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
  橋溪村古民居建筑群(含世德堂、朱氏祖祠、守慶公祠、世德樓、燕怡樓、慎安居、凌云館、寶善樓、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善家塾、淵慶樓、寶慶居、繼善樓、逸樓、世安居、祖德居),位于梅縣雁洋鎮(zhèn)轄區(qū)內的廣東省自然保護區(qū)、廣東省名勝風景區(qū)的陰那山五指峰西麓。明萬歷年間(1573—1619)開村。村中僅有朱、陳兩姓人家歷經數(shù)百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營造了富有客家風情的山水田園村落,面積約1平方公里。村中古樹婆娑,石徑阡陌;小橋流水人家,各種型制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建筑,依山就勢,臨溪傍水,錯落有致。村中從明清時期至民國初年建造的較有特色的客家傳統(tǒng)民居和私塾學堂建筑主要的有仕德堂(含善慶樓)、朱氏祖祠(又名觀音廳)、守慶公祠、世德樓、慎安居、燕詒樓、寶善樓、凌云館遺址、寶善家塾、橋溪小學(原稱寶園)、寶慶居、衍慶樓與龍慶又樓、世安居、祖德居、繼善樓、逸廬共16處,2002年被公布為第四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橋溪村……[詳細]
黃圃石嶺山海蝕遺址
  石嶺山海蝕遺址位于中山市黃圃鎮(zhèn)西面尖峰山北段石嶺山東面山腳(東坑大岡山腳)一帶,占地范圍2500畝。它不僅是廣東沿海迄今為止所發(fā)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海蝕遺址,而且是廣東為數(shù)不多的保存完整的海蝕遺址之一,屬5000年前地殼變化而形成的古海地貌,屬白堊紀紅砂巖礫石地質,其海蝕洞、海蝕崖、海蝕平臺等在珠江三角洲現(xiàn)存海蝕遺址中,是最完整的地質標本,有著非常獨特的科學價值和美學價值。黃圃海蝕遺址揭開了黃圃作為廣東四大古海鎮(zhèn)之一,幾千年滄海桑田的神秘面紗。據中國科學院廣東地理研究所已故中山籍地理專家何大章等考證,該遺址是中山境內尚存二處海蝕遺址之一。目前該海蝕遺址占地范圍2500畝(約16750平方米),海拔為29.4米,由于長期的海侵海蝕,形成多處巖洞,裸露的山巖形成河卵石為主的巖層和山體奇觀,山腳有一巨大巖洞,當?shù)貍髡f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云游此處,在巖洞中住過,因此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村民在此建有……[詳細]
崖門古炮臺
  清新會崖門炮臺位于新會市古井鎮(zhèn)崖門村崖門?跂|邊。建于清初,雍正后歷代重修。炮臺呈弧形,背山面海。炮位連綿伸展長達180米,組成級深3.5米、高5.5米的城墻狀炮臺。臺基直下海邊,基前壘石作防浪墻,基部用花崗巖砌筑,其上則用三合土夯筑。炮臺分上下兩層,下層炮位二十二個和二個門洞,炮眼尺寸有兩種,一是1.4×1.5米;一是1.1×1.5米,遺有四千斤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鑄造的鐵炮三門。炮位間設隔墻,高均3.5米,寬呈倒梯形,上邊2.2至3.2米不等,中部平均深2米,下邊0.7米不等,下邊壁上設放燈窗共17個,高0.55米、寬0.4米、深0.36米。第二層用條石置于隔墻上作通道,寬2米,石厚0.15米至0.2米。炮位21個,分別置于下層的隔墻中間,炮眼高0.9米,寬0.8米,夯土墻高1.6米,在0.6米處出一道階級,寬0.3米,再上有了望窗和駝峰式缺口,了望窗24個,高0.5米、寬……[詳細]
五大會館遺址
  會館是舊時同鄉(xiāng)人士在外地都會、商埠所設立的館舍,是供同鄉(xiāng)聚會、議事和寄宿的場所。赤坎原為古港埠,清康熙年間廢除海禁后,素有航海經商習慣的福建船商載貨來赤坎埠貿易,與土民相得,陸續(xù)招集同鄉(xiāng)來此經營。因閩人引聚漸多,集居一處,乃成福建村及福建街。赤坎與外地商貿往來,福建人開其先河,繼而潮、浙、穗及高、雷等地的商船、紳賈接踵而至,地方漸旺。隨著商貿的發(fā)展,清朝年間先后建造了潮州會館、高州會館、閩浙會館、雷陽會館和廣府會館。由于經濟交往,建筑工藝亦受影響,一幢建筑,往往融匯各地風格。此時期興建的房屋布局還是四合院式結構,青石基礎,高臺式磚墻,歇山頂,抬梁或穿斗式梁架結構,但梁架、墩柱雕刻精細,裝飾堂皇,藝術價值頗高。潮州會館,遺址在今福建街內,始建年代不詳,從尚存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和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兩次擴建的碑文與鼓石,可知該會館始建于清乾隆中期以前。會館建筑布局幽雅華麗,……[詳細]
