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首頁 > 廣東省旅游

廣東省文物古跡介紹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
  荔山村黃氏宗祠建筑群(含黃氏大宗祠、月軒黃公祠、黃氏名賢祠)位于珠海市斗門區(qū)乾務鎮(zhèn)荔山村,坐北向南三祠并列,由東至西依次為:月軒黃公祠、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均屬清代大式建筑,總面積1667平方米,分別由該村黃氏族裔、同治進士黃槐森及其兄德森倡議,于同治至光緒丙子年間(約于1862-1876)陸續(xù)建成。建筑格局均為三進連廡廊夾天井布局,均為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石礎青磚墻,硬山式頂,抬梁木架構;綠釉瓦當?shù)嗡。建筑群氣勢雄壯,祠內外保存有石刻、木刻、磚雕、灰雕等多種飾物,其中以放置祠前的6只神態(tài)各異的石雕獅子最為精美。黃氏大宗祠基本保存原來的建筑格局,具典型的嶺南建筑風格;同時又是帶有濃烈的地方色彩的人文景觀,蘊涵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黃氏大宗祠、黃氏名賢祠建筑群始建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清朝晚期(1889年),狀元黃槐森、黃德森兄弟組織了重修。該祠堂群為三進兩院結構,總……[詳細]
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
  大崗山窯址(唐代龍窯遺址)位于交通便利、環(huán)境幽雅的游覽景點“西江畫廊”靈龜公園內(荷城街道沿江路283號)。區(qū)內每一趟公交車都可到達靈龜公園站。窯址逢周一閉館,其余時間免費對外開放,開放時間上午9:00—12:00;下午2:30—5:30。聯(lián)系電話:0757—88883320。窯址于1957年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當時《南方日報》曾以題為“廣東發(fā)現(xiàn)的古窯址,高明縣算最先”進行報道。1986年,在省博物館的指導下開挖清理了1號窯,窯的前后段因修路和挖土已遭破壞,窯頂塌落,殘存的窯長9.55米,前寬2.64米,后寬2.8米,倚山傾斜25°。窯床上可見經高溫形成的一個個圓窩,窩內殘存當年的陶器近百只,在窯床外20米外的土層下,廢棄堆積近千件陶碗、碟、盤、缸、四耳罐、六耳罐、釜、三足器、耳杯、硯等。陶器以施青綠釉為主,部分施醬釉,碗、碟底內多留有墊泥和墊燒物,足部造型以餅足和假圈足為多見。目前,1號窯依……[詳細]
383、燕喜亭 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燕喜亭
  因韓愈留下名篇《燕喜亭記》而聞名于古今的燕喜亭位于連州城東北風景秀麗的燕喜山麓(即現(xiàn)連州中學所在地)。燕喜亭始建于唐代貞元年間(公元800年前后),為連州司戶參軍王弘中所建,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歷史。千百年來,這里文人墨客絡繹不絕,是久負盛名的旅游勝地。唐代的詩人元結、劉禹錫、孟郊,宋代的哲學家、文學家周敦頤,南宋的宰相張浚都慕名前來游覽,并在亭周圍的巖壁上留下了石刻詩文及題字。建亭者王弘中,正名王仲舒,于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以禮部員外郎貶連州司戶參軍。貞元十九年十月,監(jiān)察御史韓愈被貶為連州郡所屬的陽山縣縣令,韓愈來連游亭,至興處,寫下了《燕喜亭記》,并命亭名為“燕喜”,此乃取“魯侯燕喜者頌也”之意,而于亭后高巖,有大石似燕子低飛,更有春來之時,燕群戲于亭前綠樹之間,因此燕喜亭有“燕子喜愛之亭”之解。燕喜亭的龍檐次翅角,雕梁畫柱,以及那亭中剛勁的古碑,與周圍的碧樹峭巖組成了一幅如詩……[詳細]
碧江古村
