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山西省 > 忻州市旅游

忻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定襄洪福寺
  洪福寺,在定襄縣城東北23公里。洪福寺正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懸山頂。斗拱柱頭用單抄雙下昂。補間用45°斜拱,構造堅實而美觀。正殿門上正中懸“毗盧真境”匾額,系清道光九年(1829)本村李航之書。殿內主塑有9尊佛像,零星塑像及懸塑甚多。正中大佛為“釋迦牟尼”佛,置有火焰背光。兩旁分別為弟子迦葉和阿難立像。再兩旁為文殊和普賢及兩尊脅侍菩薩像。外側則為0金剛兩尊。東配殿中,主塑地藏王菩薩,兩旁為4尊龍王,又兩旁為十殿閻王,還有判官功曹等。寺院內有金代天會十年(1132)經幢1通,歷代補修碑6通![詳細]
122、繁峙三圣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繁峙三圣寺
  三圣寺三圣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繁峙縣東35公里西沿口村始建年代無考,可考之建年為元代,明清兩代屢有修葺。寺坐北朝南,地勢較高,由前后兩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有影壁、前院山門、鐘鼓樓、東西配殿和地藏殿及后院東西配殿、大雄寶殿與禪堂。西側為清建五谷神廟和奶奶廟。大雄寶殿(即三圣殿)為寺內主體建筑,位于后院。殿身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近方形。單檐歇山頂,殿頂舉折平緩,翼角起翹圓和。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重栱計心造,補間出45度斜栱及斜昂,梁架為徹上露明造,六椽栿通達前后檐外。殿內有塑像14尊,其中6尊為元代所塑,8尊為明代所塑。殿內四壁滿繪壁畫,為明清作品。寺內還保存元代石獅和唐代石雕小獅子各1只。三圣寺位于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砂河鎮(zhèn)西沿口村北。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現存建筑為金代建筑。清同治十年遷建現址。寺院坐北向南,一進二院,寺共有殿堂禪房30余間。前院有南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詳細]
123、公主寺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公主寺
  公主寺,位于繁峙縣城東南15公里的杏園鄉(xiāng)公主村。據《清涼山志》記載,公主寺屬五臺山北臺外寺廟。北魏誠信公主曾在此出家,故名。后毀于兵火。唐代有一尼姑來到此地,在遺址地下掘得尺璧,獻給武則天,武則天敕令于此處重建公主寺。今公主寺旁邊還有一座小寺叫附馬廟,民間傳說是誠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處。公主寺現存建筑物均屬明代遺物,寺廟坐北朝南,一進三院,共有各種建筑物33間。走入山門,正面是過殿,左右各修一個小院。每個小院里坐南朝北各建有一座戲臺。東院戲臺對面為三間小殿,稱奶奶廟。過殿三間,稱毗盧殿,里面塑毗盧佛及十八羅漢。公主寺第二進院里,正殿三間為大雄寶殿,內塑華嚴三圣,東西壁上有明代壁畫,線條流暢,著色莊重,藝術精湛,價值較高。過殿也為明代建筑,面闊三間,單檐懸山頂,五架椽屋,殿內除保存有200余平方米的明代壁畫之外,還保存著十八羅漢等30余尊彩塑。其它20余間建筑,如東西廂房、禪房等均為清代建筑……[詳細]
定襄關王廟
  定襄關王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縣城北關。早年為壽圣寺西配殿。原正殿唐祀定襄王李大恩,宋宣和祀靈顯王李靖,東配殿供玉皇大帝,西配殿供關王。后寺廢,現僅存西配殿。殿內現存元至正碑一通,金泰和八年碣一塊。金泰和八年所立石碣《新創(chuàng)關王廟記》載:“將,以義為主,勇武輔之,然后可以不比于物議。求之三國之際,得蜀將關侯其人也。按本傳,公諱羽,字云長,河東解人也。是時威震華夏,戰(zhàn)功尤多,其事業(yè)著見,進封昭烈武安王。至于民間,往往神事之!睋耍ㄏ蹇h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塑關王像,實為中國現存已知較早的關王廟之一。關王廟坐西向東,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歇山頂,花琉璃脊獸,綠琉璃瓦剪邊,琉璃瓦當,三角形滴水。屋脊使用彩色琉璃脊,鷗吻尾飛動向內,原為綠色琉璃,現因釉面剝蝕,內里紅陶暴露在外,別具古樸風采,當為明代琉璃。前檐明間平柱向兩次間遷移183厘米,明間特別大,次間為明間面闊的1/3,中安板門,……[詳細]
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
  正覺寺,位于繁峙縣繁城鎮(zhèn)東城街村二道街35號。始建年代不詳。北宋初稱天王院,宜和年間朝廷賜名“正覺禪院”。元朝堅州副元帥王兆重修。寺址原在滹沱河南岸杏園村北,明萬歷年間隨縣城遷建于今縣城中央。寺院與鼓樓在一條中軸線上,坐北向南,平面呈長方形,占地2667平方米。天王殿于1982年拆毀,改建現代二層樓1座,F存建筑有正殿、東西配殿、過殿,均被糧食局占用。正殿面闊5間,進深3間,歇山頂,通板瓦布頂,斗拱和殿內梁以上,糧食局用泥封抹,結構不詳。暴露部分有:用粗大的內額橫跨3間,5間大殿僅用金柱兩根,金柱之上用斗拱托巨大雀替,內額之端用丁袱與山面斗拱相連,四椽袱交札于內額之背;后轉角處用垂連柱,用材砍削規(guī)整,為金代遺物。其余房屋均為清代建筑,F存石獅子2座,繪水陸圖功德碑半方。2013年5月,繁峙正覺寺大雄寶殿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代縣邊靖樓