蓮花山古采石場
  蓮花山古采石場位于廣東省番禺市東部的蓮花山鎮(zhèn),是嶺南地區(qū)的一處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古采石場遺址。蓮花山古采石場開采時間自西漢初年一直延續(xù)至清代道光年間,西漢南越王墓石料即采自蓮花山。由大小40余座丘陵組成,面積30余萬平方米。蓮花山古采石場以切割式鑿巖法開采,遺留的采石面平均高度為25米,最高處達40米,最深處在地面下13米。采石場至今仍保留著古代采石時留下的石柱、石板及大量未能運走的石料。《番禺縣志》載:明萬歷七年(1579年)及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都有勒碑禁采,198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夏鼐視察象崗發(fā)現(xiàn)的南越王彩畫石室墓,并到采石場考查,寫下“蓮花山古采石場遺址”的題詞。中國社會科學院地質新技術研究所對南越王墓石材從巖性組合、巖石學特征、風化程度、巖石成因及時代方面與廣州近郊、南海西樵山及三水等地區(qū)的古采石場及巖石作對比鑒定,認定南越王墓主要石材采自蓮花山。由此,這個采石場的開……[詳細]
羅州故城遺址
  羅州城設于唐武德六年(即公元623年),廢于宋開寶五年(即932年),歷時350年。位于河唇龍湖村東側,總面積60000平方米,故城北有后山鶴地嶺,南有案山鴨嶺,九洲江從城北流過,成為天然的護城河。羅州城地險要,交通方便,因而一直是唐代羅州政區(qū)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其轄境主要是今化州、吳川、廉江,中期也轄有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流、陸川、博白三縣的一些接壤地帶。故城遺址由幾個獨立又聯(lián)結的城區(qū)組成,北城區(qū)為主城,城貌保持較為清楚。城區(qū)平面呈方形,南北長101米,東西寬95米,面積約10000平方米。南墻中央有一城門,透過叢生的雜樹野草還隱約可辨。中部城區(qū)平面呈方形,依稀可辨東、南、西、北4個門,東西門和南北門各相對立。在南城區(qū),可發(fā)現(xiàn)有一條寬11米的平道貫通,并可確認這條平道是北城區(qū)、中部城區(qū)、南城區(qū)通往南郊的交通要道。故城的城墻為黃泥、石灰混合夯筑。故城遺址布局有效仿唐代長安城的明顯跡象。其……[詳細]
207、仁壽寺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仁壽寺
  仁壽寺位于祖廟路,是一個與佛山、禪城得名關系非常密切的佛教寺院。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由密宗上師縱堂首建,與當時的塔坡寺、德壽寺、三元寺并稱為佛山四大叢林。順治年間的國師玉琳通琇禪師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主持募捐并重修山門。至道光年間,因仁壽寺僧糧久乏,法運式微,廣州華林寺住持釋仁機(祗園)大和尚受佛山官紳的邀請,到佛山募化重修仁壽寺。咸豐元年(1851年),工程完畢。經過幾度修繕,寺院規(guī)模更勝從前,前至佛山涌將軍橋頭,后達文華里尾,左鄰鎮(zhèn)南街、右連三官街。寺內除四座主大殿外,仍有后殿、左右偏殿、龍華堂、方丈室、齋堂、客堂以及僧舍99間和花園一個。1935年由佛山佛教密宗弟子李佩弦等捐資在園中興建一座高達七層樓閣式的如意寶塔,并于1938年由虛云大和尚親自主持了開光儀式,盛極一時。此塔頗具特色,塔身為七層八角漢式塔,鑲有藏文碑匾,塔內供有十多尊瓷制佛像,其中紅綠度母佛像為石灣冠華陶……[詳細]
大嶺山觀音寺