  順德碧江村位于順德區(qū)北滘鎮(zhèn)碧江社區(qū),在大良北面11公里,始建于南宋初年,因有一小山崗稱碧崗而得名,后用同音字改稱碧江。最鼎盛時期曾有3萬多人口。該村人才輩出,據《順德縣志》載,自明景泰三年建縣至清代中葉,碧江村出了17名進士,而中舉仕子更達106名以上。這些仕人遍布京城和全國各地,他們告老還鄉(xiāng)后,致力建造祠堂和宅第園林,因而在碧江村留下了大片特色十足的祠堂等古建筑。碧江村現(xiàn)存的祠堂、宅第、民居、書塾、園林等明清古建筑共有1萬多平方米。由于經濟與科名、文化的發(fā)達,碧江給后代留下了豐厚的古建筑資源。祠堂、書塾、古橋等處處可見。清咸豐《順德縣志》留下“俗以祠堂為重大,族祠至二三十區(qū),其宏麗者,費數(shù)百金,而莫盛于碧江”的記載。碧江的古建,仍保存得較完好。其中金樓及古建筑群包括金樓、泥樓、見龍門、慕堂蘇公祠、磚雕大照壁、蘇三興大宅等建筑,已于2002年7月17日成為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泰興大街祠……[詳細]
龍門鶴湖圍
  鶴湖圍屋位于廣東省龍門縣永漢鎮(zhèn)鶴湖村,始建于清代同治二年(1863年),為清代晚期建筑,其結構為三堂、四橫、一-、四碉樓、一望樓(中心樓)的城堡式客家圍屋。圍屋前有大面積池塘連接兩側壕溝,三面環(huán)水,圍后依山,前筑女兒墻,后筑高圍墻,建筑長寬均為80米,占地面積6400平方米,共有108間通廊房,東北邊僅設一斗門架石橋供出入。2001年5月被錄入《南粵客家圍》,2003年7月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列入第六批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入選為第三批廣東省歷史文化名村。據鶴湖王氏族譜記載,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縣松源滿田村遷龍門永漢蓮塘開基,懸壺濟世,執(zhí)醫(yī)為業(yè),先在下蓮塘村建王屋,繼建鶴湖圍村,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竣工。祠堂三進,鶴湖圍村的祠堂中堂正廳上懸掛著一副“樹槐堂”的牌匾。而《宋史》記載,王氏先祖王佑為勉勵子孫立志求進,以槐樹象征淵博的學問和崇高的地位,在庭院中手植……[詳細]
386、浴日亭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浴日亭
  在南海神廟西側,有一座小山丘,古時叫做章丘。這大約10多米高的山上有一座小亭。唐宋時這里是三面環(huán)水,“前臨大海,茫然無際”,人立亭中,當然是觀賞海景、對大海抒懷的最佳位置。據有關史書記載,古代這山崗的階梯共108級,但如今僅余72級崗階了。這里東連獅子洋,煙波浩渺,夜幕漸退,紅霞初現(xiàn),萬頃碧波頓時染上一層金光,一輪紅日從海上冉冉升起之際,有一半仍沉在大海之中,吞吞吐吐,此景象壯觀極了——這就是歷史上宋元羊城八景之一的“扶胥浴日”。難怪當時有眾多的文人墨客游完南海神廟,喜歡黃昏泛舟于此,第二天拂曉時分才登上古亭觀日出呢!北宋紹圣初年(1094年),大文豪蘇東坡被貶至嶺南途中,在廣州停留,慕名拜祭南海神。他登上浴日亭,驚嘆這大海的壯闊,太陽的輝煌,天地的浩茫,廟宇的古樸,便感懷身世地寫下了“南海浴日亭”一詩:“劍氣崢嶸夜插天,瑞光明滅到黃灣。坐看谷浮金暈,遙想錢塘涌雪山。正覺蒼涼蘇病骨,更煩沆……[詳細]
387、伍庭芳墓
伍庭芳墓
  伍庭芳墓伍庭芳墓位于越秀山孫中山紀念碑的東面。伍庭芳是我國近代外交官,先后任司法總長、外交部長、代國務總理等職。伍朝樞是伍庭芳之子,先后任外交部長、廣東省政府主席等職。兩墓之間前面建一碑亭,亭內立孫中山撰伍庭芳墓表碑。墓東北面塑有伍庭芳銅像![詳細]
388、九星巖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九星巖
  九星巖云浮市九星巖位于云城區(qū)東北,是游客攬勝、文人訪古、廣結佛緣、市民假日信步的極好去處。九星巖旅游點,主要分為巖洞景點與山頂攬勝兩部分。早在北宋元祜年間,便有名入張詡涉足探奇。到明朝萬歷年間,瑤亂平息,鎮(zhèn)守這里的參將,守備及文化-,對九星巖進行重點開發(fā)--題字、賦詩、刻石、明傅良橋、曾有詩贊“虎節(jié)開疆驅魍魎,鸚懷緩帶笑滄田!眳⑧囩娫姟耙袆υ七吷蠚猓撐募埳掀鹦埏L”。其后,文人墨客絡繹蒞臨,搜奇探勝,飲酒賦詩!白碇新(lián)句寫山河”。及之清代的康乾盛世,九星巖更成了集雅士,聚文豪的地方。令人贊美,令人留連。清吳允中有詩云“游客十年詩酒處,今將半壁鐫新篇”。當時九:星巖新舊摩崖石刻已達幾十幾處,又是佛緣深刻,佛法莊嚴之吉地。據舊縣志記載,巖洞中“有石狀如觀音,因名觀音洞”。明代“巖中設有觀音大士像,旁列十八羅漢”。鄧鐘詩“瑤臺積翠侵衣濕,佛火留光落酒紅”。何士光也有詩云“諸佛應憐巖冷落,九……[詳細]
