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十大祠堂

韓文公祠(韓愈紀念館)
  潮州韓文公祠是潮州八景之一“韓祠橡木”的所在地。也是目前國內(nèi)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紀念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的祠宇。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韓愈,字退之,因自稱郡望昌黎,又名韓昌黎。他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也是一位對后世頗有影響的教育家。作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以自己杰出的創(chuàng)作實踐,一掃六朝以來蘼麗的文風,開創(chuàng)了中國散文史上一個輝煌燦爛的時代,并且對后代產(chǎn)生巨大和深遠的影響,故世人贊頌其是“文起八代之衰”。韓愈公元768年出生在河南省孟縣一個有著濃厚的儒家正統(tǒng)思想和文學氣氛的小官吏家庭里。少年時期就勤力讀書,并立下了積極用世的志向。然而,事與愿違,韓愈的一生,坎坎坷坷,失意多,得意少。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當時在京城長安任刑部侍郎(官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副部長)的韓愈因為反對皇帝唐憲宗迎佛骨進京城禮拜而觸怒龍顏,被貶到潮州做一名刺史(官職相當于現(xiàn)在的市委書記)。遠貶潮州是韓愈一生最大的政治挫折,但是官場失意的韓愈并沒有因此而消沉,更沒有因為前途未卜而自暴自棄,而是致力有益于國計民生的大事。在潮州做官的短短八個月時間里,韓愈興學育才、驅(qū)除鱷魚,釋放奴婢,關(guān)心農(nóng)桑。所有這……[詳細]
2、陳家祠 AA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陳家祠
  陳家祠堂坐落于廣東省廣州市中山七路。陳家祠堂又稱“陳氏書院”,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lián)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宗祠建筑。陳家祠堂的建筑結(jié)構(gòu)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筑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lián)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熬圪t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筑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臺,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huán)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之用,后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cè)房供書院使用。建筑風格陳家祠的建筑以裝飾精巧、堂皇富麗而著稱于世。木雕、石雕、磚雕、泥塑、陶塑、鐵鑄工藝等各種各樣的裝飾,遍布在洞內(nèi)外的頂檐、廳堂、院落、廊廡之間。既有大型的制作,也有玲瓏的小作品,裝飾風格或粗獷豪放,或精致纖巧,各具特色,特別是在琉璃瓦脊的塑造上,更是廣羅古典故事,搜集地方風物,琳瑯滿目,美不勝收,風格獨具。祠前的壁間有六幅畫卷式的大型磚雕,每幅磚雕長達4米,是用一塊一塊的青磚雕刻好了以后再連接成一體的,立體……[詳細]
伏波祠碑刻
  雷州伏波祠,歷經(jīng)近兩千年的風風雨雨,經(jīng)過幾個朝代的反復修尊,至今仍保持其原始遺址的風貌和3O0年前清康熙年間修耷的基本結(jié)構(gòu)。它反映了漢代朝廷為維護祖國統(tǒng)一而對0勢力進行兩次至關(guān)重要的軍事行動和鞏固邊題的重大決策,顯示古雷州居于“天南重地”的重要國防地位!疤炷吓R?,漢代伏波調(diào)”這是明末廣東名儒屈大均參觀雷州伏波詞后寫的詩句。雷州伏波瀾又名伏波廟,位于雷城南亭街,始創(chuàng)于東漢,是嶺南古老桐廟之一,屬雷州市文物保持單位。洞內(nèi)敬奉西漢都離候路博德及東漢新息侯馬援兩位伏波將軍。雷州秦代屆象郡。秦末大亂,南?埓w陀自立為南越王,據(jù)有南海、桂林、象郡之地,漢初趙陽臣伏歸漢。西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叛亂,殺南越王趙興,還殺漢使者終軍及漢將軍韓千秋,另立趙建德為王,實行0割據(jù)。漢武帝劉徹乃命環(huán)離侯路博德為伏波將軍,進行討伐。路博德?lián)]軍過湘、鄂、粵、桂,會師番禹。路博德足智多謀,威德兼施,“兵不血刃而定全粵”,接著“飲馬情耳,焚舟瓊山”。他揮師直指海南島,為了安定人心,他將一些戰(zhàn)船焚掉,表示平息叛亂后,將不再用兵,百姓可安居樂業(yè)。路博德大軍南下瓊崖,途經(jīng)雷州,曾駐師于遂溪……[詳細]
