yuǎn)處有跑馬坪、旗桿石,傳為明末張獻(xiàn)忠起義軍練兵遺址。沿上清宮后面的石級而上,就可以到青城峰頂,頂上建有呼應(yīng)亭,是觀賞青城山日出、云海及神燈等自然美景的絕佳位置,也稱為觀日亭。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區(qū)內(nèi)類型:古跡歷史建筑道觀游玩時……[詳細(xì)]
10、天師洞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師洞
  青城山天師洞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鎮(zhèn)青城村(青城山中心)。天師洞始建于隋大業(yè)年間(605~618),名延慶觀,唐代改常道觀,宋稱昭慶觀,清代始用今名,F(xiàn)存建筑主要系清康熙間重建,占地面積8132.5平方米,建筑面積5749平方米。建筑群坐西向東,不強調(diào)中軸線,依地勢和使用功能在總體上分為四個區(qū)域,在縱向和橫向布置成十多個大小不等、形狀各異、氣氛有別的院落,由曲折環(huán)繞的石道連接成一座完整的古建筑群。天師洞在選址、平面布局、建筑空間處理和藝術(shù)特色及功能使用方面,均有較高成就;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的發(fā)展、演變,對于研究青城山道教建筑的營建,具有一定意義。地址: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景區(qū)內(nèi)類型:道觀游玩時間:建議20-30分鐘電話:400-1151-222開放時間:冬季(12月1日-次年3月1日)8:30-17:00;其它季節(jié)(3月2日-11月30日)8:00-18:00。門票信息:無需門票![詳細(xì)]
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又名“安瀾橋”、“夫妻橋”。全長240多公尺,飛架岷江南北,是古代四川西部與阿壩之間的商業(yè)要道,是藏、漢、羌族人民的聯(lián)系紐帶。安瀾索橋: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毀于戰(zhàn)火。索橋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纜橫飛江面,上鋪木板為橋面,兩旁以竹索為欄,全長約500米,F(xiàn)在的橋,下移100多米,將竹改為鋼,承托纜索的木樁橋墩改為混凝土樁。坐落于都江堰首魚嘴上,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梁,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觀。岷江滔滔惡浪,沒有修建索橋前,民謠有“走遍天下路,難過岷江渡”之說。清嘉慶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魚腹。如此慘狀,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婦坐臥不安,他倆察看地形,翻閱建橋史料,請教當(dāng)?shù)厮⒛竟と,報?jīng)官府,游說八方募集資金,清嘉慶九年五月帶領(lǐng)四鄉(xiāng)百姓動工建橋。橋尚未完工時,兩個樵夫不所勸阻,頂風(fēng)過橋,落水喪生。渡口“把頭”買通官府,誣以草菅人命之罪。何先德先生含恨九泉。……[詳細(xì)]
寶瓶口(引水口)
  寶瓶口是進入都江堰景區(qū)的第一個水利工程。實際上是李冰人工挖掘的一個寬不足20米的水渠,但卻極其關(guān)鍵,是內(nèi)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用以嚴(yán)格控制內(nèi)江水進入成都平原的流量。其從高處看像瓶口,故而得名,亦取“保佑平安”之意。俯瞰寶瓶口最好的位置是伏龍觀頂層,可觀濤濤江水穿過寶瓶口的盛景。望著那奔騰而下、純凈至綠的珉江,心中滿是對古人智慧的佩服。寶瓶口:寶瓶口起節(jié)制閘作用,能自動控制內(nèi)江進水量,是前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的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nèi)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寶瓶口留在寶瓶口右邊的山丘,因與其山體相離,故名離堆。離堆在開鑿寶瓶口以前,是湔山虎頭巖的一部分。由于寶瓶口自然景觀瑰麗,有“離堆鎖峽”之稱,屬歷史上著名的“灌陽十景”之一。用時參考10-30分鐘交通在都江堰景區(qū)內(nèi)步行可達(dá)門票含在都江堰景區(qū)門票內(nèi)(90元)開放時間12月1日-3月1日:8:0……[詳細(xì)]
馬家窯包
  名稱:馬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zhèn)鳳岐村8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zhèn)鳳岐村8組,淺山丘陵區(qū),分布面積為5008.93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形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窯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下層窯具以支釘為主,下層以墊圈為主。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其間散布著大量的廢棄窯爐。廢棄窯爐突出于地表,保存狀況良好。燒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墊迭燒為主,器物內(nèi)底多粗沙痕而極少支釘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fēng)格。品種主要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有碗、缽、注壺、盆、匜等器型,以碗最多。釉色有姜黃、青、淺綠、醬釉和綠、淺綠色乳濁釉等,以綠色乳濁釉最為多見。瓷片以圈足為主,有少量的餅足,還采集到一片玉壁底殘片。窯具有墊板、墊筒、墊圈、支丁、墊條、泥餅等,以墊筒和支丁最為常見。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詳細(xì)]
14、羅家窯包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家窯包
  羅家窯包年代:唐、宋 類別:古遺址 地址:玉堂鎮(zhèn)鳳岐村10組保護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家窯包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玉堂鎮(zhèn)鳳岐村10組,淺山丘陵區(qū),分布面積為2439.66平方米,為唐、宋時的青瓷系列窯場。窯形為斜坡式,由火膛、前后窯室和隔墻及煙道組成。下層窯具以支釘為主,下層以墊圈為主。窯包周圍遍地均是廢棄的青瓷片和窯具,其間散布著大量的廢棄窯爐。廢棄窯爐突出于地表,保存狀況良好。燒造方法以沙粒加支墊迭燒為主,器物內(nèi)底多粗沙痕而極少支釘痕。此期出土的小圈足碗具有典型的宋代風(fēng)格。品種分為瓷器和窯具兩類,瓷器的器型可見碗、盤、盞、雙耳小罐、注壺等。釉色有青、綠、藍(lán)綠、淺綠、醬、米黃、淺藍(lán)色乳濁釉等,以青釉、綠釉和淺綠色乳濁釉較多見,淺綠色乳濁釉的釉面多有細(xì)小的開片。窯具有墊板、墊圈、墊筒、支丁、墊條玉堂窯址對于研究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的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研究四川地區(qū)漢民……[詳細(xì)]
15、魚嘴分水堤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魚嘴分水堤
  魚嘴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區(qū)管理局內(nèi)、東距城區(qū)1500米,為戰(zhàn)國末期秦昭王要位后期(公元前277年前后)蜀郡太守李冰率眾所筑。為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之一。它包括引水、分洪、排沙相結(jié)合的渠首工程和有分有合、排灌兼用的渠道體系組成的水工建筑,以及相關(guān)的紀(jì)念性古建筑、古遺址。魚嘴分水堤是地形特點在岷江干流的江心修筑的無壩引水堤,因其象魚頭,故稱“魚嘴”。它把岷江一分為二,右側(cè)為外江,即岷江正流,主要功能為泄洪排沙;左側(cè)為內(nèi)江,主要用于灌溉。它利用彎道環(huán)流的原理,巧妙的分流引水、排沙和自動調(diào)節(jié)水量。魚嘴西側(cè)外江河口正對上游河道凸岸,口寬僅96米;東側(cè)內(nèi)江河口處于凹岸,口寬達(dá)130米?菟竟(jié),岷江來水量小時,魚嘴上游段的水面比降為2~3‰,水流為緩流,內(nèi)外江按河口的寬度比例進水,故內(nèi)江分流比大;而當(dāng)豐水時節(jié),岷江流量超過2000~3000立方米/秒時,水面比降增至4~5……[詳細(x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