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 > 廣州市旅游

廣州市文物古跡介紹

161、沙灣三稔廳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沙灣三稔廳
  廣東音樂發(fā)源地紀念館—“三稔廳”,位于北村安寧西街7號,建于清嘉慶年間。晚清至民國歷時百年之久,三稔廳成為廣東音樂界、曲藝界精英薈萃之地,成為廣東音樂發(fā)源地——沙灣的音樂廳。沙灣的廣東音樂名人何博眾、何柳堂、何與年、何少霞等,藉三稔廳常邀集邑人和省內外音樂愛好者,演奏、研討、創(chuàng)作廣東音樂!队甏虬沤丁、《賽龍奪錦》等大量廣東音樂名曲就是在這段時間面世的。時至今日,三稔廳順理成章地成為廣東音樂發(fā)源地紀念館。通過該館的展示與演示,可讓游客品味原汁原味的廣東音樂。地址: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北村安寧西街7號類型:歷史建筑游玩時間:建議10-30分鐘電話:4000791225官方網站:http://www.gzswgz.com/開放時間:9:30-17:30門票信息:門市價:20.0元聯(lián)票票價為20元,包含留耕堂(何氏大宗祠)、三稔廳、何炳林院士紀念館![詳細]
市橋沙頭3號墓
  市橋沙頭3號墓位于廣州市番禺沙頭龜崗東側。年代屬東漢晚期,1993年發(fā)掘。該處共發(fā)現(xiàn)東漢墓葬21座,均為穹窿頂磚室墓。已對其中的11座進行了清理,出土隨葬品400余件。其中三號墓保存較好,規(guī)模最大,出土器物最為豐富。墓為單穹窿頂“十”字形磚室墓,南向,由墓道、封門、甬道、前室、左棺室、右棺室、主棺室和壁龕組成。墓室全長8.25米,全用青灰磚砌筑。甬道雙隅墻,券頂,前室長3.25米,單隅券拱;主棺室3.9米,單隅直券。后壁有壁龕。比較特別的是壁龕有一窗欞式封門,內外通透,甚為少見。墓葬早年被盜,但隨葬器物仍較豐富,特別是在前室東北角的一個陶案上,整齊地放著9個薄胎的銅碗,還出土了陶案3件和1件精美的陶灶、另有不少銅錢殘件。其它陶器有壺、罐、四耳罐、甕、碗、盒、鼎、提筒、簋、釜、耳環(huán)、溫酒樽、魁、奩、熏爐、燭燈、倉、井、灶及各種陶器蓋等100余件。番禺市政府對該墓群作原地保護,并在此建番禺博物……[詳細]
玉喦書院與蘿峰寺
  蘿峰下的玉巖書院為南寧進士鐘玉巖讀書講學遺址,并收藏有宋代以后名人的題詠和書刻。主要有宋儒朱熹“忠孝廉節(jié)”題字,以及相傳文天祥手書的絕句四首木刻和清代鄭板橋的春、夏、秋、冬四時畫竹刻等。一、地理位置概況玉巖書院位于蘿崗區(qū)蘿崗街道辦(前白云區(qū)蘿崗鎮(zhèn))。初名蘿坑精舍,辟于南宋寧宗嘉慶十二年(1219年),是當?shù)剡M士出身的紳士鐘啟初所建。入元以后,鐘家后人鐘復昌(一說鐘彰義,是否同一人,待考)又予以擴建,因鐘啟初字玉巖,更現(xiàn)名“玉巖書院”。鐘氏擴書院,延名師,傳儒學,旨在振興閭里。明代民間書院不興,玉巖書院遂告衰落,進而成了佛教殿堂蘿峰寺。在原書院的東側建起了大雄寶殿及側殿,其間一墻相隔、一門相通,寺廟和書院形成了既合且分之勢。整座建筑倚山傍谷,一字排開。上下兩進,橫向分東西中三座,結構緊湊,設計精巧。西側建有玉巖堂、慶余樓,樓堂間有石砌方池。寺院東側山間的澗泉蜿蜒而下,縈繞于寺院內外,叮咚落入……[詳細]
金鎖排燈塔
  金鎖排燈塔位于上橫檔島東側金鎖排礁(即上、下橫檔島之間橋墩下)。該礁石在-戰(zhàn)爭時稱飯?zhí)}排,-戰(zhàn)爭前,林則徐在上橫檔島和此礁上與東莞靖遠臺間安設木排鐵鏈,可開可合,成為虎門要塞攔江截艦的“金鎖銅關”,后因在其上安樁建攔江鐵排而被后人稱為金鎖排,面積約0.0004平方公里。在珠江流域一帶,小的礁石被稱為“排”,大一點則稱呼為“礁”,再大點則是像舢板洲的“洲”,之后便依次是“圍”“沙”。金鎖排燈塔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為當時廣州海關建造。初期使用煤油燈作為光源,之后改用乙炔燈。1987年7月改造,方塔上加白色圓形玻璃鋼塔,高13米,改用新型燈具。金鎖排燈塔是廣州最早航海燈塔,對于了解廣州航海史的發(fā)展進程具有一定的意義1993年3月,由于虎門大橋的橋墩建在金鎖排礁上,燈塔被遮擋,故停止使用。舢舨洲燈塔是廣州唯一僅存的還在使用的近代航海燈塔。201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詳細]
廣州詹天佑故居和紀念館