  邊靖樓又稱鼓樓、譙樓,位于代縣上館鎮(zhèn)西北街村東南。創(chuàng)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成化十二年(1476)重建,清康熙、雍正、嘉慶、道光、光緒歷朝皆有修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402平方米。由磚砌城臺、木構樓閣和登臺步道三部分組成。通高40米,城臺基寬49.9米、深40米、高13.3米,中設南北向券洞,洞高約9米。樓身面寬七間,進深五間,三層四檐歇山頂。四周圍廊,二層設有勾欄,三層于勾欄下設平座,各層檐下均設斗拱,二層柱頭科五踩雙翹,三層、四層斗拱均五踩雙昂。一層前后檐置板門,二、三層前后檐辟門,四周六抹格扇窗。檐下懸“聲聞四達”和“威鎮(zhèn)三關”巨匾2方。廊下存明碑2通,清維修碑3通。2001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元好問墓
  元好問墓位于城南10里的韓巖村北,建于元代,因葬時墓前筑土5方,每方高5丈,張幕畫花為記,故又名五花墳。元好問(1190—1257),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忻州)人。生于金章宗期元年(1190年)、于元憲宗蒙哥七年(1257)九月初四日卒于獲虎(在今河北。└C舍,歸葬故鄉(xiāng)系舟山下山村(今忻府區(qū)韓巖村)。元好問進士出身,歷任內鄉(xiāng)令,南陽令,尚書省左司都事員外郊。金亡不仕,工詩文。在金元之際破負重望。他的著作有《中州集》十卷、《唐詩鼓吹》十卷、《詩文自警》十卷、《續(xù)夷堅志》四卷、《新樂府》四卷。元好問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歷史學家,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后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表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其散曲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元遺……[詳細]
五臺山三塔寺
  五臺山三塔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西溝自然村西南約1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56.37米,南北寬60.98米,占地面積為3437.44平方米。 據碑載,建于明萬歷初年,F存建筑除大雄寶殿為清代遺構,余皆為新建。近年來在寺北又建一偏院,為金剛殿及僧舍。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天王殿、四圣殿、金剛座、三塔和大雄寶殿,兩側為配殿、客堂及僧舍。大雄寶殿石砌臺基,寬12.8米,深11.7米,高0.76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頂,五檁前廊式構架,頂設方格平棊,殿內佛臺所供佛像均為新塑。大雄寶殿前立覆缽喇嘛塔3座,形制基本相同,均為石筑。寺內存明碑3通,清殘碑1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129、東段景遺址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段景遺址
  東段景遺址東段景遺址(第二批省保)時代:新石器至戰(zhàn)國地址:代縣聶營鎮(zhèn)東段景村東南100米處遺址位于滹沱河南岸,大丘陵地上,東西長800米,南北寬500米。未調查發(fā)掘。據遺址斷層觀察,第一層為耕土層,厚二十厘米,第二層灰黃土層,是文化層,厚一米以上。部分地段文化層距地表0.7厘米,文化層厚度達2.5米。在遺址中部發(fā)現有墓葬,陪葬器物有陶罐、陶壺、陶鬲、陶豆、陶碗。陶器的陶質有夾沙灰陶、泥質灰陶、紅陶。遺址中的遺跡有灰坑、陶窯。遺址東段發(fā)現四處灰坑,寬兩米,深一米五。遺址中的遺物有大量的陶片、石器。石器多為磨制石器,有石斧、石鏟、石刀。還有少量動物骨骸、牙齒等,紋飾多為粗、細繩紋、藍紋、附加堆紋、三角棱紋等![詳細]
五臺山梵仙山靈應寺
  五臺山梵仙山靈應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新坊村南約400米。坐西朝東,東西長40.2米,南北寬24.95米,占地面積為1003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 據碑載,明弘治六年(1493)重修。現存建筑除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一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影壁、山門和大仙殿,兩側為配殿和僧舍。大仙殿建于3孔石券窯洞上,臺基寬11.6米,深7.6米,高0.4米,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硬山卷棚頂。五檁前廊式構架,明、次間均設四扇六抹斜方隔扇門。殿內佛臺上一字排列狐大仙等風俗神像14尊。二樓有清代壁畫23.88平方米。寺內存明重修碑2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鐵鐘1口。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山南臺頂普濟寺