大埔萬福寺景區(qū)
  萬福寺位於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陰那山,此山后又改名英雅山。慚愧祖師創(chuàng)建於唐大中七年。祖師神建人,十四歲出家,十七歲行腳參學至此,壘石屋,刻苦參禪。翌年元月十九日晚,見雷鳴電閃,暴雨傾盆,火燒室前楓樹而-,喝偈曰:“電閃雷鳴震昏矇,雨暴風狂起迷蹤,八識心田非明鏡,二乘宗門本圓融;無掛無牽何慚愧,如去如來即真空;室倚石成本萬福,水流西域月升東;喳!禪機何處是,天邊明月嶺邊云”。自此即在閩西、粵東大演頓悟法門。石室亦稱萬福禪室,后人不斷擴建,亦稱慚愧寺。明天順八年歷住法師住持本寺時,始名萬福寺。其徒至性法師於天啟九年繼任住持,大弘頓悟法門,名重一時。民國元年,陰那山更名英雅山,意為“英豪振奮,雅氣昌明!备母镩_放以來,1980年惟添法師住持萬福寺,經法師等多方努力,依靠各級政府部門,聯(lián)絡海內外善男信女,恢復和擴建萬福寺。1982年之后印尼僑胞廖茂昌居士、郭朗星居士,新加坡僑胞曾慶錫居士分別捐款擴建……[詳細]
中站古城
  中站城,原稱梅鋗城,位于南雄市梅嶺中站村。《南雄文物志》載:“該城址坐北朝南,總面積3.2萬平方米,梅嶺古道貫穿其中。始建于秦末,歷代均有修建。”《直隸南雄志》載:“始皇并六國,越王逾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梅嶺家焉,筑城湞水之上,奉王居之!庇衷啤爸姓境羌垂琶蜂m城,有臺侯故宅。”筑城湞水之上,即筑城于中站。中站城明洪武丙辰(1376年)為遞運所,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十二月十八日修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城內設紅梅巡檢司署。中站城是南雄境內最早的古城堡。中站古城年久已毀,今存部分城基,用青灰色巖石疊砌筑成。古城內現(xiàn)居住徐姓村民670多人,有明清古道、古民房等。其中一徐氏宗祠大門上方石匾刻陽文記錄了建祠時間:“龍飛乾隆三年(1738年)歲次,戊午臘月吉旦!鼻宓拦饽觊g南雄知州戴錫綸作《臺侯故宅》詩:“入關當日佐長驅,故第千秋認有無;不道心丹蒙草木,梅花到此也施朱!泵蜂m是嶺南歷史……[詳細]
391、觀海寺
觀海寺
  觀海寺,位于饒平縣黃岡之東,碧崗村后2公里遠的炮臺山麓。創(chuàng)建于宋代(960—1279),自1980年由釋弘舜尼師(1923—1998)修葺,1983年起由釋弘肇法師再修并開通大道,今由釋達明法師重興。1988年獲縣宗教局首批發(fā)證開放,1988年10月21日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林藏古寺,巖洞有傳奇,試劍遺跡在,觀海氣象新。宋時初由僧人結茅蓬自修,名為“定光巖”。元時毀于兵災,僅剩下茅蓬后面的巖洞(即小洞天)。明朝年間(1368—1644),遷址于巖洞西南側,重建寺宇改名為“觀海寺”。清時(1644—1911)重建寺宇后座。民國十八年(1929)釋純通法師(1882—1937)來此住持,開墾耕作,農禪并重,節(jié)食籌資,并四處募化,于1933年至1937年夏,重蓋大殿以及兩側廂房!拔母铩逼陂g,該寺被占用,改為農場。1980年,宗教政策落實,釋弘舜尼師登山苦干三載,以農養(yǎng)禪,修復該寺,古剎又……[詳細]
392、廣州城隍廟 高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廣州城隍廟
  供奉著劉䶮、海瑞、楊椒山,位于主殿的漆壁畫值得一看,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辦。廣州城隍廟又叫都城隍廟,就在南越王宮博物館旁邊,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是明清時期嶺南最大的城隍廟,現(xiàn)在看到的是清代重建的部分,只拆剩了大殿和拜亭,是廣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最近幾年才對市民免費開放。城隍廟的大殿中,拜謁的是三位城隍爺,分別是南漢國建立者劉䶮以及大名鼎鼎的海瑞和楊繼盛,保佑一方平安。主殿中掛有一幅面積達240多平方米的漆壁畫《開天辟地·神仙卷》,畫中共繪了132位神仙,包括盤古、女媧、觀音、玉皇大帝、四海龍王等,非常罕見,一定不要錯過。另外,每年元宵節(jié)期間舉辦的廣府廟會也在這里舉行,人會特別多,也特別熱鬧。地址:廣州市越秀區(qū)中山四路忠佑大街48號(文德路口)類型:寺廟游玩時間:建議2-3小時開放時間:8:00-18:00門票信息:免費開放。……[詳細]