  詹天佑的故居和紀念館坐落在廣州市荔灣區(qū)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芽菜巷42號,古樸的青磚、木趟櫳和滿洲窗,是一座原汁原味的西關大屋。在紀念館的旁邊,是一所以詹天佑名字命名的小學,一個綠色小花園將故居和學校連接在一起,花園內建有微型的“人”字鐵路和“八達嶺長城”,這是對“中國鐵路之父”的偉大杰作——京張鐵路的紀念。詹天佑故居,是普通的清末民初民居式樣,加上詹天佑出世時家境一般,因此修復中也強調了西關普通家庭的樸素和靜穆。有趣的是,故居的陳設是參照一張在故居封藏了一個多世紀的舊玻璃底片來布置的,擺放有八仙臺、幾凳、睡椅等老家具,并用屏風把廳堂和睡房隔開。此外,一側墻上還懸掛著一副對聯(lián),上寫“幽芳淡冶仙為侶,傲骨嶙峋世所稀”,這是詹天佑的故友給他的語句,也是詹天佑一生的寫照。詹天佑故居紀念館收藏了大量遺物,包括京張鐵路鋼軌、京張鐵路使用的銅鈴、認購鋼料的樣板盒、詹天佑生前用過的畫圖儀器、字帖、墨碟,以及詹……[詳細]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舊址
  中國共產黨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舊址樓高三層,總面積約700平方米。這里是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廣東區(qū)執(zhí)行委員會所在地。廣東區(qū)委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建立的地方區(qū)委之一,管轄區(qū)域包括廣東、廣西、福建南部、香港、云南、貴州以及海南甚至深入到南洋一帶,成為當時最大的區(qū)委。1924年10月,周恩來回國后接任區(qū)委委員長一職,1925年2月,由陳延年擔任書記。區(qū)委機關設組織部、宣傳部、工人部、農民部、軍事部、婦女部、監(jiān)察委員會和秘書處等機構。當年,陳延年、周恩來、彭湃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革命先驅曾在這里辦公,領導廣東人民開展革命斗爭。一樓開有中藥鋪、雜貨鋪、鞋鋪、小吃店等4個店鋪為區(qū)委的工作做掩護。1925年上半年,這里專門設立監(jiān)察委員會,成為中國共產黨建立的第一個地方紀律檢查機構,開辟了中共紀檢工作的先河。2019年,被國務院核定并公布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何柱彬故居
  何柱彬故居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南村匯源大街12號,建于20世紀40年代,為庭院式青磚混凝土洋房建筑,背北朝南,面寬25.2米,深16.5米,高3層約12米,為使建筑內部通風、采光良好,由東西兩幢雙層建筑合而為一,中間開一條寬3.4米的縱向走廊相間,第二層天臺平鋪而過,繼于北面一半建第三層。南面,前為深1.4米飄廊,后為廳房,內設樓梯;廊前及整座建筑的大型窗戶均安裝直徑16毫米鋼筋作防盜之用,并安裝木框玻璃窗門。院門東向,門上有大理石陰刻“仁寶”楷書匾額,下款署:“孫科題”字樣(孫科為孫中山先生長子,歷任廣州市市長,國民黨行政院院長等要職);門內為廣闊花園,主建筑位于院的西部偏北。20世紀60年代,庭院成為中共番禺縣黨校校址,70年代初為番禺粵劇團的訓練場地,后曾一度空置,至落實華僑僑房政策后,發(fā)還給旅居南美的何樹享(何柱彬幼弟)所有。現(xiàn)尚保存完好![詳細]
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
  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位于番禺區(qū)沙灣鎮(zhèn)福涌村涌邊自然村陳氏祖祠內。1938年11月,廣州淪陷。以吳勤為司令的廣州地區(qū)游擊隊第二支隊(簡稱“廣游二支隊”)成立,在珠江三角洲開展抗日武裝活動。1940年9月,成立了以中共黨員為骨干的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中隊部設于陳氏祖祠。中隊長林鏘云,指導員黃柳言。隨后,上級黨組織派謝立全(化名陳光明,公開身份是廣游二支隊司令部教官)和謝斌(化名劉斌,公開身份是參謀)參加和領導獨立一中隊的工作,以此為據(jù)點,開展敵后斗爭。2002年,廣游二支隊獨立一中隊隊部舊址被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從舊址建筑邊線外延5米,東、西包括兩側庭院,南側包括前廣場及池塘。建設控制地帶:東南至南側池塘外側現(xiàn)狀路東南邊線,東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15米,西南至涌邊大街一巷西南邊線,西北從保護范圍外緣外延約20米![詳細]