4、雷祖祠 AA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雷祖祠
  雷祖祠位于雷州城西南五里的英榜山,依山傍水,風景秀麗,稱“雷崗聳異”,為雷陽八景之一。始建于唐貞觀十六年(公元642年),是紀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陳文玉(雷祖)的祠堂,為國家重點文物的保護單位。陳文玉為當?shù)赝林,唐貞觀年間,當?shù)鼐佑斜姸嗌贁?shù)民族,不易管理,便啟用陳文玉出任本州刺史。陳文玉任職期間,精察吏治,政教并行,使人民安居樂業(yè);大修城池鞏固城防,公款不足則自捐薪俸。為了紀念他,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后來陳文玉的功德與當?shù)厮绨莸摹袄坠钡膫髡f合而為一,陳文玉祠也就成了“雷祖祠”。祠依山而筑,面向平原,其雄偉壯觀。祠分三進,由山門、正殿、側(cè)殿、后殿、東西廡、鐘鼓樓、碑廊等建筑組成,全部建筑沿中軸線布局。山門門聯(lián):“霹靂開天南一祖,聲名為海北同尊”,有有史,似一實二,饒有趣味。二進為祠的建筑主體,分正殿及東、西側(cè)殿,整個建筑形制呈“凸”字形排列,依次供奉陳文玉(中)、李太尉(漢朝的李廣,居左)及英山石神(右),俗稱“雷祠三殿”。正殿前檐廊出檐極寬,建筑風格獨特,富有地方特色,東西兩側(cè)殿前屏風精雕細刻,玲瓏剔透。后殿占地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是嶺南地區(qū)最大的祠堂之一。雷祖祠歷史悠久……[詳細]
5、崖山祠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崖山祠
  崖山祠,是紀念南宋楊太后及其君臣的地方。厓山祠共有牌坊、慈元殿、三忠祠、正氣亭、義士祠、詩碑廊、望崖亭等11座建筑物,占地面積達7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多平方米。厓山祠廟建筑群,記錄了宋朝君臣忠心保國的浩然正氣,500多年來,眾多的大臣官宦來此瞻仰圣賢和緬懷忠烈,吸引了文人雅士來此訪史憑吊和直抒胸臆。崖山祠北靠崖山,南眺崖門,依山而建。占地16500平方米,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正門牌坊上崖山祠三個剛勁有力的大字是陳白沙用茅龍筆書寫的,祠內(nèi)設(shè)有崖山史跡陳列館、慈元廟、三忠祠、義士祠、楊太后寢宮、白鷴亭、望崖樓等十六處建筑,祠、廟為宮殿式構(gòu)筑,朱墻、黃琉璃瓦、歇山頂,富麗堂皇。祠內(nèi)綠樹成蔭,古樸莊重。國母殿又稱“慈元廟”原叫全節(jié)廟,是江門市新會區(qū)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筑面積1600平方米,內(nèi)奉楊太后與少帝趙昺塑像,并陳列其生平事跡和南宋小朝廷南逃以至滅亡的史料。殿前為花圃院居,左右兩側(cè)為碑畫廊,陳列當代知名書法作者書錄歷代名人憑吊崖山史跡的詩祠碑刻60多幅,還有大型白玉石浮雕兩幅:一是行朝草市,一是崖門大海戰(zhàn)。門廳左側(cè),有明清遺存古碑陳列廳。三忠祠原叫大忠祠,是奉祀南宋重臣文天……[詳細]
肇慶包公祠
  肇慶包公祠位于肇慶城西,是一座仿宋建筑群,除牌坊、山門外,還有大殿,東、西配殿,鐘樓,鼓樓、亭、廊、井等,占地面積11500平方米,與其他包公祠相比,其規(guī)模位于前列,也體現(xiàn)了嶺南古建筑的特色和風格。包公祠是為紀念宋代名臣包拯而建的,包公在肇慶任端州知州3年,為官清廉,大辦實事、造福端州,離任肇慶時不持一硯歸,其政績顯著,深受黎民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宋代百姓就建立包公祠來紀念這位清官,甚至還將他神化了,希望得到他的神明庇佑,能夠逢兇化吉。宋代名臣包拯,為官剛正廉明,不畏權(quán)貴,執(zhí)法公正,鐵面無私,千百年來一直為世人敬頌。包拯在肇慶任端州府尹三年,為端州人民挖井引水,開荒教學,留下不少歷史古跡。肇慶包公祠重光后,到肇慶包公祠朝拜的粵港澳及東南亞游人絡(luò)繹不絕。地址:廣東省肇慶市端州區(qū)廠排街22號類型:古跡……[詳細]
兆祥黃公祠