393、夏江天后宮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夏江天后宮
  雷州天后宮位于雷州市雷城鎮(zhèn)夏江韓公橋北。又名龍應宮。始建于南宋,明清兩代各有重修,F(xiàn)為清道光年間重修后的建筑,院落式布局,有門樓、前堂、拜亭、后殿和配殿。磚木結構,穿斗式梁架,硬山頂,占地面積5000平方米。宮前有清代戲臺1座。宮祀天后林默娘。雷州三面臨海,且多莆田移民,對天后尤為崇拜,故該天后宮門聯(lián)云:“閩海恩波流粵土;雷陽德澤接莆田”,F(xiàn)宮內保存明清碑刻10余通,內容涉及明清時期雷州商埠貿易情況和鄉(xiāng)規(guī)民約,較有價值。1983年海康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天后宮始建于宋代,歷代幾經重修,1985年,當?shù)厝罕娪旨Y130多萬元,再次修葺一新。其建筑宏偉,三進,按中軸線布局,基本保留明萬歷年間構筑規(guī)模。門前屹立著兩尊大石獅和雕龍石柱,烘托著廟宇的雄偉壯觀。環(huán)顧左右兩祠,門官閣居左,土地閣居右;緊接著有一敞闊天井,天井中有石塔、石室、石欄桿;兩邊為東西廡,東廡有監(jiān)廚官,西廡有監(jiān)宰官,……[詳細]
南澳縣烈士陵園
  南澳縣烈士陵園創(chuàng)建于1957年,位于縣城后宅鎮(zhèn)北郊后江漁港東側,占地面積28000平方米,園內建筑物主要有烈士紀念碑四座。分別是“解放南澳、建設南澳犧牲烈士紀念碑”、“收復南澎島戰(zhàn)斗犧牲烈士紀念碑”、“邱安烈士之墓”、“徐志宇、劉益良烈士紀念碑”,園內共安葬革命烈士12名,紀念烈士196位。1983年被列為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12月,又被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第二批全省重點烈士紀念建筑物保護單位”。為更好緬懷先烈,啟發(fā)后人,發(fā)揮教育效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于2010年投入資金20多萬元,新建了烈士陵園展廳,通過各種渠道收集史料、實物、圖片等有關資料,展出了解放南澳和收復南澎等有關歷史資料。詳細介紹了擔任解放南澳任務的參戰(zhàn)部隊,在戰(zhàn)斗中斃敵、俘敵情況、犧牲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和支前民工的事跡;介紹了邱安烈士、林小發(fā)烈士在保衛(wèi)南澎島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的英雄表現(xiàn);展出在收復南澎的戰(zhàn)斗中,人民解放……[詳細]
395、百蘭山館 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百蘭山館
  百蘭山館位于揭陽市榕城區(qū)馬山窖東側,是丁公館的一部分,為清末藏書家丁日昌晚年藏書讀書的地方。同治十年(1871年)丁日昌在榕城擇地辟建府第,臺榭花木,備極幽勝。府內有一凹字型二層木樓,走廊與樓房均施格扇玻璃花窗,花窗上下有活動木板可以調節(jié)大小,供采光、通風,利于讀書和藏書。木樓擇料講究,結構堅固實用,工藝獨特。樓東面是馬山窖,水通榕江,主人可以乘小輪船駛到另一個住憩地方━━丁氏潔園。樓西面有大天井,中間建構橢圓型蓮池,池中堆砌英石假山,四周培植數(shù)十樣不同品種的蘭花,故稱百蘭山館。匾額為丁日昌好友書家何紹基所書。自光緒四年(1878年)丁日昌獲準退休直到謝世,讀書、待客大半在此。丁氏任政之暇,喜搜羅善本,藏書中宋塹元刊本甚多,如《禹貢圖》、《毛詩要義》、《昌黎集》等宋刻本,均冠絕一時。百蘭山館因改為他用,內部結構略有改變,大體仍保存完好。丁日昌(1823—1882年),號持靜。豐順湯坑人,歷……[詳細]