沙基慘案“毋忘此日”紀念碑
  沙基位于沿江路與六二三路交接處,沙面東側。沙基慘案是中國重大的革命歷史事件之一。1925年5月,英國和日本在上海鎮(zhèn)壓-工人,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五卅慘案發(fā)生后,中共廣東區(qū)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派鄧中夏、楊殷、蘇兆征、林偉民、李啟漢等人到香港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會以及工人群眾中進行-的準備工作。1925年6月19日,香港的海員、電車工人、印刷工人首先-,接著其他行業(yè)的工人也紛紛響應,-人數(shù)達25萬人。工人聲明擁護上海工商-合會對五卅慘案提出的17項條件,并針對英帝國主義在香港執(zhí)行的歧視華人政策提出了“政治自由、法律平等、普遍選舉、勞動立法、減少房租、居住自由”六項要求。有10萬多名工人在蘇兆征等人的率領下回到廣州,廣州英、美、日洋行和廣州沙面租界的工人也加入了-的行列。6月23日,10多萬工人、商人、學生在東較場舉行-,要求打倒帝國主義、廢除不平等條約,會后-到沙面租界對岸的沙基。下午3時,……[詳細]
170、越秀山水塔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越秀山水塔
  越秀山水塔位于越秀山西坡小山崗上,下臨解放北路。廣州市最早的水塔是1908年建于長壽路的西關水塔,第二座是1928年建于楊箕村石碑龍?zhí)兜臇|山水塔。第三座便是1930年建造的越秀山水塔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被拆毀,西關水塔于1976年已退役拆除,只有越秀山水塔保存下來,成為廣州目前最老的水塔。有關部門準備將越秀山水塔辟為展示廣州市自來水發(fā)展歷史的展覽館,展出過去民間的用水、儲水實物和圖片,以及現(xiàn)代凈水模型和實物。1930年7月廣州市政當局決定在越秀山原放午炮的臺基上建造水塔,F(xiàn)塔南面石碑刻有“1931年3月1日由市長林云陔奠基”字樣。水塔于1931年7月23日建成,1932年4月1日正式啟用。水塔的自來水源自增?水廠,塔下廷伸30英寸水管13.7公里、24英寸水管3公里多。因塔頂與城區(qū)地面高差達50多米,對當時改善市中心區(qū)的供水有重要作用,自此市區(qū)10層樓皆可用上自來水。水塔為鋼制球形,造型美觀,結……[詳細]
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紀念碑
  植地莊抗日戰(zhàn)役紀念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里仁洞村植地莊的垯沙崗,紀念碑后有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東南,用花崗巖砌筑平臺,平臺占地面積為160平方米,碑體分三級,頂部正中用紅色花崗巖砌筑四層“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紀念碑,碑身分成四節(jié),逐節(jié)收窄,下兩節(jié)為方柱體、上兩節(jié)為圓柱體,碑頂部雕飾“寶珠”。在第二節(jié)正面中間,豎刻燙金大字“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紀念碑”,下款刻“鄭少康”。該紀念碑紀念在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犧牲的英烈們,弘揚他們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烈士墓是當?shù)卣疄榱思o念1944年7月26日抗擊侵華日軍在植地莊戰(zhàn)斗中光榮犧牲的48位英烈們而修建。1993年8月,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墓并入植地莊抗日戰(zhàn)役紀念碑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陳恭尹夫婦墓