  五臺山南臺頂普濟寺,位于五臺縣臺懷鎮(zhèn)寬灘寺村北約2200米。坐北向南,東西長68.43米,南北寬67.78米,占地面積4638平方米,據明《清涼山志》記載,建于隋開皇元年(581)。 明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1573-1620)、清康熙四年(1665)均有修葺,F存建筑除大雄寶殿、文殊殿、客堂和僧舍外,余皆為清代遺構。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上由南向北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后殿(古佛殿),西側建有地藏殿、觀音殿、古文殊洞、普賢舍利塔等,東側建有僧舍、客堂,近年來東側又新建一偏院,為五觀堂、僧舍等。寺內保存有明代佛像4尊,明清重修碑3通。1988年7月,五臺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
  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永和堡等三十九堡軍事防御遺跡(第四批省保)時代:漢、隋、唐、宋、明地址:代縣溝注山雁門關下歷史上重要軍事設施之一,為邊塞第二道防線。始建于漢,宋明興盛,元清衰落。東西綿延約40公里,與雁門關長城幾乎平行相向,各堡大部分設置在滹沱河北岸人口稠密的村莊。三十九堡中較大的十二堡(俗稱十二連城)為:陽明堡、馬站、七里鋪、東關、西關、北關、平城、十里鋪、二十里鋪、磨坊堡、段村堡、永和堡。堡墻根據村莊大小,人口多少,規(guī)模不一,有的東西長300米至400米,南北寬100米至120米;有的東西長500米至600米,南北寬100米至200米。永和堡、清泰堡、清淳堡、清平堡、清寧堡保存較好![詳細]
133、靜居寺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靜居寺石窟
  靜居寺,位于靜樂縣城南12公里處的豐潤鎮(zhèn)豐潤村南500米處,地處靜婁公路之東側。靜居寺座東向西,始建于唐代。原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被日寇燒毀,現僅存石窟8個,依山勢鑿刻功德碑兩通。窟內東、南、北三排各有石雕佛像5尊。第1、3、5、6窟門雕火焰券面裝飾。石窟平面布局均為方形。規(guī)模較小,大部分寬2.5米、深2.5米,高1.87米。四壁均直立,平頂。除第四窟為晚唐時期建造外,其余均為唐代儀鳳二年(677)雕造。石窟洞口均為正方形狀,門楣上有石刻蓮花浮雕,門兩側有垂花雕。3號廟門蹲兩個小憎。2號窟壁上有毛筆題字。6號窟門北側刻有“南天救苦觀音菩薩”字樣。所立碑文字較模糊,風化比較嚴重。2019年10月7日,靜居寺石窟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詳細]
134、忻州壽圣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忻州壽圣寺
  壽圣寺,位于忻府區(qū)豆羅鎮(zhèn)白石村內。坐北向南,東西32米,南北85米,面積2720平方米。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明、清重建加修。二進院布局,中軸線依次建有戲臺、天王殿和大雄寶殿,兩側為耳殿和配殿。大雄寶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懸山頂,五檁后廊式構架,斗栱五踩雙昂,明間平身科出45度斜昂,后檐斗栱三踩單翹,原裝修形制不存。戲臺為二層樓閣式懸山頂。天王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龍王殿、關帝殿面寬三間,進深四椽,懸山頂。東西配殿面寬五間,進深四椽,懸山頂。寺內除天王殿為明代建筑外,余皆為清代建筑。另關帝殿內壁畫50平方米,表述關羽生平。1985年4月10日,原忻州市人民政府(縣級市)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內容摘自(《忻州文物薈萃》)……[詳細]
五臺延慶寺
  延慶寺延慶寺(第六批國保)時代:金至清地址:五臺縣陽白鄉(xiāng)善文村始建年代不詳,占地104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兩進院落,院內中軸線上現存二門、大佛殿、東西配殿。大佛殿為金代遺構,余為后人在原址上改建。大佛殿面寬三間,進深六椽,平面略呈方形,單檐歇山頂。斗栱五鋪作,單抄單下昂。殿之梁架結構簡潔奇巧,柱頭斗栱后尾出三跳華栱,上承六椽栿,栿作月梁造,下平槫縫下置方木承坐斗素枋及上平槫,巧妙地節(jié)省下一條四椽栿。大殿在建筑形制、結構與制作手法上具有典型的金代風格。寺前經幢一座,高7米,四層,造型別致,結構緊密,上刻“尊勝陀羅尼經”,經末刊有“景祐二年歲次乙亥拾月辛亥朔拾五日口口口口時建”字樣。延慶寺坐落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西北部陽白鄉(xiāng)善文村。寺史無文獻可考,原有規(guī)模不詳。寺建于金代,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據寺內碑記,宋景佑二年(1035年)重修,后各代均有修繕。寺坐北向南,一進兩院,占地一千多平方米,F存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