  大嶺山觀音寺位于東莞市大嶺山森林公園石洞景區(qū)中心,是至今為止東莞第一座自籌重建寺廟與厚街鎮(zhèn)、虎門鎮(zhèn)、長安鎮(zhèn)、大嶺山鎮(zhèn)四鎮(zhèn)相鄰,有優(yōu)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據載,大嶺山觀音寺始建于明朝,至今已有三百年歷史。觀音寺一度香火鼎盛,高僧輩出,然經時代變遷,古寺毀于戰(zhàn)亂。其前身為觀音古廟,只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廟。1914年改奉觀音菩薩。文革期間,古廟基本荒廢。改革開放后,當?shù)匦疟娦藿〝?shù)間小廟,因無人打理,久成危房,破敗不堪。1991年左右,一位香港人在原址重修,并在古廟附近塑彌勒佛佛像一座。法不孤起,遇緣則興。感應道交,不可思議。2001年,覺悟法師任觀音古廟住持,并改名為觀音寺,發(fā)愿重興古寺。針對百廢待興的局面,覺悟法師從規(guī)范管理、-辦道入手,依教奉行,莊嚴道風,廣結善緣,領眾熏修,引領信眾樹立正知,正見,正信,帶領寺院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規(guī)范化的健康軌道。在當?shù)卣褪叫疟姷拇罅χС窒,…?a href=/landscape/87/dalingshanguanyinsi.html class=blue >[詳細]
海豐雞鳴寺
  海豐雞鳴寺,位于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北部蓮花山森林管理區(qū),距海豐縣城13公里,在蓮花與銀瓶兩山環(huán)抱的雞心山上。始建于明崇禎六年1633年),為高僧印真和尚向合邑縉紳商戶募款所創(chuàng)建,原址在寺對面5里之蓮花山下,因破曉時慈任常聞雞心山有公雞啼鳴,認為靈瑞而遷于今址。1987年,陸豐定光寺釋達觀和尚幾經跋涉,尋到雞鳴寺舊址,決心師承印真復建雞鳴寺。翌年農歷五月二十六日成立雞鳴寺籌建理事會,年底由潮州開元寺釋定持方丈主持,舉行奠基典禮。1989年農歷三月十七日,由開元寺堂主釋弘歉法師和南巖寺當家釋弘如法師舉行重建動工儀式。1999年底,省佛協(xié)副會長、光孝寺首座大和尚釋宏滿被聘為該寺方丈。現(xiàn)雞鳴寺已初具規(guī)模,建成恢宏壯麗、氣象莊嚴的大雄寶殿,殿內奉祀三寶佛。并先后建成外山門、三大士閣、禪房、鐘鼓樓、素菜館等,占地面積約5萬平方米。山門牌坊“雞鳴寺”為著名書法家、前中國佛協(xié)會長趙樸初所題,并有釋定持、朱……[詳細]
210、化州孔廟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化州孔廟
  在化州市寶山之南。又叫文廟。宋嘉定二年(1209)守范良輔遷舊學府于州治南厥,為孔廟建筑奠定了基礎,后歷經元、明、清數(shù)代多次移建與重修,至清嘉慶五年(1800),孔廟建筑格局始告形成,其中包括名宦祠、鄉(xiāng)賢祠、尊經閣和明倫堂、學政署、石龍書院等,組成了一個頗具特色的古建筑群?讖R建筑群規(guī)模宏偉,占地廣闊,約1萬多平方米。主體建筑以大成殿為中心,南北成一條中軸線,左右建筑對稱配列。廟前有開闊的廣場,矗立著柏木牌坊一座,坊上正中嵌“天下文樞”巨匾一方,行人至此,會感受到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牌坊旁有磚砌“大成井”一口,井口周長6米,深5米,相傳古時文人應試,如飲了井中圣水.就能文思泉涌,筆下生花。過牌坊搭級而上為面寬3間的先師門。進入先師門,迎面是崇基石欄的大成門,門左側為名宦祠,右側為鄉(xiāng)賢祠。大成門內為中心廟院,院內青磚鋪地,古柏參天,中間一條筆直甬道直通大成殿。通道兩側為東西二廡,各有走廊分通……[詳細]
211、慧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慧光塔
  連州慧光塔,位于連州市慧光路南端慧光公園內,始于南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具有1500多年歷史,是我國最古老的磚塔之一,是省重點保護文物,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從連州市有關部門獲悉,在國務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連州市慧光塔成為清遠市首處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由于歷經了千百年的風雨洗刷,加上地質變化,慧光塔發(fā)生了傾斜,目前塔身傾斜值達1.07米,因而從1985年至今,慧光塔被眾多媒體稱為“東方斜塔”;鬯呐赃,有一個用生鐵鑄造的古塔頂蓋。當年建塔時,因塔頂蓋太重,無法提升上去,只好擱置在塔的旁邊。因此,古有“惠州古塔無影,連州古塔無頂”之說。整座寶塔為木構塔,唐宋年間修建成樓閣式磚木塔,外墻為土紅色,平面呈六角形,內部為斗拱型結構,塔身中空,有梯道可登,每層有回廊環(huán)繞,塔高九層十七級49.86米,每層用磚砌出角柱,層層向上遞減,呈直線收縮,造型美觀。站在塔……[詳細]