  兆祥黃公祠位于祖廟街道轄區(qū)兆樣路。建于1920年,是佛山著名中成藥“黃祥華如意油”始創(chuàng)人黃大年的祠堂,由其子黃奕南等為其父按清代祠堂制式興建的大型祠宅組合式建筑群。祠堂氣勢雄偉,設(shè)計精巧獨到,裝修豪華考究,是佛山現(xiàn)存祠堂式建筑的代表。主體建筑坐西向東,由縱軸線上排列的頭門、拜亭、二進、三進、后進等建筑組成,為四進院落四合院式平面布局。左右兩側(cè)還有由青云巷相間的四進廂房(住宅),左右對稱,整齊劃一?傉嫉孛娣e3400平方米。頭門上有“兆祥黃公祠”石刻門額,門廊梁架遍布雕縷精致的漆金木雕,前墻的水磨青磚整齊美觀,拜亭利用二進建筑的前檐柱構(gòu)筑而成。二進、三進的構(gòu)架沿清制為瓜柱式抬梁結(jié)構(gòu),室內(nèi)寬敞明亮,裝飾的各種藝術(shù)構(gòu)件富麗高雅。該祠堂祠宅合一的總體布局形式,為佛山的祠堂式建筑融入了新的環(huán)境元素,在祠堂建筑中比較少見,是研究清末民初祠堂建筑發(fā)展演變不可多得的實物例證。兆祥黃公祠內(nèi),設(shè)有廣東粵劇博物館,于2001年11月籌建。2002年,粵劇博物館建設(shè)正式啟動。作為粵劇博物館和瓊花會館的配套工程——“國際粵劇珍藏館”,2003年1月9日,在佛山祖廟藏珍閣建成開放。同年2月,佛山市政府將兆祥黃公祠……[詳細]
8、都爺祠
都爺祠
  “都爺祠”——該祠位于峽山鎮(zhèn)舊城區(qū)內(nèi)。因峽山鎮(zhèn)桃溪村人、大理寺卿周光鎬勤政愛民、平定叛亂有功,當他于明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告老還鄉(xiāng)之際,由皇帝賜建。潮汕人稱周光鎬為周都爺,其祠稱“都爺祠”。該祠占地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800多平方米,坐西向東,為三廳兩天井土木結(jié)構(gòu)。其飛檐照壁雕刻精美。1992年,由海外華僑和周氏后代集資200多萬元,照原樣進行修葺。由潮安工藝美術(shù)廠制作、內(nèi)用玻璃鋼外用古工藝涂漆貼金、高2.6米的周光鎬塑像代替了原來的神龕,置于第三進大廳中。……[詳細]
茶東陳氏宗祠建筑群
  茶東陳氏宗祠群位于中山市南朗鎮(zhèn)茶東村。據(jù)《陳氏族譜》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記載:茶東陳氏始祖玄保,名尚志,號貞六里。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從閩南遷徙至文順鄉(xiāng)香山(當時香山尚未開縣,屬東莞文順鄉(xiāng))茶園之東定居。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廟”。明代中期始建陳氏宗祠。清順治九年(1652年)海盜進村搶掠,燒毀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之后陸續(xù)在其側(cè)建有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筠溪陳公祠等宗祠。陳氏宗祠歷經(jīng)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多次重修,F(xiàn)為道光年間重修后的祠院,保留著明末清初的建筑藝術(shù)。該宗祠與貢三陳公祠、凈溪陳公祠等聯(lián)成一片,連片三座,均為硬山式龍船脊磚木結(jié)構(gòu),成為一個陳氏宗祠群。陳氏宗祠建筑群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00平方米,陳氏宗祠為三進三間布局,置有雨廊、偏廂、天井等構(gòu)筑,門樓為四柱三間戲臺式單檐建筑。前座花崗巖石臺基的護欄上,砌有博古紋陽刻花崗石雕欄板、隱八仙等石刻浮雕礎(chǔ)板等構(gòu)件,做工精細。門樓的花崗巖石鏤雕抬梁為獅子托花卉祥云,門樓臺花崗巖石柱的柱礎(chǔ)為海浪紋飾雕。整座宗祠均為穿斗木雕迭澀式混合架構(gòu),穿斗抬梁木……[詳細]
10、鏡波黃公祠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鏡波黃公祠
  鏡波黃公祠又名五世同堂。位于松洲街槎龍村仁德里路。是磋龍村人黃鏡波生前所建的私伙生祠。建于清光緒十五年(1889),2005年3月由槎龍經(jīng)濟發(fā)展總公司出資100多萬元人民幣重修。坐西朝東。由牌坊、庭院、家祠等三部分組成.是一個中西合璧的建筑群,總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門口牌坊面闊5.56米,高7.5米,是用花崗巖石砌筑的三間四柱沖天式牌坊。方身石柱,半圓拱門,拱門下立兩根歐式柱,正面坊額陰刻“五世同堂”,其下面明間拱頂,刻“留鏡波影”,兩次間石額刻“蘭桂”、“騰芳”。背面明間坊額陰刻“德冶鄉(xiāng)閭”,兩次間石額刻“入孝”、“出弟”。整座牌坊的裝飾圖案,具有中西建筑風格。牌坊以內(nèi)為小庭院,闊約28米,深約10米。中有通道,兩側(cè)植花草,庭院之西北、西南兩隅,兩襯祠前,各有一亭,亭高兩層,琉璃瓦,歇山頂,四角微翹,四圓柱。兩層亭欄上分別陰刻“枝分”、“派別”。庭院以西即為鏡波黃公祠。三路兩進,總面闊27.18米,總進深26米,建筑占地面積706.65平方米。中路為正祠,硬山頂,人字封火山墻;灰塑高脊,脊上有“桃園結(jié)義”及眾多動物灰塑裝飾,做工精致;碌灰筒瓦,琉璃瓦當鑲邊。左右建有襯祠,均以青……[詳細]


全部廣東省景點>>>

全部廣東省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