  陳恭尹夫婦墓 位于廣州市龍洞祥云嶺南麓。墓坐北向南。墓面用灰沙構筑,分墳頭、山手和前臺三部分。由墳頭而下分為四級,墳頭用灰沙版筑呈半圓筒狀,中間嵌一連州青石大碑,中刻“陳獨漉先生暨配湛郭恭人合墓”,楷書,左右兩山手間各嵌一黑石碑,右碑中刻“南敬陳公府君墓”,(獨漉第三子名適)左碑中刻“十三世祖妣吳太孺人之墓”(陳適之妻)。墓前有三方護墓大碑,分別為“重修陳獨漉先生墓碑”,“重修陳獨漉先生之墓記”及為保護該墓的“番禺縣政府布告”。陳恭尹(1631~17OO年),字元孝,一字半峰,號獨漉,廣東順德人。南明桂王授他為錦衣衛(wèi)指揮僉事,暗中從事反清活動;后隱居,自稱“羅浮布衣”。晚年,在廣州育賢坊建小禺山舍,以遺民身份終老。其詩多有頌揚抗清志士之作。與屈大均、粱佩蘭并稱“嶺南三大家”。著有《獨漉堂集》。1983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四方炮臺遺址
  四方炮臺原名永康炮臺,在廣州城北越秀山蟠龍崗頂。順治十年(1653年)建,是-戰(zhàn)爭的重要遺跡之一。因炮臺呈四方形,故俗稱“四方炮臺”。炮臺長寬約48、高7米。分外臺和子臺,設有大小炮22門,其中外臺配炮13門,臺中的子臺配炮9門,是廣州城防的更要據(jù)點。-戰(zhàn)爭爆發(fā)后,因清政府-無能,炮臺被英國侵略軍占據(jù),并在此設英軍司令部。廣州北郊三元里等鄉(xiāng)人民同仇敵愾,揮戈御侮,于1841年5月30日引四方炮臺之敵至牛欄崗以圍殲,翌日數(shù)萬群眾復包圍四方飽包,準備全殲敵人。由于廣州知府余保純等投降派因侵略者的請求而向武裝群眾施加壓力,英軍才得以解圍,逃離四方炮臺并退出廣州。四方炮臺收復后,即進行了修復。第二次-戰(zhàn)爭時期,這臺又遭破壞,現(xiàn)僅存炮臺地基。1959年在炮臺基下發(fā)掘出大炮1門,這門大炮現(xiàn)陳列在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正門。1999年,該遺址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詳細]
174、五岳殿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岳殿
  五岳殿位于神崗鎮(zhèn)木棉村東閣,是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護單位。具體始建時間不詳,木結構和外觀仍保留較好,梁架、斗拱、柱式、出挑、開間等早期建筑構件和風格做法尚存。殿內供奉道教神仙,分別為神話《封神榜》中的五虎將:王飛虎、嵩克虎、文聘、崔英、蔣平,另有水神洪圣、車公、太保、土地等諸神。五岳殿坐西向東,整體建筑坐落在一花崗巖石砌臺基上,建筑外觀低矮,主體建筑進深二間11.7米,闊三間11.5米,磚、木、石結構,人字頂懸山。第一進石框大門上刻“五囗殿”陰文,落款為“光緒歲次庚寅仲秋吉旦重修”(即公元1890年)。第一進9架抬梁,前后立2根木柱承重,月梁、梁底施雀替。一斗三升斗拱用材粗大,駝峰刻卷云紋。柱為木質圓梭柱,下立花崗巖石柱礎。挑枋穿梭柱再穿墻體,下施兩跳拱承檐檁,檁條全為圓木。第二進面闊三間,深三間6.2米,抬梁式梁架,11架,前后立4根木柱承重,月梁,梭柱,柱徑大小不一,前檐出軟挑,……[詳細]
175、錦綸會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又名錦綸堂,現(xiàn)位于中國廣州市荔灣區(qū)康王南路康王路隧道北出口的西測,原位于下九路西來新街,是一座清朝的祠堂式建筑。錦綸會館始建于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道光24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占地面積692平方米,是一座祠堂式的三進深磚木結構的建筑,其鍋耳屋的外觀具有濃厚的嶺南建筑特色,館內保留有不少木雕、磚雕、陶塑、碑刻等。錦綸會館原是廣州絲織行業(yè)股東公會,1949年后改為民宅,其房屋結構基本保持完好,成為廣州保存下來的唯一近代專業(yè)會館。館內完整保留了二十一方歷史碑刻,是研究清代資本主義萌芽和廣州商貿發(fā)展的重要實證。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筑,對其進行整體平移。工程具體為向西北方縱移80.4米,橫移22米,托上1.85米。1997年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