頂聯(lián)大夫祖祠
  大夫祖祠,又稱林鳴鸞知府祠、廣業(yè)祠,位于揭西縣錢坑鎮(zhèn)頂聯(lián)村委會湖眉村,硬山頂土木結構,建筑面積1661.73平方米,該祠建于清康熙年間(正廳墚架有康熙通寶錢木雕)。堂名源遠堂”。該祠堂是潮汕地區(qū)較大型祠堂之一,也是揭西地區(qū)與塔頭闊口園吳氏家廟并列大型祠堂之冠的祠堂。大夫祖祠前有一大埕,可容千人以上。正面為三山門樓,可三門出入。石門匾書:“大夫祖祠”,門樓立柱上皆石構梁架及石雕。三面石壁皆淺浮雕圖飾。前后天井各種四顆羅漢松,而且各有一老一新,老松或為原建所植,蒼勁挺拔,老而彌堅。中廳雙拜亭有外四石柱和內四石柱支撐亭頂,內四柱每側二柱上為五栿梁,外四柱每前后二柱分別支撐檐邊橫桁。五栿梁上為前后橫楣加兩側細梁成長方框形。以雙層斗栱支撐中間三桁,斗栱間為札牽木雕,四角飛檐下倒懸木雕蓮,后橫楣上有三層勾云狀通花圖案,早期的雕飾簡潔、精煉而寫意。拜亭頂為雙疊重檐屋頂。屋上架屋,飛檐斗角。中廳也八柱,內……[詳細]
普寧城隍廟
  普寧城隍廟,位于廣東省普寧故城洪陽鎮(zhèn)東北側,舊縣衙東北約三百米處,與文昌閣毗鄰。普寧城隍廟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普寧置縣之時,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為古建筑物。城隍是中國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普寧城隍廟是普寧八百余鄉(xiāng)共同擁有的,是古普寧縣鄉(xiāng)民慶賀豐年、祈求太平、聯(lián)系鄉(xiāng)情、結交友誼的民間廟會,是難得的古建筑物,極具文物價值。普寧城隍廟歷經明、清兩代數(shù)次重建、修建。清康熙三十四年,知縣趙勉周重修中堂及門樓廊廡?滴跛氖四曛h安定枚重建后堂,兩廊六司房舍,成為三廳二天井宮殿式古式建筑。計東西寬27米,南北深60米,總建筑面積1620平方米。前廳為三山門,門樓左右供奉馬官,門內左右為千里眼、順風耳。中廳正以工代賑供奉伯府大人(俗稱城隍公)。后廳分殿,分別供奉城隍夫人、十八羅漢和千手觀音。正殿與后廳中間有……[詳細]
中山報恩禪寺
  報恩禪寺,原名觀音廟,位于葫蘆崗山麓,黃圃鎮(zhèn)觀仙路1號,原名觀音廟,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距今約320年),占地6670平方米,建筑面積3500平方米。1988年和1995年重修。1999年市政府落實宗教政策由宗教局接管,改名“報恩禪寺”。2001年經省市政府批準對外開放,成為中山市重要的宗教場所,寺內終年香火鼎盛。2003年經擴建和重修,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藥師亭、齋堂、客堂、慈濟苑等精美的建筑設計與園林景色渾然一體,莊嚴典雅,是中山觀光旅游之景點,游客絡繹不絕![詳細]
榕城雙峰寺
  雙峰寺位于榕城區(qū)東山蓮花心,與潮州開元寺、潮陽靈山寺并稱“潮汕三大名剎”。始建于宋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原址在磐溪都雙山,后移建于此。其內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地藏閣、東西長廊,寺中之“壽”字碑(五代希夷先生陳摶書,碑本移刻于肇慶。原碑刻在四川大足縣,全國各地摹刻者頗多),“虎”字碑(清張國梁書)頗足賞味。為古八景之一“雙峰晚鐘”,當夕陽西下,飛鳥歸巢之際,漫步寺中,香煙裊裊,木魚篤篤,鐘鼓聲聲,令人閑逸出塵,陶然忘機。雙峰寺為潮汕地區(qū)現(xiàn)存三大古寺之一,現(xiàn)為揭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揭陽市區(qū)馬山巷。始建於宋紹興十年(1140年),舊址在磐溪都雙山(今桂嶺鎮(zhèn)雙山村),為法山禪師所創(chuàng)。明初,石山禪師移建於縣治馬山巷今址,乃粵東地區(qū)一大叢林。是時寺宇壯觀,佛相莊嚴,茂林修篁。每當夕陽西墜,鐘鼓鈸鐸齊鳴,梵唄陣陣,木角篤篤,景色迷人,為禮佛和游覽勝地。擴建后規(guī)模宏大,遂與潮州開元寺、潮陽……[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